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奥心血康胶囊召回,为何诸葛亮听到张苞死后当场吐血晕倒?
张苞是张飞之子,诸葛亮对于张苞之死,十分的痛心,并在听到张苞去世的消息之后,放声痛哭致使当场吐血晕倒,张苞在诸葛亮眼中为什么会如此重要?
首先,我们要说明一下,张苞在正史上出现仅仅被一带而过: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长子苞,早夭。次子张绍,继承张飞爵位,官至侍中、尚书仆射。张苞儿子张遵,为尚书,随诸葛瞻守于绵竹,与邓艾交战时,战死。”
可见正史中的张苞,英年早逝,并不像《三国演义》中那样,还随诸葛亮南征北战,所以我们今天的问题,都围绕《三国演义》的内容进行回答。
张苞的能力
说起张苞,算是五虎上将第二代中的佼佼者,他出来的时候,五虎上将还有黄忠、马超和赵云,可是不久之后的夷陵之战,黄忠就战死了,同时期马超病逝,仅仅还剩赵云,再观察此时的蜀汉五虎上将二代,最出类拔萃也就剩关兴和张苞了,二人武艺高强、勇猛善战,是难得武将,也被称之为“小关张”。
张苞第一次出现,是在张飞死之后,自己去成都报信,最后随刘备一起出征东吴,出征时本张苞被刘备封为先锋,但关兴的捣乱,致使张苞的先锋位置丢了,和关兴一起护驾,保护刘备,刘备上来就用张苞做先锋,我认为不仅仅是因为感情,其中定有刘备对张苞实力的认可。
张苞出征第一战也表现的十分英勇,斩杀吴将谢旌,大败吴将孙桓,并擒住崔禹,让刘备大喜,之后又救下受困的黄忠,可谓是出尽风头,对于第一次出征的张苞来讲,这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在这之后,张苞和关兴二人更是受到刘备的重用,二人也展现出应有的实力,接连力挫吴军,等陆逊火烧联营的时候,张苞、关兴也是死守战线,防止吴军的深入,最后都身负重伤。
张苞的能力在第一次参加大战就展现出其实力,在这之后也成为了诸葛亮所仰仗的武将,毕竟是蜀汉第二代武将的新星,忠诚度不用怀疑,武将能力还强,这样的人自然能得到诸葛亮的重用。
张苞的关系
能力上张苞没的说,再说就是张苞的关系,张苞是张飞的长子,是蜀汉的官二代,其母亲又是夏侯夫人,夏侯渊的侄女,而夏侯氏所生还有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先后都嫁给了蜀汉后主刘禅,都被封为皇后,也就是说张苞还是皇亲国戚,是皇上的大舅子。
可以看出,张苞在蜀汉有着很高的地位。
诸葛亮眼中的张苞、关兴
张苞和关兴在诸葛亮眼中就代表着蜀汉的未来,毕竟这是五虎上将后代中拿的出手的二位,马超和黄忠儿子要不早死,要不就是没啥成就,赵云的儿子虽然也有上战场,但完全没有赵云的风采,而张苞、关兴在《三国演义》中记载被刘备夸赞,称二人:“虎父无犬子也!”
证明二人第一次上战场就得到了刘备的认可,实力绝对没有问题的。
诸葛亮无论是南征还是北伐,都将二人带在身边,悉心培养,只不过第二次北伐,一次稳操胜券的伏击战,却不想张苞跌落山涧,造成重伤回城都修养,等死讯传到诸葛亮耳中时,诸葛亮放声痛哭,要知道诸葛亮一生仅五人死痛心哭过,凤雏庞统、常胜将军赵云、马谡,还有就是张苞关兴之死,尤其张苞之死,刚刚大胜魏军的诸葛亮,听到张苞去世的消息,更是哭到昏厥过去,醒来之后也再无心与魏军作战,只好回去修养。
总结:诸葛亮本身对于人才的挖掘方面就不如刘备,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张苞、关兴,却都英年早逝,再加上张苞本身就是皇亲国戚,在战场上受重伤,自己也的责任也在所难免,回去之后还要向皇帝和皇后交代。
建文帝到底去哪儿了?
