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养生,从中医角度解读冬至如何养生?
中医养生分春,夏,秋,冬季。而身体五脏六腑也跟春,夏,秋,冬的养生各有注意事项如:心脏在冬至:一,注意保暖,因为冷空气刺激,会使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相对增高,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对心肌供血减少,诱发心绞痛。二,避免迎风疾走。因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管收缩,心肌耗氧量增多,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绞痛。三,避免疲劳,紧张,太过激动。因为怕精神方面的因素诱发心绞痛的发生。四,饮食合理,不要吃太过油腻的食物,宜清淡,少吃高脂肪,高胆因醇类食物,糖,咖啡要少吃,多吃豆类,鱼类,海鲜,蔬菜,水果,不能暴饮暴食,可吃些温补的食物。五,如果前面有吃药的,坚持吃药以防发生意外。肝脏在冬至注意:一,合理安排,均衡营养,对免疫力的提高,肝细胞的修复,养肝,护肝等有很好的效果。二,清淡饮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因可避免各种湿热的积累,造成肝气不疏,避免胃肠道的刺激追成消化道不适症,三,不要进补,因为会造成热量过多剩余,形成脂肪肝。四,适宜身心锻炼,可提高机体免疫力。脾胃在冬至注意,:天气变寒冷了,当身体受冷空气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肠发生痉挛收缩,导致抵抗力慢慢下降。人的食欲转旺,食量增加,使胃及十二指肠的负担加重,引起胃病复发。所以冬至要温热不要寒凉。平时要早卧晚起,多晒太阳,饮食上适当多吃一些热量高的食物。肺在冬至注意,一,保持营养均衡来养肺。如果患慢性肺部疾病者宜多吃高维生素,高纤维,高蛋白如瘦肉,豆制品::,鱼类,蘑菇等高蛋白食物,蔬菜,水果,豆类,乳类,黑木耳等维生素多的食物。粗粮等高纤维食物。也可加强食疗来养肺,甘蔗,秋梨,百合,蜂蜜,萝卜,黑芝麻,豆浆,豆付,等都对肺有养肺润肺的功效。二,坚持适量运动来健肺,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三,保持家庭空气良好以清肺。经常开窗保证室内空气好,多晒太阳,老人,小孩少去人多的地方。肾在冬至注意,一,适度运动可使肾中精气更为充盛,如散步,慢跑,打球等。老人早睡晚起,最好在太阳出来之后,因早睡可以保养人体阳气,保持温热的身体,而晚起可保养人体阴气。冬季加强背部保暖,有助于阳气升发,:所以可穿一件棉背心,或羊毛背心以护阳。二,饮食宜少咸增苦,以补益心脏增强肾功能,宜食用食物动物肝类,大头菜,莴笋,橘子等,宜食温性食物少食寒凉食物,温性如,枸杞,狗肉,羊肉,黑芝麻,桂圆等,如吃寒凉的食物记得加入生姜,黄酒等以助驱寒。
全家人才更健康?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我是中医吴兰贞,以为有42年的中医大夫,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每天为大家推荐中医药知识和健康常识!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冬至在养生学上是一个最重要的节气,因为“冬至一阳生”。俗话说:夏养三伏,冬补三九。而冬至更是补阳的最佳时机。
一候蚯蚓结: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六阴寒极时,纠如绳结。
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感阳气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动: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时节进补,高吸收,低消耗,滋补效果十分显著。那么,这一天应当做些什么呢?
冬至养生“躲、养、补、防”
一、冬至养生要藏阳气,重点在“躲”
冬天阳气藏得好,春阳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冬至正是“阴阳大变身”的时候,是人体阳气最弱的时节,也是人体抵抗力最差的时候,人极容易受寒生病,所以要学会“躲”才能保护好体内微弱的阳气。
躲暴饮暴食
冬至正值岁末年初,很快就会迎来元旦,此节气期间多有聚会,切记不要暴饮暴食。因为此时,阳气最弱,无法帮助身体运化过多的食物。
躲寒冷
冬至时节人体的阳气太弱,这时要躲着寒凉,外出时一定要戴围巾,捂好背、腹和足底,避免风寒的侵袭,才能不感冒生病。
躲大汗
中医认为,大量排汗同时也会耗费大量精气。冬季应顺应天时,注意养藏,安静休养,不宜剧烈运动,大量出汗。
二、冬至保健康,补阳气是关键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至后养生原则就是要尽量减少阳气的消耗,保养精气,做到养精蓄锐,有益于防治疾病。
晒后背,补阳气
万物生长靠太阳,尤其是在冬天!想要补充人体的阳气,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晒太阳!
