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夏季养生小常识,从老辈那传承下来的民间习俗或食疗禁忌有哪些?
今年7月7日是小暑,7月12日入伏。
山西有“晒伏”之说,民谚有云,六月六,“人晒衣服龙晒袍,”小暑后,日照时间长所以家家户户不约而同选择“晒伏“,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阳光暴晒,以去潮,去湿,防霉防蛀。
还有民谚有“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伏日”人们食欲不振,饺子在传统习俗开胃解馋。“食新"乃"食辛”,小暑后的第一个辛日,吃新上市的蔬菜等,小暑后就进三伏,在这个时节有吃黄鳝,蜜汁藕,绿豆芽的习俗,“小暑黄鳝赛人参”具有补中益气,补肝脾,除风湿,强筋骨等作用,对食积不消引起的腹泻也有较好作用,藕有安神入睡之功效,还治血虚失眠。豆芽对胃癌,食道癌,直肠癌有良好的食疗价值。
小暑后,天气炎热,人们容易烦燥不安,爱烦困,少精神。在养生方面,应根据季节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保护好心脏。饮食要清淡,不可贪食过量。外出需防暑,带好遮阳伞,遮阳帽,多喝水,尽量避开午后太阳热辣时外出,穿衣要舒适,起居要定时,以迟睡早起为宜,午睡后慢慢站起,喝杯水,以补充血容量,稀释血液黏稠度,不要马上从事复杂和危险工作。莫贪凉,忌冷食。
开空调,吹电扇,都要避免长时间直吹。咽喉和后心是人体最簿弱的地方,很容易受到风寒侵犯,要保护好这两部位。少吃冷饮,尤其是孩子,过食冷饮,易出现鼻炎,咽炎,扁桃体发炎,发烧,脾胃不和等问题。
夏天怎么喝白酒更养生?
很多人觉得夏天不适合喝白酒,因为天气太热,喝白酒只会让自己更不舒服。其实在夏天小酌两杯,对身体是有好处的,只是喝酒的方法要对才行。今天酒姐就给大家讲一下夏天喝白酒的好处与禁忌,大家在夏天喝白酒的时候要多注意。
一、为什么夏天要喝白酒?
夏天天气炎热,身体的新陈代谢旺盛,极易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身体乏力等情况。在夏天小酌两杯能帮助睡眠、促进消化、振奋精神等等,下面给大家列举几个在夏天喝白酒的主要好处。
①消除疲劳和紧张
在夏天天气炎热、昼短夜长,很多人会感觉到疲劳和紧张。这个时候可以适量喝一点白酒,能起到消除疲劳、松弛神经的作用。因为白酒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缓解大脑的中枢神经,从而让人身心放松、消除紧张。
②祛湿气
人到中年因为常年奔波劳累的原因,身体难免会出现关节疼痛、体内湿气严重等情况。这个时候千万不去喝冰镇啤酒、冰镇碳酸饮料等饮品,这个会加重你体内的湿气。这个时候可以适量喝一点白酒,能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祛除体内湿气。
③开胃消食
夏天天气闷热,很多人都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这个时候可以适量喝一点白酒,能够促进消化、增进食欲。对于一到夏天就不想吃饭的人来说,饮用少量白酒是很有帮助的。
④帮助睡眠
喝酒之后睡眠更好,这个大家都是知道的。对于经常失眠或者睡眠情况不佳的人可以在睡前适量喝一点白酒,能有效的帮助睡眠。
无论是平常喝酒还是亲朋好友聚会喝酒一定要适量,千万不可过量饮酒。小酌一点就行,正所谓:喝酒三分微醉,七分清醒是最好的。
接下来给大家讲讲夏天喝酒的禁忌,大家在夏天喝酒时千万别触犯这些禁忌。
①夏季饮酒忌加冰
夏天天气炎热很多人在喝白酒时都会选择加冰或者喝冰镇白酒,但是喝加冰或者喝冰镇的白酒是不好的。白酒加冰或者冰镇后会破坏白酒的酒体,导致白酒的酒液出现浑浊的现象。白酒的风味和口感也会变得非常差,喝起来非常不舒服。
②不要把啤酒和白酒混着喝
啤酒的度数虽然不高,但是它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溶于水后形成碳酸。如果你把啤酒和白酒混着喝,啤酒中的碳酸就会刺激你的肠胃蠕动,加快人体血液循环,从而促进身体对酒精(乙醇)的吸收。
而白酒的主要成分就是水和酒精(乙醇),当你把白酒和啤酒混着喝时,不仅更容易醉,而且醉的程度也会更高,甚至出现中毒的情况。
这也是为什么在喝酒的时候不要喝碳酸饮料的原因,很多人认为喝酒时喝碳酸饮料会更好,其实只会加速醉酒。喝酒时要喝矿泉水,这样才能稀释酒精,缓解醉酒。
③夏季饮酒忌过量
白酒属于辛热之物,刺激性很强,如果你在夏天喝大量白酒,会导致你的血管扩张速度过快、血液流动速度加快,从而增加了身体肝脏的负担。冬天的时刻还可以多喝一点暖暖身子,但是夏天一定要少喝。
总结:适量喝一点白酒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但是不能多喝。很多人喝酒一下子喝太多,才导致身体出现不适应的情况。无论做什么或者是什么场合,喝酒一定要适量。
养生具体指什么?
