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食疗养生,立冬如何科学养生?
立冬习俗:
北方立冬习俗典型代表是饺子,而南方立冬大都以肉类为补,如羊肉、牛肉、海鲜等等。
南方立冬习俗:
1、福建:农历立冬,福建人俗称“补冬”。在这一天,每一个家庭都要增加营养补品。福建俗语有讲,一年补趟趟,不值补立冬。意思就是,这一年无论你吃了多少有营养的补品,也不如这一天吃的来得补。
根据福建人传统,“补冬”是仅次于春节、元宵节的又一重大节日。认为在立冬时刻进补效果最佳,有“即使喝水也补”的说法。“补冬”的食物从猪、牛、羊、狗、兔、鸡、鸭、鹅、火鸡、鸽、鹌鹑等肉类,到鹧鸪、红膏蟳、鳖、鳗以及水鸭等山珍海味,采用煎、熬、煮、炖等烹饪方式补身子。
2、潮汕(广东):潮汕人讲究立冬进补,认为立冬日是进补的最佳日子。进补药膳用的中药材有人参、当归、枸杞、西洋参、鱼胶、鹿茸、冬虫夏草、茯苓、黄芪等等,药膳常用的食品有乌鸡、鹧鸪、鸽子、鹌鹑、水鸭等。
立冬日,用花生、蘑菇、板栗、虾仁、红萝卜等做成的香饭,深受潮汕民众喜爱。营养价值丰富,口感浓郁香脆的板栗,是炒香饭的上等佐料,也是市场上的抢手货。
3、南京(江苏):南京有句谚语:“一日半根葱,入冬腿带风。”一立冬,老南京人就特别注意吃生葱了,以抵抗南京冬季湿寒,减少疾病的发生。按老人的讲法,葱性温味辛,能发散让人出汗,使体内郁滞不通的阳气随着汗液排出,阳气运行便通畅了,病邪也就随汗被驱除了。
南京人还常把“立冬嗖嗖疾病盘,大葱再辣嘴中盘”这句老话挂在嘴边,为了入冬后的健康,南京人此时也学着北方人吃起了生葱。
北方立冬习俗:
1、饺子:饺子的原名据称叫“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他的“祛寒娇耳汤”的故事至今还在我国民间流传着。“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立冬意味着冬天的到来,天凉了,耳朵暴露在外边很容易就被冻伤了,因此,吃点长得像耳朵的饺子,补补耳朵,这可是家里人对亲人最贴心的关怀了。
另外饺子来源于“交子之时”的说法。大年三十是旧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节之交,故“交”子之时的饺子不能不吃。
在北方,常常会在立冬吃饺子,馅料各种各样,有白菜、茄子等等。有的人家,会用提前买好的倭瓜做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与夏天的倭瓜馅亦有不同。蘸醋加蒜吃,也堪称美味。
2、立冬游泳: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商丘、江西宜春、湖北武汉等地立冬之日,冬泳爱好者们就曾用冬泳这种方式迎接冬天的到来。冬泳无论在北方还是南方,是冬季人们喜爱的一种锻炼身体的方法。
立冬养生之道:
1、饮食调整
饮食宜清淡,要多吃热量较高的食物,多吃新鲜蔬菜来避免维生素缺乏,多吃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冬季养生可以多吃坚果,但是要少吃海鲜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肥腻或过咸的食品,少吃脂肪、糖含量多的食品。
2、作息时间
人只有顺应一年四季的变化,与变化的时空和谐相处,才有利于生命健康。具体的方法是“早睡晚起”,以保证充足的睡眠,并注意身体的保暖,以免阳气外泄。
3、运动锻炼
冬季锻炼不可少,适量的运动可增强身体抵抗力来抵挡疾病的侵袭。但是因为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较为僵硬,锻炼前热身活动很重要。注意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应禁止做剧烈运动。
4、调节情绪
在冬季,人体的代谢处于相对缓慢的时期,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对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要保持精神情绪的宁静,避免烦扰妄动。意思就是不要随便生气啦[耶]
最后:
秋将逝,冬已来
不必留恋时光的变迁,不必感叹天地的苍茫
寒冷不是希望的终结,而是孕育新生的种子
现在的只是古人流传下来更适合他们阅读的?
