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肘的治疗偏方,每天健身的人真的比普通人健康吗?
哈喽大家好我是邵梅!
很高兴由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每天健身的人真的比普通人要健康吗?锻炼是有好处的,对于大多数来说锻炼是比不锻炼的人的身体机能好很多,但是注意不要疲劳锻炼,需要合理的安排和休息,如果超负荷的锻炼是会损伤身体的,长久的超负荷练习的人还不如普通人健康呢
1)锻炼的好处
2)锻炼的注意事项
3)应该如何锻炼
一、锻炼的好处有一句话不是说么:生命在于运动!那么也就是说运动是可以给人带来许多好处的,现在得的一些疾病去医院,医生的建议大多都是注意饮食清淡合理运动由此可见锻炼是对于身体的健康来说是多么的重要,那么我们就来看看锻炼的好处吧
呼吸
呼吸在陆面上呼吸是一种感觉,那游泳的人就会对呼吸机能的影响,在陆面上是比较深刻的游泳的人都知道游泳是增强肺活量的一大特点,一般经常有用的人会比同龄同性别的普通人高10%到20%最高可以达到7300毫升,这是因为由于水的密度比空气大在水没过胸时候胸部承受12到15千克的压力,使呼吸较为困难(一般不游泳的去泡温泉的时候应该也会有同样的感觉呼吸困难)长期锻炼使呼吸系统产生了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了肺活量
肌肉
人体能够适应环境的巨大变化。然而在微重力环境中的大多数生理变化,比如说经常看到一个体态特别好的运动员在退役以后发胖,这是因为微重力环境是对正常人体功能的一种挑战。当人体失去重力作用,那么支撑体重的骨骼和抗重力肌肉就失去负荷,从而发生退化,功能减退。同样的变化也见于心血管系统
举例说明身体瘦身的时候腿部或者手臂打了石膏固定或后肢悬吊后,肌肉结构和功能迅速发生变化,表现为肌肉蛋白质合成减少、肌肉萎缩,有人用大鼠实验也证实了如果在不活动后最初数小时,蛋白质合成率下降约35%,数天后下降约50%,肌萎缩可持续很长时间,同样对人的研究也发现在卧床或下肢悬吊,肌肉失去负荷的情况下,肌肉质量和蛋白质缓慢损失。不活动与空间的微重力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不活动状态下,肌肉处于完全放松或很少的兴奋收缩状态
空间微重力条件下,发生萎缩的肌肉主要是在重力条件下支持动物直立的慢肌。慢肌纤维在微重力条件下也可向快肌纤维转化,从而导致慢肌减少快肌增加,研究发现经过长时间的系统运动训练可以有效地减小肌肉体积和功能的损失
二、锻炼的注意事项锻炼需要有一定的时间不能因为锻炼好,就无休止的练习,在适当的范围内锻炼会使身体提高免疫力,但是有调查证明大幅度超负荷的练习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最大负荷的时候是身体免疫力最低的时候
所以我们在锻炼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锻炼—恢复—再锻炼—再恢复的变化过程,如果锻炼产生了过度的疲劳,则会对身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引起各种机能障碍或者说运动损伤甚至损身体的健康,所以说正确的认识运动疲劳
如果身体运动达到疲劳会产生以下的情况
骨骼肌疲劳:骨骼肌疲劳,是指我们在运动的时候引起骨骼肌的机能下降而产生的疲劳比如说你在做力量训练的时候引起肌肉的酸痛、肌肉的僵硬以及我们的肌力下降等等,这个一般人都爬过山,有的人爬山爬久了回来腿部酸痛尤其是大腿的前侧,那么这就是典型的骨骼肌疲劳
心血管疲劳:心血管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及其调节机能下降而产生的疲劳运动,以后我们的心输出量减少,心率恢复的速度减慢,这个只有在机器测量的时候才知道,人体体表体会不到那么明显
