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衰弱有什么症状,神经衰弱会引起抑郁症吗?
(1)神经衰弱如果调整心态最佳时机,是不会引起抑郁症的,神经衰弱会引起心里方面的一种疾病,失眠多梦,烦躁,头晕脑胀,记忆力减退,遗精,月经失调尿频 腹胀等症状。
(1)平时必须正常的调节自身情绪,要多运动锻炼身体,晚上可以饮食小米粥加枣和蜂蜜适量有益于睡眠安神,配合手(神门穴)按摩,尽量提前摆脱阴影,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癔病是什么病症状是什么?
它包括神经衰弱、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神经症性抑郁、疑病症、癔病等.癔病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的症状是,抽搐、不能说话,感觉障碍,比如肢体麻木、手套样感觉丧失,还可以表现为肢体瘫痪、癔病性失明、失听.癔病主要是由于精神因素所致。
精神有问题的人有哪几方面的特征?
您好,我是【生活来点心理学】,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需要了解更多心理学知识,可以点下关注。
精神病态者的症状特征“精神病态”这个概念可以追溯到赫维·克莱克利1941年的著作《正常的假象》(The Mask of Sanity)。克莱克利想知道一个精神病态者如果惟妙惟肖地假扮一个普通人,我们该怎么来识破他。他主张精神病态者会展现如下特征:
流于表面的魅力不会感到焦虑或内疚不可靠、不诚实自我中心(egocentricity)无法长期维持亲密关系无法从惩罚中获得教训情绪贫乏对自身行为造成的影响缺乏醒悟无法预先计划
克莱克利对精神病态的定义里没有提到对他人的身体攻击或者违法行为,这暗示了精神病态者未必会引起刑法体系的关注,他们或许就隐藏在社会之中。在任何一个工作单位里都可能有这样的“穿西装的蛇”。有些精神病态者显然会用身体侵犯的方式给别人造成痛苦,克莱克利的突破在于他将精神病态的概念扩展到了另一部分人身上,这些人也会侵犯他人,只是以更加微妙而隐蔽的方式。P型人格有一个比较轻微的变种,有人把它称作“马基雅维利主义人格”,理查德·克里斯蒂和弗罗伦斯·盖斯则称之为“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也就是踩着别人往上爬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可以满口谎话。
在罗伯特.D.黑尔的著作《良心泯灭.心理变态的混沌世界》中,对精神病态的特质按照情绪/人际关系和社会越轨两项进行了如下分类:
注:左边第四项中的“同感”翻译为“共情”更加合适
注意上面的清单里有几项特征都和共情的丧失密切相关,比如对自身行为的影响缺乏醒悟,比如自我中心。共情低下的本质是缺乏自我觉知,这大概就相当于“缺乏醒悟”(lack of insight,这是精神病学家特别钟爱的名词)。缺乏醒悟就是缺乏共情的必要成分。在克莱克利的定义中,一个精神病态者或许能同时做出这两种缺乏共情的行为:他们缺乏内疚,因此会在明知别人会痛苦的情况下伤害他人;他们对自身行为的影响缺乏醒悟,因此也会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伤害他人。
精神病态者的内心特征精神病态者在测量共情的问卷上的得分要低于其他人。比如人际反应指数中就体现了这一点。不过许多人都知道,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来鉴别精神病态者是极不可靠的,因为他们往往会用谎言来掩盖自己的本性。为避免这种失误,研究者转而采用自主神经唤起这个生理学标准,也就是测量你在听见或看见情绪性素材时的激动程度。他们一般测量的是皮肤电反应(GSR),也就是当你在接触饱含情绪的素材时,你的手掌会出多少汗。GSR测量显示,精神病态者在观看他人遭受苦难的图片时,他们的自主神经反应是较弱的(也就说是他们不太激动)。此外,精神病态者在指认人的恐惧表情时也表现较差。这说明P型人在共情的两个主要成分(即识别和反应)上都有欠缺。还有一项测试显示了精神病态者不会像普通人那样处理情绪素材:向被试展示一组单词并问他们“这真的是单词吗?”大多数人在看到情绪性单词时的判断速度都超过中性单词,但精神病态者却没有显示这种速度上的差异。还有一种方法能测量某人受情绪素材唤起的程度,就是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研究者在被试的头皮上固定电极,并用记录到的事件相关电位揭示他们的脑内电活动。测量发现,精神病态者在接触情绪性单词之后,脑的中部和顶部区域不会像普通人那样活动增加。另外,那些富于攻击性的人和常人还有一点不同:他们会把模糊的情境解释成对方怀有敌意。这个倾向在那些品行障碍的儿童身上就有体现,而他们中的一些也的确会成长为精神病态者。研究者把这种倾向称作“归因偏差”,它是共情的认知部分未能精确运作的清楚例证。