养生是指保养、调养、颐养生命。即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多种方法,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那么如何养生呢?在这里跟你讲讲四季该如何养生:在我国最古老的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中,对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过程中如何养生就已有记述,如“春三月, 夜卧早起,广步于庭。 夏三月,夜卧早起,与鸡俱兴 冬三月, 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这就提示给人们,身体要健康,益寿延年,需要追随大自然的规律,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安排日常起居。春季:祖国医学认为,从立春至立夏前一天为春三月,春天三个月是生发的季节,天气由寒转暖,东风解冷,春阳上升,自然界各种生物萌生发育,弃故从新。人们应早些睡觉,早一点起床,在庭院散散步,适当锻炼,以发布“生”气,注意运动应暖和,以适应春气。并要让身心感到舒畅、活泼,以使身体与春气相适应。生活中应注意心情愉快,切忌恼怒,内存生而勿杀、予以勿夺、赏而勿罚的意念,从而使肝气保持正常的生发、调畅。如果违犯了这一自然规律,就会损伤肝气,夏季易患寒性疾病,从而导致人体难以适应夏季藩秀的“长”气。祖国医学认为,养生的效果,不仅限于季节,还应为下一季节打下良好基础。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个季节里不能很好地养生,就会引起下一个季节的不健康状态,有不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238666264少疾病就容易产生。如春季能注意“生发之气”,本季节即不患病或少患病,而到夏季也就不得寒性病。若不注意调养“生发之气”,不仅近在当时,并且能遗患于后。《内经》指出:“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不变。”肝属木而主风,属于自然界的东方,旺于春季。所以春季养生不好,不注意调养,易伤肝,肝伤则不能生心火,到了夏季火就不足,火不足而寒水便来侮之,于是都容易发寒性疾病。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春三月,气候渐暖,这是春的主要象征。然而春季又是气候多变的季节,尤其是初春,气候变化更大,常有寒流侵袭,气温急降。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讲“春捂秋冻”,所谓“春捂”的意思,就是指春天不要过早地脱下棉衣,应晚脱一点,而且要一件件地减。这从春天的天气、气候特点与人体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来说,是有其科学道理的。由于春季气候变化多,忽冷忽热,风沙大,春雨少,再加肝木旺于春,恼怒等情志易刺激伤肝,一些冠心病人的病情易恶化。另外,由于由冬入春,人们的抗病能力、气候适应能力较弱,流行性传染病又较多,稍不注意就会感染疾病。特别是年老体弱和少年儿童应注意,春季易患感冒,若治疗不当,防护不周,常会导致肝炎。另外,麻疹猩红热、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传染病都易传染。祖国医学还认为,春天肝气旺、脾气衰,应少吃酸,多吃甜的食物,因酸味属肝,甘味属脾,故需注意调养。在春季里,除注意以上几方面的调理外,还要针对春天的特点,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适度,增进营养,以增强体质的抗病能力。夏季:祖国医学认为,夏天对人来说属心火旺,肺气衰的季节,应晚睡早起。苦味属心,辛味属肺,所以夏天应吃些辣味食物。虽然天气炎热,但不要贪凉,睡觉时腹部应盖上被子,以免受凉腹泻。雨季应避免湿气的侵袭,及时更换衣服。平时应经常按摩足底涌泉穴,不要光脚,以免湿气从脚底部侵入。秋季:祖国医学认为,从立秋到立冬为秋三月,天地阳气日衰,阴寒日生,景物萧条,养生亦应随之。秋天应早睡早起,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要少吃辣、多吃酸的食物。气温降低时应及时添加衣服,以免着凉。中医认为,当秋季阳气内敛,阴气转盛中,人应与秋气相和平,保持体内阴精,不让意志过分外驰,防止房劳伤肾。秋季万物凋谢,老人忧思过多,产生垂暮之感,表现为情绪不稳、烦躁不安、难以入眠等症状。金代医学家李东垣说:“凡怒悲生恐惧,皆损元气。”《医学类编》说:“若日逐攘扰烦,神不守舍,则易于衰老。”故应保持情绪稳定,心如秋月,少忧勿思使志安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当精神系统受到刺激,会导致机体正常平衡紊乱,易患疾病。心情开朗,使精神处于常乐之境,才能有助于健康。冬季:冬季要早睡,起床不妨稍迟。冬天为肾气旺、心气衰的季节。咸味属肾,应少吃。应尽量避免吃灸烤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腹部及足部应注意保暖。室内温度不宜过高,否则出门时易着凉。实践说明,祖国医学中宝贵的四季养生法是有科学道理的,如能掌握好,对人们的健康长寿必定大有益处。希望这些对你有帮助,祝你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就是夏天运动也不怎么出汗?
