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星的功效与作用,海鲜有哪些营养?
海鲜的营养是不同的海鲜营养也不同
1.富含钙 水产品含钙广泛而丰富,尤以虾皮为 最。
2.富含铁 主要有海带、紫菜、裙带菜、海青菜 、牛毛菜、鱼肝等。
3.富含锌 主要有牡蛎、海星、泥锹、海带、紫 菜、贻贝、海肠子等。
4.富含碘 主要有海带、紫菜、牛毛菜、羊角菜 、海参、海蛰、干贝、淡菜、海鱼、虾、蟹、海螺等。
5.富含硒 主要有海鱼、贝类、海蟹肉、爬虾、 海螺、海星籽等。
6.富含锰 主要有鱼卵、鱼籽、蟹肉、爬虾、海 星籽等。
7.富含铜 主要有海螺、虾、蛤蝴、文蛤、蛏子 等。
8.富含钻 主要有鱼籽、鱼卵、蟹肉、蟹芡、海 星籽、沙丁鱼等。
海星棘皮的用途?
海星是海滨最常见的棘皮动物,外形似五角星,亦称星鱼。
海星的作用:滋补健身抗疲劳的功效。
丸子是海鲜吗?
鱼丸不属于海鲜,都是淡水鱼做的。鱼丸是福州、闽南、广州、台湾、江西抚州一带经常烹制的特色传统名点,属于粤菜或闽菜系。亦名水丸,古时称氽鱼丸。因为它味道鲜美,多吃不腻,可作点心配料,又可作汤,是沿海人们不可少的海味佳肴。传统的作法是选新鲜的鱼,取鱼肉的部份,部分则会夹杂鱼刺,然后在低温状态下绞成鱼绞肉,再把绞肉和盐加入木研钵里,将鱼绞肉用力捶打,鱼肉里的盐溶性蛋白会重组成网状结构,最后变成绵细而有光泽的鱼浆。再将鱼浆用汤匙挖成球状,下沸水中即可煮成鱼丸。现在大部分都是利用机器来打鱼浆。
为什么大海里有海星?
一是海洋生态环境变化。
海域水质的营养盐、pH值、水温等各种水文因子的变化为海星的生长繁殖提供了适宜的天然条件。
海星繁殖力强大,成活率极低,但有研究表明,若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微小变化,造成海星幼体成活率提高,那么在几乎没有天敌的情况下,海星将极容易大量增加,海星从深海移动至浅海,致使海星在贝类养殖区迅速蔓延、暴发。
二是海星的摄食习性。
海星具有向食物富集区聚集的习性,主要捕食双壳贝类、海胆、牡蛎和海葵等。
胶州湾作为贝类养殖区域,其底播的牡蛎、蛤仔等为海星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为海星的大量繁殖提供了环境基础。
人类的探测器潜入10000多米深的马里亚纳海沟?
因为未知,所以神秘。全世界只有3个人到达过马里亚纳海沟一万多米深的地方,但是到达月球的人数却有12人次,不难看出人类探索海底世界的艰难。这艰难源自于海底世界漆黑、高压、冰冷以及其他无法评估的巨大风险。现在我就带大家了解一下人类已经探测到的马里亚纳海沟具体情况。
马里亚纳海沟简介马里亚纳海沟位于北太平洋西部海床,由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被向下挤压而成,是已知的世界最深海沟,形成至今已有6000多万年历史。从地形图上看,马里亚纳在菲律宾马里亚纳群岛附近,延伸到在日本后面,好像是一条狭长陡峭低洼地一般。
它全长有2550公里,海沟平均宽度达70米,大部分水深达8000米。最深处达10929米,那里的水压高达1100bar左右,相当于1100个大气压,一般生物进入到该区域都要被瞬间压扁。
人类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次数历史上有两次共三个人乘坐专业的探测器下潜至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
第一次是1960年一名瑞士人和一名美国人乘坐“的里雅斯特”号深海潜水器,到达了10916米的地方。受科技水平限制,他们在最深处研究了20分钟就不得不浮上来了。
第二次是2012年美国名导演詹姆斯-卡梅隆乘坐潜艇“深海挑战者”号,到达了最底部10929米处,进行拍照收集生物信息。
虽然我国蛟龙号潜水器在2012年6月也带着首位中国人下去探索深海世界,但是受科技水平及外部因素影响,最终极限位置只下潜到了7062. 68米处,没有到达真正的最深处。
由于真人下海底存在巨大风险,也不敢长时间在海底开展大规模的科学考察活动,所以科学界一般都用无人探测器潜入至海底进行遥控作业,进行科学考察,拍摄照片和获取样本。
