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信息,秋季养生为什么要少辛增酸?
中医认为,秋季饮食养生应以“少辛增酸”为原则。所谓少辛增酸,是指要少吃辛辣,多吃酸味食物。因为秋季需要养肺,吃辣会导致肺上火,而吃酸,可以抑制肺气过剩。秋季气候干燥,空气湿度低,汗液蒸发快。人特别容易出现口鼻干燥、喉咙痛、咳嗽、皮肤干燥等秋燥的症状。辛辣食物的摄入会消耗人体大量体液,从而加重秋燥的症状。相反,酸味食物含有鞣酸和有机酸,能刺激肠胃消化液分泌,加速肠道蠕动。因此多吃酸味食物能起到滋阴润燥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酸是中医的概念。中医的酸不但是指味道,更多的是指具有收敛固涩这种药性的“酸”。比如中药五味子,虽然不是很酸,但它的收敛性很强,具有很好的养生保健效果。
想了解更多健康养生知识,请关注本头条号,点击「在线药师」为您解答各种健康问题!
8月22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8月22日,将迎来“处暑”节气。
处暑,也叫“出暑”,天气开始变得凉爽。
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
处暑时节有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处暑节气习俗,你知道多少?
1、采菱角,是少女们呼朋引伴,轻歌嬉闹的好时机。
2、祭祖,处暑前后,民间有庆赞中元、普渡布施的民俗活动。
3、出游迎秋,“七月八月看巧云”,有“出游迎秋”之意。
4、开渔节,浙江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
5、拜土地爷,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
6、放河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
明日处暑,吃一肉,食二宝,饮三水,做四事,秋冬安康,少生病
处暑之后,暑热尚未褪尽。
此时,是身体养生的一个“重要节点”。
处暑养好身体,可为秋冬进补,打好基础。
如此一来,减少疾病的发生,有益于安度秋冬。
处暑时节,吃一肉
民间讲:“处暑送鸭,无病各家”。
因此,在处暑时节,要记得吃点鸭肉。
鸭肉,味甘、咸,归脾、胃、肺、肾,大补虚劳。
处暑吃鸭,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滋阴养肺、润燥生津。
在处暑时节,做点处暑百合鸭,用百合、腌肉,一起炖,营养美味。
百合,补益心肺、清心安神,以百合炖鸭,醇香清润,清润身体,非常适合处暑食用。
处暑时节,食二宝
第一宝:莲藕
“莲藕一身宝,秋藕最养人”。
处暑时节,多吃点莲藕,大有益处。
白色的莲藕,自古就被视为祛淤生津之佳品。
莲藕,润燥止渴、清心安神,增强人体免疫力,是时令滋补佳品。
处暑吃点莲藕,有益于心脏,还可促进新陈代谢、防止皮肤粗糙等。
此外,还能消除疲劳,调中开胃,对于滋补身体,大有益处。
莲藕,熟吃滋阴养血,生藕,则凉血散淤,不论生熟,都有益健康。
第二宝:菱角
处暑,是采菱角的日子。
此时,吃点菱角,对健康有益。
菱角,颜色由青至红,红至紫,两角、三角、五角的都有。
处暑吃点菱角,解暑泻热,滋补五脏,对于身体健康,十分有益。
嫩菱角皮脆肉嫩,质鲜爽口;稍微老一点菱角,会带有淡淡的奶香味。
而更老一些的菱角,适合煮熟了再吃,肉质粉而不腻,营养又美味。
不过,菱角淀粉含量相对较高,不宜多吃,切莫贪嘴哦。
处暑时节,饮三水
一:温开水
处暑过后,秋燥也逐渐出现。
对抗秋燥,首先,就是要及时补充水分。
多喝水,选择温热的白开水,尽量不要喝凉水。
温热的开水,还可缓解呼吸道黏膜的紧张状态,还有益脾胃健康。
二:热茶水
处暑后,燥邪严重,易侵犯肺部。
很多人,会出现口鼻干燥、干咳、皮肤干裂等。
此时,需要好好滋润肺部了,以免秋燥伤及肺的元气。
用一些润燥护肺的小植物,搭配泡水,是此时节不错的选择。
苦苣地节茶,泡水代茶饮,润肺、宣肺、止咳、排毒,助力健康。
用蒲公英、苦苣、地节、桔梗,搭配在一起,泡水代茶饮即可。
蒲公英,随处可见,药食两用,被称为“排毒草”,可利尿通淋,消炎杀菌,是“八大金刚”之一,不但可以帮助肺部排毒,还可对抗炎症,改善咽喉不适。
地节,是养阴生津佳品,质柔而润,益五脏,用其泡水,可改善咽干舌燥,干咳少痰等,并可提高免疫力,助力健康。
桔梗,入肺经,用其泡水喝,可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等,对于肺部健康十分有益。
苦苣泡水,清热解毒,利尿消肿,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排毒。这几种,搭配在一起,泡水喝,润肺、利咽、生津、排毒,是养肺润肺不错的选择。
三:淡汤水
处暑,饮食上,要清热、养阴、润肺、安神兼顾。
