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春季养生,春季应该怎样养生?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季为生发季节,万物复苏。《黄帝内经》:“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
由此可见,春季养生以养肝为主,简单来讲,分为以下几大要点:饮食、起居、运动、情志。
1、饮食
春季养生以“减酸增甘”为主;酸性食物入肝,甜食入脾,春季阳气渐盛,肝火亦旺,所以应少食酸物,多食甘而调脾胃,以疏散肝火,护肝健脾,调和五脏。
可多食蜂蜜、菠菜、韭菜、油菜、油麦菜、茼蒿、大枣、枸杞、海带、百合、山药、莲子、鸡蛋、豆腐、牛奶等。
蜂蜜
含有葡萄糖、果糖、酶类及各种微量元素,能增强肝脏解毒功能,促进肝细胞再生、修复能力,有效抑制脂肪肝形成。(每日两杯,以四五十度温开水冲服)
韭菜
味甘辛,性温,入胃、肝、肾经,具有温中行气、散於、壮阳固精、补肝肾、暖腰膝等作用。
菠菜
富含类胡萝卜素,维生素C,维生素K,矿物质,辅酶等。中医认为,春季食用菠菜能更好地起到养阳养肝作用。
春季养肝为重中之重,中医认为:“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故个人应视自身体质选择“补”或“泻”,补则适合温热一些的食物如大枣,枸杞,桂圆,菠菜等;而泻则宜选择多吃一些凉性食物如苦瓜,野菜,莲子粥,绿茶,菊花茶等。各人可酌情选择。
2、起居
我们都知道,在我们身体当中,肝解毒而肾排毒。中医认为,肝胆在23时至3时活动最为旺盛,“人卧则血归肝”,这一时段肝胆工作最为旺盛,效率也最高!
所以,平日——尤其是春季养生,应早睡早起,避免熬夜,最迟也不要超过晚间11点。
另外,养肝最好的方式就是“休息”,所以应养成午睡的习惯,哪怕10分钟也好!
晚间可以泡泡脚,不但有助睡眠,还可起到养肝护肝的功效!
3、运动
“广步于庭”,即指多做一些户外运动。春季为生发季节,而晨起亦为一天中的阳气生发之时,适当的户外运动可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吐浊纳新,有助于心情舒缓,精力充沛!
4、情志
乐观的心态不仅可以增强肌体免疫力,且有助于身心健康!
好的心情有助于肝气疏泄,使造血细胞得以正常工作,肝血充足则可使皮肤红润,面有光泽等。
以上四点为春季养生之重点,适者生存,各人需结合自身体质酌情处之。
为什么说2021全年都寒湿?
202丨年司天之气太阴湿土,主要管前半年,当然也对全年有影响。初之客气厥阴风木,二之客气少阴君火,三之客气也是司天之气。初气间风木主令,刮风多导致筋络拘强,关节不利。二气间,主客均为火,加之湿,热与湿合,易生疫病。三气间,客气为湿,主气为少阳,易出现雷雨电雹。湿气时降,致湿寒交加胸腹肿满,首犯脾胃之病。
立春后,肝木值令,保养肝正当时,肝喜疏泄,喜条达。养肝顺其特性,春三谓之发陈,生命萌发的时令,天地自然都富有生气,万物显得欣欣向荣,人们应早睡早起,披散开头发,解开衣带,使形体舒缓,放宽步子,多散步走动,使精神愉悦,胸怀开畅,和万物生机保持一致,不要滥行杀伐,多施与,少敛夺,少惩罚,这样的话肝舒畅了,肝郁就少了,情志和情绪能影响身体,人们首先要注重调整情绪,一旦得了肝郁病,就要就医,舒肝理气如四逆散,逍遥散之类都能用,不过肝郁的表现很复杂,要视不同证型辨证施治。
冬季如何养生?