呼吸系统疲劳:呼吸系统疲劳是指运动引起的呼吸系统机能下降而产生的疲劳,比如说在运动过后会出现呼吸表浅,胸闷通气量减少等等,这个一般在跑步得时候有的人有感觉,会说上气不接下气描述这就是呼吸疲劳
当产生疲劳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休息或者伸展来缓解按摩肌肉或者做一些拉伸练习比如腿部的拉伸👇
1、坐到垫子上双腿向两侧打开
2、吸气勾脚趾背部挺直
3、呼气向前髋部折叠向下
4、保持一分钟的时间起身向上,收回来做放松的练习
三、应该如何锻炼锻炼要合理性的练习做到先热身—运动—休息,时间为30-60分钟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少达不到运动的效果,太多则会引起疲劳的产生
热身的时间为10分钟让骨骼肌热起来做运动的时候不会受伤可以做一些让全身热起来的动作练习例如弓步跳👇
1、先站立到垫子上
2、吸气腹部收紧身体向上抬起双腿右腿在前左腿在后
3、呼气双脚向下落腿部略微弯曲,手臂随着跳跃摆动练习
4、呼吸和动作这样配合着去做
5、可以跳20-30个为一组,然后做5-8组的练习时间
运动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的练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练习挑选几种动作锻炼例如蹲腿的练习👇
1、站立到垫子上双腿分开
2、可以用一个哑铃负重没有得话也可以徒手
3、吸气举起双手向上,呼气弯曲向下蹲注意膝盖不要过脚趾尖
4、保护腰部不要过度弯曲去练习
5、做20-25次为一组蹲3-5组
腰腹的练习👇
1、仰卧到垫子上
2、吸气双手放到耳朵两侧双腿弯曲抬起来成直角
3、放松腰部,再次吸气的时候头部肩膀抬起来呼气转动身体向右侧左手的手肘找膝盖
4、保持吸气和呼气的配合向反侧再扭转练习
5、这个左右为一次做30-50次为一组然后做3-5组
最后休息放松不能少于10分钟👇
不管做完了什么练习躺下休息其实是最好的放松,可以缓解疲劳、调整呼吸调节身体各个器官,如果累了一定要休息不要再去运动
【总结】总体来说经常锻炼的人的身体还是比不锻炼的人健康的
但是锻炼一定要合理运动而不是盲目的,需要做到规范化练习要热身—运动—放松这样才可以达到锻炼的效果和目的
想要身体更健康还是需要多多的活动身体!
那今天的邵梅瑜伽小课堂就先分享到这里了,我们下次再见
喜欢我关注我每天教你不同的瑜伽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
不信中医的人为什么越来越多?
病人看病,无论看中医或西医,都是看疗效,即治好了自己的病没有。疗效如何来?来于用药对症;如何对症?在于对病兆的辨证推断。无论中医西医都要辨“症”,无一例外,不会盲目用药。只是辨的方式不同,中医通过脉诊舌象(含问闻望),西医靠仪检数据;中医用药以调正脏腑治邪,西医用药以灭杀病菌除疾;但中西医都有辩“症”失误用药不对路的医生;中医被斥为庸医,西医酿成医闹也未必会斥为庸医,原因出在宣传上的误导己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认识。久而久之,人们就认为好中医难找,造成遍地都是庸医的印象。另外,有人一再强调高手在民间,以及学院派中医看不来病等,都毫无疑问地在有意无意间地强化与加深了中医无良医的刻板印象;其实同样出于学院的西医,又何尝是尽良医?只是西医的诊断是团队作战,一个医生的判断来源于仪检医生、化验医生等提供的数据,看不好病的责任无形中分散弱化了,与从始至终都由个人担责的中医生不同,成为矛盾集中的焦点对象斥为庸医也就百口难辩了。
在中医院看中医,用上西医的仪检招式,毫无疑问这是中西医结合出来的中医生,所以,尽管他用了西医手法开了中药,都不能算是纯粹中医生,他用错药不对症,没看好病,也会被病人视为中医看不好病的案例否定掉中医能看好病的事实,因为患者是从中医院走出来的。
