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艾灸养生,三伏天用艾灸垫?
可以的,谨遵医嘱,不能乱使用。
艾灸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艾灸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艾灸冬病夏治的最佳时间是夏季三伏时令、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采取顺应自然之法、借用自然界的“温”“热”之性,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脉,增强机体的正气,以预防、减少、减轻冬令时节“冬病”的发生。
灸是用以艾叶为主制成的艾灸材料熏灼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具有通经活络、运气活血、祛湿散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作用。
艾灸应选择阳气旺盛的时间,对于冬病夏治疗法,运用艾灸时,应该选择头伏、中伏、末伏三天的白天阳气最足的时候,一般可选择上午8时到下午4时进行艾灸。需要说明的是,艾灸的特定时间是因人而异的,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所患疾病的病变特点不同而定,要由医生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艾灸时间。但是,无论哪个时间做艾灸都不能空腹或过饱。
本内容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针灸科 主任医师 杜琳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另外艾灸是不是先灸头部背部再灸前胸及躯干?
艾灸的频率和时间长短需要根据病情需要决定,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也会受到有无时间的影响,临床比较强调要“灸透”,也就是要“气至病所”,这也是著名的热敏灸的要义所在。因此,如果属于治疗疾病通常都需要连续灸几天,如果是健康养生灸隔日、隔几日艾灸,都是可以的,需要灵活掌握。
艾灸的顺序你的理解原则上基本正确。临床一般为先上后下,先背后腹,先左后右,次第循序而行,取先阳后阴之意。
《千金方》上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乃先上后下也。”《明堂》说:“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
关于身体的阴阳,黄帝内经中已有明确:《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上阳下阴,左阳右阴,四肢中,手掌连胳膊肚面为阴,足背顺连腿前为阴,反之为阳。”
供参考!
作者小传:吴周强,中医药研究员,高级健康管理师。荟聚48年生物医药全岗位工作经验,专注生命健康,聚焦创新创意。原创分享健康干货,敬请大家点赞、关注,评论必回复!*本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所有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女生如何排出体内湿气?
“湿气”这个词相信很多女生并不陌生,湿气其实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表现。
体内湿气重会引发身体一些不良的连锁反应,比如长青春痘、月经不调、痛经、手脚冰凉、肥胖等等,是危害女性健康的杀手之一。
那么,湿气从何而来?怎样判断体内有湿气呢?
湿气到底是怎么来的?
中医学上:湿气的产生分为外湿和内湿。
外湿,是因为外部环境潮湿,比如南方潮湿、阴雨天气,如果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很容易使得外界环境中的湿气侵入体内。浅则伤人皮肉筋脉或流注于关节,深则可入脏腑。如湿郁肌表,可见恶寒无汗,发热体酸,头重如裹,身重而痛等症;湿阻经络,则见肢体重着酸痛,或经脉拘急或痉挛等症状;湿着筋骨成为湿痹,又可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肿胀、痛有定处、手足沉重等症状。而且湿气一般都不单独存在,与寒结合成寒湿,与热结合成湿热。
内湿,由于自身的脾肾阳虚,运化水液功能障碍引起体内水湿停滞之证。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腹胀、腹泻、尿少、面黄、浮肿、舌淡苔润、脉濡缓等。治宜健脾温肾利湿。
湿气有什么危害?
湿气对人体的危害是隐蔽而缓慢,它一步一步的侵害人体的健康。
起初引起舌苔厚腻泛黄、皮肤起疹起痘,稍重时胸闷乏力、体态困乏、咽喉肿痛、大便不成形;进一步发展,会出现关节疼痛,体型肥胖;久而久之还会引发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
女性的一些妇科病如白带异常,瘙痒也与湿气有关。
体内有湿气的8大信号
怎么判断体内有湿气呢?一旦身体有以下这些表现,大家需要注意了:
1、睡不够、精神萎靡
即使睡足了6~8个小时,早上醒来后仍然觉得很困倦、头昏、四肢沉重、不愿起床,甚至觉得头上有东西裹着、包着,让人提不起精神,完全不想动弹,还会有发热、微微怕冷怕风,流清鼻涕等,也是体内有湿气的一大表现。
2、皮肤油腻
湿气重的人,脸上会出很多油,皮肤发黄,还会长青春痘,严重时还会局部发炎瘙痒,起疹等。
3、舌苔黄中带腻
健康舌头淡红而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薄白而清净,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若舌苔黄中带腻,则是体内有湿的表现,黄得越厉害,或腻得越厉害,说明湿邪越严重。
4、关节酸痛
如果体内已经侵蚀到关节的时候,关节也会出现一定的病症,部分气血运行不畅,会有四肢关节酸痛沉重,关节屈伸不利等表现。
5、消化不良
湿邪困扰脾脏,会表现出胸闷腹胀、食欲欠佳、饭量降到、不成形等。而因脾虚运化不利而致使“内湿”时,还常有口淡、口黏乏味、口渴却不想饮水、倦怠乏力等气虚、湿困的表现。
6、肥胖水肿
湿气重时,女人的小肚子会显得肿大,而里面并不是脂肪。而是湿气跟脂肪混在一起,造成的虚胖的症状。这是湿气重,导致消化不良引起的。
7、大便不成形
长期便溏,体内肯定是有湿气在侵蚀。大便后总有某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征。
8、妇科疾病
湿气重的女性,会出现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白带过多、阴部瘙痒等症状。这是湿邪伤及人的腰以下的部位。
湿气太重如何调理?