有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病态者的内心没有是非观念(amoral)。对道德观的一项经典测试是由劳伦斯·科尔伯格设计的,他要求被试阅读一个故事,然后判断其中某个角色的行为是否道德。一个著名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丈夫闯进一家药店偷走了一种抗癌药,拿去挽救他患癌症病危的妻子,因为药店老板坚持要价2000美元,虽然他进货的时候只付了200美元。被试的任务是判断这位丈夫是不是做错了。对于这类道德两难,你想得越是复杂,就表示你的道德推理水平越高。如果你能看出这道论题有正反两方的观点,或者事情的缘由可以改变一个行为的对错,那就说明你的心思比那些只会死守规则的人细腻。我们或许想当然地认为精神病态者在这些测试中肯定得分较低,但事实未必如此。这或许是因为精神病态者能够嘴上说一套,在日常生活中却做另一套。
科尔伯格的测试并不是衡量道德推理能力的唯一手段。埃利奥特·图列尔也设计了一套道德推理测试,他的故事不仅描述了违反道德的情况(即侵犯人权的行为,比如伤害别人),也有违反常规的情况(即侵犯社会规范的行为,比如在图书馆里说话)。你的任务是判断某个行为有多严重,以及如果没有规则禁止它还算不算错。普通人到了4岁大多就能说出这两种行为的区别,他们明白常规可以修改、使某些行为不再违规(比如宣布在这座图书馆里可以说话),但是即便你修改了道德规范(宣布伤害别人不犯法),这些行为也和从前一样糟糕。精神病态者则很难区分这两种情况,有反社会行为的儿童也是如此。
杰弗里·格雷是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一位心理学教授,格雷提出了一个焦虑模型,叫“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ural Inhibition System简称BIS,位于脑中的隔——海马网络[septohippocampal brain network]),这个系统的功能是使动物明白自身行为的情绪性后果(奖赏或是惩罚)。受它的启发,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约瑟夫·纽曼提出了精神病态者的BIS不够活跃,而焦虑者的BIS过分活跃。纽曼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想法,他认为精神病态者想象不出自身行为的后果,就像BIS受损的动物会不断重复引起惩罚的行为一样。
纽曼主张这就是精神病态者的核心问题:他们无法学会畏惧惩罚。难怪他们会做一些连自己也知道会带来麻烦的事了。纽曼指出,这能够解释为什么在某些任务中,精神病态者会频频犯错,这些任务要求被试判断哪些数字能带来奖赏、哪些不能(它们在一般情况下都是中性的)。这还能解释他们为什么在一种行为已经不再产生奖赏、反而招来惩罚的时候仍不改正。比如给被试发一副纸牌,起初每张牌都能带来奖赏,但后来奖赏没了,那些具有精神病态特质的儿童却照玩不误。明尼苏达大学的行为遗传学家大卫·莱肯用一个“条件反射”实验验证了这个假说。他给被试听蜂鸣器响,同时施以电击,结果“正常”被试在听见蜂鸣器时产生了“皮肤电恐惧”(也就是出汗),说明蜂鸣器响成为了一个条件刺激。和他们相比,精神病态者对蜂鸣器响的皮肤电恐惧就比较轻微了——他们并未对这个威胁产生“条件反射”。在突然听见响声或发现有物体偷偷逼近时,他们的惊跳反射(身体自动跳起)也较微弱。这一切都指向一种特定的学习困难,它的特征就是较少畏惧惩罚。
精神病态者的脑的特征科学家成功说服了精神病态者爬进扫描仪,好让我们了解是什么样的神经基础造就了共情以及共情的缺乏。结果不出所料,他们的共情回路果然出现了异常:这些好斗的人显示出较低的vMPFC活动。一个人在精神病态清单——修订版(Psychopathy Checklist-Revised,简称PCL-R)上的得分越低,他的OFC/vMPFC和颞区的活动就越少。而这几个区域正好都是共情回路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当科学家绘出vMPFC/OFC和杏仁核之间的连接时,他们还发现精神病态者的这条连接不太完整,而这种不完整性也能预测他们的PCL-R分数。平均而言,男性出现反社会行为的概率要比女性高得多。这个性别差异主要可以用OFC大小的性别差异来解释:男性的OFC体积比女性小,表现出反社会行为的男性的OFC更小。