一切都是历史的老路。
在长久岁月前,人类早已经历了多次科技革命。人类因科技而繁荣,亦因科技而衰亡。而最近的一次人类大灭绝距今不足六千年!起初,人类发现了模因,那是一种神奇的力量。科学家发现人们会自发传播信息,以致每个人都想与别人分享这个消息,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xx消息火了。他们突发奇想,他们将这个现象应用于微观世界。他们用超级计算机编制了一个程序--铁消失模因,只需要一次接触,铁中的质子,中子,电子都会自发传递这个信息并“自由”状态,就仿佛是一个自由宣言,亲密相连的质子和中子,还有不远处的电子都为了“自由”活动起来并传递这个消息。在科学家眼中,铁球消失了。无数年后,模因用于人体,人类“欺骗”了无数东西,让人长上翅膀,让免疫系统接受金属作为身体的表皮,最终人们讨厌落后文明留下的遗迹(不知道是否有模因的作用),因为人类已经生长出产生模因的器官,在锻炼后能随意令物质按自己的想法排列,可就连这样,最终人们还是灭亡了。我还记得我醒来的那一天,下着连绵的雨,我在空气中画着,想造出一个躲雨的建筑,但我发现一点反应都没有。一个大汉走了过来,告诉我模因文明带来了毁灭, 再有一个月文明重启计划就完成了,我们将作为文明的旁观者。我看着他走下了山,大喊着鼓舞人们去治理洪水,他说洪水就快平息了,大概是太阳的第三十次上升的时候。
中国古代养生的方法包括哪几个?
古人求生欲挺强的,养生观念上想法很多,讲究的也蛮多。一起来学习古代最流行的九大养生法吧!
1、经络养生:经络遍布于人体全身的“网络”系统,能控制血气运行,保证每个组织系统的正常功能。《黄帝内经》说,经络具有决生死、治百病等作用。古代养生学家认为,疏经通络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经常刺激、按摩、针灸人体重要穴位。
2、饮食养生:合理的饮食既能调养身体,也可防止防病益寿。多重视五味调和,即多吃五谷、五果、五畜、五菜。说明饮食上不能挑食,才能避免营养不良或五脏六腑失调。
3、固精养生:古人认为,精血是人体的营养精华,也是生命的基础物质。人体的每个器官都需要精血的供养,才能保证正常运行。所以要懂得养精蓄血,只有精血充沛才能长命百岁。
4、顺时养生:古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养生也一样。要顺应季节变化和人体生物钟的规律,不能反其道而行之。
5、排毒养生:人的喜怒哀乐会影响阴阳平衡,要注意调理饮食及生活作息,以免积累过多毒素,而导致生命早衰。
6、精神养生:静养在传统的养生学中地位很高。古人认为,精神主宰人体健康。经常保持心平气和有利于保养元气,并有助于预防疾病、保健身体。固有怒伤肝等说法,长期的不良情绪也是生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7、修身养生:古人提倡修身养性。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养成良好的品行,利人惠己。做个心胸豁达的人,有益身心健康。
8、调气养生:满满的元气不仅能养身抗病,还能增强脏腑功能。所以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营养均衡、劳逸结合、心情愉悦,才能保持时刻能量满格,并拥有一个健康的好身体。
9、进补养生:传统医学特别推崇食用滋补品来调理身体。适当进补可以调理阴阳、补气养血、强身防病。滋补品的食疗效果十分好,适量食用可提高免疫力。
想了解更多健康养生知识,请关注本头条号,点击「在线药师」为您解答各种健康问题!
