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症状,为什么总有人喜欢说自己有强迫症密集恐惧症深海恐惧症还有各种五花八门的症状呢?
感谢邀请:
这涉及到了心理卫生的问题,也是一个情绪管理的问题。现代社会,世事纷繁,劳心费神者八九分。我们的精神和情绪也就被各种事情所惊扰。工作上的事、家中的事,我们都要很用心地去面对,这其中就让我们出现了焦虑和担心。浮躁中的情绪让我们的心理出现了自身种种疑虑。
工作中,我们最怕的是出错。这让我们感到了头痛。有人说,多干活多出错,少干活,少出错,不干活不出错。对一般的人来说,不想干活是不可能的。对于工作中的错误,我们就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来对待。不要对错误恐慌,但要总结教训,这也就是一个情绪的管理问题了。
我有一个同事,工作严谨,自律极强,在工作中处处小心应对,不允许自己出错。有一次晚上加班,走的时候忘记了锁门。到了第二天,值班人员告诉我们,昨天晚上没有锁办公室的门。当时我没有看到他的脸色,但我想他一定是很懊悔和自责的。从这之后,每到晚上下班时,在我们这层楼的走廊里就会传出来锁门后的咣当咣当的推门声,就是试着看门是否锁上了。我称为叫锁门要咣当八下。基本是每天都这样。后来,有一下次我们一起下楼,到了楼下,他又说要上楼看看门是否锁上了没有。这时我才知道,他这是有一些强迫症的倾向了。这是性格和个人心理的问题。自己有时知道明明是锁上了门,还要再看看,对自己信不过。有一句成语,叫“狐埋狐搰”。我有一个朋友得了重病,平时我感到他很健康,但家里的闹心事多一些,平时多是在担忧、抑郁中度过的。后来我看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时懂得,消极情绪和失败心理,日积月累,都会沉淀在身体的各个机体当中,侵蚀肉体,让人的免疫系统不堪一击了。用西医的各种高端的精密仪器检测是查不到任何问题的,而到了老中医那里就会很关注一个病人的情绪方面的问题了,也就是他们讲的情志。研究表明,导致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分别是,生气、悲伤、恐惧、忧郁、敌意、猜疑等。外界的环境也对人的健康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如夏季由于天热,会频发争执和摩擦;而冬季阴雨天则会让人更易抑郁和沉闷。
对此,我们在诸事烦扰的情况下,应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要能够在负面情绪走出来,这是极关键的一步。要懂得对自己的心理调解,知道什么时候的情绪是负面情绪,如何应对自己的不利情绪。前些年,一些成年男人喜欢看新派武侠小说,是因为那里面能让他们抒发自己深藏内心中的侠义情结,实现自己幻想中的江湖正义。我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就下下象棋。这也成了我放松情绪和转移消极心理的一种有效办法。在下棋时,就可以忘记了现实中的烦恼和忧愁。只顾在棋盘上,血溅八步,快意恩仇,几盘赢棋下来,那真叫过瘾。最近京大学研究生院中尾睦宏教授带领研究小组,对有“棋手之城”称号的兵库县加古川市志愿者棋手进行研究表明,象棋对心理健康有较大促进作用。参试的67名60~86岁男棋手模拟假定的6个甚为棘手的对弈情境,如“一着急,下一手棋想不起来怎么下“”强大的对手正向自己挑战“等。棋手们“在情绪低落时难以自控”的倾向减少;“能够稳定地把握思维”的倾向提高;“自我缓解压力”的能力也增强了,心理状态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对此,成年人不要生活在很累的环境里,要学会适当的放松自己的情绪,不论你是以什么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好,但不要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就好。
大家有社交恐惧症吗?
大家有社交恐惧症吗?都有哪些表现?(不喜欢主动找别人聊天,又期待和别人聊天,但又不愿意一直聊天)
由于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不会主动和别人聊天,除非有什么事情需要打听。因为“防人之心不可无”嘛,你还不了解对方是什么人,就去和别人聊天,如果刚好碰到的是坏人呢?