1、室内保持干爽,防外湿
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外界湿气诱发内湿,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所以,在阴雨绵绵的天气,应该关窗关门,把湿气拒于外面。
其次,别穿没有干透的衣服,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的水分,吹干头发。还要避免淋雨,别让水分湿气包裹着身体。
一旦天气好转,湿气减少时,应该及时开窗通风,让空气流通,带走室内的湿气。如果外界湿气仍然很重,建议使用空调、抽湿机等,使得室内空气干爽,免得湿气滞留室内。
2、食疗祛内湿
很多食物都可以起到除湿的作用,如薏米煮粥、淮山煲汤等。薏米,有利水消肿、健脾祛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
此外,还可以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煲成粥或者煮水喝,可以利尿、除湿,对水肿的人尤其有效。这两种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适宜尿多的人食用。
另外,喜欢喝茶的人,到中药店买些藿香、佩兰、苍术泡茶,同样有祛湿之效。
3、清淡饮食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保护肠胃最好的方式就是清淡、适量、均衡饮食。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
甜食油炸食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在烹调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时,最好加入葱、姜,以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4、调味料祛湿
姜、葱、蒜不仅是常用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姜汤,用姜汤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5、运动
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压力,还能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等运动,有助于活化气血循环,增强体内水分代谢。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因为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湿热病症。
6、泡脚袪湿
说到除湿,足浴泡脚可谓最简便实用的方法了。坚持热水泡脚,可促进气血运行,驱除湿气、寒气,舒通全身经络,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
7、中医治疗
如果自身湿气过重,需要采取治疗,可去专业医疗机构进行针灸或拔罐。
同一穴位隔着三伏贴可以再艾灸吗?
我的主业是中医,科室每年都开展穴位敷贴。不同医院,穴位敷贴选用的药物不一样,一般主要药物有白芥子,细辛,川芎,延胡索,麝香,冰片等,不同病情,需要再配合不同药物。
治疗同一种疾病,在同一穴位上用药不同,疗效也有差异。如同为治疗哮喘的贴敷方,哮喘丸(白芥子、元胡、甘遂、细辛、丁香、肉桂、生姜汁)的疗法就明显优于哮喘糊(天南星、白芥子、生姜汁),说明药性也起着一定的作用。有的根据病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贴敷部位或穴位,则更显示出穴位和经脉的作用。如咳嗽贴天突。定喘、肺俞有显著疗效,而贴敷它穴或非穴位则疗效不显;遗尿、痛经贴敷首选神阙穴。
艾灸可以配合穴位敷贴,前提情况是有医生处方,明确穴位敷贴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以及是否需要配合使用。
穴位敷贴对好多种疾病调理都有帮助:呼吸科的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妇科的宫寒,月经不调,痛经;疼痛科的颈椎病,腰椎病,关节炎;儿科的反复感冒,体质虚弱;消化科的胃炎,肠炎;穴位敷贴都有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二是药物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穴位贴敷作用于人体主要表现是一种综合作用,既有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又有药物本身的作用。首先是药物的温热刺激对局部气血的调整,而温热刺激配合药物外敷必然增加了药物的功效,多具辛味的中药在温热环境中特别易于吸收,由此增强了药物的作用、药物外敷于穴位上则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地发挥了行气血、营阴阳的整体作用。
艾灸分为:艾卷灸,艾柱灸,温针灸,疤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雷火神针灸,太乙神针灸,长蛇灸,核桃灸……种种不同。
穴位敷贴,配合艾灸,有医生开药处方建议使用,是可以同时使用的。但切记万万不能自己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