最有效补阳的方式是晒背部。因为背部是人体督脉所在,中医认为督脉是人体的阳经,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
三、冬至养生进补要“温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冬至之后,多吃温性食物,少食甚至远离寒凉食物,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冬季如果能恰当选择既美味,而又具有补益身体的食物,无疑会让大家接受。在冬季适宜补益的食品中,中医又分为几大类:
1、温补类食物
如鸡肉,羊肉,牛肉,鲫鱼等,可配枸杞、马蹄、甘蔗等同煮,具有一定的养阴功效。但过多地进食温补类食品,容易上火。
2、平补类食物
如莲子、芡实、苡仁、赤豆、大枣、燕窝、蛤士蟆、银耳、猪肝等,这些食物既无偏寒、偏温的特性,又无滋腻妨胃的不足。
3、滋补类食物
具有滋阴益肾、填精补髓的功效。主要有:木耳、黑枣、芝麻、黑豆、猪脊、海参、龟肉、甲鱼、鲍鱼等。
温馨提示:冬季吃饭的时候宜少缓,少量多餐,以保证所需营养又不伤脾胃。应注意“三多三少”,即蛋白质、维生素、纤维素多;糖类、脂肪、盐少。
四、冬至疾病高发重在“防”
冬至,阴极而阳生,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也是人体阳气最弱的节气,这个时候也是流感、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要特别提高警惕。
1、防流感
流感病毒拥有惊人的传染力,预防流感首先要切断流感病毒的传播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加强体育锻炼、注意休息、补充维生素C等。
2、防冻疮
冻疮多发于严寒季节,一般在气温5℃以下时发生,若能未雨绸缪,积极采取措施,可以有效减轻或防止冻疮发生。
对于过去已生过冻疮的部位,应特别注意保暖防湿,室内温度最好能保持15℃以上,相对湿度50%左右。
3、防心脑血管疾病
寒冷刺激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注意保暖、按时服药、加强检查、注意饮食、加强锻炼等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也很重要。
4、防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不可根据一两次自测的血压结果,随便换药或改变用药剂量,应定期复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药物的调整。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合理搭配,这样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这三款养生食谱,让我们看看吧!
冬至养生进补食疗法
银耳乌鸡汤
食材:银耳、乌鸡、调味品
做法:银耳15克,乌鸡1只,盐等调味品适量,银耳水发,与鸡肉加水同煮,武火煮沸,改文火煮半小时,加入调味品即可。
功效:达养阴润燥、补益气血之功,适于气血亏虚、五脏虚损、虚弱头晕、四肢乏力、产后乳少或干咳、咽干、肺胃阴虚之咳嗽、便秘及吐泻所致之阴液亏虚者。
羊肉炖萝卜
食材:白萝卜500克,羊肉250克,姜、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将羊肉入锅,开锅后5、6分钟捞出羊肉,水倒掉,重新换水烧开后放入羊肉、姜、料酒、盐,炖至六成熟,将白萝卜入锅至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对腰膝酸软,困倦乏力,肾虚阳痿,脾胃虚寒者更为适宜。
莲藕猪脊髓汤
食材:连骨猪脊髓500g,莲藕250g,葱段、姜片
做法:猪脊髓入沸水中氽烫后捞出。将猪脊髓与藕片同放入砂锅,放入葱段、姜片和料酒,用大火烧开后转用小火慢炖约150分钟至熟即可。
功效:滋阴补髓。适用于陈旧性腰肌劳损所导致的腰痛、腰膝酸软、四肢乏力等症的辅助食疗。
冬至养生的最佳方法?
按照传统文化中的养生学说,冬至是收敛生机进行蕴藏的季节,最好的养生方法就是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睡眠,并保证合理的充足的营养。
古代冬天的雅称?
冬至因为在古代中国,冬至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表示冬天已经来临。同时,冬至也是农历阳历转换的重要时刻。古人认为在冬至这一天吃饺子可以保平安、长寿。此外,冬至也被称为“水至日”、“云腾日”等,这些雅称都和古人观察自然现象和纪念节日有关。在现代,虽然我们已经有了比古代更精确的时间计量方式,但冬至仍被广泛地庆祝。如在中国,吃饺子、吃汤圆、喝酒、看戏等传统活动依然流传,并且冬至也成为现代气象学术语言中的一个重要时间点。冬至的传统文化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创新和发展。
冬至的风俗是吃汤圆还是饺子?