从小受到的这种教育,让初入社会的年轻人不知不觉地放慢了“渴望”的脚步。因为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毕竟不是那么轻易就能适应的,有许多事情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可爱”。上当受骗者往往都是戒备心理过低而导致的,从拐卖妇女儿童到贩卖真假古董,从销售虚拟产品到学区房的“一女二嫁”等等这些,无不显示着社会问题的复杂,以及人心真的难测。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类信息和可以快速传播,恐惧情绪也会随之传染,涉世未深的后生们难免会对这样的信息产生敏感反应。虽然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是迎接他们的并不是热情的笑脸,而是戴着面具的虚假面容。此时,那些即将奔赴社会的年轻人还会主动和别人交流吗?充其量就是“请问,厕所在哪?”“你好,飞机场在哪个方向?”
如果说这类现象都属于社交恐惧症的话,我们大部分人都有,包括我。因为人心隔肚皮,你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怎么能主动和别人聊天呢?就是聊,也是天南海北地瞎扯一通,信息“含金量”极其稀少。
如果是在熟人之间,在同事和朋友面前,依然不喜欢聊天,却甘愿做一个听众的人,也不能说是具有社交恐惧症,不愿意聊天是性格使然。
如果是一个年轻人始终不愿出门,不愿意求助别人、不能够主动询问事情,甚至一提独自去一个陌生环境,就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那么,这个时候,便可以确定为社交恐惧症了。
产生社交恐惧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早期的环境影响;一个是最初的性格培养。如果引导不当,极容易导致社交恐惧症的形成。
怎么解决社交恐惧症的恐惧心理呢?最好的办法是:
第一、克服自卑心理,树立自信心。
第二、在出门规划中,确定什么人比较可信。
第三、先尝试和一两个人聊天,锻炼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四、多储备一些各类知识,别人说什么你都不陌生,甚至很熟悉。
如果别人说的都是你非常熟悉的话,那么你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总之,缺乏锻炼是社交恐惧症的最重要的原因。
感觉自己有社交恐惧症不知道跟别人聊什么?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看,社交恐惧症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
简单讲,社交恐惧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称为“一般社交恐惧症”,也就是无论处在何种社交场合,都害怕被人注意,害怕被介绍给陌生人,甚至害怕和人发生目光接触。
另一类是“特殊社交恐惧症”,即对某些特殊的情境或场合恐惧,如害怕当众发言等。
不管是哪一类恐惧,带有社交恐惧症的人真正害怕的不是别人, 而是自己。这些人共同的特点是过分敏感、完美主义、自我要求高、过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过分关注自己、固执、胆小…… 他们总是希望做到最好,又常常害怕自己不能做到最好。
社交恐惧症的危害很大,会降低工作效率,降低机体免疫力,加重精神疾病,严重者不能正常生活和工作。
在社交往来中,可以从重视同理心入手,去改进自己的社交恐惧是一个很重要的思路。
同理心,最早是由人本主义大师卡尔·罗杰斯提出来的。就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理心和同情心是有区别的,它更多的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到的那种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做法。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早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具有同理心的人能够做到“推己及人”:一方面,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或不愿意接受的行为、事物等,千万不要施加给别人;另一方面,要根据自己的喜好推及他人喜欢的东西或愿意接受的行为、事物等,并尽量与他人分享这些行为、事物等。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会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善于体察他人的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这样的人最容易受到大家的欢迎,也最值得大家的信任。 所有人都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缺乏同理心的人只会霸道、武断地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