黄帝内经养生名言10句受益无穷?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是在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经典,被称为医之始祖。今天分享其中的十句名言,与大家共享祖国医学的博大精深。
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上古时代,有些明道的人,能够效法阴阳之道,采用各种养生方法保养身体,在饮食上有节制,在作息上有规律,不轻易使身心受到伤害,身体与精神保持和谐一致,所以他们才能够活到应该到的寿命,到一百岁才去世。
二、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时期的圣人教导百姓:对于一年四季中的各种病邪,要根据节气变化而谨慎躲避;同时在精神上要清心寡欲,不贪不求,做到体内真气和顺,精神内敛,这样的话,又怎么会遭到病邪的侵袭呢?
三、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圣人在春夏保养阳气,以适应生长的需要;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适应收藏的需要。顺从了生命发展的规律,就能与自然万物一样,在生、长、收、藏的循环往复中健康成长。如果违逆这个规律,就会扼杀生命力,破坏生命本源。
四、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圣人不是等待病症已经发生再去治疗,而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就开始治疗;就如同不要等到国家昏乱了再去治理,要在混乱之前就 治理好。如果等疾病发生了之后再去用药物治疗,等国家开始动荡混乱了再去治理,就好比口渴了才想起打井,上了战场才想起制造武器,那一切不都显得晚了吗、
五、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说:阴阳变化是宇宙间的自然规律,是一切事物的纲纪,万物变化的起源,生长毁灭的根本,其中有很深的道理。所以凡是医治疾病,必须求得病情变化的根本。
六、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冬季受了寒气的伤害,春天就容易发生温病;春天受风伤害,夏天就容易发生大便泄泻清稀的情况;夏天受了暑气的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秋天受了湿气,冬天就容易咳嗽。
七、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我知道很多疾病的发生,都是始于气的变化。大怒使气向上逆行,大喜则使气涣散,大悲使气消损,大恐使气下沉,受惊使气紊乱,忧思过度,则脾气郁结。
八、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
意志调和,心态平稳,就会精神专注,魂魄正常活动而不散乱,不会产生懊悔和愤怒的情绪,五脏就不会受到邪气的侵袭。
九、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人体内的正气强盛,邪气就没有可乘之机,不会侵入身体,让人生病。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一定是因为正气不足,邪气才会乘虚而入。
十、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观浮沉滑濇,而知病所生。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
易经是什么关系?
《黄帝内经》,《道德经》,“易经”是中国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三部经典著作。其中易经更是经典中的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因此被排在中国古代的六经之首。可以说,没有“易经”就没有《黄帝内经》,和《道德经》。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易经的形成过程,就是中国汉字的形成过程。早在距今8000年左右的上古时代,中国尚处于无文字的时代。传说中的圣人伏羲,根据当时出现的河图洛书,
和自己对天地万物的观察和理解。发明了八卦。分别代表了自然界八大自然现象。即: 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八卦图看似简单,但其内涵十分的丰富。他揭示了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八卦的诞生也开启了,中国最早的象形文字的诞生。因为后人为了把对八卦的理解,记录下来,传承下去。就需要不断的造字。经过漫长时间的演化,汉字逐渐形成了体系。那么解释八卦的各种经书也是层出不穷。到了西周的初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把前人的各种经书和他自己对八卦的理解,归纳总结整理,形成了最初比较系统性的易经体系。后人称之为周易,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易经”
因此说,伏羲发明了八卦,八卦产生了文字和易经,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中国后世的所有文化都是易经思维的产物。没有阴阳五行八卦,就没有《黄帝内经》的藏象学说。没有无极,有极,太极,两仪,四象,八卦。就没有老子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也就不会有《道德经》。
《黄帝内经》告诉人们如何认识自己的身体。如何做到致虚极,守静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才能达到养生,不得病,颐养天年的目的。
《道德经》则是告诉人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如何能和谐相处?才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不管是《道德经》,还是《黄帝内经》,他们的理论基础,都是来自于易经的思维。那么至此,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已经说的非常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