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周炎的治疗偏方,颈椎病能治好吗?
颈椎病能不能治好?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孔医生客观的给大家介绍,但愿对您们有用!
答案是这样的:对于颈椎病能不能治好?首先要看您所理解的好是指什么?
若是想要有问题的颈椎恢复到年轻状态时的正常样子,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毕竟颈椎病的发作,是随着年龄的变化,平日里的反复使用而退变的。
若是想要了解得了颈椎病,它所引发的症状能不能治好?这个也得看具体情况,准确说得了颈椎病,所产生的症状能不能改善?为什么这样说呢?我接下来和各位好好的聊一聊。
比如我们的颈椎,是椎体与椎体的连接形成关节,其中有间盘、韧带、肌肉、血管、神经、脊髓等结构长在颈椎上,看您所得颈椎病是哪一种类型的?
比如我们经常出现手麻、无力的症状,可能是神经根型的颈椎病,是可以通过治疗,把所产生的症状改善的。
再比如说,我们经常出现颈肩背部的肌肉紧张、僵硬症状,可能是颈型颈椎病,也是可以通过治疗改善的。
再比如说,我们很多人出现头晕、头昏、头痛,耳鸣、视物模糊,可能是椎动脉型或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也可以通过治疗改善。
但是,若是出现脚踩棉花、走路轻飘飘的,那可能是脊髓型颈椎病,是我们治疗效果非常差的类型,不论手术还是保守都这样。
为什么说是改善,而不是治好呢?这也需要和大家介绍一下,很多没有健康常识的人,总会认为症状消失就是治好了,这是不对的哈,若是您不注意保养颈椎,可能不用多久,症状又开始出现,甚至还会更重。
原因是我们的颈椎,会随着反复的使用,特别是低头或伏案工作,颈椎所承受的压力也会增大,退变得厉害;即便之前有症状,通过治疗后症状消失了,但是您后续不注意,那仍然会继续随着退变而出现症状。
那如何保护颈椎呢?既然颈椎关节会随着负荷的增加而发生退变,产生不同的症状,甚至压迫到脊髓,完全是不可改善的。
因此,学会保护颈椎就非常重要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特别要注意不能长时间低头,学会适当的调整或活动颈椎;不要久坐伏案办公,可以工作个30-45分钟左右,稍微休息片刻再继续;还要注意不要靠高枕头,可以把自己的常规枕头适当换一换,建议买一个圆枕垫在颈椎上,而不是在头的下方;最重要的是,对加强颈椎周围的肌肉锻炼,只有这些肌肉有力了,才能更好的稳定、保护颈椎。
牛羊肉为什么被称为发物?
发物,源于中国古代,享恶魔之名声,在民间流传甚广。
相传明朝开国元帅徐达患了“发背”,最忌吃鹅肉,因为鹅属发物,易动火发疮。朱元璋别有用心地赐徐达肥鹅一只,徐达 明知其恶意,但又不敢违君之命,只好当场吃下,不 久徐达因发背扩散而亡。
因此,对发物,中国人既迷茫又信奉,即无法完全说清楚它的本质,也不知道科学与否,但关键时刻,许多中国人又默默遵循着这些代代相传的生活经验。
什么是“发物”?已故现代名医秦伯未指出: “凡能引起口干、目赤、牙龈肿胀、 大便秘结的食物,俗称发物。”
因此,简单地理解,发物就是能让人发病或者加重病情的食物,当中包括:
(一)发热之物,如姜、花椒、 胡椒、牛羊肉、狗肉等。
(二)发风之物,如虾、蟹、鹅、鸡 蛋、椿芽等。
(三)湿热之物,如饴糖、糯米、 猪肉等。
(四)发冷积之物,如西瓜、梨、柿 等各种生冷之品。
(五)发动血之物,如海椒、胡椒等。
(六)发滞气之物,如羊肉、莲子、 芡实等。
但是……,现代医学无此说法。
从营养学的角度而言,食物提供了人体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种营养素。不管是什么食物,吃到人的肚子里, 最终都会转化为人体所必须的六大营养素:碳水化合物、脂肪、氨 基酸、微量元素、矿物质和水;不被人吸收的会被排出体外。
在实际生活中,确实有些人吃了某些食物后出现一些疾病等情况,其实多半是食物过敏,特别是海鲜等异种蛋白;还有些是因为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所致。
为什么感觉吃了“发物”之后伤口发痒或好得慢呢?首先,这只是人的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存在主观性。
当人们都在讲某某食物是“发物”,吃了后会影响伤口愈合, 这种信息的传递,会给人的潜意识带来影响,因此,在伤口恢复过程中,病人就总是觉得自己的伤口恢复得慢。而实际上, 伤口恢复总是需要那么长时间的。
其次,关于伤口发痒的问题,得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1)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本来就会出现发痒现象,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并不会因为你吃了某种食物之后才会痒。
(2)所谓发物当中,有很多属于过敏率高的食物。如虾蟹、鸡蛋、牛奶、羊肉等,这些食物在人群中的过敏比例的确要高于很多其他食物。当然,过敏的程度不一样,有的人吃了身上有明显的过敏反应,有的人反应比较弱。而当身上有伤口的时候,这种过敏反应可能会在破损的皮肤处出现症状。
综上而言,发物虽然不是严谨的科学理论,但早已成为中国特色医疗饮食的一部分。
随时代变迁、医学发展,人们对 “发物”的认识将会越来越清楚。发物需要吸收现代医学知识,既不能一棒打死,不同的人也不必忌食同一类食物。
怎么判断是不是得了肝癌?