反之,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则会先把自己的意见或忠告放到一旁,认真倾听他人的想法。当别人表达意见时,不仅要理解他的立场和感情,还要设法使对方明白自己已经完全了解他的想法。这样去做除了能表达尊重和诚意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得对方充分的信任。
在现实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我们具有了同理心,设身处地地体察对方的立场、观点、感受、难处,那么,领导和员工之间、上司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等等,就会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照顾,多一份体贴,相互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更加融洽、更加温馨。
如果事事处处能从同理心出发,所谓社交恐惧症的情况有可能也会不治而愈。
密集恐惧症深海恐惧症恐高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看到深海照片会觉得恐惧,看到巨大的星球照片会让你喘不过气,在人多的地方会感到不自在,看到类似于眼睛一样的物体会感到非常可怕。
以上这些就是各种不同的恐惧症,分别是深海恐惧症,巨物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以及被注视恐惧症。
在恐惧症家族中,最为常见的是密集恐惧症,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喜欢用波点来装饰物体,但很多人表示看她的作品会让人感到鸡皮疙瘩。
还有一些人对莲蓬、密集的蜜蜂产生恐惧,每当看到这些图片时都会感到反感。
除了密集恐惧症之外,人类最熟悉的莫过于恐高症,具体表现是站在高处时,双腿会不自觉地发抖,无法站立,不敢走路。
不过,目前有很多游乐设施正是针对恐高症患者开发,比如:玻璃榨道,蹦极,跳伞等极限运动。
还要一些人患有巨物恐惧症,比如:巨大的雕像,以及巨大的星球照片等。
之所以有人害怕巨大物体,是因为巨大物体对人有种压迫感,会让人产生被吞噬感,对人类产生威胁。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罕见的恐惧症,比如:恐鸟症。
恐鸟症是指看到鸟类的头部,羽毛,爪子等部位会感到恐惧,严重时会觉得恶心、发抖、无法火花或者因为极度恐惧而昏厥。
一般出现恐鸟症是因为童年阴影,比如:林更新。
林更新介绍说,自己小时候跟着爸爸去过杀鸡场,杀鸡场只有一条很小的路,周围都是双脚被绑的鸡,为了快速穿着这个地方,林更新说自己选择跑过去,然而双脚被绑的鸡因为突然受惊吓,变得上蹿下跳,给他带来了严重的恐鸟症。
除了林更新外,张艺兴也患有恐鸡症,具体表现为看到鸡会全身不自在,甚至在吃饭时,不能看到鸡头等特征。
因为恐鸟症比较罕见,所以很多患有恐鸟症的人被人视为矫情,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对恐惧的对象也不同,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标准,去嘲笑别人。
为什么会有恐惧症?我们比较常见的恐惧症多达上百种,比如:有人怕狗,有人怕高,也有人怕狭窄的空间或者是巨大的物体。
尽管大家恐惧的对象不同,但科学家们把所有的恐惧症都分为3类:广场恐惧症、社交恐惧症以及特定恐惧症。
目前,关于引发恐惧症的原因有很多,一般而言主要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生理因素等。
遗传因素,比如:广场恐惧症一般有家族遗传倾向。除此之外一些特定的恐惧症也有遗传倾向,比如:恐高症。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一些令人恐惧的行为,为了避免再次受到伤害,人们会对某种物体或者空间产生恐惧。比如:恐狗症,很可能是因为小时候被狗咬过。密闭空间恐惧症的患者,大多有过在密闭空间里得不到回应的经历。
生理因素:科学家发现,恐惧症患者的神经系统惊醒水平非常高,对周围事情更加敏感、警觉。
除了这几种因素之外,科学家认为,恐惧症可能是对人体的保护反应,通过恐惧行为来让人类远离危险,比如:恐高症。
还有一些恐惧症是某种危险生物对人类发出的警戒,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心理学教授Arnold Wilkins研究发现,含有剧毒的生物,外表大多是密集且又重复的图案。在远古时期,患有密集恐惧症的人有助于人们远离有毒生物,从而提高生存概率。
恐惧症可以被治愈吗?一般来说,科学家认为只要没有对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就不需要接受治疗。但如果对某个动物或者特定行为的恐惧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你的生活和工作,可以接受专业医生的治疗。
科学家不建议使用脱敏治疗法,脱敏治疗是指如果你对某项东西感到恐惧,那么就去面对它,比如:对密集恐惧症的人多看一些密集恐惧症的照片。
不过这种方式对有些人有效,但也可能加重密集恐惧症,所以在没有专业医生的帮助时,个人最好不要轻易直面恐惧症。
总结每个人都有恐惧的事情,虽然有时恐惧症会对我们产生影响,但在人类演化之中,这些恐惧症有利于我们远离危险,提高生存率。因此,某种程度上说,恐惧症又是演化过程中一种自我保护的副产品。
恐怖长什么样子?
