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悟本养生,有私人中医大夫认为在舌头底下放血能防止脑血栓?
本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体育教育教师,根据我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经验,这个问题要辩证来看!
首先,根据医学专业知识,如果仅仅是放血,(尤其是舌下很快伤口愈合较少出血的情况)无论身体任何部位的放血,只能起到放出一部分血液,排出一定杂质或毒素的小效果,远远达不到治疗疾病,甚至预防脑血栓的作用。治疗疾病要在正规医院看病吃药,预防疾病要从日常饮食和科学锻炼上养成好习惯!
但是,人的心理也是可以影响身体的!心理学历史上就有这样的一个经典案例……一位死刑犯人被告知将被放血至死,然后被蒙上眼睛,手腕割了一个小口放了一些血滴在碗中发出声响,一会后就逐渐伤口凝固不出血了,但旁边特意放上小管滴水假装还在流血,并且加上周围医生小声低语已经放血300毫升、500毫升……最终犯人以类似失血过多而亡的状态离开人世,但实际身体却并无大的真实损伤!
因此,如果结合强烈的心理暗示和刺激,就算舌底放血也可以起到一定更大的效果,但这种效果没办法科学验证,也会因人而异,可能对有的人起到治疗疾病效果,但有的人却起到反效果……
综上所述,只是舌底放点血基本没有治病的可能,唯一的效果就是点心理安慰,还要看运气,我们还是要看病去正规医院,养生找真正专家,不能讳疾忌医!
如何看待诗人食指批余秀华「一个农村出来的诗人却提都不提农民生活的痛苦」?
在正式回答问题之前,大禹想说一句话:很多人都可能会有一个很小,很俗,很平庸的梦想,谁都可以指责它,批评它,甚至伤害它,但是你要保护好它,因为那是你的梦想,不是其他任何人的。
因为这个问题,我特意去查询了一下食指老师和余秀华的百科,这是两个不同世界的人,也都是两个在自己所属的领域出彩的人。食指老师在现代诗领域具有非常高的位置,是位德高望重的朦胧派诗人,这位老人出生在建国之前,经历过很多现在的年轻人不能想象的历史,历史赋予了这个时代的人特有的历史责任和生命价值;反观余秀华,70年代的人,出身农村,并且从一出生生命就不够完整,天生的残疾,封闭落后的生活环境,没有一丝一毫善待这个女人,试想一下,但凡出生在余秀华环境中的大部分人又是在经历什么样的人生,余秀华又是经历怎样的人生?改革开放的初潮,特殊的生长环境,并未给予余秀华足够的历史使命,她没有经历食指那样的动荡和激进,但是70年代的一个农村女性,她同样经历了很多人不曾经历的痛苦和挣扎。我们不能说食指和余秀华哪一个更优秀,哪一个更对,这两个人本来就是生活在不同的年代,经历不同的人生,体会不同的生命哲学,追求不一样的梦想……怎么比?谁是谁非,难以定论。
作为现在中国现代诗的翘楚,德高望重的食指老师,批评指导后辈,那是应该的,作为后辈的余秀华,更应该虚心的接受前辈的教诲。但是,食指老师的批评指责过于严苛,说实话,看到悟空的这个问题,我个人是不太能接受食指老师的说法的,这不仅仅是说余秀华如何,毕竟余秀华的诗作我也不见得喜欢,我只是对于这句“她理想的下午就是喝喝咖啡、看看书、聊聊天、打打炮,一个诗人,对人类的命运、对祖国的未来考虑都不考虑,想都不想;从农村出来的诗人,把农民生活的痛苦,以及对小康生活的向往,提都不提,统统忘得一干二净,这不可怕吗?”意见颇深。大山的孩子想走出山沟沟,农村的孩子想走进城市,我们努力拼搏的原因很多,说句实话,哪一个人从村子里挣扎到城市中的人没有羡慕过那些光鲜靓丽喝着咖啡谈笑风生的城市人?而那些城市人中,有多少又是祖辈世代拼搏终于从农村走到城市,最终可以坐在星巴克悠闲度日的?什么叫“本”,什么又叫做忘本?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一篇文章《我努力了十八年才和和你一起喝咖啡》,大家可以找来这篇文章看看。作为农村出身,我们似乎缺少很多东西,我们更多的应该是关心农种季节的天气,应该关心收成,关心圈养的鸡鸭牛羊……至于那些时尚时髦的城市生活就应该距离我们很遥远,在很多人眼里,农村出生的人的梦想和小资没有关系?幻想小资就是要忘本了吗?不好意思,我的梦想之一也就是这么没有出息,多些闲暇时间,看书上网,喝着咖啡撸猫……这不就是个最普通的人的最普通的愿望吗?但这不能说明持有这种梦想的人没有历史使命感啊?更不能说这个人就是忘本了。