降糖宁胶囊,一旦打上胰岛素?
【专业医生为您做解答】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很多人对胰岛素治疗总有担心,比如认为病重了才需要打胰岛素;病重的需要打四次,病轻的只需要打一次;打了胰岛素就不能停,需要终生注射;能不能每天只注射一次等等,其实这是很多患者对胰岛素治疗认识足所致。
糖尿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自身胰岛细胞不能分泌出足够的胰岛素,而胰岛素是将血糖运动进细胞内被利用的运输工具,当其数量不足时,便会导致血糖大量滞留在血液中从而造成了血糖的升高。既然如此,就像一项工程需要100台车跑运输才能按期完工,现在却只有50辆车,不得不延长工期,此时从别处调用50辆车,即能确保在工期内完工一样,直接注射胰岛素补足所缺失的数量,血糖便能得以充分利用就会下降至正常水平。
可以说胰岛素治疗在所有降血糖的措施中是最直接的方法,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降糖效果,而且胰岛素不需要通过肝肾代谢,长期使用对机体的损伤几乎为零。只不过它的使用需要皮下注射,给很多人带来了诸多不便,糖尿病患者常不愿意选择胰岛素治疗。
目前使用的胰岛素从起效时间上分为速效胰岛素,注射后立即发挥作用,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中效胰岛素,注射后起效缓慢,作用时间可持续约12小时,主要用于解决餐前与餐后血糖相差较大的问题;长效胰岛素,注射后起作用时间长达24个小时,主要用于降低全天血糖的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上,常常会把速效胰岛素和中效胰岛素混合在一起制成预混胰岛素,比如30%速效+70%中效的30R,或是50%速效+50%中效的50R等。
因此,不同的胰岛素使用方法也不同,比如速效胰岛素需要在三餐前使用,中效及预混胰岛素需要在早餐及晚餐前间隔8-12小时注射两次,而长效胰岛素通常在睡前使用一次,是根据患者全天整体情况来决定使用种类和次数的,并非病情越重才需要使用,更不是使用次数多病情就越重。
实际上,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直接补充机体所缺少的胰岛素,从而减轻了本已受损的胰岛素的分泌负担,使之有机会得到休整而避免损伤的进一步发展,对胰岛细胞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避免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要知道胰岛细胞一旦受损死亡即不可再生。
另外需要知道的是,糖尿病是一种渐进性疾病,胰岛细胞不断受损与死亡是无法避免的,而适时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延缓这一过程的进展,因此患者需要使用时不应拒绝,或者采取间断使用胰岛素的方式也可以获得保护胰岛细胞的效果。
正因如此,临床上常常根据患者的胰岛功能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采取不同的胰岛素治疗方案,既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又获得保护胰岛功能的效果,常用的治疗方案有:
胰岛素替代方案:停用口服降糖药,三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早晚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等
胰岛素补充方案:白天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长效胰岛素或中效胰岛素等
总之,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措施之一,就像降糖药有很多种,可以根据病情做选择与更换一样,患者也可以在胰岛素治疗与口服降糖药之间做选择与更换,并非注射的胰岛素就不能停用,是根据病情的需要所决定的。
【希望此回答能帮到您,欢迎点击关注并留言,一起学习交流更多健康知识】
糖化血红蛋白换算成血糖是多少?
糖化血红蛋白换算成血糖是多少?答案是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都是糖尿病是重要指标,但二者不能换算,有一个推测值仅供参考。
糖化血红蛋白(bA1c)糖化血红蛋白(bA1c)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血清中的糖类相结合的产物。糖化血红蛋白是可以作为检测糖尿病的标准,是判断血糖是否达标的一个标准。它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过去1~2个月内血糖控制的情况。如果人体内的血糖高,那么血糖就会与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生成糖化血红蛋白。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血红蛋白都有这种机会,在健康人,只有4%~6%的血红蛋白会被糖化,形成糖化血红蛋白(bA1c)。糖化血红蛋白,由HbA1a、HbA1b、HbA1c组成,其中HbA1c约占70%,且结构稳定,因此HbA1c被用作糖尿病控制的监测指标。
来源: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bA1c一旦形成即可以存在于红细胞120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可反应2-3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数值的高低由血糖浓度和血红蛋白的多少决定。(因此贫血时数值偏低)。糖化血红蛋白是血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产物,它的高低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血糖浓度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由于糖化血红蛋白具有稳定性强、不可逆转的特点,因此葡萄糖一旦与血红蛋白结合,可持续至血红蛋白衰老。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可反映血糖的控制情况,但它主要反映血糖长期、整体的控制情况。长期是指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近 2-3月血糖控制水平,不能作为某一时刻血糖高低的参考指标。整体是指糖化血红蛋白主要反映近段时间的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不分空腹血糖与餐后 2小时血糖。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有别于指尖或静脉血糖,它的正常范围为 4%- 6%,受实验室测量方法的影响,不同实验室的参考指标可能有所差异,部分医院的参考指标为 3%- 6%,也可稍高或稍低于上述范围图片来源网络那么,我们如何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判断血糖的高低呢?前面已经提到,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血糖水平呈正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 1.0 %,对应的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可相应升高1.6mmol/L。以 6.0%的糖化血红蛋白为例,对应的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为 7.0mmol/L,当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至 7.0%时,平均血浆葡萄糖水平可升高至 8.6mmol/L。血糖水平越高,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就越高,因此,糖化血红蛋白也可初步预测未来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当糖化血红蛋白达到 9.0%时,未来发生大血管病变、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神经损害的风险大幅升高;相反,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合理范围,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则会有所下降。当前的研究发现,以糖化血红蛋白<7.0%作为糖尿病的长期控制目标,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将大幅降低。可能部分朋友会问:如果我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6.5%或者 6.0%以下,是不是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可以无限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接近正常范围或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内,未来发生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确实会进一步降低,但降低的幅度有限。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越高,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越高,较高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0%,获益也更大。较低水平的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0%,获益会逐渐减少,故糖化血红蛋白从 10%降到 9.0%时,并发症发生风险的降低幅度要高于糖化血红蛋白从7.0%降至 6.0%。因此,目前推荐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作为糖尿病的控制目标。当然,制定这一降糖目标也有其它因素,比如患者对较低范围的血糖是否耐受,是否容易发生低血糖等,均需要综合考虑。但是,如果是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年轻且耐受性较好、没有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且降糖过程中无低血糖发作,可以考虑以6.5%以下或 6.0%以下作为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目标,未来发生靶器官损害的风险可进一步降低;老年人则可在7.0%的基础上适当放宽控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