不论男女,一旦身体出现"2小、3红",八成肝癌上身,早查肝功能
肝脏号称"哑巴器官"。
一是因为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只有包膜上富有神经,只有肿瘤生长到一定的体积,才会压迫包膜出现痛觉。
二是因为肝脏的代偿能力好,当大部分的肝脏坏了的时候,才会有明显的肝功能异常,因此临床中,有大多数肝癌患者一经确诊就是中晚期。
不论男女,一旦身体出现"2小、3红",八成肝癌上身,早查肝功能
2小——食欲小、体重小
1、食欲小
有大约37%的肝癌患者会出现食欲变小的症状。
肝功能的下降,会使体内胆汁的分泌出现异常,导致摄入食物无法被正常消化、吸收,出现反射性的食欲减退。
肝癌影响中枢神经功能与胃肠道肌张力时,也会引起食欲变小。
2、体重小
这是多种癌症的表现。
癌细胞在生长的过程中,会先一步摄取人体内营养、能量,使人体营养不足。
再加上,肝癌引起的食欲减退,会加重机体的能量不足,使人快速消瘦。
生活中,在没有可以减肥的情况下,突然快速消瘦,要警惕癌细胞在作乱。
3红——蜘蛛痣、肝掌、出血
1、蜘蛛痣
蜘蛛痣是肝功能下降,肝脏对雌激素的代谢灭活功能出现障碍,雌激素在人体内堆积引起的,毛细血管充血、扩张。
具体为中央有一个痣点,向周围扩散的辐射状的小血管分支,因为形状与蜘蛛相似,因此得名蜘蛛痣。
2、肝掌
肝掌的出现与蜘蛛痣的出现机制相同。
也是雌激素在体内堆积,使毛细血管充血、扩张的结果。
具体为在手掌的大小拇指根部(大小鱼际处)出现的片状充血、红色斑点,施加压力时会变为苍白色。
3、出血
在排除上火等因素外,要警惕是肝病引起的。
肝功能下降时,人体内凝血因子数量会减少,使凝血机制出现异常,引起鼻出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症状。
提醒:并非所有的蜘蛛痣、肝掌、出血都是肝病的信号,一旦有异常,建议及时就医。
肝癌的发生,与这3大因素息息相关
因素一、肝炎
世界卫生组织将乙肝称为"无声的疫情"。
因为临床中,肝炎—肝硬化—肝癌是常见的肝病三部曲,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40万人死于与肝炎有关的并发症。
研究结果表明,与肝癌有关的病毒性肝炎主要包括乙型、丙型,其中乙型最常见。
因素二、酒
酒是伤肝的一把好手。
乙醇在肝脏内代谢为乙醛,再代谢为乙酸,最终变成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
在这一代谢过程中,多种代谢产物都会产生毒性,对肝脏带来损伤:
▪ 损伤肝细胞,使肝脏的转氨酶从细胞内进入血液,这也是很多人喝酒后转氨酶升高的原因。
▪ 使肝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随着病情的发展,转变为肝硬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癌。
因素三、饮食
俗话说:病从口入。
黄曲霉毒素B1——是目前已经被证实有明显致癌作用的物质,主要存在于霉变的粮食,如花生、玉米、大米等中。
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在人体内堆积,会在体内转化为亚硝胺类物质,尤其是烟熏或腌渍肉制品中亚硝酸盐含量较高,亚硝胺类物质也有明确的致癌作用。
预防肝癌,这3件事不能少
第1件、补充硒元素
联合国卫生组织指出,成年人每天补充200微克硒,可有效预防肝癌。
硒是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天敌",素有"护肝因子"之称,它能提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及时清除肝脏代谢过程中的有害过氧化物,保护肝细胞膜的完整性、稳定性及其正常生理功能,有效改善肝病病情,防止肝病病情反复。
有研究发现,肝癌患者普遍缺乏这种元素,需要从外界摄取。
生活中,雁台菊、苦荞不仅富含硒元素,还富含茶多酚。其中雁台菊含量较高,每天6朵烹茶、煮粥,有辅助养肝的作用。
第2件、营养均衡
改掉大鱼大肉的饮食习惯,做到:
1、适量的糖分(米、面、薯类),不可过饱;以粗粮代替精米白面;
2、每天一杯奶、一个蛋、禽畜肉配合鱼虾三四两,适量补充蛋白质;
3、少油,可适量摄入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用油;
4、每天300~500g蔬菜、200~350g水果;
5、每天1.5L~2L的水;
第3件、控制体重
肥胖者发生各种癌症的风险均高于体重正常的人。
医学意义中,肥胖是以体重指数、腰围等来界定的。
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²
体重指数≥25为超重、体重指数≥30为肥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即为腹型肥胖。
控制体重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坚持运动:
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如快速走、打太极拳、骑自行车、游泳等,每周运动4~6次,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
最后,我们该如何面对乙肝?
