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之道,以达到耳聪目明固齿记忆力不减退的效果中医范畴?
关于这些,首先要服老。就是器官,组织,以及身体机能走下坡路了。我们能做的,就是减慢衰老的速度。1,耳聪:
一个听觉器官衰老,还有就是营养吸收。我们可吃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为听觉细胞和耳膜提供充足营养,从而听力更好。还有就是镁,对听觉动脉比较重要。
2,目明:这个就不得不说看电视,手机了。现在到处小小屏幕。好多中年人经济宽裕,孩子也不用操心,所以影视娱乐多,容易伤眼睛。还有就是营养补充:
(1)维生素A
人在较暗的环境里依然可以看到东西,靠的是视网膜上杆状细胞所含的视紫红质。这种物质主要由维生素A转化形成
(2)DHA
DHA在视网膜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50%。它可以增加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数量,并且减少强光对视网膜的刺激,减轻眼睛疲劳。
(3)叶黄素
叶黄素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抑制有害自由基对视网膜神经的伤害,还能大量吸收蓝光。将蓝光对视网膜黄斑区的伤害降至最小。
3,固齿:首要就是口腔卫生,然后是补钙了。由于中年后钙吸收变弱,钙流失加重。所以补钙很重要,但保证钙有效利用更重要。所以中年人补钙,也要补充维生素D,女性还要留意雌性激素。所以多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或中年人的复合补钙,是好的选择。
4,记忆力:这个人过了35岁后,记忆力确实会慢慢下降。而能做的,就是富含鱼油的食物。还有记忆力和睡眠质量关系很大,如果大脑是电池的话,睡眠就是充电,而学习,工作,记忆就是放点,所以一定要保证高质量睡眠。
总的来说,先要心态放好,这个是正常的。要做的就是注意营养,延缓衰老。如何理解道德经中的守弱观?
《道德经》中的守弱观
何以老子在《道德经》里推崇守弱观?我们得从老子所处的年代说起,春秋时期,周王室式微,大小诸侯国一百多个,众多诸侯国为了生存和发展,经常发动战争,民不聊生。除了人祸,时常还有天灾。因此,个体生命在春秋时期是非常脆弱,甚至稍大的国家也有生存危机。许多的诸侯都会选择吞并的战争方式,喜欢诉诸武力解决问题。老子则认为“兵强则不胜”,穷兵黩武的结果,必然是生灵涂炭,社会动荡不安,国家也有社稷之危。在这种大背景下,老子反其道而行之,从另一角度反思生存之道的多样选择方式和世间万物背后的法则。故有《道德经》的守弱观。
守弱观主要体现在“守柔”和“贵柔”。
柔的最佳表现载体是水,老子认为水接近于道。如下: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道的表现形式通过水的柔弱特征体现出来,不争,做大家不愿意做的,去大家不愿意去的地方。王夫之在《老子衍》中解释道:“五行之体,水为最微。善居道者,为其微,不为其著;处众之后, 而常德众之先。何也?众人方恶之,而不知其早至也。逆计其不 争而徐收之,无损而物何争?这可以讲是老子的生存之道,也是他对道的体悟。因此,柔弱不是贬义的,负面的,它是契合道的。老子认为,守柔和贵柔的人最适合动荡不安的社会,是圣人之道。柔弱胜刚强。“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如何践行守柔观?
从个体方面,老子有以下方式可以做到守弱观:
一、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二、“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 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 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 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做人,应不争,内敛,矜持,才能保身。
在国家政治和军事方面,老子认为有以下两方面可以做到守弱观:
一、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二、大国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则大者宜为下。国家治理方面,以无为为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理,不强制干涉,比如暴力统治,其结果必然是暴君下台。顺天意顺民意者,看似无为,却是大有作为。另一方面,君王的无为,恰恰如海纳百川,百姓和诸侯争相拥护,谁不欢迎呢?
诚如“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争,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反观当下,利益摆中间,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体,大多数者都在争夺自身利益。老子时代是春秋时期,今天是全球化时代,历史的发展何其相似。西方强国中心主义抬头,谁的拳头大,谁是老大,谁就有权利无视规则强取豪夺,这是刚强之道。刚强之道,只有占有绝对优势时才无往不利,但也不能长久。因此,老子的守弱观,在当今世界,依旧能用。历史的发展证明,刚强者,并不能走得通。能够长久者,都有守弱的坚持,无无坚不摧的矛,无最厉害的,只有更厉害,甚至有时压垮强者的就是守弱者。
一家之言,忘大家不吝指正。
我是癸亥石头阁,喜欢的朋友请点赞关注我,谢谢
儒家除了讲究做人?
