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养生,中国年龄最大的人是谁?
《列子·力命篇》中曾说,“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庄子在《逍遥游》里也提到,“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八百岁,这是堪比周朝历史的年龄。以我们当代人的视角来看,彭祖就是那个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人了。
在今天,各地对年龄的计算也还或多或少存在差异。而在中国社会早期,相关计算的差异与今天的相比,更加大。
中国天文历法很早就有了较高水平。在夏朝四分历确定以前,早期流行的“小花甲计岁法”,小花甲计岁法源于“六十甲子日”,就是古代所传六十个星宿神依次值日一圈的时间。民间崇拜上天星宿,凡人寿命皆与星宿对应,便以六十个星宿神轮流值日一周的时间为一岁,按此计算,彭祖实际寿数合今天130岁。
老实说,彭祖的这个年龄放在今天,也算是非常高寿的了。但在物质资源还十分匮乏的先秦,能活到这么大年纪,彭祖也是非常不容易了。
但其实,彭祖除了以年龄见长,他还有个有趣的身份——食神。
也许很多人都对周星驰上个世纪自导自演的电影《食神》印象深刻。在片中,周星驰塑造了一个有能力、有想法、在意美食、热爱生活的食神形象。从这点来看,周星驰版的食神,和彭祖版食神,还是很相似的。
关于彭祖与美食,屈原在《楚辞·天问》中这样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
相传在尧帝在位时期,中原地区洪水泛滥成灾。《孟子·滕文公上》记:“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史记·夏本纪》也说:“当帝尧之时,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扰。”
作为当时部落里指挥治水的首领,尧帝由于长期心怀部落安危和操劳治水事宜,最终积劳成疾,卧病在床。尧甚至数天滴水未进,生命垂危。就在这危急关头,彭祖根据自己的养生之道,立刻下厨做了一道野鸡汤。汤还没端到尧帝面前,尧帝远远闻见香味,竟然翻身跃起,食指大动,随后一饮而尽,次日容光焕发。此后尧帝每日必食此鸡汤,虽日理万机,却百病不生。
在这个神话中,彭祖有两个身份:一是尧的厨师,二是“养生达人”。
其实当时野鸡非常常见,但却只有彭祖的这碗野鸡汤入了尧帝的眼。这背后的原意,也许就藏在《彭祖养道》里。
《彭祖养道》曾记载:“帝食,天养员木果籽”。彭祖牌鸡汤之所以能让尧帝喝下后精力充沛,大概就是因为汤里有这“天养员木果籽”——茶籽。
这种独特的配方,成为彭祖的高超厨艺的代名词。“雉羹之道”逐步发展成为“烹饪之道”,彭祖,也渐渐被人们认为是厨师行业的祖师爷,受到信奉。
而彭祖本人的高寿,也和他注重养生的烹饪理念密不可分。传说彭祖常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因而即使到了六七百岁,也仍不显衰老。
不同于我们今天挂在口头的“保温杯里泡枸杞”,彭祖不但追求饮食上的自然平淡,还追求精神上的。他自幼喜好恬静,不追求名誉,不汲汲于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终日以养生修身为事。商王请他作大夫,他推托不了,只好应诺,却常常以有病为由,不上朝听政。
从秦始皇、汉武帝找寻“长生仙药”,到今天各种“保健品”,人们对于长寿甚至不死的追求没有止境。尽管彭祖的故事是神话,但我们也能从中感受到有规律的健康饮食、生活的重要性。“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什么的,笑一笑也就罢了吧。
为何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赞美婴儿呢?