① 积极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最廉价有效的方法。
在接种乙肝疫苗后,要注意复查保护性抗体的产生量,必要时继续补种。
② 诊断乙肝后
▪ 保持心情舒畅,过于紧张的情绪也会加重肝脏的压力。
▪ 按医嘱服药,切忌自行吃药。
▪ 定期复查,并改善生活习惯。
他觉得自己没用了?
目前大多数人包括很多医生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认为肩痛就是 “肩周炎”, “爬墙”、“甩手”是治疗或预防肩痛的主要方法,于是导致了肩关节病情的误治、盲目运动、病情恶化的现象非常普遍。
由于肩关节疾病很复杂,鉴别肩关节疼痛的原因也确实非常困难,很多非肩关节的专科医生都不能完全辨别清楚,因而“肩周炎”这个诊断一直被滥用,所有搞不懂的肩关节疼痛统统都被扔到“肩周炎”这个垃圾桶。同时也因为诊断模糊不清,患者只能选择一些中庸疗法,如中医针灸、中葯、按摩或物理治疗,甚至根据别人的经验使用偏方、自行进行功能锻炼,这就造成了许多的漏诊、误诊和误治。
真相:肩痛原因很多,需要考虑以下几个
1、肩部本身病变:肩袖损伤、肩峰撞击、冻结肩、习惯性肩脱位、钙化性肌腱炎、肩部肿瘤、感染性疾病;
2、非肩骨科疾病:痛风性关节炎、颈椎病;
3、内科疾病:翼状肩胛(神经源性),其它疾病影响(胆源性、心源性)。
当然,这是不完全统计的肩痛病因。这里我就着重和大家介绍肩关节疼痛的三大常见疾病:肩袖损伤、肩峰撞击还有冻结肩(肩周炎)。
从概念上讲:
肩袖损伤是什么?肩袖肌肉的腱性部分因外伤或劳损发生损伤或炎性病变,称为肩袖损伤。
肩峰下撞击综合症是什么(外撞击)?肩峰下关节由于解剖结构原因或动力学原因,在肩关节前屈、外展时,因肱骨大结节与肩峰前三分之一、喙肩韧带和肩锁关节发生撞击,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肩峰下撞击综合症。这个病会导致肩峰下滑囊炎,甚至肩袖撕裂。
冻结肩(肩周炎)是什么?冻结肩又称肩周炎、粘连性肩关节炎、五十肩等,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而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好发于40岁以上病人,女多于男(3:1)。其特征是肩部疼痛和肩关节活动障碍逐渐加剧,主动和被动活动均受限。应当与肩袖损伤相鉴别。
要知道这三大类占病患肩痛原因的90%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一开始就对病患一上来就说自己患有肩周炎的说法持有怀疑态度了。据权威统计,肩袖损伤和肩峰撞击引起的肩痛占肩关节疾病的85%,才是肩关节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 “头号通缉犯”,而所谓的“肩周炎”还不到5%!
如何检查:肩袖损伤、肩周炎等各种肩部疾病?