此时,喝点汤水,补充水分,对抗秋燥,更可滋补身体。
荸荠排骨汤,养阴益胃,是处暑时节,非常不错的汤饮选择。
荸荠,养阴益胃、健脾益肺、消积化滞,对食积不消、脘腹胀满有益。
此外,冰糖雪梨银耳汤,也是此时节很好的选择,滋阴润肺、养胃生津。
处暑时节,做四事,秋冬安康,少生病
一:防“热伤风”
处暑,早晚温差大,一冷一热,易导致“热伤风”。
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处暑节气中特别容易“热伤风”。
多因体内有热,又贪凉而引起,此时,一定要当心预防。
首先,要避免受凉,大汗淋漓时,不要立即对着空调吹,做好房间通风。
其次,还要及时补水,保证充足水的补充,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自身免疫。
二:睡得早一点
处暑,属于夏秋交替,很多人会感到疲乏,出现“秋乏”。
此时,睡眠起居要有改变,注意早睡早起,并且,睡一份午觉。
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以养“收”气,午睡,可以适当补充睡眠。
三:润肠防便秘
处暑时,比较干燥,容易出现便秘。
一旦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因此,一定要注意多润肠,防便秘,饮食上尤为重要。
食物可选择红薯、芹菜、大白菜、菠菜等含有丰富纤维高的。
此外,还要注意适当的运动,增加肠道活力,还要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四:做好“秋冬”
老话讲:“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但要知道,这“秋冻”也是有“原则”的。
处暑后,昼夜温差变化大,易刺激血管,诱发疾病。
此时,早晚穿衣有技巧,一定护好自己的脖子、后背、双脚。
这些部位是血管丰富的地方,秋凉的刺激,会促使血管急剧收缩,引发危险。
秋冻时节,要记得通风开窗,注意保暖,不可贪凉。
夜晚入睡时,一定要盖上被子、毛毯被之类的被褥,抵御夜凉侵袭。
要注重“手脚暖”,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适应气温变化。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
霜降到立冬的养生该如何做?
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是秋季到冬季的过渡。此时已是深秋,外界天冷、阴气重,老年人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容易出现怕冷、腰背发凉等阳虚症状,民间有谚语“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表示天气逐渐变冷,露水凝结成霜,所以叫做霜降。
霜降时节是秋冬气候的转折点,也是阳气由收到藏的过渡,养生时应注意做好“外御寒、内清热”,这是关键。因为,霜降时节的气候特点是外寒内热,气温渐低,但心里有燥热的感觉,这是“秋行夏令”的结果。因此在霜降时节要注意增添衣物。
霜降是一年中的第18个节气,也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往往在这种节点,季节交替,阴阳变幻,身体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霜降时,首先要防病,身体无病,才有精力做其他事,不然都是空谈,尤其警惕下面这几种:
1、胃肠疾病:霜降时,脾脏功能处于旺盛时期,但如果受到寒冷的刺激,胃肠蠕动的正常规律会被扰乱,加重胃肠功能负担,增加腹胀腹痛腹泻等胃肠疾病的发生。
2、呼吸道疾病:霜降后也是呼吸疾病的发病高峰,寒气加重,一些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如过敏性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呼吸道感染等可能加重或发病。
3、心脑血管疾病:霜降后,天气开始变冷,昼夜温差大,易引起血管收缩,血液运行不畅,心脑血管疾病如高血压,脑梗塞等发病风险也会增加。
4、关节炎:受凉受寒是关节炎的重要诱因,如果保暖不当,老年人比较容易患上“老寒腿”等毛病。
生活起居做好“四防”1、防风
睡眠中人体免疫机能降低,阵阵凉风吹起地面尘土,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这被中医称为贼风。
受到夜风侵袭,第二天就会全身酸痛,疲乏无力,还会引起咽炎、气管炎、口歪眼斜、面部神经麻痹等。
所以,睡觉时一定盖好被子,特别是保证腹部、头部不要受寒。此外,还要注意穿衣保暖,不要随意减衣。
2、防湿气