历史上俄国、美国、英国、日本、中国等国家都有探索过马里亚纳海沟,经过几十年来全球科学家的努力,目前我们对海底世界已经有了一些认知。
人类已在不同深海区域发现的生物海洋虽然是一汪整体的海水,但是却是一个千层饼一般,不同深度的海存在着不同的生物物种。
海平面30米以下的地方,是我们常见的鱼类和水生植物栖息的地方;
海平面100米以下,就已经是人类裸身下潜的极限了,这里生存着诸如章鱼等大型鱼类;
海平面200米以下,就开始称为深海区了,这里基本没有光线,所以基本上没有植物了,但是这附近生存着一种叫皇带鱼的大型鱼类;
海平面300米以下,生存着一种巨型螃蟹,叫甘氏巨螯蟹。而我们最为熟悉的军用潜艇,一般都是在海底300-500米的区域航行。
海平面500米以下,对于人类来说就已经开始不那么熟悉了,这里完全黑暗。已知的是我们熟悉的蓝鲸和皇帝企鹅的下潜最深处就是这里。
海平面900米以下,目前已经发现有一种叫大王乌贼的生物;
海平面1300米以下,生存着一种革龟和哥布林鲨鱼,以及大醉琵琶鱼;
海平面3000米以下就是深海地带,这里水压达到300bar,相当于300个大气压,水温也已经开始到达2°C左右。这里生存着一种巨型鲸鱼——抹香鲸。
海平面6000米以下,生物非常罕见,2014年科学家在海底8145米深的地方发现了一种叫“狮子鱼”的奇特物种,这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深处海底生物了。
人类在马里亚纳海沟底部发现的事物目前为止马里亚纳海沟并未发现严格意义的生物,但是科学家在海沟1.1万米的深处也发现了一些奇特的事物。
1、海沟底部的水并未结冰
按照我们一般的认知,压强越高,水的冰点越高,就是水越容易结冰。在1.1万米深的海底,虽然压强达到1100个大气压,但是科学家并没有发现冰的存在,这里的一般水温维持着2°C左右。这其实跟水的特性和海水的盐分有关,从水的三相图我们可以看到,在水温2°C时,要达到水的冰点,大约需要10000个大气压,而海底的大气压1100个大气压还远远不够。而盐分能降低水的冷凝点,这个从北方冬天往大路冰面上撒盐使冰融化就容易理解了。
2、海底存在超临界水的奇幻景观
海底的水并不都是低温的,在一些火山口附近的海水温度高达400°C。这些高温的水并没有汽化,在高气压的作用下,形成水和气体互相交融的超临界水状态,颇为壮观。
3、存在大型单细胞生物以及不明微生物
2011年,科学家在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发现一种名为“Xenophyophores”的单细胞生物,它的单个细胞直径常常可以超过10厘米,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大的单细胞生物。除此之外,科学家还发现火山口附近存在一些不明微生物,目前正在探查,尚未有正式结论。
4、海底地幔不断吸收海水
马里亚纳海沟是菲律宾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互相挤压而成,挤压的地方形成一个俯冲带,而且两个板块仍然存在着互相摩擦撞击的现象,这就导致了海水经过缝隙进去地幔的现象。根据科学家检测,每年大约有30亿吨的海水渗入地幔中。然而这些水进入地幔中就一直留在那里了吗?其实并不是的,这些水会通过火山口以气体的形式或火山爆发的形式蒸发消化,释放到大气或者海底中,形成地球水循环的一部分。
5、海底存在大量的碳
马里亚纳海沟深处的含碳量比6000米以上的含碳量高,是海底微生活分裂沉入海底的动物尸体等形成的。这是全球碳平衡的一部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证据说明海底碳含量高对全球生态的影响,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相信总有一天会解开这个谜底。
海洋占据着全球70%左右的面积,随着全球气温变化,人口增加以及耕地面积减少,人类对海洋的利用迫在眉睫。
但我们利用海洋的同时,需要保护环境,敬畏自然,维持生态平衡,才能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