说高手在民间,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民间深居中医生有明确的专攻病症的不懈追求,或不及院校出来的知识全面,但专长却十分了得,不可小觑。总的来说,从事中医的医生,有药店坐堂的、中医馆行医的,中医院就诊的,林林总总不如西医院集中势大,而就在这些分散的中医生中,有的确实是以赚钱为目的去坐堂,医术未必当作一门技术去苦钻,用药停留在治不死人的平乏阶段,而不是放在如何根治疾病的重心上去不断地追求提升,所以名气大不到哪去还懒于奔名医而去,全靠吃老本应付,用药难免凑效,自然给患者一个误解中医的口实。
中医是门人人皆可入门的医学,但也是人人难以精深的医学,需要一辈子的临床经验的丰富总结提升,才能锤炼出响当当的名医师;在这一点上,作为团队作战的西医生,除了外科手术医生可能在技术上成为手术名医外,很少有其它科别名医出现,就因为难以聚名于自己一身。所以,作为个人行医的中医生来说,不能奔各医而去作努力,水平一般,病人的信任度就不会高,也因此累及对整个中医的不信任,因此,中医整体水平亟待提高,因为个人就是一个医院。
但任何事都不可能成为终极,有中医的久蛰,必有中医的复苏,周而复始的轮回是天地间颠扑不破的规律!
手麻一定是颈椎病吗?
手麻不一定是颈椎病,要根据手麻的位置来判断具体结构损伤问题在哪?在我们诊所中常见有4种病因导致手部发麻。
一.椎间盘突出
当咱们的颈椎长时间往前弯时,椎间盘受到应力便会往后突出(如下图),压迫到后面的神经,产生一些手麻的神经症状。1.麻木症状表现:
•单侧上肢和手部剧痛或麻木无力。
•双手麻木无力和步态不稳,容易跌倒。
2.如何缓解及预防
•长时间伏案工作者,应每工作0.5~1小时要进行适当活动,预防颈椎损伤。
•使用能支撑颈椎生理曲线的枕头,保持颈椎的平直。
•多做一些适当的牵拉放松,也有利于缓解我们的颈椎疲劳。
颈部麦肯基
二.前斜角肌紧张压迫神经
前斜角肌止在我们的第1肋骨的上缘里面,而臂丛神经、腋动静脉刚好在锁骨下穿行,所以当我们长时间伏案工作、驼背或颈前探时,前斜角肌便会变得紧张,从而压迫到下方的臂丛神经,导致手部发麻。
1.麻木症状表现
斜角肌过于紧张会出现肩胛骨周围疼痛,向前牵涉至胸部,并使手臂前后、前臂桡侧,甚至拇指和食指感到麻木。
2.如何缓解及预防
斜角肌手法
斜角肌牵拉
第一肋点按(被动斜角肌牵拉)
三.胸小肌紧张 压迫神经
前面我们说到臂丛神经、腋动静脉在锁骨下穿行,可能被紧张的斜角肌卡压;它们继续向下至胸小肌的后方,若此时胸小肌过于紧张,也会被卡压产生胸小肌综合征,感到手麻。
1.麻木症状表现
手与手指胀满感,前臂与手指有麻木及麻刺感。
2.如何缓解及预防
胸大肌牵拉
胸小肌牵拉
胸椎活动度训练
四.鼠标手-腕管综合征
过度使用手指,尤其是重复性的活动,如长时间使用鼠标或打字,长时间手持电话、书本或者驾车,腕管内压力增高,卡压到正中神经,造成腕管综合征,产生手麻。
1.麻木症状表现
早期只感到中指或中环指指尖麻木不适,后期正中神经支配区(拇指,示指,中指和环指桡侧半)甚至整个上肢感觉异常或麻木。随着病情加重,手指的感觉减退或散失,拇指不灵活,与其他手指对捏的力量下降。
2.如何缓解及预防
打开腕关节活动度,牵拉放松腕部和手的肌肉,从而改善相应区域的血流。
拇长伸肌牵拉
正中神经牵拉
平时使用电脑时,键盘和鼠标的高度,最好低于坐着时肘部的高度;使用鼠标时,手臂尽量不要悬空。
五.快速缓解方式——臂丛神经牵拉
当你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不同位置麻木有不同的神经牵拉方式。
使手麻的臂丛神经主要是正中神经(同上)、尺神经、桡神经,它们分别影响着不同区域,大家看图对号入座带走你需要的神经牵拉动作。1.尺神经牵拉
2.桡神经牵拉
为什么我们的眼睛越频繁使用越退化?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用和废是动与静的关系;而用眼频繁与眼退化又涉及一个动与动之间的关系。
"不用则废,过度使用则退",这是事物的客观规律,其中蕴藏着许多科学的道理。
讲两个故事吧,看看能否悟出上述道理?