父母家人辛辛苦苦供我们上大学,走出农村,可以在一个城市中争取到一点点站脚的位置,这其中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付出的汗水不可计量,每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人都不会忘记这其中的艰辛,所以我们很努力,我们很拼搏,我们羡慕那些一出生就站在终点的人,现实很残酷,难道我不可以追求小资生活吗?我不能做一夜暴富的梦吗?我们一天花费大部分时间在为生活奔波上,终于休息一下闭上眼见的那一刻,我就期盼着天上掉馅饼砸到我身上。我们大部分人生活中并非一帆风顺,更何况不被命运眷顾的余秀华,我看到网上有一段记载,作为一个余秀华这样的残疾人,处于生活的低谷中她想到的出路是乞讨……我不了解余秀华到目前的生活到底经历了什么,她的成功成名是不是有一些卖惨的因素,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给自己绝望的道路开辟出一条“诗一样的人生”,你是不得不佩服的。
余秀华的诗作我大概看了一下,没有细看,我个人并非是什么文学专家,不懂那些诗作的技巧和原则,但是通读下来,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感觉不像传说中那样不堪,甚至有些小小的共鸣和赞赏。显而易见,余秀华的写作风格和前辈们是完全不同的,更多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普通女人,一个普通的经历过一些事情的女人,一个普通的经历过一些事情又对生活、生命充满期待和幻想的女人,一点点小心翼翼的写出自己心中的那些声音,余秀华的诗,不大气,不华丽,很糙,很俗,但是很真,也难怪很多人推崇余秀华,不需要喊口号,也不需要加油呐喊,我就是这样,这就是我所想,我就这样说出来,你赞同自然赞同,不喜欢自然也就不喜欢了……
余秀华的诗应该很难成为经典传颂,但是不可否认,在现在的这个浮躁、虚化过度的社会环境里,少些无病呻吟,少些摇尾乞怜,少些卖惨博同情,这也算是一股披着大俗外衣却讲着真话的清流。
如何揭穿假养生大师?
导读:假冒伪劣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打假识伪甚嚣尘上。
在我们的养生健康活动中,那些伪专家、伪神医也无处不在,本文教你如何识破那些“伪养生大师”,避免上当受骗!
涉及看病就必须有临床经验为什么要强调临床经验?因为健康科普面对的是人的生命,责任重大!
看看被推下“神坛”的张悟本、马悦凌,和自行隐退的曲黎敏,他们都没有从医资格,没有真正干过临床,但讲的不少内容却涉及疾病诊治。
医学是非常严谨的科学,只有干过临床,给人看过病的人,才能体会到什么叫“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临床上,说错一句话甚至写错一个字都可能带来危及性命的严重后果。
从我国的医学培养机制来推算,一般来说,至少要有5年的临床经验才能搞懂某个学科,才有资格出来做科普。
“民间专家”最敢说民间“专家”最大的特点是敢说,他们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你:“是这样”、“不是这样”、“这个百分之百能治”、“任何人都适用”......等等。
对于学习和研究过科学方法的人来说,每次听到这些说法,就会想到3个字——“不科学”。
这些都是不带条件的表述,但科学是有限的,是讲究条件的,而这也恰恰是真正的医学专家不太敢说的原因。因为他们知道,世界上不存在适用于任何人的治病方法。
真正的医学专家一般会说,某种方法“在什么情况下”“对哪些人群有效”等等。可能你并不喜欢这种附带条件的表达方式,但这却是最科学的,也是你辨别真伪的方法之一。
对新名词要保持高度警惕人们总是对新鲜新奇的事物感兴趣。
“伪养生大师”们正是抓住了大家的这一心理,由他们造出的新名词层出不穷,如:“掌纹治病”、“全息论”、“隔空诊治”......等等。这是他们营造冲击力、吸引眼球的一种手段。
碰到新名词缺乏认知,一定要先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方式查阅,看看该词是否在专业的医学学术杂志上出现过,如果没有,可能就是他们生造的,而其目的往往是为了自圆其说,为了忽悠你。
“类比”方法很害人因为生茄子吸油,特别是在炒茄子时用油量就会很大,所以常吃茄子能“降血脂”应运而生;因为泥鳅能打洞,所以吃它就能疏通“经络”!