秋天的雨水多,须防湿邪带来的身体不适如水肿或腹泻。如果脾伤于湿气,就会为冬天的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发作埋下病根。
所以应该多吃莲子、苡米、冬瓜、莲藕、山药等祛湿的食物。
3、防秋悲
秋季养生防秋郁可多看喜剧片,感到开心就放声大笑。要适当多吃高蛋白食物,如牛奶、鸡蛋、豆类等;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娱乐活动等。
4、防秋燥
起居上早睡早起。早睡能养阴,早起呼吸新鲜空气,可以养肺。而多吃芝麻、蜂蜜、银耳、青菜之类的柔润食物,以及生梨、葡萄、香蕉等水分丰富的水果可以滋阴润肺。
冬天养生需要注意什么?
养肾藏精的大好时机,还不快看看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阳历的11月22或23日。步入小雪节气之后,我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呼啸而至,气温逐渐下降,逐渐降到冰点以下,但此时天气尚未过于严寒,虽然开始降雪,但降雪量不是很大,所以称之为小雪。
《群芳谱》中讲:“小雪气寒而降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末大也。”通俗点说就是小雪节气天气寒冷,自然界开始下雪,但由于大地尚未冻透,所以虽然下雪,却下的是小雪,故小雪是反应天气现象的节令,表示着降雪的时间和大小。
值此之际,天地间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能交合,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进入严冬。黄河以北的地区会出现初雪,这时候我们就应该注意御寒保暖了。
我国古代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就是由于天空中的阳气上升,地面的阴气下降,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交,所以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冬天。
由上我们就可以发现此节气的主要特点就是气候寒冷,雨少而燥,天地不交,气凝而滞。我们养生就要针对以上几点,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饮食进补
孙思邈云:“安身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结,不足以生存也。”合理的饮食,可以使人身体强健、益寿延年,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和早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为避免血液黏稠,应多食保护心脑血管的食品,如丹参、山楂、黑木耳、西红柿、芹菜、红心萝卜等。
适宜吃降血脂食品,如苦瓜、玉米、荞麦、胡萝卜等。这个季节宜吃温补性食物和益肾食品。温补性食物有羊肉、牛肉、鸡肉、狗肉、鹿茸等;益肾食品有腰果、芡实、山药熬粥、栗子炖肉、白果炖鸡、大骨头汤、核桃等。另外,要多吃炖食和黑色食品如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
起居调养
小雪时节,天气寒冷,不应当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利阳气潜藏,阴精积蓄。至于防寒保暖,也必须做到恰如其分。衣着过少过薄,室温过低,则既耗阳气,又易感冒。反之,衣着过多过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亦易于入侵。
情志调节
小雪节气的前后,由于此时天气向上,地气向下,两不相交,天地气滞,所以自然界常常是阴冷晦暗的。而天气的阴冷晦暗往往会影响我们的心情,特别是那些患有抑郁症的人群更容易加重病情。可以多晒晒太阳起到一个防抑郁的作用。
中医理论认为,冬季日照时间减少,天气寒冷,天地之间阳气减少,自然界处于“阴盛阳衰”状态。人类也不能例外,正是由于人体内阳气缺乏,才导致人疲懒体倦,精神抑郁,故冬天常晒太阳,能起到壮人阳气、温通经脉,排除抑郁的作用。
运动适宜
民谚有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冬季养生要适当动筋骨,微微出点汗即可,例如可以健步走(半小时以上)、做做操。汗多泄气,有悖于冬季阳气伏藏之道。如果方便的话,可以早晚坚持搓揉脚心,促进血液循环。小雪时节,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霾中锻炼,同时以温和的有氧运动为主。
北方冬天喝什么茶好?
红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