故事一:
七几年辽宁海城发生了地震。按理说地震这样的事是一次大灾难,可对于家住海城震区农村的老于一家来说,还"震″出个"喜"事。老于有个独苗儿子,当年24岁。6年前患了一种"怪病″,本来膀宽腰圆的大小伙子突然两腿不能动了。当时连站都站不起来,更不用说走路了。医院全面检查后诊为"癔病性截瘫″。天天臥床,吃喝拉撒全在床上。由于长期不走路,双腿肌肉萎缩得似两棵枯木棒儿,就象"木乃伊"一样,医学上称"废用性肌萎缩"。到处求医问药,中医、西医、偏方、求神占卜都用上了,搞得老于家都快崩溃了。
地震来临前,有许多先兆。海城市(当时叫海城县)很重视。预防措施很到位。宣传呀,家喻户晓;演习呀,很逼真,如实战一样。这个"病人"很恐惧,吓得天天做恶梦。
一次"警报″齐鸣,惊天动地。谁也没料到,老于这个"瘫儿子″竞然自己跑出了屋外!从此他不但奇迹般地站起来了,还当上了砖厂的挑砖工。用扁担可一次挑起"8码砖″(一码为8块砖,8码是64块砖。一般力工只能挑起6码砖,他成了全厂驰名的"大力士″!
故事二:
我的同事,退休前是水手长。退休后闲得慌,玩起了儿时的"勾当″。
甩鞭子。开始时用麻绳自制,后来觉得太轻不趁手,用一段铁練儿再接上猪皮条儿,有近10斤重。每天晚饭后,甩得啪啪响。引得一群人围观,还口唱小曲:"长鞭啊一甩呀,啪啪地响哎!我赶着大车出了庄儿…...″!七甩八甩好几年,把胳膊甩出个"网球肘″,外科叫"肱骨外上髁炎″。又针灸、又贴膏药、又做理疗。这儿还没好利索,又玩新花样了!
后背撞树。每天200下,又撞出个"气胸″!他仍不死心,又恋上了赛车(自行车)。骑着德国产的据说几万元一辆的自行车,日行200公里。上海南、爬长白山、跑新疆、奔西藏,谁劝也劝不住。对于他来说:生命就在于"玩命″运动。几年下来,膝关节出问题了,半月板破裂、关节滑囊炎积液。又得了"甲亢",心率有时180次/分。
人的身体呀太精密了!你想想,现在的电脑多复杂呀,可是它再复杂不也是"人″研究出来的吗?人的运动也是个很复杂的事情,不动则废;动过头了,也会"退″的!眼晴是这样,其它一一也是一样的!
更年期为什么身上总是这疼那疼的?
