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副作用,你是否知道抗生素的滥用后果及危害是什么?
答 谢谢你的提问。
人类在战胜疾病的过程中,发现了抗生素,至今己有百余年了,对控制和治愈疾病发挥了重要贡献,今天人均寿命的增长,与抗生素的作用密不可分。
但是,在人类与病原菌作斗争中,大量广泛地使用了抗生素类药物,由于人类聪明发现了种类繁多的抗生素和制造了各种剂型,开始使用时的确是神丹妙药,药到病除,立竿见影地形容它也不为过。
随着新型抗生素的研发和广泛大量的临床使用,使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副毒作用日益显示出来,由此警示着我们,不得不对抗生素应有进一步了解和认识。
例如青霉素的毒副作用虽小,但有时可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这种反应能使患者很快至于死地。链霉素能损害听神经。引起耳鸣,耳聋,口四周麻木,绿霉素能引起血液中粒细胞缺乏症等等。可见,抗生素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治病也可致病。使用不当还可使患者生命面临生命危险。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不断出现了用药的盲目性,习惯性,不合理性,产生了细菌的多重耐药和致病性增强。尤其是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可使那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正常菌群遭到破坏,从而引起双重感染。如四环素,头胞菌素,氯霉素等,可引起细菌间菌群平衡被破坏,出现白色念球菌及抗药性葡萄球菌的繁殖,引起继发性二重感染。如,真菌感染有鹅口疮,真菌性阴道炎等。
在我国7岁以下儿童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数量较多的儿童耳聋。占聋哑儿童总数量的百分之30~百分之40。如此之多的孩子因抗生素致聋而不能利用先天听力感受,拥抱他们所处的绚丽多彩的美妙世界,不能聆听亲人和朋友的呼声,笑声,这是谁之过?滥用抗生素难脱其咎!
据国内一份调查显示,我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百分之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者占比高达百分之五十八,远高于3O%的国际平均水评。我国细菌耐药性问题的严重程度己经位居世界前列。有科学家呼吁,抗生素的滥用预示着抗生素时代的结束。如果这一现象不被遏制,人类将再无有效的手段控制细菌感染!
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呢?
有关部门和专家要求做到如下几点:
(1) 一定要有严格的用药指征,不可滥用抗生素。如感冒,用抗生素不但无用反而有害。严格来说,治疗病毒性感冒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抗生素。治疗感冒非常简单,注意休息,多喝溫开水。适当补充维生素。感冒的对症用药,比如:发热用解热药。咳嗽用止咳药,头痛用止痛剂,可以缩短病程,同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 细菌性疾病,最好在用前先做药敏实验,然后选择最敏感的抗生素药物。以求疗效的最大化。
(3), 如果用药指征明确,则用药量应足够,并坚持按疗程用药,不能随意中断疗程和减少剂量。
(4): 根据病情需要,如果必须联合使用抗生素的患者,一般以两种联合为宜。且能取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或因一种药物要达到血液有效浓度时,用药量就会太大。副作用对健康也是不利的!若另一种药物种类相似,但可减前一种药物的剂量。
(5): 使用某种抗生素疗效不好时,应考虑剂量,用药时间,给药方式等因素,并作出调整也能凑效的。此时不能随意更换薪的一种抗生素药物。以免产生耐药性。
(6): 不要任意将抗生素作为预防性用药,皮肤,黏膜的局部感染性疾病应尽量避免使用抗生素药物。
(7): 能用口服的抗生素,最好不用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口服经胃肠和肝脏的解毒,对人体来说一般都比较安全。肌肉注射相对口服来说不良反应要多一点。静脉注射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的机率相对较大。而且反应快!甚至有些严重的过敏反应是致命的。其实口服药物的吸收率有时是比较高的,通常可达9O%以上。
(8): 抗生素的种类很多,每一种抗生素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针对某些细菌和其它病源微生物,即所谓的抗菌谱不同。也就是说,引起感染的原因不同,使用抗生素的种类也不同。
总之,要在医师的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种类很多,选择复杂,规范使用的要求高,国家规定的处方药物,也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不能随便购买,自已当医师胡乱使用,造成不良后果。有病应去看病,同样的症状可能有不同的病因,而治疗也需要不同的药物,家中储存的抗生素类药物也应得到医师的认可才能应用。
在一些发达国家,控制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严格的,不仅药店没卖的,就是去医院看病时,医师也很难给你开抗生素类药物的处方。一些新的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更需要严格的审核程序才能用于病人,其唯一标准是病情必须要的才能获得使用,否则,就是滥用,在西方和某些欧洲国家是不允许随便使用抗生素类药物的。让大家知道这方面的资讯,使我们能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使我们既能治疗好疾病的同时,也少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和耐药的性的产生,延迟人类使用抗生类药物的有效性。为中华民族的强大作出自已的努力和贡献!
