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杏叶片的副作用,它对人体有害程度大吗?
冠心病是在冠状动脉变得过于狭窄时发生的。冠状动脉是为心脏提供氧气和血液的血管。当胆固醇堆积在动脉壁上,形成斑块时,就容易发展成冠心病。这些斑块会导致动脉变窄,减少流向心脏的血液。血块有时会阻碍血液流动,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
冠心病的形成冠心病的形成过程:血管炎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
血管炎症一般是指血管组织对各种致炎因子的防御性反应,当促炎与抗炎失衡即发展为炎症,其全过程包括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症细胞聚集和损伤组织修复3个阶段。
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机理,最为公认的就是血管炎症。它会引起或加剧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斑块的发生发展。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后导致动脉变窄或堵塞,形成血栓,流向心脏的血液减少,引起心肌缺血或梗死的一种心脏病。
冠心病的危害冠心病的危害很大,症状开始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而后会逐渐蔓延至颈、颔、手臂、后背及胃部,常伴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昏厥等症状,严重者可能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冠心病的危害还表现在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且还有逐年上升趋势,这是值得注意的严重问题。冠心病的死亡率,1957年为12.07%,占疾病死因的第五位,而1985年则上升为44.4%,上升到首位。冠心病的危害除了可以发生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以外,还可以因为心肌缺血导致各种心律失常以及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最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心室颤动,临床上表现为突然死亡(医学上称之为猝死)。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和心力衰竭可以互为因果而同时存在。猝死是冠心病死亡的主要形式。救治无数生命的青蒿素?
首先青蒿素是不是中药?绝对不是。中药典籍中绝没有记载任何分子;都是动物、植物、矿物的某一部分。青蒿素也没有性味归经,临床医生使用青蒿素也不需要中医药理论指导。
青蒿素是不是西药?属于西药绝对没有问题。结构清楚、质量可控、疗效明确,经过了系统的动物、临床试验,生产符合西药标准。这也正是国际市场上,中国生产的青蒿素市场占有率仅有1%的原因;中国人是发现了青蒿素,但中国的药企达不到国际制药标准。
青蒿素是不是天然药物?当然是。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人工合成一直无法大规模开展,到目前,市场主流的产品还是从黄花蒿中分离纯化。其最开始也是从植物中发现的,所以肯定是天然药物。
青蒿素是不是化学药物?按定义也是。
那青蒿素到底是什么?和中药有没有关系?客观上说,青蒿素是从传统中药青蒿类似的植物黄花蒿(中药典籍无记载)中分离得到的天然药物,已经成功开发成为西药,不是中药。
中药:是指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中医理论是什么,要点基本上就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四诊八钢的观点诊疗疾病。中药的中医属性是什么,就是四气、五味、归经等,配伍上的君臣佐使等。中药的来源基本上动物、植物的某个组织器官及矿物质,绝没有人工的方法得到的自然界本来没有的动植物、矿物入药,也罕有纯的单体化合物作为中药使用(石膏、砒霜等算是例外)。中药讲究道地,绝没有控制药物的纯度的思想意识。
西药:相对于祖国传统中药而言,指西医用的药物,一般用化学合成方法制成或从天然产物提制而成。西药包括了天然动物、植物中提取获得的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纯的单体化合物,也包括通过人工设计合成出来的、自然界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并且这部分药物越来越多)。
天然药物:是指经现代医药体系证明具有一定药理活性的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等。包含纯的单体药物,也包含混合物。但前提是经过现代医学实验方法证明其是有某方面药效的,其药效的基础来自于实验,而不是古代经验或者典籍。在中国,中药化学基本等同与天然药物化学,因为中国的天然药物化学家研究的植物、动物基本来源于中药;这也正是很多国人分不清中药,天然药物的原因。天然药物化学家有责任明辨是非,不要混淆视听。但事实上,目前基本上所有的常用中草药都被天然药物化学家提取分离了一遍,没有发现什么有用的化合物;中国的天然药物化学家也开始研究中药未记载的药用植物。
化学药物:我们将从天然矿物、动植物中提取的有效成分,以及经过化学合成或生物合成而制得的药物,统称为化学药物。绝对都是纯的单体化合物,没有一个混合物(复方制剂除外,即使复方制剂,其组成和比例都是明确的);相当一部分化学药的结构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是认为设计合成的,属于人类创造的药物。
他汀类药物副作用反应很大?