有一种观点认为,精神病态者的脑主要是额叶出了问题,因为额叶的功能是对行为做“执行控制”,防止我们做出可能招来惩罚的行为。但是从神经解剖学的角度说,这个解释却太过简单了,理由有几个。首先,额叶占据了脑的至少三分之一,用额叶受损来解释精神病态,实在太宽泛了一些。其次,额叶是可以分区的。OFC/vMPFC受损的病人(但背外侧无恙)攻击性增强,说明反常只发生在额叶的共情回路,而非整个额叶。vMPFC受损的病人在观看引起痛苦情绪的刺激时心率变化不大,并且在不再获胜(也就是不再得到回报)的情况下也会继续纸牌赌博任务。菲尼亚斯·盖奇的OFC和vMPFC整个受损,之后便开始出现冷酷、粗鲁、无礼和不受抑制的行为。这些都显示了病人很难再用窘迫和内疚之类的情绪来规范自己的社会行为。OFC/vMPFC受损的病人还会出现道德判断上的变化,比如他们认为,为了解救五人而亲手杀死一人,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而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做法不能接受)。研究发现,这些病人之所以在道德抉择中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他们较少注意自己或他人的意图。因此,vMPFC受损的病人才会认为伤害另一个人的图谋是为道德所许可的,而健康的对照组就不会这么认为。总之,像我们在前面看到的那样,病人在前额叶皮层的这个特定区域受损,就会表现得像一个精神病态者。
阿德里安·雷恩和他的同事查看了杀人犯的脑(他们“以精神不正常为由拒不认罪”),并且也在他们的共情回路,vMPFC、杏仁核和STS中发现了异常。另有一项研究比较了不同人格障碍的患者,同样发现攻击性患者的OFC活动较少。
证明共情回路参与攻击行为的还有一条额外的证据,它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神经科学家让·德赛蒂和同事开展的一项杰出研究,对象是一群有品行障碍的青少年,他们全都和人打过架。上文已经提到,这些孩子中有一部分长大后会变成P型人。在德赛蒂的这项研究中,青少年观看两组影片,有的表现了人物意外受伤(比如有东西恰好掉到他们手上),还有的表现了人物受到故意伤害(比如有人故意踩在他们身上)。在观看某人故意使另一个人痛苦的影片时,这些喜欢攻击的青少年的杏仁核和奖赏回路(腹侧纹状体)都显得格外活跃。奖赏回路的过度反应或许是反社会/P型障碍的关键特征。这说明他们很享受看到别人受苦。
这项研究中发现的另一项反常,是这些喜欢攻击的青少年的一部分共情回路没有显示活动,比如通常在道德判断中理解他人意图的颞顶联合区(TPJ),或是AI和MCC(要记得这些都是疼痛网格的一部分)。在华盛顿,供职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詹姆斯·布莱尔也提出了一个可信的主张,认为精神病态者的杏仁核也不在正常工作。这个观点得到了一项神经影像研究的佐证,它发现精神病态者在受到引起反感的条件刺激时,他们的杏仁核活动较常人更低。总之,我们可以说P型人的脑显示了许多共情回路反常的证据。
精神病态者的部分行为特征以下部分总结自罗伯特.D.黑尔的著作《良心泯灭.心理变态的混沌世界》,想要有更深入的了解,建议阅读黑尔教授本人的著作。
言之无物:似乎知道词语的字面意思,但无法理解或欣赏其中的情绪价值或意义
缺乏良心:良心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他人所制定的规则的一种理性觉知,他们缺乏遵守这些规则需要的感情,不存在良知和道德感
情绪贫瘠:两个大脑半球都不擅长情绪加工,没有聚焦,这导致了他们空洞肤浅、无情绪色彩的生活
多动的手:精神病态者使用的无意义手势比正常人多很多,在陈述过程中会伴随着大量的手部动作和夸张的面部表情,使得其说话或表演非常有戏剧性,吸引人们的注意
糟糕的说谎者:所说的话漏洞百出、自相矛盾
说话跑题:在沟通中会频繁地变换话题,说话跑题,话语表达缺乏连贯性
果敢:更高水平的社会效能、更能自我肯定、强大的抗压能力,享受不确定性带来的刺激,在面临威胁时也更加冷静沉稳