公元1402年,发动靖难之役的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率军攻入当时的大明都城南京城,而朱元璋的孙子、朱棣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虽然朱棣顺利地推翻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自己成了后来的永乐大帝,但从此大侄子朱允炆去哪成了朱棣的心头病,而朱允炆去哪也在后世成了谜团,其实根据史料记载一个和尚临死前的一番请求也大概说明了朱允炆的最后下落。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长子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算是历史上权力最大、地位最稳的皇太子,朱元璋一直把他视为唯一的继承人选,但是很可惜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标去世了,因此朱元璋面临着重新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最后朱元璋决定隔辈传位,把皇位传给朱标的次子朱允炆。
朱标一生包括朱允炆在内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雄英、次子朱允炆、三子朱允熥、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朱标的长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是结发妻子常氏所生,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三人是朱标的侍妾吕氏所生。
按照法理来说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是可以成为皇太孙的,不过朱雄英在8岁的时候就夭折了,而他的母亲常氏也在生育第三子朱允熥不久后因产后病而死,常氏死后朱标把朱允炆生母吕氏扶正为太子妃,因此朱允炆在法理上也具备了嫡子身份,所以在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就决定由朱允炆成为皇太孙继承皇位。
朱元璋在生前就考虑到将来朱允炆年幼难以压制开国功臣,因此朱元璋开始替朱允炆披荆斩棘,把开国功臣都诛戮了一遍,朱元璋认为从此没有大臣能威胁到朱允炆的地位了,才终于放心的去世了。
正是由于在朱元璋生前把开国功臣都诛戮了一遍,开国功臣在朱允炆继位之后对其权力地位威胁并不大,但是朱元璋的那些被赐有封地和藩王护卫兵权的儿子王爷们对朱允炆威胁就体现出来了,因此朱允炆感到这些叔叔们对自己皇位的威胁,于是他在文臣齐泰、黄子澄以及方孝孺等人的支持下决定厉行削藩,废除这些藩王叔叔们的权力。
而当时藩王之中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首当其冲,最受侄子朱允炆猜忌,因此面对朱允炆厉行削藩,于是朱棣决定起兵反抗,由此拉开了靖难之役的序幕。
最终朱棣靖难之役成功,他率军攻进了都城南京,也引发了朱允炆自焚失踪的事情,而朱棣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永乐大帝。
其实关于朱允炆下落的记载,在《明实录》和《明史》中都有记载,只是它们俩之间的记载很冲突,按照《明太宗实录》(朱棣最初庙号为明太宗,后被改为明成祖)记载:(朱允炆)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朱棣)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这意思就是说在朱棣率军攻入南京后,朱允炆就举火烧宫自焚,朱棣派人抢救出他烧焦的尸体,还对着他的尸身大哭表演了一番。