更年期是妇女从成年进入老年期所必须经历的一个生理阶段,一般发生在45岁到55岁。更年期是每位女性的自然生理过程,不同的人更年期症状也存在着个体差异,除了出汗、潮热等一些常见的症状外,有的还会伴随着浑身疼痛。
更年期身上为什么会疼痛?更年期女性易发生骨质疏松症,而骨质疏松对于老年人来说,最常见的症状就是腰背疼,占到疼痛患者中的70-80%。一般当骨量丢失到12%以上时就会出现骨痛。
骨量是反应骨骼强度的重要指标,女性和男性相比,在生命周期的任何阶段,骨量都低于男性,而且女性还要经历一个骨量丢失的“多事之秋”,也就是从更年期开始到绝经后10年的时间,这个时期骨量会快速下降,年丢失率为1.5-2.5%,而男性则一直缓慢下降,因此更年期的女性更易发生骨质疏松。
女性在更年期骨量为什么会快速下降?女性在更年期最明显变化是卵巢功能衰退,雌性激素水平开始下降,而雌激素是骨骼重要的“保护伞”。当雌激素水平下降时,我们骨骼内的两种细胞,即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性都会增加,但破骨细胞的活性更高于成骨细胞。因此成骨细胞的修建速度赶不上破骨细胞的破坏速度,导致骨骼出现了很多小洞,于是出现了骨质疏松。
预防骨质疏松,是一生的功课人体的骨骼从婴幼儿开始就在不断地生长发育,它一直通过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活动进行着自我的重塑。一般在25岁时达到骨量的峰值,然后一直持续到35岁,随后,骨量开始慢慢丢失。
因此,我们要想预防骨质疏松,在年轻时就要尽量提高骨峰值。如果把骨骼比喻成“骨银行”,人体骨量的变化就像“存钱”和“取钱”的关系。年轻时储存的骨量越多,年老时“取钱”时才不至于造成大的亏空,发生骨质疏松的时间才会越晚,程度也越轻。
如何预防骨质疏松1、多吃富含钙的食物
富含钙的食物有奶类、豆类及其制品、深绿色蔬菜、坚果、小鱼小虾、芝麻酱等。
成年人钙的推荐摄入量每天为800毫克,老年人为每天1000毫克。
每天可以喝300毫升的牛奶,或者200毫升牛奶加100毫升酸奶。吃25克大豆或豆制品。
每天至少吃一斤蔬菜,特别要注意多摄入深绿色蔬菜,如小油菜、西蓝花、菠菜等。菠菜草酸含量高,影响钙吸收,吃前要用水焯一下就可去掉大部分的草酸。
坚果每天可以吃10克左右,相当于核桃2-3个,瓜子一把。连骨吃的小鱼小虾钙的含量也高,可以适当吃点。
芝麻酱钙含量高,但热量也不少,不宜大量食用,每天一到两勺即可。吃的时候要买纯芝麻酱,现在市面上好多都加了花生酱,营养价值会降低。如果本身肥胖,芝麻酱就要少吃或不吃,换成深绿色蔬菜。
2、多吃富含钾、镁、维生素C、维生素K的食物
除了钙以外,骨骼的健康也离不开多种营养素的配合。
体内60%的镁在骨骼内,与钙通过维持骨骼结构。钾可以减少尿钙流失。维生素C促进钙吸收,增加钙储备。维生素K帮钙沉积到骨胶原上。
因此,平时要多吃蔬菜水果,注意豆类、粗粮和坚果的摄入。
3、多晒太阳
维生素D可以促进钙吸收,对预防骨质疏松很有帮助。但日常食物中含维生素D的食物来源有限,只在一些脂肪含量高的海鱼、动物肝脏、蛋黄、奶油中含有。因此,平时要多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
4、适量食用大豆或大豆制品
大豆或大豆制品,如豆腐、豆浆中含有大豆异黄酮,相当于雌激素,具有双向调节的作用,对预防骨质疏松有一定好处。
5、进行运动锻炼
因为运动的应力刺激,可以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延缓骨量流失,而且运动还能增强肌肉力量,对维持骨骼健康有好处。平时可做一些负重运动,比如举哑铃,或者出门背个有点重量的双肩包。提醒老年人做运动时要注意防止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