老子的道家哲学,以道为核心。在老子得瑟道家哲学的体系中,道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总根源与总根据,世界上的一切,无不是按照道的规则运行。也就是说,老子认为,如果按照道的法则运行或者去生活,那么世界是完美的是和谐的,反之,不以道为规律,那么世界则是拧巴的,是不和谐的。
那么道的原则是什么呢?老子告诉我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这个逻辑链中,无论是人还是天,都要按照自然而然的法则来运行,那就是事物原来是什么样子,应该是什么样子,不要去损益,不要去增减,也不要去刻意追求,更不要带着一颗功利的心,让一切保持最初的状态,纯真的样子。
而符合老子的道法自然理想的人,毫无疑问是婴儿了。第一,婴儿没有收到外界环境的污染,他或她一切都是生命的最初的样子,第二,婴儿没有功利心,他的欲望不带有一点功利的色彩,他或她饿了就吃,困了就睡,不开心就哭,他没有人间世俗的纷扰,他就是一个纯真的梦。
老子的人生哲学,是一种清心寡欲的哲学,是一种清静无为的哲学。老子认为,人生要想达到道的境界,达到道法自然的境界,就必须减少欲望,减少机心,减少一切不必要的对世界的干扰。所以,在哲学家老子看来,人生最宝贵的是能保持人天真烂漫的童心,回到婴儿和赤子的状态。
儒家的最高人格理想是圣人,圣人就是要贡献自己,就是要在世俗的世界上做出榜样,他永远不可能跳出这个世界,因为儒家的人生哲学,就是一种现实的哲学。而老子的人生哲学吗,则是跳出了人生的哲学,他认为这个世界有他自己的运行方式,你根本不需要去打扰,因为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样不仅扰乱了这个世界,也扰乱了自己的身心。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不对世界形成干扰,而世界也无法打扰他的人,就是婴儿与赤子。
于是,老子真诚地赞美婴儿与赤子。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峻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老子说,婴儿本含本德之厚,好比初生的婴儿。有毒的蛇虫不螫咬,猛兽不扑捉,凶鸟不搏爪。骨弱筋柔而手握闭固气门,不知雌雄交合而始终挺勃,是精之至足。终日哭号而喉不沙哑,是无欲气和之至的原因。
很显然,老子认为,只有婴儿和赤子才是与他心中的“道”合二为一的。老子的道是自然,是效法天地自然运行的哲学。在他的道中,“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而婴儿与赤子,淳朴自然,天真无邪,一切任性而发,率性而为,没有丝毫的矫揉做作。
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婴儿的两大优势。这是成人世界中早已丢掉或者说再也找不回来的优势。
一是“精之至”。所谓“精之至”,是说婴儿处于襁褓之中,还没有价值判断,一切都是生命本初的样子,没有受到滚滚红尘的污染,没有受到利益、美色的诱惑,没有孜孜以求的功利之心,一切都是自然的,都是审美的。婴儿内则柔和淡泊、外则天真无邪,大自然的所有精气和灵气都集中在他身上,得自于天地之间的精气还没有散发掉。他的欲望都是自然而然的,没有多余的欲望。一切都是应该的样子,这个叫做本然。
二是“和之至”。人为什么会受伤,为什么会悲伤,是因为我们常常会自己为难自己,没有站在中道之上。就是我们的生命与精神并没有达到和谐的境界。而老子所说的所谓“和之至”,是指婴儿能自然地遵循中道,婴儿终日号哭却不会嗓音沙哑,原因就在于婴儿啼哭时能沿着气管运行;婴儿从来不会将就、为难自己;从来不会为了某种目的而讨好别人;从来不会因为有了好事而欣喜若狂;也不会因为失意而垂头丧气;他保持着自然天性,随自然万物的变化而变化,自然而婉转。
佛祖为什么封猪八戒净坛使者?
问题:佛祖为什么封猪八戒净坛使者,却不让他成佛? 一、按照佛门教义,能否成佛,是靠自己的修行,佛祖只是起指导的作用,相当于老师。
猪八戒虽说前世是天上天河的天蓬元帅,但是因为在蟠桃会上调戏嫦娥被贬人间,托生时又入畜道,这都是他的业力使然。佛祖慈悲,委派观音菩萨给他指了一条修行之路——护送唐僧西天取经。 佛祖是婆娑世界的导师,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能修行到哪个段位,全靠自己的努力、缘分和天分。
二、猪八戒有自己的业力,在取经路上贪戒与色戒都犯了。猪八戒首先犯了色戒。在等待唐僧的过程中,他入赘高老庄,娶妻了,虽说这时唐僧还没有剃度八戒,但是他知道要等师傅,不该起色心的。
在西去的路上每遇到美貌的女子,他都起色心。
最严重的一次是被这四个菩萨测试时不仅没有过关,而且丑态百出。
黎山老母、观音、普贤、文殊四位菩萨要测试一下师徒四人的诚心。于是四位菩萨变作母女,假意要招上门女婿。唐僧、悟空、沙僧信念都很坚定,一心要保唐僧取经。只有呆子八戒色心不改,直接叫老妇人娘,并急着去见三个女子。最后被菩萨用珍珠篏汗衫捆住,在树上吊了一夜。
猪八戒在此次考核中真是出尽了洋相,他降妖除魔的功劳也大打折扣。
三、净坛使者是猪八戒护唐僧取经修来的功德,这个功德只能达到这个层次境界,非佛祖的恩赐,佛祖只是告诉猪八戒他修到了这个层次,但他功德还不够圆满。佛祖慈悲,佛祖也是一个好的导师,徐徐善诱,并不打击八戒。佛祖说:
“猪悟能……入吾沙门,保圣僧在路,却又有顽心,色情未泯,因汝挑担有功,加升汝职正果,做净坛使者。”八戒口中嚷道:“他们都成佛,如何把我做个净坛使者?”如来道:“因汝口壮身慵,食肠宽大。盖天下四大部洲,瞻仰吾教者甚多,凡诸佛事,教汝净坛,乃是个有受用的品级,如何不好!”做个净坛使者,也符合猪八戒的好吃懒做的性格和口味。佛祖说了,你虽没有成佛,但做个净坛使者也是一个“受用的品级”,有何不好?