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广泛的调血脂药,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通过在体内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限速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肝细胞内胆固醇合成,增加细胞表面的肝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量,增强对低密度脂蛋白的摄取和分解代谢,从而显著降低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B水平,也能降低血清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适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或混合型血脂异常症。除调脂作用外,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抗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种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和脑卒中的防治。
其实,他汀类药物是一类比较安全的药物,有实际临床意义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比较多见的不良反应有恶心、腹痛、腹泻、便秘、胃肠胀气、消化不良、头痛、失眠、眩晕、肌痛、无力等,多为轻度或一过性,长期用药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此外,在少数人中他汀类药物可使血清转氨酶升高和出现轻度蛋白尿,但无证据表明可引发肝肾损害。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肌病,如横纹肌溶解,严重者可导致急性肾衰竭,但是发生率极低。
根据传统中医理论,血脂异常应诊断为“血浊”,主要包括痰浊内阻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湿盛证和肝肾阴虚证4种证型。《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2016版)唯一收录的中成药是血脂康胶囊,其主要成分为红曲,主要功效为除湿祛痰、活血化瘀、健脾消食,适用于脾虚痰瘀阻滞证者。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每粒血脂康胶囊中约含有他汀类药物同系物6mg,可以降低血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其他可能有效的中成药还包括脂必泰胶囊、银杏叶片、通心络胶囊、荷丹片/胶囊、心可舒片、养心氏片和丹萎片,但这些药物长期服用是否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最后,人体临床研究证实,每日服用1.2g血脂康胶囊,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50%,降脂强度与他汀类药物相当,长期服用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老年患者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与他汀类药物相比,血脂康胶囊一般耐受性良好,大部分不良反应轻微而短暂,常见胃痛、胃部灼热、腹胀等胃肠道不适,偶见血清转氨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可逆性升高,具有更好的安全性,因此在临床上可以替代他汀类药物。
如何消除血管斑块?
血管中的斑块,可以通过用药实现一定程度的逆转,无法完全消除。
一、血管斑块的成因血管中的斑块与血脂密切相关,当血脂异常时,主要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增加,LDL-C会进入到血管内膜之中,巨噬细胞也会随之进入。吞噬过多的胆固醇的巨噬细胞会转化成为泡沫细胞沉积在血管内膜之中,形成淡黄色,类似米粥一样的物质。所以血管形成了斑块,又被称为血管粥样硬化。
二、使用降脂类药物既然血管中的斑块与血脂中的LDL-C有关,那么降低LDL-C的浓度,就可以阻断斑块的进展。现在常用降脂药为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其中阿托伐他汀和瑞舒伐他汀可以将LDL-C的浓度降低50%以上,为强效他汀。
临床研究发现,当血中LDL-C浓度降到2.0mmol/L时,斑块会停止进展,当LDL-C降至1.8mmol/L时,斑块出现一定程度的逆转。所以可以根据血管粥样硬化的不同程度以及疾病的危险程度选择不同的他汀类药物,制定不同的降脂目标。
三、他汀类药物还可以稳定斑块血管中的斑块,不仅仅使血管腔变小,使血流减少。在斑块表面的血管内膜并不稳定,容易发生破溃。斑块破溃之后,会释放出其中不溶性的脂质物形成栓子,随血液运行至远端细小的动脉形成血栓。发生在脑就是脑梗死,发生在心脏就是心肌梗死。
他汀类药物不仅可以降低血脂,还可以抗氧化、抗炎、改善血管内膜的功能、增加斑块的密度和调整斑块的成分,让不稳定的斑块变成稳定斑块。临床试验表明,他汀类药物需要至少连续服用两年以上才会产生斑块逆转作用,所以很多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即使血脂已经降至正常,也要继续服用他汀类药物。
四、血管有斑块后的其他治疗在血管发现斑块之后,还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常用的为小剂量的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虽然不会缩小斑块,但是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在血小板在斑块上聚集形成血栓的概率。所以在血管发现斑块之后,除了服用他汀类药物,还需要服用小剂量的阿司匹林。
除了服用上述两种药品之外,还需要积极对其他并发疾病的治疗。如高血压者要降低血压,糖尿病者要降低血糖。其实血管中形成斑块是随着年龄老化而非常常见的症状,这需要我们平时“管住嘴、迈开腿”的健康生活来预防。即使发现了斑块也不用过于担心,只要在坚持健康生活的基础上,按医生的指导用药预防心血管事件即可。
在用药过程中如果发现问题,请及时咨询医生或是药师,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让我成为你身边的药剂师!