夏季,你出汗了吗?
夏季到来,天气越来越热,现在是三伏天,家里空调、办公室空调,本该出汗的季节却没怎么出汗了,完全违背了人的生理规律,出汗少,感冒、关节炎、失眠便找上门来
有一句话如是说:夏天不避暑,鼠汗赛黄金。 对于时令养生人,暑夏正是病邪向外发散的良机,借天力将病拔出,岂不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情
夏季之中医说老一代人经常讲:秋冬的病往往是夏天种下的;当然如果按照季节做应该做的事,夏天也能播种秋天的健康和硕果。暑夏如果给身体种下了充足的阳气,秋天则会神清气爽,肌肉充满活力,气色如白娟裹璞玉般健康;如果种下了寒凉,秋天则会肠胃虚寒,肢体软弱无力,面如青灰
那么既然暑期这么重要,我们应该怎么过呢?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毛孔打开,使酸性的汗液排出去,还有毒气和味道散出去
当然把毛孔打开并不是说在太阳下暴晒,更不是做剧烈运动,毕竟出汗太多,会导致血液粘稠,增加心脏猝死的风险,前段时间不是有报道说有一北京男性跑步除了很多汗而导致猝死嘛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夏季排除暑湿的做法----泡脚据说三伏天与泡脚更配:晚上九点泡脚最能养肾,因为此时是肾经气血比较衰弱的时辰,泡脚身体热量增加后,血管扩张,有利于活血,从而促进体内血液循环
中医认为,配上艾草泡脚效果会更佳,因为艾草具有温通经络、活血驱寒的功效,在热水中可以使艾草的药性更好地发挥,向身体注入阳气,逼出体内的病菌、寒气和湿气
泡脚会觉膝盖凉?一些人说在泡脚的时候,有时会感觉膝盖凉,说明体内的寒湿正在被逼出体外,不要担心
我是生活小卫士,欢迎关注留言
怎样学艾灸?
感谢普济先生的邀请。
先说下艾灸,《孟子》记载“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说明这个时期艾灸疗法非常普及,疑难杂症须选用三年陈艾来治疗。艾灸历史源远流长,纵观艾灸的发展,分为:
一,传统艾灸,艾绒,艾条,艾柱灸
二,现代艾灸,新型器材,新型灸材,比如艾灸盒,比如艾艾贴。
在家里艾灸操作方便安全是未来艾灸的重要发展方向。
怎样才能确认自己找到的穴位是否正确呢?方法很简单,在寻找按压穴位时感觉有酸胀麻木或疼痛感,或按压后感觉疼痛得到了缓解,说明找对了正确穴位。艾灸的作用是以穴位为中心的一个面,所以在艾灸治疗时穴位的选取不必和书上所描述的位置丝毫不差,大体选对就可以。这点与针刺疗法不同。
施灸前后各饮一杯温水,如果灸的穴位分散就应按先背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艾灸常用的施灸体位及适合灸疗的部位有六种,分别是仰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仰卧位,侧卧位和俯卧位。灸治时间也不一样。养生保健与普通疾病的灸疗时间宜短,顽症重症灸疗时间宜长,体质强壮者宜长,久病体虚者宜短,成年人宜长,小儿孕妇老年人宜短,初次灸疗的人宜短,长期进行灸疗的人宜长。
俗话说“艾草不离身,医家不登门”,艾在燃烧时产生一种比普通长红外线渗透力高3-4倍的特殊红外线,可以用来激活细胞免疫激活素提高人体免疫力,以及用艾灸的方法疏通经络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