张悟本等伪专家采用的都是“类比”的方法。这些听上去确实觉得很像那么回事,实际却毫无逻辑可言,经不起推敲,只需问个“为什么”、“有什么依据”就能让对方哑口无言。
这些看得见的物理现象,并不一定会以同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体中。拿生吃茄子来说,其对降血脂有效这一说法并没有科学认定。
当然,“打比方”本身并没有错,关键是要看是否具有可比性。
多问几个“为什么”科学是经得起推敲的,而伪科学则会在质疑声中原形毕露。面对各种医疗保健信息,老百姓一定要有基本的批判和怀疑的精神。
在现在的养生市场上,流行着很多简单易行的小方法,若只是作为一种保健方式,不涉及治疗疾病,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效果。
但如果说只要照做就能治病,那就需要非常警惕了,造成的后果也会很严重,耽误就医,得不偿失。这次的权健、华林、无限极虚假宣传事件......就是鲜活的例子。
不管是什么说法,在付出你的信任之前,都应多问几个“为什么”,比如为什么他这样说?他的说法医学界是否认同?科学依据在哪?如果他连这几个问题都解释不清,那就不是科学的,不值得信任。
以食品代替药品别轻信在我国的传统医学中,确实自古有“药食同源”的说法,但从科学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本身就不严谨。食疗不可能代替药疗,它的作用只是辅助。
那种一味迎合读者心理,让读者放弃用药,放弃常规治疗的观点,都应该高度警惕。如果疾病已被确诊,就一定要坚持治疗,否则病情恶化,得不偿失。
有的老人就爱轻信“神医”,林光常说“地瓜抗癌”的时候跟着吃地瓜,张悟本说“绿豆治病”的时候就吃绿豆,连该吃的药也停了。我的建议是:老人平时最听谁的话,就让谁多跟他沟通。也可以带他去看看医生,让医生给他讲讲科学原理。
专业的出版社多一些保证关于选择养生读物,市面上有很多,读者要学会分辨。实际上,如果严格按照出版规范出书,很多低质量的养生保健类图书根本就无法出现在市场上。
买书时一定要选择专业的医药健康类出版社,专业出版社对内容的把关较为严格一些,内容有专业人士把关,相对有保证。
不过,我一直觉得,在当今浮躁的养生保健市场环境下,出版社一定要耐得住诱惑。对于一些背后隐藏着某种利益的养生保健自媒体,有关部门也应该严格把关,打击“伪科学”传播渠道,杜绝老年人被“洗脑”。
书名太忽悠别买,标题太神话别看《降压不用药》这本书,对于稍有常识的人来说一眼就会被“毙”掉。得了高血压一定要用药物控制,这是最基本的医疗常识,何来“不用药”一说?
老百姓接触养生保健类书籍和阅读媒体文章时,首先看到的是书名和标题。有些书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书名、标题一看就很不严谨。如果换成我来选择,类似《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求医不如求己》、《这个东西家家有,常吃它,一年不得XX病》......这样的书名和题材,我绝不会考虑打开阅读它。因为这些书名本身就有误导,健康是要靠自己,但若是得病了还是得靠医生。
此外,如果发现有的书或文章观点“打架”,建议看看作者的背景。通常,研究方向较专、业界声望较高的作者可信度也较高。
北京市卫生局最近公布了首批健康科普专家名单,251位专家“持证上岗”,参与各种健康科普宣传及相关活动。老百姓要学会辨别真正的医学科普专家,识别瞎忽悠的“伪养生大师”。
特别是老年人渴望长寿,警惕性不高,年龄大了脑子也不够灵便了,别让这些骗子钻了空子。请转发给老年人群体,让那些“伪养生大师”原形毕露。
从万人敬仰到过街老鼠?
就象《黄有光》专家,提岀来我国实行一妻多夫制,解决我国当前的光棍问题,不就是完全变了味,颠覆社会公德,遭到了全国人民一片谩骂最好的例子吗?
作为我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公德,真要是按照巜黄有光》专家说的那样,实行一妻多夫制,这社会上还有文明道德吗?如果是巜黄有光》专家,在提出这个方案以前,《黄有光》要是征求他老婆,女儿的意见,可能她的老婆女儿都会直接把他骂的狗头血淋,不会再提出这个方案。更别说全社会上的老伯姓会怎么去骂黄有光了。
专家本身就是利用自己撑握的知识,和智慧造福人民的,可是现在的专家完全是变味了。为了捞取到社会上更大的利益好处,就想尽一切脱离民意,并且是坑害老伯姓的歪方法。所以才遭到了过街老鼠,人人去骂他。
是锻炼重要还是养生重要?
是锻炼重要还是养生重要?
锻炼是为了养生,养生是锻炼的结果,二者相辅相成,同样的重要。
是不是所有的锻炼都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呢?答案是否定的。不是所有的运动都能养生的,而是那些合理的锻炼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
何谓合理的锻炼呢?就是那些能够调养我们精、气、神的有氧运动。
养生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要是问大家养生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人的回答都会是健康快乐的生活;其实养生主要是养成我们良好的生活习惯。
哪些锻炼能使我们达到这种目的呢?就是那些舒缓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健身气功等等,这些运动适合大众,动作不是很激烈,都是有氧运动,这些运动能使人们的身、心都能放松,气血通畅,从而达到养生的效果。
散步是最好的也是最简单易行的锻炼方式,散步能让人全身放松,每天坚持走上四十分钟到一小时,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如果能在散步的时候,加上导引的方法,事半功倍。
太极拳也是养生效果很好的锻炼方式,但是太极拳必须有明师的指导才能养生,很多人自学会产生很多弊端,比如膝盖痛或者憋气等等。在自己的当地,找到一些真正懂拳的老师,跟着认真练习,会达到很好的养生健身效果。
健身气功也是不错的锻炼方式,能使人身心放松,动作舒缓,都是很好的有氧运动,常年坚持锻炼,都能养生。常见的健身气功有八段锦、易筋经、华佗五禽戏等等,都有很好的养生健身的价值,常年坚持,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爱好者们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常年坚持下去,从而达到养生健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