有哪些养生的操作可以提升体内阳气?
感谢邀请!
有哪些养生的操作可以提升体内阳气?爱健康、爱锻炼、爱养生,我是一成,说到这个养生操作,我有一整套系统性完整的方法,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用,喜欢的话就多多转发评论分享。
第一、泡脚
刚上面说的泡脚确实是一个简单常用的方法,睡前一盆热水,热热的泡半小时,浑身舒服,感觉全身的血液快速流动起来。
第二、热食
身体尤忌讳寒凉,生冷的食物让消化吸收功能停滞,影响脏器的正常功能,阳气阻滞,因此,一定要饮用,食用温热的食物。
第三、按摩
人体分布着无数经脉,最好利用闲暇时间,自己多按摩,比如肝经、心包经,等等,对提升阳气有很大帮助。
第四、健身
健身、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是全方面的,让身体加速血液循环,新陈代谢,阳气流动起来。
第五、特殊锻炼古法养生操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气补。比 如肾脏激活法、抖肾功、拓天转腰功、还阳卧、混元卧等很多有益肾健康的功法,可以多多练习
无论什么办法,都必须要身体动起来,新陈代谢加速,阳气才会快速提升。善待身体,生命才会善待自己。
道德经为什么说不尚贤?
“不尚贤,使民不争”,语出《道德经》第三章,对它的理解不能断章取义。
《道德经》中有一些直接讲述“无为”思想的章节,但需要仔细辨析,因为有一些思想确实是有违时代发展趋势的。
“不尚贤”的重点不在“贤”,而在“尚”这句话在原文中是三个并列语句: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从这里可以看出,三个并列事项其实是连贯的。前半句为具体方法,后半句为预期目标。但是重点不在这个目标上,而在于前半句的措施里。
如果仔细品一下这三个措施,就会发现其实重点也不是去反对“贤”、“难得之货”以及“欲望”,而是说不能过分地去追求或者推崇。
这是理解这句话的关键所在。
为什么要这么理解呢?因为道家学说并不是一个违反人类生活习惯的学说,相反它是需要在社会中推行的治国方略。
而无论是“贤良”的品质、难得的财物以及正常的欲望,都是人所固有的,这些合理存在的倾向是不能反对的。
所以,这句话真正要理解的就是对于这些正常事物的态度,道家选择了什么样的姿态。
道家认为,“贤”是能力,而“尚”是推崇、彰显,那么以能力来获取应有的地位,何必要刻意去彰显或者推崇呢?
如果人为地去“尚”贤,那么很容易出现实名不符的现象。
同样的道理,不过分地去看重“难得之货”,就会让百姓对这些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反之,如果人为地去推崇这些东西,那么百姓难免不会在有些特殊场合、时间里去铤而走险。
所以道家认为:
“贤”或者“难得之货”这样的事物,其本身是有价值的,也是被社会所接受的,这是客观存在。
但是,民众对于这些事物的真正态度却是可以操控的,这就是治理国家的关键。
道家对于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是区别对待的这一章不仅仅是上面的这三句话,但下面的言论需要和这三句分开来看: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当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什么要分开来看?因为施用的对象发生了变化。
前半句“不尚贤”等等措施,是对统治者所提的要求,这和儒家“风行草偃”的主张很接近,事实上诸子也是相互借鉴的,有一些同样的思想并不奇怪。
而对于被统治的民众,道家就没有那么温和了,而是直接替他们决定了其自身的命运。
那就是不要去想太多,统治者只需要“实其腹”即可,生活安定富足,有利于社会管理,但却要“虚其心”,不能让民众对社会有太多的想法;统治者能“强其骨”,那么对于农业社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但一定要“弱其志”,不能让他们过多地参与到社会事务上来。
只有民众处于这样的一种“无知无欲”的状态里,人人关心的都是自己的生活,即使有一些“智者”想要利用民众来达到其目的,也是不可能的。
当然,道家的这种“无知无欲”并不是完全的愚民,而是说不主动地向民众传授知识等技能。随着时代发展,民智逐渐打开,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这种自然发生的事情不算在内。
这里就是儒家和道家的区别,儒家主张开启民智,主动施教,加速这一进程,使得民众“知礼”、“守礼”;而道家不对这一环节进行干扰,统治者需要掌握的这些技能不用传递给底层的民众,静观其自然变化即可。
从历史结果来看,民智的开启是大势所趋,这也是为什么道家终究没有成为真正的主体思想,而儒家最终能成为主导的原因之一。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