随着天气转冷,冬季已在我们身边周围了,冬季是人们抵抗力差的季节,学会养生保健是抵抗生病的关键,冬季的养生知识,主要是从食物,精神,起居和常见疾病的预防和运动各大方面来入手的。
在冬季食物养生应避寒取温,精神养生应当宁静为主,起居更适合早睡晚起,避寒就暖,应该适当的运动锻炼和疾病的预防,这些都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说的。
1、冬季养生应以食物养生为辅。多吃温热食物,少吃寒凉食物。传统的养生学中将食物分为温热、寒凉、平性三大类。由于冬季寒冷人们为了御寒保暖,应多吃一些具有温热性子的食物,少吃寒凉生冷食物。温热性子的食物包括板栗、大枣、杏仁、韭菜、葱、生姜、大蒜等。
2、多吃一些润肺,滋阴,补液,生津的水果、菜蔬、豆类等食品,例如西红柿、柑桔、梨、葡萄、萝卜、大枣、芝麻、银耳、莲子、蜂蜜、红豆等。少吃辛辣食品,以改善脏腑功效,增长抗病能力。
俗话说“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脐,冬不蒙头。白天多动,夜里少梦。”那么精神养生,应以宁为本,保养精气神。在冬季的话应当适当的节制自己情绪的波动,让自己的心情保持宁静的状态,让自己的身心充满乐观喜悦的状态。
冬季应为气候的变幻莫测,这当然也会给人一种无从说明的影响,包括我们的生理,心理都会发生一些变化,那么我们就要学会自己释放,自行解脱,自我放松。我们可以与别人交流,与自己的伴侣交谈,多参加一些户外活动,来进行自我的调节。就像别人说的“心无病,防为早,心理健康身体好;要食养,要知晓,情绪稳定疾病少;”就是这个道理。
“闻鸡起舞,床不可贪,种花养鸟,习书览篇;奕棋唱戏,房事莫贪,私事勿念,便宜勿占;”那么我们也要养成早晚规律起居的习惯,冬季养生贵在空气新颖,俗话说“日出而起,日落而息”。适当的增加我们的深度睡眠有助于人体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存,让人体达到“阴平阳秘,精力乃至”的健康状态。
避寒就暖:注意衣着保暖,室内和熙,预防寒风袭击,特别注意脚部的保暖;“早睡早起,怡神爽气,贪房贪睡,添病减岁。夜里磨牙,肚里虫爬。”所以说早睡早起,养成习惯很重要。再者“枕头不对头,越睡人越累。先睡心,再睡人,睡觉睡出大美人”你难道不想吗?
冬季的气温变化莫测,温差较大或者气候过低,空气比较干燥,是感冒多发季。感冒了就会导致免疫力低下,抵抗力变小,那么就会出现肺以及呼吸道疾病会出现口干舌燥,肺炎,发烧,咳痰等等特别是小孩,老人,体弱的人就更容易发作了。所以说冬季人们感冒的人很多,却不知道严重性,从而不知道潜在的危险性。另外悄悄告诉你一个小窍门“常搓手,可健脑,防止冻疮和感冒。”如果这篇回答对你有帮助,请给我点个赞哦,支持我创作更多好用的攻略~头条关注咕咚健康小助手,最新健康资讯抢先看!
如果还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关注我们,后台发送私信哦~想了解如何科学有效减肥?关注并私信发送「减肥」,原价159元的专业减肥课程,免费送给你!!这个夏天让你科学瘦,健康美!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发现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老人常说腊月忌尾?
农村过年,讲究很多。老人常说的“腊月忌尾,正月忌头”,其实说的就是腊月底到正月里,需要忌讳的一些民俗讲究,要遵守。那么,都有啥讲究呢?
一、结婚闺女小年前回婆家胶东有出嫁闺女不踩娘家“尘”的习俗。老辈子家里弟兄姊妹几个,总觉得儿子才是传宗接代的根儿,闺女嫁出去,就是人家的人了。外人自然过年不能回娘家来,会被人笑话,是不是在婆家不受待见,过不下去了。
还有迷信说法,闺女在娘家过年,会踩断娘家的尘根儿,让娘家断子绝孙。当然,这是迷信。在如今独生子女居多的农村家庭,这都不是什么事儿。
二、腊月不搬家老辈子人觉得,腊月搬家,会给奔回家过年的祖先和诸神仙家找麻烦,让他们无法准确找到家,这都是不敬的表现。
再者,腊月是祭祀月,各种的规矩比较多,也是忙年的时候,此时只易往家里进财,不易搬家等往外拿东西,这也是忌讳。
三、年三十前所有熟食准备充足农村人腊月底忙年,会做下非常丰富的熟食,炸面鱼,包包子,蒸大枣饽饽,烀猪头,打冻,灌香肠,等等,等等,全都为了正月里可以不做新米面,吃剩菜剩饭,寓意年年有余粮,年年有剩财。
直到现在,阿兮家也延续着老传统,年前灌香肠,煮鸡,炸鱼,打冻,买一堆大枣饽饽面鱼啥的,弄得冰箱里没处放。对了,年三十下午还得包年三十吃的饺子,年初一吃的饺子,初一早上直接煮饺子吃。
四、挂宗谱贴春联清扫院子挑满水缸年三十这天真够忙的,早上起来要捞圣饭,半拉上午要挂宗谱,摆碗上供。请出财神、灶王、观音,香烛等摆放好。
把门窗擦干净,贴上春联,过门钱儿,窗花,水缸上贴“川流不息”,牲口棚贴“六畜兴旺”。
有一点一定得记住了,古人贴福字,只有酒缸水缸上才会贴倒“福”,寓意福气倒不出来。照壁上,门上的福字,一定端端正正地贴好。
五、年尾岁首只进不出这啥意思呢?其实说明白了,就是说年三十和正月里,别像黄世仁那样去要债,当然也绝对不要选择这样的日子还人钱。
老民俗讲究,寓意年开局不好,破财。不只是钱财如此,就是正月初一家里水缸没水了,去人家邻居家里挑水,这都犯忌讳。水是财,你这不是大年初一去人家家里抢财运吗?