丁酉新春#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冬至(英语:winter 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 >>>
基本信息气候特点天气最寒冷季 节冬季太阳位置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前一节气大雪后一节气小寒农事活动施好腊肥、加强防冻养 生防寒保暖、调整心态三 候蚯蚓结;糜角解;水泉动中文名冬至英文名winter solstice别称冬节,贺冬,长至节、亚岁节日时间每年12月21、22或23日节日类型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二节气节日活动祭天祭祖节日饮食饺子、羊肉汤简介冬至(英语:winter 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目录1基本认识2节气时间3地理意义4气候特征5历史渊源6民俗活动7传统饮食8保健养身9相关文化折叠编辑本段基本认识折叠节气定义冬至饺子
冬至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冬至前是大雪(12月7-9日交节),冬至后是小寒(翌年1月4-6日交节),冬至是12月21日至12月23日交节。
折叠名称释义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折叠关于冬至的谚语清爽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清爽年。(赣)冬至
冬至晴,正月雨;冬至雨,正月晴。(浙)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晴,新年雨;冬至雨,新年晴。(鲁、湘)
◇冬至冷,春节暖;冬至暖,春节冷。(湘、粤)
◇冬至不冷,夏至不热。(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满。(桂)
根据冬至的风、霜、雨、雪预示未来天气的谚语
◇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晋)
折叠编辑本段节气时间折叠常见日期冬至日一般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这两日。因为冬至并没有固定于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折叠计算方法冬至日期(东八区)的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Y=年数后2位,D=0.2422,L=闰年数,21世纪C=21.94,20世纪=22.60。
举例说明:2088年冬至日期=[88×0.2422+21.94]-[88/4]=43-22=21,12月21日冬至。
例外:1918年和2021年的计算结果减1日。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意义折叠昼夜极值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冬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
折叠农历参照冬至日太阳直射示意图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在十二辟卦为地雷复卦,称为
冬至一阳生。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同时,闰月的设置也以冬至为标准(因为冬至总在冬月,冬月建子,为周正农历的第一个月)。
冬至日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少,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而"九九"已在夏历一月、二月,我国大部分地区已入春,因此"九九艳阳天"。
折叠角度知识地极轴通过地心,连结南、北两极,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夹角为66.5°,和地球自转轨道面--赤道面垂直。
折叠编辑本段气候特征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渊源冬至作为一个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冬至
据记载,周秦时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汉书》有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也就是说,人们最初过冬至节是为了庆祝新的一年的到来。古人认为自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来一般春节期间的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也往往出现在冬至。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专门过"冬至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汉代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场流行互贺的"拜冬"礼俗。《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魏晋六朝时,冬至称为"亚岁",民众要向父母长辈拜节;宋朝以后,冬至逐渐成为祭祀祖先和神灵的节庆活动。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
折叠编辑本段民俗活动折叠古代纪念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
冬至
冬至
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两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宫内有百官向皇帝呈递贺表的仪式,而且还要互相投刺祝贺,就像元旦一样。但民间并不以冬至为节,不过有些应时应景的活动。[1]
折叠九九消寒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九九消寒图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笔划所用颜色根据当天的天气决定,晴则为红;阴则为蓝;雨则为绿;风则为黄;落雪填白。
此外,还有采用图画版的九九消寒图,又称作"雅图",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杨允孚在《滦京杂咏》中记载:"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回初。梅花点徧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最雅致的九九消寒图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划,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然而,不管哪种九九消寒图,在消磨时日、娱乐身心的同时,也简单记录了气象变化。据说有经验的老人,还能根据九九消寒图,推测出这一年的雨水多寡和丰歉情况。
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杨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折叠台湾民俗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折叠现代民俗很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习俗,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如江浙、闽南一带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另外民间有以冬至日的天气好坏与来到的先后,来预测往后的天气。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来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折叠编辑本段传统饮食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由动转静。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各地在冬至时有不同的风俗,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而苏南人在冬至时吃大葱炒豆腐。
折叠北京馄饨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折叠饺子团圆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包饺子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娇耳"医治冻疮。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扁食"。这种扁食不同于饺子。
折叠狗肉羊肉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折叠红豆米饭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折叠台湾糯糕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
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折叠苏州冬酿酒姑苏地区对冬至这一节气非常重视,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姑苏百姓在冬至夜畅饮冬酿酒的同时,还会配以卤牛肉、卤羊肉等各式各样的卤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折叠麻糍麻糍,是浙江,江西的特产,也是福建人的传统小吃、福建人祭祀时的供品。麻滋阴干后蒸、煎、火烤、砂炒皆宜。
麻糍也是闽南著名小吃,其中又以南安英都出产最为出名,其原料为上好糯米、猪油、芝麻、花生仁、冰糖等。麻糍香甜可口,食后耐饿,有着甜、滑的口感,且软韧、微冰。成品色泽鲜白,滑韧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