谢谢大家。
欢迎大家阅读,共享健康知识。有不足之处请批评指正!
若点赞鼓励我将感到荣幸!
此文只作悟空问答题的答案。
编辑: 祁存洲 医师。!
编辑
抗生素会产生哪些不良反应?
抗生素是当今控制各种感染的有效药物,是最为常用的药物类别之一,已经使用的有近百种,使用过程中一定要特别警惕它们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是通过抑制菌体细胞壁的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因人体细胞无细胞壁,青霉素对其几乎无影响。又因青霉素抗菌谱很广。所以深受患者欢迎。成为临床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但由于近年来大剂量、高浓度使用青霉素现象增多,其不良反应屡见发生。青霉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
1、过敏反应:较常见,包括荨麻疹等各类皮疹、白细胞减少、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和血清病型反应;
2、毒性反应:少见,但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或鞘内给药时,可因脑脊液浓度过高导致抽搐、肌肉阵挛、昏迷及严重精神症状等;
3、赫氏反应和治疗矛盾:用青霉素治疗梅毒等疾病时可由于病原体死亡致症状加剧,称赫氏反应。治疗矛盾也见于梅毒患者,系治疗梅毒病灶消失过快,而组织修补相对较慢或病灶部位纤维组织收缩,妨碍器官功能所致;
4、二重感染:可出现耐青霉素金葡菌、革兰阴性杆菌或念珠菌等二重感染;
5、应用大剂量青霉素钠可因摄入大量钠盐而导致心力衰竭。
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又称先锋霉素,是一类广谱半合成,β—内酰胺类抗生素。目前,已有四代产品,应用十分广泛。临床发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存在以下几种常见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可致皮疹、荨麻疹、哮喘、药物热、血清病样反应、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性休克等不良反应。头孢菌素的过敏性休克类似青霉素休克反应。两类药物间呈现不完全的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对青霉素过敏及过敏体质者应慎用,有的产品在说明书中规定用前皮试,应参照执行。
2、胃肠道反应和菌群失调多数头孢菌素可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反应。头孢菌素类药物对肠道菌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致菌群失调,引起维生素B族和K缺乏。另外,也可引起二重感染,如伪膜性肠炎、念珠菌感染等,尤以第二、三代头孢菌素为甚。
3、肝毒性多数头孢菌素大剂量应用可导致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酯酶、血胆红素等值的升高。
4、造血系统毒性头孢菌素偶可致红细胞或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嗜酸性细胞增多等。
5、肾损害主要绝大多数的头孢菌素由肾排泄,以第一、二代头孢为多见,偶可致血液尿素氨、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其中头孢噻啶的肾损害作用最显着。头孢菌素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肾损害显着增强。
6、凝血功能障碍由于头孢菌素抗生素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使凝血机制发生障碍,因此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与头孢菌素抗生素药物的用量大小,疗程长短直接有关。
7、与乙醇联用产生“双硫仑”(戒酒硫)样反应,抑制乙醛脱氢酶,使饮酒者体内乙醛蓄积产生难受反应而用于戒酒。含硫甲基四氮唑基团的头孢菌素有类双硫醒的功能。当与乙醇联合应用时(喝酒或者接触酒精等),也可引起体内乙醛蓄积而呈“醉酒状”。
2
喹诺酮类抗生素
喹诺酮类属合成类抗生素,主要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氟罗沙星、培氟沙星、加替沙星、洛美沙星等。此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较广、高效、使用方便及不良反应少等特点。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此点与其他抗生素显着不同,不会与其他抗菌素形成交叉耐药性,对其他抗菌素产生的耐药菌株仍然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因此,喹诺酮类抗生素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开发和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感染性疾病的治疗。