那当然!
儒家非常讲究养生,为什么大家一想到养生就是什么道家禅宗之类的?这种印象要不得。要我说,儒家的养生之道最正,也最好用。下面我详细说说,供大家参考。
一、儒家与中医的渊源这里我们首先声明,不讨论中医和西医孰优孰劣,如果有在留言里挑起这个话题的,我删无赦。我们只谈历史。
历史上,特别是元代开始,因为元朝统治者打击汉族士大夫,打击儒学,儒生成了下九流。一批考不上科举,“找不到工作”的儒生,就会去当医生。换句话说,医生未必是儒生,但儒生可以是医生。这种“儒医一体”的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大家可以去问问周围的中医学校的学生,他们的课程,包括学习医古文,学习一些古代的养生之道等,都是必修课。
古代的中医也不仅仅是治病,很大一块内容就是养生。
这是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儒家与中医的关系,但儒家与养生的关系,远不止于职业。
二、儒家养生之道的根源:仁道养生,一般人想到的无非是报纸刊物上看到的那些,这些话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就不赘言了。
儒家之所以也有养生之道,其根源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仁。
换言之,“仁”道,就是儒家的养生之道。
因为,从伦理上看,仁包含了忠孝节义礼义廉耻等一系列传统的德目,这些道德修养不仅是建立古代社会秩序的要素,从个人而言,也是个体在内心建立良善的道德伦理的基础。“子曰仁者爱人”,换言之,从伦理上看,‘仁者”就是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受到外物的摧折的。
而从上述伦理的基础再往上走一层,进入更高的境界,从近乎宗教的境界来看,“仁”同样是可以开出养生的天地:
《论语 雍也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这就从个体道德的内在修养,上升到了对大自然乃至宇宙之美的体验,上升到了一种将个体道德与山水、与天地融为一体的极乐境界。
这就是儒家养生之道的根源,也是儒家养生之道的精髓,单就一个“仁”字,可以玩味终生。
三、儒家养生之道的应用与那些动辄叫人静坐打坐,叫人心平气和,不要生气的“伪养生”不同,与那些叫人每天坚持锻炼,练成一身肌肉,崇尚运动会明星的外国健身之道也不同,儒家的养生之道,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应用。
简单的说吧:儒家的养生之道,也就是仁道,所开出的天地是一片活泼泼的天地,是一种积极向上的,而不是消极无为的应用。
道家、庄子的那种逍遥游的境界也很好,但与儒家不同。儒家是通过积极的人生态度,明智的处世方法来获得养生的。
举个例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非常鲜明的点出了儒家养生之道的应用:一方面要积极用世,把个体与外物统一起来,要有为而非无为;另一方面,但没有机会和机遇,或是你判断这个时代非常黑暗无法出来,那就积极的修身,改善自我的道德境界。这两者都属于养生之道。
当然,儒家也并不排除静坐打坐,宋代之后的儒家,都非常重视静坐。比如朱熹就说,半日静坐、半日读书。
但是,儒家的静坐,调息,并不是为了消极的避免生病,贪生怕死,而是为了读书,为了用世,为了健康。所以,儒家的养气所涵养的不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阳气”“真气’,而是有勇有为的“浩然之气”。
总之,儒家养生之道的应用,是一种对积极向上的精神的培养,是一种阳光的、有魄力的、精神性的力量。
四、做个总结儒家的养生之道就是仁道。
仁道,既是个体道德的修养,也是宇宙天地的境界。
要实践仁道,需要积极的人生态度,勇于维护良知道德,把个体融入到更广阔的事业中去;同时,又要具备明智的思想,辨析时代的变迁,从而在无法实现社会理想时,同样可以涵养精神,达成个体的道德理想。
仁道的表现,就是一个人从内到外焕发着一种感人至深,又不虚伪做作的精神,这样的人,我们叫做君子。
总之,仁道的养生不是刻意的,是自然而然的,正所谓:仁者寿!
清朝的李清云256岁是真是假?