但是根据《明史·建文皇帝本纪》中记载:上(指朱允炆)入宫,忽火发,皇后马氏暴崩,程济奉上变僧服遁去。燕王遂入宫。因指烬中后骨以为上!
按照《明史》的说法朱允炆自焚烧宫,只有马皇后遇难,程济把帮朱允炆化妆成僧人逃跑而去,后来宫中的太监指着被烧为灰烬的宫殿中的骸骨认为是朱允炆遗骸。因此按照《明史》的说法朱允炆就是化妆成僧人逃跑了。
这里要说一说程济这个人,程济是朱元璋时期的进士,曾出任翰林院编修,他善于观察星象,在朱允炆登基之后,程济曾称夜观星象发现北方将有叛军作乱,由于当时朱棣还没有起兵,因此朝臣都认为程济蛊惑人心,请求朱允炆将其诛杀以正法典,朱允炆比较宽仁没有诛杀程济,而是将他打入天牢。
后来朱棣果然在北京兴兵发起靖难之役,朱允炆这时就想起了程济,认为他观测天象的预言很灵验,于是就把他留在身边当参谋。
朱棣的军队进入南京后,朱允炆就决心一死了之,被程济所阻拦,程济称自己昨夜做梦而梦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给他托梦,让他化装成僧人护送朱允炆逃跑,于是程济就拿出僧服和度牒与朱允炆一同化装成僧人,在程济的护送下,朱允炆化装成僧人从鬼门逃跑。
所以从《明实录》和《明史》中记载看来似乎是有些矛盾,其实仔细一想也并不矛盾,《明实录》是明朝官方所修撰的史料,而《明史》则是后来的清朝所修撰。
明朝自朱棣继位之后,官方肯定是希望朱允炆已经自焚而死,毕竟朱允炆如果活着,那么就证明了朱棣是篡位,得位不正,朱棣理应兑现自己当初的诺言,当周公辅佐周成王的事例。
因此如果朱棣之后的明朝官方承认朱允炆在世,那么朱棣的皇位就不用想坐稳,所以为了朱棣及其后人坐稳大明江山,明朝官方必须承认朱允炆是自焚而死,那堆被烧的不可分辨的人体残骸不管是不是朱允炆,都得承认是朱允炆的。
清朝人则不需要考虑这些,所以清朝在修撰《明史》时记载了程济替朱允炆化妆成僧人逃跑的事,也是《明史》记载使得朱允炆的最终结局成谜。
而《明史》关于朱允炆化妆成僧人逃跑的事也是有历史记载可循,那就是历史上的朱棣在继位之后确实多次派人寻找过朱允炆,朱棣对于朱允炆的态度必须是生要见人,死要见到完整的尸体,否则朱棣心里难安。因此朱棣才会在位期间多次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以及多次派户科给事中胡濙去民间寻访。
其实郑和下西洋寻找建文帝之说不太靠得住,也许在永乐三年(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或许是出于朱棣授意寻找朱允炆的目的,但是此后郑和又有六次下西洋的事迹,那个时期朱棣皇位已经稳如泰山,也没必要再去寻找建文帝朱允炆了,况且朱允炆生性仁弱,如果真流落海外,根本不会对朱棣皇位再构成威胁。
自永乐五年(1407年)朱棣就以寻访仙人张邋遢即张三丰为名,派遣了户科给事中胡濙去全国各地寻找张三丰,而实际上胡濙名为寻找张三丰,实则是奉朱棣密旨寻找朱允炆的下落。
胡濙一直寻访到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十六年期间,胡濙既是寻找朱允炆的下落,也是在民间秘密替朱棣探查隐情。在最后一年永乐二十一年,当时胡濙应该已经掌握了建文帝的下落,因此当时朱棣已经北征蒙古,还特意在前线宣府召见他。
并且当胡濙到达宣府时,已经是深夜了,都已睡下的朱棣听闻胡濙朝见,立刻深夜宣召胡濙入见,两人在朱棣寝室中彻夜长谈,一直谈到天快亮,胡濙才出来。这期间两人的谈话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但是自这次谈话之后,朱棣也彻底放弃了寻找朱允炆的事情,胡濙也没有再到民间寻访张三丰,所以后世认为胡濙很可能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那么既然胡濙已经找到了朱允炆的下落,为何朱棣后来没有任何动作?
其实这还得从永乐十六年(1418年)一个和尚的圆寂说起。