以肩袖损伤和肩周炎的简单自查为例,肩袖损伤的表现主要是:抬起肩膀时疼痛,但在别人帮助下可以抬起来(主动活动受限,被动活动正常)
肩周炎的表现则是:肩自己抬不上去,别人帮助下也抬不起来(主动被动活动均受限)
此外,医生也会通过对肩峰形态的判断、各种X线检查、结合磁共振(MRI)检查帮助确定肌腱损伤的损伤部位和严重程度,尤其是磁共振造影检查(MRA)可以清晰的显示肩袖部分撕裂,这对肩关节疾病病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另外,再谈一下肩痛与心情的关系。
肩关节功能正常是人类可以保持沟通的重要保证。如下面这幅名画“上帝创造人类”,上帝和人都要伸出手,才能“沟通”。
假如肩关节功能不行,不能正常沟通,心理上是会有变化的。
说了这么多,就是不要忽视肩关节疼痛,以为是肩周炎,消极对待。而是要积极诊断和治疗,使肩关节恢复正常活动功能,重拾自信。
哪些病适合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属于中国传统医学范畴,是依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中医理论的特色疗法。
“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反复发作或加重。
“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这4种“冬病”最适合“夏治”
痛经女性在月经来之前或月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或剧痛难忍,并随着月经周期而发作。一般冬季病症明显,夏季有所缓解。
痛经的主要原因是气血运行不畅:
1、经期受寒、饮冷,寒湿伤于下焦(腹腔脐以下部位),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而作痛;
2、肝郁气滞,血行受阻,经血滞于子宫;
3、体质虚弱,或肝肾不足,孕育过多,精血亏损。
推荐调理方法:艾灸
痛经时用点燃的艾条灸痛点,直至疼痛减轻或者消失。平日调理痛经时灸膀胱、小肠、肾俞、三焦、脾俞、中极等穴位灸至皮肤潮红、有湿润感为度。
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属中医“哮病”范畴,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
常见引起支气管哮喘的原因:
1、外感风寒或风热诸邪,从口鼻皮毛而人,失于宣散,内舍于肺,雍塞气道,肺失宣降而致哮鸣气急;
2、先天不足、素禀异质,易感外邪,肺失布津,伏痰内留,每遇新感而引动伏邪;
3、饮食不当,贪食生冷;情志失调,脏腑气血功能受损;身体过度疲劳,损伤肺气等。
推荐调理方法:刮痧
特效穴位:风门、肺俞、心俞、胃俞、脾俞、肾俞、中府、尺泽、太渊、曲池、商阳、定喘、足三里、丰隆、风府、大椎。
先从颈部风府刮至大椎,再重刮定喘、风门、肺俞、心俞、脾俞、胃俞、肾俞、中府、尺泽、太渊、足三里、丰隆穴,以皮肤发红及皮下有淤点、淤斑为度,再配以点刺合谷、少商、商阳和十冲穴。
重点选择在夏季每伏的第 1 天辰时刮拭,之后可每 3 ~ 7 天一次,最多不超过 10次。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类风湿在中医里面都统称为“痹证”,其原因主要是正气虚弱,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于经络、关节、肌肉,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即所谓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发为痹。
常见引起风湿的原因:
1、内因:正气不足或脏腑功能失衡就很容易让外邪入侵体内,肌肉与关节受累则使经脉气血阻塞不通,进而引发风湿痹病;
2、外因:多指风、湿、寒等外邪物质,环境潮湿、气候变化、淋雨涉水等均可让这些外邪入侵关节与肌肉等部位。
推荐调理方法:敷贴疗法
风湿病的夏治方法有很多,针灸、按摩、理疗、食疗、穴位贴敷药饼等等,其原理都是通经活络,祛除寒邪之气。
最简单的是采用敷贴疗法。初伏时节是贴三伏贴的最佳时机,中医类的医院或药店一般都有配好药方的伏贴,每伏贴一次,一次贴24小时,非常方便实用。
湿疹中医认为本病主要与湿邪有关,湿可蕴热,发为湿热之证,久之湿则伤脾,热则伤阴血,而致虚实夹杂之证。
常见引起湿疹的原因:
1、内因湿重、脾虚引起:脾湿,胃消化功能不正常,食物无法充分消化吸收,水湿留在体内,当水湿运转到皮肤时,就会形成湿疹;
2、外因外来风邪侵袭,常见过敏原如:虾、蟹、牛奶等;常吃烤辣炸等燥热食物,也容易造成血热,诱发湿疹。
推荐调理方法:拔罐
穴位:阿是穴(病灶皮损部位)、大椎穴、肺俞、血海、隔俞、曲池、蠡沟等穴位。
将穴位刺血后拔罐,留罐10~15分钟。应根据病灶皮损部位的大小,确定罐具大小多少,以覆盖全部皮损区为标准。每日1~2次,至皮损处结痂后脱屑愈合为止。操作方法具体情况还要因人、因病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