1、胃肠道反应:在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中,以胃肠道反应最为常见。大约有3%~5%的患者在服用该类药后会出现食欲不振、上腹部隐痛、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最近几年,随着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的问世与剂型的改革,其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已有所降低,即使发生,症状也较轻微。因此,只要遵医嘱服用,并注意在饭前服药,服药后及时进餐,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避免这一不良反应的出现。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临床统计显示,在服用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依诺沙星(氟啶酸)的患者中,约有2%的人会出现嗜睡、头痛、头晕及肢体麻木等轻微症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这些反应主要与服药剂量过大、服药时间过长有关。这是由于喹诺酮类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如果一次使用剂量过大或服药时间过长,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物量就会增大,从而可影响大脑边缘系统的功能,会导致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所以,在服用喹诺酮类药物时,一定要严格控制药量,不可随意增加用量和服药次数;同时应注意用药的持续时间,一般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应控制在5~7天左右。如果服药期间出现了上述症状,就要及时减少剂量,必要时可停药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
3、一般性过敏反应:在服用喹诺酮类抗生素时,还有极个别的患者会出现皮疹、药物热及荨麻疹等一般性过敏表现。与其他抗生素相比,此类药物的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且不会引起如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过敏症状。只须立即停药,并适当服用抗过敏药物如西替利嗪,或外用止痒剂即可。必要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加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这样,可很快缓解症状,消除皮疹、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4、光敏性皮炎: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多见,属药物变态反应,常在用药后7~10天出现。
5、血糖异常:主要是加替沙星。包括症状性低血糖和高血糖症。严重血糖异常的,包括高渗性非酮症高血糖昏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痉挛和精神状态改变(包括意识丧失)。虽然少数导致致死后果,但是如果得到适当处理,这些事件大多是可逆的。
3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包括红霉素、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交沙霉素等。以红霉素为代表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从1952年就开始使用,一直是这类药物的首选药。之后,类似的品种相继上市,其毒副作用也较低,短期使用很少由于毒性反应而需要停止服药的情况。
不过,大环内酯类口服药,开始大多数以游离碱的形式直接供口服使用,吸收率不高,易被胃酸破坏。现在部分品种通过酯化克服了以往的缺点,又产生了其他的不足,如琥乙红霉素、乙酰麦迪霉素、阿奇霉素等,虽然提高了吸收率,避免了被胃酸的破坏,但是对肝脏的毒害却明显增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的毒副作用已被逐渐认识。此类抗生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有:
1、对肝脏的毒害:在正常剂量时,对肝脏的毒害较小,长期大量应用可引起胆汁郁积,肝酶升高等,一般停药后可恢复。但经酯化后的这类药(如罗红霉素、琥乙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对肝脏的毒性更大,应短期减量使用,肝功能不全者慎用。
2、对前庭系统的影响:静脉给药时可发生耳鸣、听觉障碍等,停药或减量后可恢复。
3、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热、药疹、荨麻疹等,反应严重时应停药。
4、胃肠道反应:部分药物可引起腹痛、腹泻、恶心等,停药后可恢复。
5、局部刺激:注射给药可引起局部刺激,故本类药物不宜用于肌肉注射。静脉滴注可引起静脉炎,故滴注液应稀释至0.1%以下,滴入速度不宜过快。
6、抑制茶碱代谢:本类药物可抑制茶碱的正常代谢,故不宜和氨茶碱类药联合用药,以防茶碱浓度异常升高而引起中毒,甚至死亡。必须使用时应到医院进行茶碱浓度监测,以防意外。
7、部分药品易透过胎盘: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等。因此,孕妇和哺乳妇女均需慎用,必要时宜暂停哺乳。
4
四环素类抗生素
1、消化道反应;
2、肝损害;
3、肾损害;
4、影响牙齿及骨骼的发育,故孕妇、哺乳期妇女及8岁以下小儿禁用;
5、有局部刺激,故不可肌注,静滴宜充分稀释;
6、有过敏反应;
7、使用时间稍长,易致肠道菌群失调。