这一年圆寂的和尚不是别人,正是朱棣在靖难之役时的主要谋士道衍和尚,也就是赫赫有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朱元璋崇信佛教,因此他继位之后特地设置了主录僧这个职务,主要负责皇室家族祭祀,为皇室成员做法事,从皇帝到藩王都有各自的主录僧,道衍和尚就是朱元璋分配给朱棣的燕王府主录僧,专门负责为燕王府做法事的和尚。
道衍和尚为人聪慧,精通释道儒三教,朱棣在靖难之役时多亏道衍和尚为其出谋划策,当初建议朱棣速攻南京的人正是道衍和尚,朱棣在继位之后也极为信任道衍和尚,每遇国家大事都会与其商量,可以说朱棣继位之后道衍和尚虽然没有还俗,但却成了朱棣的政务顾问,所以民间才会称其为“黑衣宰相”。
因此在道衍和尚去世时,朱棣多次去他居住的庆寿寺探望,并问道衍和尚有什么遗愿,道衍和尚作为出家人也没什么别的愿望,他最后只对朱棣说希望能释放被囚禁的僧人溥洽。
这个溥洽是什么人呢?他是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之后的主录僧,在朱棣登基之后,朱棣就对朱允炆当初自焚而死抱有怀疑,因此怀疑溥洽帮助朱允炆办理了和尚身份潜逃了,但是朱棣又不好直接以这个理由抓捕溥洽,于是朱棣以其他罪名将溥洽拘禁起来,而溥洽也始终没有说出朱允炆到底是否成了和尚,也因此溥洽一直被朱棣囚禁。
而道衍和尚虽然当初出谋划策帮朱棣夺取了皇位,但是他其实内心对于朱允炆是有所愧疚的,所以如果溥洽帮助朱允炆化妆成和尚逃跑之后,那么继续帮助朱允炆掩饰身份的人就只能是道衍和尚了。
在朱棣继位之后,道衍和尚被朱棣授予了总领全国佛教事务的权力,因此能让朱允炆顺利的继续在民间以和尚身份隐藏下去的人也就只有道衍和尚,所以道衍和尚才会在临死时恳求朱棣释放溥洽。
其实释放溥洽也是道衍和尚想在最后化解朱棣的心结,毕竟道衍和尚去世时朱棣已经在位日久根基稳固,朱允炆即便在世对他也构不成威胁了,朱允炆更多的在朱棣心中就是一个心结,所以道衍和尚希望朱棣以后不要再把朱允炆当作心结,而释放溥洽也代表让朱棣放下过去,放下对朱允炆的执念。
朱棣确实很尊重道衍和尚,在得知他的遗愿只是想释放溥洽之后,朱棣果然下旨释放了溥洽,让道衍和尚安然圆寂。
但是朱棣释放了溥洽不代表他真的放下了对朱允炆的执念,所以胡濙还会继续再探访朱允炆的下落。
而胡濙在最后一次探访结束,在宣府与朱棣彻夜长谈时,应该是已经掌握了朱允炆的具体情况,所以在这次彻夜长谈之后,朱棣才会有了一种解脱的感觉,从此不再让胡濙继续探访了。
胡濙得到的情报应该是朱允炆确实从皇宫中逃了出来,但是当时已经去世了,根据现代历史学者徐作生教授的考证,他认为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时,朱允炆就已经去世了,享年46岁,而胡濙给朱棣带去的正是朱允炆去世的消息。
只有确切得知朱允炆终于不在人世了,朱棣才会有解脱和释然的感觉,毕竟朱允炆只要尚在人世,那朱棣的皇位就永远是得知不正,朱允炆就像是插进朱棣心里的一根刺,只有这根刺消失了朱棣才会觉得舒服。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朱允炆就如《明实录》所记载已经自焚而死了,至于朱棣派遣胡濙寻找张三丰,也很可能就是他真的想寻求长生不老之术,而并非是寻找朱允炆。
不管朱允炆是否活着,朱棣都必须对外公布他已经死了,只有朱允炆已死,才没人再会威胁到朱棣的皇位,朱允炆如果活着,那始终意味着朱棣得位不正,难逃一个“篡”字,所以朱允炆只有死才是朱棣对外最好的交代。
法国破解埃航失事飞机黑匣子?
法国17日宣布破解埃航失事的波音737MAX8客机语音黑匣子已经获得破译, 并且已经将黑匣子内容下载,并且交给了埃方。在德国都不敢接手这个埃航客机坠毁的活,法国却敢接这个烫手的山芋,这是何故呢?而且法国方面在下载了语音内容以后,特别强调法国方面没有听取录音,而这又是为何呢。这些谜团显然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先看一下法航在17日凌晨的twitter。