恐惧的根源很简单,就是对未来的害怕,对未知性的害怕,因为不知道未来会如何,甚至因为预见到未来必然的悲惨走向而害怕.所以不在意未来的人也是不会害怕的人.在米兰·昆德拉的例子中,面对街头的拦路抢劫,很多人不会挺身而出,而知道明哲保身;但开着车疾速行驶时他们却天不怕地不怕,因为这时他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这一刻,他们的意识中不再有未来,所以他们不再有恐惧。”
归根结蒂 恐惧真正的本质可以归为对未来不可预见性所作出的一种本能反应 而这反映的根源又来自于哪里?其实也很简单 来自于知识的匮乏 可以如此理解 假若一个人无所不知 通晓这世界一切的规律 可以看穿万物的本质 那麽他不会对任何事物产生恐惧。原因在于他知道一切的由来 也知道它们如何终结。他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所以他的内心里不存在恐惧。
更明白易懂的例子来自于中世纪的黑死病 当时社会的恐慌其实是来自于对这场疾病的不了解 也即是对于黑死病的一切知识的匮乏 正因为如此 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就大大增加了,这种疾病能否被治愈 这场瘟疫要持续多久 死亡人数是多少 从这些宏观的预见到微观的 亦即是到对个人未来的预见 我会如何 会逃过瘟疫还是死于瘟疫 我的未来会如何 这场瘟疫会给我造成什麽影响。当用知识和经验无法解释 无法描述未来的时候 便产生恐惧 而恐惧藉由个人传播 最后爆发 成为恐慌。
换个角度来说 恐慌其实是恐惧被无限放大的结果 对于个人来说 某件事的未知性 这件事对于未来影响的不确定性 最初可以使这个人感到疑惑 继而继续发展 由于无法解决这件事而造成恐惧 但这还不足以使他传播恐惧 最重要的是 他的思想最后认为 这件事他无法解决 因此他感到无助 所以他需要别人的帮助 接着他会将这件事告知他人 假若有人可以解决 那么恐惧便不会被放大 至此终止。但假如他周围的人无法解决这问题 恐惧便会由个人发展到群体 继而无限放大 直到有人可以解决 直到大多数人都意识到它可以被了解 可以被解决 这场类似病毒传播的过程才会终止。而这也是上世纪的流感爆发以及全球金融危机 为何流行如此之久的原因。
时至今日 恐惧的对象在不断变化 旧的由于被了解了 被解决了 被消灭了 但新的恐惧仍旧不断产生 疾病 经济 环境 人口 教育 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暂时没有解决方法而被视为洪水猛兽。继而对它们产生恐惧。但有一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水平不断的提高 科技水平的进步 使今日的人们对于恐惧的来临相比以往要有更好的承受力。教育代替了传说 科学代替了鬼神 恐惧如今虽然仍然不断出现 但已经不能造成大规模的恐慌 究其原因 无非是各种知识大量的传播 使得对于未来的预见性 大大加强 不论个人还是群体,这无疑是最大的好处。虽然不知道未来的结局如何 但毕竟可以预料到它的发展过程,也就可以藉由人力来控制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