5氨基糖苷类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包括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1、神经肌肉阻滞:氨基糖苷类药物产生神经肌肉阻滞的机制是由于药物抑制突触前的乙酰胆碱(Ach)释放与阻断突触后的Ach受体所致。这一现象虽然少见,但危险性较大。临床表现为手足麻木,舌颤,甚至全身抽搐,有时很难与脑膜炎惊厥相区别。氨基糖苷类与肌肉松弛药安定等合用可加重反应,此类药物不宜静脉推注。
2、肾毒性:新生儿、早产儿、老年人危害最大(链霉素、庆大霉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肾的毒性主要损害近曲肾小管上皮细胞,一般不影响肾小球。
3、耳毒性:主要是庆大霉素。该药物对第Ⅷ对脑神经选择性损害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可分为:
(1)耳蜗神经损害:出现耳胀满感、头晕、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2)前庭功能失调:可出现平衡失调、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阵颤。但这两类症状并非绝对,有可能两者兼有。有时临床自觉症状不明显,需要仪器检查前庭功能或听力才可发现,这些“亚临床耳毒性反应”的发生率约为10%~20%。本类药物可通过胎盘屏障,造成胎儿第Ⅷ对脑神经损害,成为先天性耳聋的重要原因。
4、过敏性反应:临床表现主要为过敏性休克,皮疹,过敏性紫癜,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致死。其中链霉素过敏反应发生率较高,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应予注意。
5、造血系统毒性反应:链霉素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
6、二重感染:用药时间过长可引起二重感染,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
7、其它:其他少数可引起呼吸肌肉麻痹,造成呼吸抑制或暂停。此外,有部分氨基糖苷类药物可引起肝损害,出现转氨酶升高,甚至黄疸。也可引起周围神经炎,但较少见。
6磺胺类抗生素
1、过敏反应;
2、泌尿系统损伤:取决于尿中药物的浓度和溶解度(注意首剂加倍,服药期间多喝水,加速溶解),多产生血尿、结石,不可与维生素C合用;
3、血液系统损害;
4、肝损害。
7氯霉素类抗生素
氯霉素类主要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等。
1、骨髓抑制:不可逆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可逆性抑制(停药可恢复);
2、灰婴综合症;
3、胃肠道刺激。
8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主要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1、胃肠道反应;
2、伪膜性肠炎:严重者可致死,先期症状为腹泻,遇此情况应立即停药,必要时可用万古霉素治疗。
9多肽类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
多肽类抗生素及抗真菌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
益生菌有没有副作用?
就算生命之源 ——水,用量过大都可能造成副作用,空气呼吸过度也会有副作用,这自然界还会有没有副作用的物质吗?益生菌也一样。
1、益生菌一般来说比较安全,虽然大多数人没有副作用,但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暂时性的腹胀以及可能会导致便秘和口渴。目前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些人会经历这些副作用,但通常在连续使用数周后消退。如果长时间不消退,建议停用。
2、一些益生菌丰富的食物,如酸奶、泡菜和泡菜,含有生物胺,包括组胺、酪胺、色胺、苯乙胺。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增加或减少血液流动,并可能引起对物质敏感的人头痛。一项研究发现,在75%的参与者中,低组胺饮食减少头痛。然而,对10项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发现膳食性生物胺对头痛没有显著影响。需要更多的研究来确定胺是否能直接诱发某些人的头痛或偏头痛。另外当组胺水平升高时,血管扩张,可以引发过敏症状,如发痒、流泪、流鼻涕或呼吸困难。通常,消化道中产生的组胺是可以由一种叫做二胺氧化酶(DAO)的酶自然降解的。这种酶能抑制组胺水平升高而引起症状。一些有组胺不耐受的人,由于身体没有产生足够的酶,所以难以正常地分解体内的组胺。过多的组胺然后通过肠道吸收,引起类似于过敏反应。所以这些人不适合使用益生菌类。
3、有研究表明在罕见的情况下,益生菌中发现的细菌或酵母菌可以进入血液并引起易感个体主要是围手术期病人和一些体弱的住院病人的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当然发生感染的风险非常低,在一般人群的临床研究中没有发现严重感染。研究还表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不应服用益生菌,因为这可能增加死亡的风险。
所以益生菌不是多多益善,不过还算是一种比较安全的保健品了。只要不是对益生菌过敏的人,选择正规产品,适量使用一般来说没有什么坏处。
科学回答健康问题,敬请关注头条号,在平时无聊的时间里,可以了解一些健康相关知识。对你造成了多大的影响?