17日凌晨,法国航空事故调查处通过官方推特(Twitter)宣布,该机构已经成功从失事波音737 MAX 8的黑匣子中下载了驾驶舱语音记录,他们会将数据转交给埃塞俄比亚调查小组。该机构强调,他们不会听取已下载的音频信息。我们可以注意看法国航空事故调查发布的一条推特中,BEA最后还特意加了一句:BEA没有听取录音(@BEA_Aero did not listen to the audio)。大家看到了是不是这段别有深意呢?显然法国是要把这话说给谁听的,而能够听这话的国家会是哪个呢?显然不会是埃方,因为埃方是求助法国来破译的,根本就没怕法国知道内容。那只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说给美国听的。
美国作为事件的主要一方,这里牵扯到美国巨大的利益。毕竟波音目前拥有世界上4660多架737MAX系列客机的订单,这可是4600多亿美元啊!一旦埃航客机坠毁事件被公布出来是波音公司的技术问题,那么波音将会迎来历史上最大的退单潮,这是美国很难接受的。那么我们从美国政府迟迟不停飞737MAX系列飞机,就能看出来美国的保护主义。
而法国是在德国14日以不能破解黑匣子为由都拒绝了埃方,可见背后的美国压力有多大。而作为空客公司的两大股东德法,显然都有这能力破解。法国方面最终答应了埃方的请求,当然这里面自然有法国方面的滑头,也有他们内心的小九九。不过法国方面还是得罪不起美国,毕竟谁都知道美国才是这个地球的老大,通常得罪美国都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那么法国在17日就破解了埃航客机语音黑匣子,并且法国人一再提醒,在下载黑匣子数据的过程,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NTSB)、联邦航空局(FAA)、欧盟航空安全局(EASA)和波音公司都参与了。可见法国这是在证明自己的公正,证明自己没有私自下载,也没有私自收藏。显然,这就是告诉美国政府,法国方面没有任何想要与美国作对的意图,只是按照正常的方式和要求,将黑匣子数据送给埃方。
在这个世界上牵扯到美国利益的事,世界各国都得要小心为上。只要是美国盯上的事,那就是世界上最麻烦的事。而波音公司737MAX客机事件,直接牵扯到美国巨大的商业利益,这对于美国来说,美国恨的是牙根痒痒。尤其是各国都宣布停737MAX客机,更让美国生气,而我们民航做出停飞决定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所以,埃航客机黑匣子破译这件事,法国方面自然是不想让美国认为法国存在着不良的目的。而极力澄清自己公正的立场,就是为了别让美国误会,以后给法国穿小鞋。至于埃方会在什么时候宣布或者播放什么内容,那就跟法国没有关系了。不过对于法国内心来讲,自然是希望波音出点问题,那样法国的空客将会迎来更多的订单。(淡然小司原创)本文图片来源于网,欢迎大家留言评论!
洪承畴是怎样的一个人?
洪承畴,字彦演,福建泉州人。洪承畴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中进士 。后历任员外郎、郎中等职 。 他主事刑部长达六年。洪承畴是晚明重臣 ,素以精明干练、智略过人著称于世。
天启七年(1627年),洪承畴任陕西布政使参政 。后任督道参议。崇祯时,总督三边的洪承畴在围剿农民军的战斗中表现得可圈可点,成了纵横数省、所向披靡之农民军的劲敌与克星。他谋勇兼具,颇有战绩。
明史载,他治军有术,指挥有方,并不辞鞍马劳顿,频频亲临前线,督率部下死命围追堵截 。最终立下大功。洪承畴率军剿灭不沾泥、杨老柴、杜三等各股农军 。苗美所率农军亦被洪击垮,余部四处逃窜。在他有力的督促、指挥下,明军获得潼关南原大捷 。是役,明军俘斩高迎祥,阵斩其麾下农军五万余众。他还数次击溃张献忠、李自成、罗汝才,并逼其残部狼奔豕突,四处流窜。迫于官军施加的巨大压力,张献忠无奈诈降 ;罗汝才渡黄河远走山西 ;李自成率十数人窜入商洛大山中藏匿不出。面对咄咄逼人的洪承畴,张、李二人似乎已经穷途末路 。曾经声势浩大的明末农民起义陷入低潮,眼见得难成气候了。
洪承畴在明统治阶级内部声誉鹊起,高官厚禄接踵而至 。他先官至兵部尚书,后任蓟辽总督,俨然成了拯救大明的柱石之臣。