有哪些好的建议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心脏病患者吃什么中药比较好?有哪些好的建议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感谢邀请!我不是中医,只是上大学和“西学中”时学习了中医理论,背过汤头歌,也实习过中医科,开过方剂,后来执业要求严格了,就没有中医的处方权了。不过中成药是可以开的。
心脏病患者吃什么中药比较好?这个范围太大,因为具体也是要看哪种心脏病的。中医药的研究和西药有所不同,明确具体有效成分、做循证研究的较少,经验总结多一些。这里只能根据一些临床研究的资料和用药的体会来谈谈常用的药物。
1.治疗冠心病的中成药:
做过循证研究的有麝香保心丸、通心络,脑心通也做过一部分。研究证实这些药物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减缓动脉硬化的进展,改善心肌的侧枝循环,因此可以改善心肌供血。
参芍片。这个药是我们医院一位老医生参照古方的“对药”创造出来的,成分是人参皂甙和白芍。吃起来作用比较缓和。因为没有冰片,对患者的胃刺激比较小,有些吃了含冰片的中成药不耐受的患者就比较好。
复方丹参滴丸,我不太主张患者长期吃,因为目前还没有长期吃获益的证据。国内的专家建议和药物说明书的疗程一般也是4周,最长24周。因为药里含有冰片,一含化就有凉意,促进药物吸收,宽胸顺气,但有些人吃了胃不舒服。
速效救心丸的成分是川芎、冰片,也是急救时含服比较好。
还有其他很多中成药,像三七通舒胶囊、血塞通软胶囊、灯盏生脉胶囊、冠心舒通胶囊、愈心痛胶囊等,临床也有应用,但是个人没有更多的疗效观察。
2.治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
近年用得比较多的,稳心颗粒、参松养心胶囊,早先还有黄杨宁、心宝等。
稳心颗粒最开始的研究是和普罗帕酮(心律平)作对照的,所以对早搏、快速性心律失常有一定疗效。
参松养心胶囊号称对心律失常有双相调节作用,因此适合快、慢相间的心律失常。临床我们也是这么选用的,
根据临床用药的体会,年轻人服了参松养心胶囊容易上火,老年人感觉不错。我们开玩笑说,说明这里的“参”是真的。
黄杨宁,是黄杨树根皮提取的,一部分心律失常的患者很有效,只是现在用得少了。
心宝,早先是对有“病窦综合征”的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用的,现在用得也比较少了。
还有益心舒。益心舒的组方,是生脉饮的加减,有益气活血、养阴生津的作用。临床用起来,对一些有些早搏、胸闷气短,抑郁焦虑、失眠的患者效果比较好。
3.降血脂的中成药
最常用的就是血脂康了。因为成分研究的比较清楚,含有洛伐他汀和天然他汀物质,工艺可以保证有效成分剂量,可以有效降低血脂。对轻中度的高胆固醇血症,尤其是对他汀类药物不耐受的患者,效果和安全性较好。
其他像荷丹片,用的比较少,没有经验。
4.辅助降压、改善症状的中成药
愈风宁心片。成分主要是葛根黄酮,改善脑血流,对于高血压患者改善头晕头痛症状比较好。冠心病患者也可以用。
强力定眩片,辅助降压,改善高血压患者头晕头痛、目眩耳鸣症状。
5.其他
生脉饮,对于心衰患者、血压偏低、身体虚弱的患者比较好。
银杏叶片,一些神经内科的专家比较推荐,对脑血管病患者用得多一些。
中成药的心血管病防治中属于辅助用药,大多数药物没有经过循证医学研究,因此对于药物的确切疗效、不良反应还缺乏证据证实。西医用中成药,缺少辨证施治,也是不太符合中医治病原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