1933年,李青云无疾而终, 他是目前已知的世界最长寿之人。从清康熙年间1677年出生,到民国期间的1933年去世, 年龄跨越256年,共经历了九位皇帝、两个朝代、四个甲子时间的过程。这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寿元之王”。
李青云不平凡的人生履历李青云出生于康熙十六年 (1677 年) 四川綦江县,年轻时的李青云,就继承了祖传技艺,掌握了一手高超的医术。
【李青云】
从他出生之日起,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身体素质。他从小的饮食极有规律和定量, 从不暴饮暴食。喜怒哀乐都不放在心上。在其继承医药衣钵之后,他 经常独自一人进山采药,其行踪遍及四川、西藏、青海、缅甸等地。
长年的野外攀岩跳涧生活,使李青云练就一身结实健壮的身躯。
在其二十岁时,一次在云南原始森林中采药,于山涧边遭遇猛虎袭击, 李青云独自面对猛兽的袭击毫无惧色,抽出柴刀与虎相搏,最终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 将猛虎击伤使其败走,李青云靠勇猛胜出。
此次生命之险也让他收获巨大,在与虎搏斗之地李青云意外发现了酷似人头的巨型千年灵芝草。这让他欣喜异常, 在他养伤期间,将此灵芝作为疗伤补品吞服,这或许也是他寿元增长的因素之一。
1927 年,是李青云年近250 岁之年。
虽然此时国内时局动荡,但李青云的高寿仍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四川军阀杨森,因极其仰慕李青云长寿之道,特派专人前去邀请李青云到他家中讲授养生增寿之道。
李青云的到来, 让杨森欣喜异常,将他敬为上宾, 并在县城里为他添置新衣并照相留念。这也使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当年250 岁高龄李青云的风采。
【李青云图片】
在当地报社的大力宣传下,李青云成为四川轰动性的人物。
在杨森府中的这段日子,杨森详细询问了老人益寿延年的秘方,李青云也随即将平时自己所导引的龟息术方法讲给杨森,这种只闻不见的古老保健方法,让杨森获益匪浅,同时也以此悟出更改其生活方式的一些方法。
后来杨森随蒋介石去了台湾,并以九十三岁高龄谢世,这一切都与李青云的传授有直接关系。
1933 年,256 岁的李青云无疾而终,至此,他的生命旅程也得到终结。
他在康熙年间出生,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九代皇帝至民国, 所经历的时代更替, 社会环境的变化之大,年代之久都达到了他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在他256 年的生命长河中,李青云共与24 位女子结成连理, 繁育后代180 人。
他的长寿命,在民国时期曾在西方世界多方报道,“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都对他的长寿和养生之道进行详细报道,这直接引起了世界范围的一时轰动。
李青云活了256岁,到底是真是假其一:从人类的种族属性和生理特点来看,人的寿命是完全可以达到百岁高龄的,但现实生活中的人类生命值,却因疾病、天灾人祸等各种意外情况,很难达到这个长度。
即使过百岁都非常的罕见。当时医疗水平有限,生活条件差,战乱动荡等等各方面因素,李青云如果真能活到256岁,我觉得可能性是不大的!
其二:假设李青云活到了256岁。
他出生于1677年,而在康熙年间1785年的时候,这时他已经108岁了,在这一年,乾隆举办了一场隆重而又盛大的千叟宴,当时乾隆皇帝下诏,邀请了全国各地60岁以上的老人参加。
如果李清云真的活在乾隆年间,那么这样一个过百岁的老寿星,一定会是被地方引荐去参加盛会。
【乾隆时期的千叟宴】
可是查阅过所有清朝有关千叟宴的资料后,并却没有发现关于李清云的任何一点记录,从这一点来看,李青云活了200多岁的事实,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从以上这两点来看,种种迹象表明,李青云的事迹和长寿其实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仅仅是出自于一些人口口相传的传说故事而已,他活了200多岁的事实,并不能当真!
图片来自网络
易经是什么关系?
《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三部经典著作。其中易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此被排在中国古代的六经之首。可以说,没有“易经”就没有《黄帝内经》,和《道德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易经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汉字的形成过程。早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上古时代,中国尚处于无文字的时代。传说中的圣人伏羲,根据当时出现的河图洛书,
和自己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理解。发明了八卦。分别代表了自然界八大自然现象。即: 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图看似简单,但其内涵十分的丰富。他揭示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八卦的诞生也开启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的诞生。因为后人为了把对八卦的理解,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就需要不断的造字。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汉字逐渐形成了体系。那么解释八卦的各种经书也是层出不穷。到了西周的初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把前人的各种经书和他自己对八卦的理解,归纳总结整理,形成了最初比较系统性的易经体系。后人称之为周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易经”
因此说,伏羲发明了八卦,八卦产生了文字和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中国后世的所有文化都是易经思维的产物。没有阴阳五行八卦,就没有《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没有无极,有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就没有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也就不会有《道德经》。
《黄帝内经》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体。如何做到致虚极,守静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才能达到养生,不得病,颐养天年的目的。
《道德经》则是告诉人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能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管是《道德经》,还是《黄帝内经》,他们的理论基础,都是来自于易经的思维。那么至此,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说的非常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