我自己是护士,滥用抗生素的情况不是很多,可是身边的朋友亲戚还是有很多人滥用抗生素。
譬如感冒,现在好多人都不去医院,自己去药店买点药,一般都是感冒药加抗生素,而且过个一周左右好了。
其实大部分的感冒都是病毒引起的,抗生素对病毒是没有作用的,感冒药的作用也不是杀死病毒,只是缓解感冒的症状,也就是说,感冒在很多情况下,不是吃药好的,而是自愈的。多喝水多休息的作用甚至高于服药。
当然也有一部分的感冒会并发细菌感染,在确定合并细菌感染的情况下再遵医嘱加用抗生素才是正确的做法。
抗生素合用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尤其是县乡村的患者这种更多,只追求眼前的效果,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抗生素一起用。其实对于感染性的疾病,能用一种抗生素的尽量不要用两种或更多,除非是感染特别严重,才考虑联合用药。
用我们普通人可以理解的角度来说,抗生素除了可以杀死有害的细菌,也对肠道益生菌有杀灭作用,造成肠道菌群紊乱,引起腹泻等症状,有的女性患者会在不正确的用药后出现霉菌性阴道炎的症状,这也是抗生素滥用,乳酸杆菌减少引起霉菌的生长而引起的。
这些还都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抗生素滥用的危害还有好多,如细菌产生耐药性,损害人体器官,导致二重感染,甚至于超级细菌的产生,都和滥用抗生素密切相关。
蛋白尿有哪些危害呢?
大家都知道,尿液要排出体内是要经过肾脏这个大器官进行过滤的,将人体所需的物质过滤存留在人体内。这些具体的物质主要是一些蛋白质以及其他的营养物质,而一些废物、垃圾就要被过滤以后排出体外。
但是,假如当我们的肾脏在过滤与吸收阶段出现问题的话,本该被回收的蛋白质却被排出了体外,随着尿液被排出,这就形成了蛋白尿。我们正常尿液的蛋白质含量是比较少的,少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蛋白尿患者尿蛋白含量就比较高了。
蛋白尿的4个具体危害
1、蛋白尿引起的小管细胞生物学变化
出现蛋白尿的许多肾脏病都存在着细胞过度增生,代表着一种非适应性反应,导致肾衰。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蛋白质可直接调理小管细胞功能,改变其生长特性及其细胞因子和基质蛋白表型表达,会导致小管基底侧释放血小板衍生因子(PDGF)、纤维连接蛋白(FN)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诱导纤维化过程。
2、蛋白尿的系膜毒性
血清蛋白蓄积于肾小球系膜,这些大分子物质在系膜的聚集可引起系膜细胞损伤、增生,各系膜基质合成增加,从而产生肾小球硬化。肾病模型中,我们能够观察到肾小球中有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A沉积,这些聚集最终也可导致肾小球硬化。
3、蛋白尿引起小管间质缺氧加重
蛋白尿重吸收消化大量蛋白质需额外能量,可造成小管细胞缺氧,以致引起小管细胞损伤。
4、蛋白尿对近曲小管细胞的毒性作用
发生蛋白尿时,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量增加,使溶酶体活性增加,提示蛋白引起溶酶体溢入小管细胞浆,随后的细胞损伤可刺激炎症和疤痕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