这也是从年三十晚开始,直到初三早上,农村人家里不动笤帚,不扫地的原因。怕把财运扫走了。
六、要说过年话儿一到过年,都不会说话了。唯恐哪句话说得不好,惹老人生气。所以,儿时过年,长辈都不允许孩子乱说话。
新年讨彩头,寓意一年的开局,农村人只说吉祥话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胶东农村有句俗语“大年五更死了驴,不好也好”,就是真实写照。大牲口对农户的重要性,不需言说,驴子突然死了,这得多悲伤的事情,可如果死在大年五更,你就得强壮笑脸,还得找到驴死了好的理由,说出来。想想心里都难受。
七、年三十守岁,初一不午睡现在的人不论理了,要在过去,年三十是要守岁的,起码要守到过了凌晨十二点后,煮了素馅儿饺子,抛奠了,烧了纸钱,上了香烛,磕头,发纸以后,才能睡一两个小时,天不亮又要起来,敞开门,年轻人出门挨家挨户拜大年,老人们在家里守着,等别人家的年轻人来拜年。
据说年三十守岁,初一白天不睡觉,则一年都旺醒,不生病,有精神。
八、正月不剃头农村讲究,腊月里剃头刮脸,正月里不剃头,要一直等到二月二剃头,又名“二月二龙抬头”。至于为啥正月不剃头,有说法是正月剃头死己舅。
其实这是一种误传。正月不剃头的习俗起源于1644年清廷颁布剃发令的前后,当时,清朝命令所有国民必须剪发,有人为怀念明朝,就在正月里不剪发以表示“思旧”。可又不能公开对抗,所以就以“正月剪头死舅”的说法做搪塞,流传至今。
关于年尾岁首的民俗讲究,还有更多,阿兮在此只是抛砖引玉。对民俗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分享各自家乡的风俗习惯,或关注阿兮随笔,发私信给我。
春捂该怎么捂呢?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在乍暖还寒的早春,我们到底应该怎么“捂”?捂哪里呢?
一. 什么是春捂?春捂是一种传统的养生方法,是指在春季气温刚转暖之时,不要过早脱掉厚重的衣物或减衣不要太多,使身体保持稍温暖的状态。《黄帝内经》提出“春三月,此为发陈,万物以荣”,春季,特别是早春之际,万物发陈,阳气开始升发,气温渐渐转暖,但冬日的阴寒之气消退较慢,仍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如减衣太快,机体阳气并未充足,很容易感受外邪致病。
二. 如何春捂?1.捂“首足”
对于老人及体质较弱者,春季应适当佩带帽子、围巾。头部裸露在外,易受风寒侵袭,导致伤风感冒。
很多年轻人因为潮流,喜欢穿九分裤、破洞裤,甚至将裤脚卷起露出脚踝、膝盖。人体下肢,尤其足部皮下脂肪薄弱,保暖性差,寒邪容易入侵。俗话说“寒从脚下起”,大家不可过早穿单鞋、丝袜,并且注意每晚用温水泡脚,驱寒保暖,促使阳气生发。
2.捂“腰脐”
人体阳气的根本在于肾,而腰为肾之府,可用热水袋热敷或艾灸腰眼处的肾俞穴(定位见示意图),可以起到温暖肾阳的作用。
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此穴可鼓舞脾胃阳气,一些食用生冷后容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肚脐的保暖,可以经常热敷此处。同时,在春季,应尽量避免穿“露脐装”,寒邪入侵脐部、后腰部,容易导致腹痛、腹泻,特别对于女性,还可引起痛经等不适。
3.捂“脾胃”
春季肝气旺盛,肝木易克脾土,过食生冷蔬果、冷饮会损伤脾胃阳气。应适当“省酸增甘,以养脾”,即在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减少酸性食物的摄入,适当增加甘味辛散食物的摄入,如红枣、南瓜、山药、胡萝卜、生姜、薄荷等。
三.春捂的度春捂固然重要,但是不应捂得太过。春天蓄积了一个冬天的阳气,需要往外发散,如果捂得太过严实,阳气无法发陈,郁于体内容易导致上火。
Tips
希望大家学会正确的“春捂”,从饮食、起居、生活等方面合理调节,在这个春季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
就诊贴士就诊时间:
每周一晚上(18:00--20:30) 门诊二楼 国医堂
每周三上午 门诊三楼 外科门诊
每周六上午 门诊二楼 国医堂
就诊地址: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韶山中路95号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楼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陈其华,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老百姓身边的暖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