捕猎天分:具有找到普通人弱点的天分,能抓住大部分人的“情感烦恼”和自我怀疑为己用,十分擅长冷酷无情地利用他人和操纵他人
自我满意:对自己及其内心世界感到满意,认为自己充满理性、值得称赞、令人满意、高人一等,为了自己的“权利”操纵和欺骗他人是合理的
希望大家积极讨论、评价我的回答。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点赞、收藏、加关注哦~
神经衰弱能治好吗?
神经衰弱(neurasthenia)在中国属于神经症的诊断之一。是由于长期处于紧张和压力下,出现精神易兴奋和脑力易疲乏现象,常伴有情绪烦恼、易激惹、睡眠障碍、肌肉紧张性疼痛等;这些症状不能归于脑、躯体疾病及其他精神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波动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病程多迁延。近世纪,神经衰弱的概念经历了一系列变迁,随着医生对神经衰弱认识的变化和各种特殊综合征和亚型的分出,在美国和西欧已不作此诊断,CCMD-3工作组的现场测试证明,在我国神经衰弱的诊断也明显减少。
很多患者患病前具有不良的性格特征:自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心或偏于主观、急躁、好胜心切,因而易于导致对生活事件的弛张调节障碍,使大脑长期处于持续性紧张而发病。 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精神因素是造成神经衰弱的主因。凡是能引起持续的紧张心情和长期的内心矛盾的一些因素,使神经活动过程强烈而持久的处于紧张状态,超过神经系统张力的耐受限度,即可发病。如过度疲劳而又得不到休息是兴奋过程过度紧张;对现在状况不满意则是抑制过程过度紧张;经常改变生活环境而又不适应,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具有相当高的耐受性,在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虽然产生了疲劳,但稍事休憩或睡眠后就可以恢复,不过,长期强烈紧张状态的神经活动,一旦超越耐受极限,就可能产生神经衰弱。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乏力和容易疲劳。注意力难于集中,失眠,记忆不佳,常忘事,不论进行脑力或体力活动,稍久即感疲乏。对刺激过度敏感,如对声,光刺激或细微的躯体不适特别敏感。
治疗 此病的治疗原则是在详细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后,应用心理治疗、行为疗法、配合药物及物理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抗焦虑、抗抑郁药物可改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也可使肌肉放松,消除一些躯体不适感。其他治疗包括体育锻炼,旅游疗养,调整不合理的学习、工作方式等也不失为一种摆脱烦恼处境、改善紧张状态、缓解精神压力的一些好方法。支持性和解释性的心理治疗可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性质和消除继发焦虑。一般来说,采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措施,配合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体育锻炼,神经衰弱的治疗效果是很好的。病程短者,大多数病例可在半年至2年内缓解。病程超过2年的慢性病例,则治好所需的时间可相对较长一些。总之,只要治疗方法得当,患者也有治好的信心,那么神经衰弱一定会治好的。
有位青年人介绍自己治愈的经过,其主要经验就是正确估计自己,正确对待疾病与挫折,发扬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弱点,振作精神,有计划地定时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工作、访友、娱乐,并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只经过短短2个多月的心理和生理调适,他的神经衰弱就完全被治愈了。
神经衰弱的表现有哪些?
神经衰弱有很多表现形式,并不一定全部是抑郁、忧郁的。也有很多精神疾病表现类似神经衰弱,需要通过专业知识进行鉴别。以下详细介绍一下神经衰弱的几种典型表现:
1.忧郁型:
这类患者主要表现意志消沉、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多忧多虑、多疑、爱钻牛角尖、容易起冲突。部分人有睡眠障碍,难入眠、睡眠浅、易早醒,是这类人睡眠常见的问题。其他表现还包括,怕冷、易出冷汗、厌食、皮肤湿冷;
2.衰弱型:
这类患者普遍有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多、睡眠差、多梦易醒、白天困倦、精神萎靡,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提不起兴趣,情绪低落、寡言少语、记忆力差、思维呆滞、行动能力低下,其他症状包括厌食、性功能下降;
3.衰弱抑制型:
与衰弱型很像,但是表现有差别。患者也有睡眠障碍,睡眠多、睡得沉、但醒后精神不振。白天里头昏眼花、精神萎靡、嗜睡,不喜欢脑力活动,容易头昏脑胀,行动能力很差,逻辑思维能力不佳;
4.兴奋型:
这类患者也会有睡眠障碍,比如入睡困难、睡眠浅、易早醒、醒后难以入睡,白天精神尚可,但是情绪波动很大、暴躁易怒、难以控制脾气、大声斥责他人、爱与人纠纷,事后又会后悔,出现无故落泪、忏悔,但是不久后又会暴跳如雷争吵。其他症状还有容易紧张、焦虑、心慌,遇到事情就手忙脚乱,不能有效安排好事情;
5.兴奋衰弱型:
兴奋型患者治疗不当后疾病进展成为兴奋衰弱型。临床主要表现为:睡眠较少、精神萎靡、容易疲劳、不能胜任脑力工作,难以集中精力、记忆力减退。在遇到不愉快事件,容易激动暴躁,大发雷霆,事后也会后悔忏悔。另外还有对周围人和事情变化敏感,怕冷、怕疼、怕热,对环境变化很不适应;
6.迁延型:
症状有轻有重,表现变化多样,是因为神经衰弱没有及时就诊,或者没有坚持治疗导致的。患者的症状时轻时重,根据环境变化、工作安排、身体情况、情绪波动等表现有所差异。
7.混合型:
兴奋型和忧郁型混合。主要是患者出现症状后没有及时治疗,导致兴奋型和忧郁型交替发展,两种症状接连出现。
长期负荷过重,会出现睡眠问题、精神问题,对于青年工作群体来说很常见。如果察觉自己出现精神问题,一定要及时前往精神科就诊,或者接受心理医生治疗。需要依靠药物控制病情发展的患者要坚持服药控制。但是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病情都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情绪、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积极参加社交活动和身体锻炼,得到良好的改善。
(医学治疗、精神调节、专业咨询,三者相互结合就能控制病情发展)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如果你觉得本文有用,请转给身边需要的人!获取更多健康知识,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和健康问答“倩S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