1638年9月,八旗劲旅乘明军主力注意力在西北,华北兵力空虚之际,兵分两路浩荡南下。真定、广平、大名等战略要地接连被清军攻陷。名将孙承宗败亡于高阳 ;卢象升战死巨鹿。北京城一日数惊,全城戒严。明廷见京师两面受敌,四顾却无善战之将 。于是急忙将洪承畴从西线战场调回来指挥京城防守。
1639年,洪承畴被任命为蓟辽总督 。从此,靠镇压农民军发迹的他站在了抗清第一线上。洪承畴率陕西巡抚孙传庭麾下的数万陕军东下,与驻守三海关的总兵马科,驻守宁远的“关宁铁骑”统帅吴三桂两镇合兵一处。
明军枕戈待旦,密切监视清军动向。在洪承畴的有力阻击下,清军主力退回关外。
1640年冬,清军围攻锦州、宁远。洪承畴调兵来援,可惜出师不利,一败再败。1641年初,明廷为解辽东危局,特命宣府、大同、密云、蓟州、玉田、三海关、宁远、前屯八镇总兵率十三万人马尽归洪承畴节制,意欲决一死战。此时,皇太极正集结重兵围困锦州 。 锦州总兵祖大寿力战不支,频频向洪告急。
洪承畴闻警急领八镇精兵支援锦州。他指挥得当,加上将士用命,明军接连重挫清军。已经危若累卵的辽东形势有所好转。洪承畴本想暂缓用兵,先压住阵脚,观察下敌情,再想想下一步对策。
不料,暴脾气的崇祯帝却急不可耐,他想速战速决,以最快速度解辽东危局。兵部尚书陈新甲一贯嫉妒洪承畴 。他不怀好意的催促洪主动邀击清军,以尽早解锦州之围为名连连促逼其用兵。洪承畴无奈,本无决战之意的他只得草草出兵攻击敌军。陈新甲派来的监军屡屡作梗,洪承畴无法按自己的预判排兵布阵 。加上粮草被清军所劫,导致军心动摇。明末的将领以凶暴、桀骜,难以羁縻而出名 。果然,见形势不利,各将领都有些不听指挥了。大同总兵王朴率先率部乘夜逃走。 马科、吴三桂也率本镇人马逃奔杏山 。一时间,明军兵败如山倒。清军沿路追杀,明军损失惨重。八镇十余万精锐人马在清军的追踪夹击下,死的死,逃的逃,早已经溃不成军。
松山战役,明军被清军斩杀五万三千余人,自相践踏以及蹈海淹毙者不计其数。洪承畴领万余面无人色的残兵败将困守松山 。残余明军已经无粮无饷,更无外援了。洪承畴被困在松山这座孤城内长达半年。明军缺衣少食,军械、弹药难以为继,已呈坐以待毙之势 。期间,他多次组织官兵突围,均告失败 。后来,副将夏承德意志崩溃,他以子为质,勾引清军来攻 。里应外合下,松山城破 。蓟辽总督洪承畴、巡抚丘民仰被俘 ;总兵曹变蛟等将领被乱兵所杀。
松山沦陷后,被围困已久的锦州守将祖大寿力竭,被迫献城降清。至此,松锦战役结束,清军取得完胜。由明军耗费大量心血精心部署的宁、锦防线已经土崩瓦解。从此以后,明军在辽东已经组织不起任何像样的攻势了,明廷对其地的控制权也已彻底丧失。
洪承畴是大明重臣,崇祯帝朱由检最为倚重的红人。 他的大名,皇太极早就如雷贯耳,亦早有招揽之意。出于利用洪承畴的威望与号召力拉拢中原人心方面的考虑,皇太极一心想招揽洪承畴归顺。于是,他以“满汉之人均属一体”为幌子命人将洪护送回盛京。回盛京后,皇太极命满汉大臣轮番劝说洪承畴归降满清 。洪不为所动,一口拒绝。皇太极恼羞成怒,下令将与洪一同被俘的丘民仰等督抚大员牵来当面一刀剁了,以此恫吓洪承畴 。谁料这倔犟老儿面不改色,还是坚决不肯答应归降。旁边一员清将怒极,拔刀威胁,洪承畴居然作引颈就戮状,脸上毫无惧色。
面对威逼利诱,洪承畴软硬不吃,拒绝归降。皇太极抓狂,他彻底没招了。史载,洪承畴被关在大庙里,他光脚披头散发,不吃不喝,整日里怒骂不休。
洪承畴绝食数日,以实际行动拒绝归降满清。皇太极打听到洪承畴素有好色的雅癖,于是选十名绝色女子,每日轮流陪侍 。谁知还是没有效果。皇太极情急之下,脑海里忽然想起一个人——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彼时的庄妃,绮年玉貌,风姿妖娆 。她平日里又极度喜爱并收藏羊脂玉器,正如其乳名大玉儿一样,堪称人间尤物。
让自己的爱妃去献媚降将,有些不合情理 。但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看来只有让善解人意的她亲自出马了。
当夜,庄妃携一碗人参汤来到洪承畴下处。屋里一片昏暗,洪闭目面壁,对翩翩而至的佳人不理不睬。庄妃命人点起明烛,柔声道:“将军对大明江山社稷如此忠义,实在令人佩服。将军绝食,但总不能连口水都不喝就慷慨就义吧?您还是喝口水吧”!已经饿的头晕目眩的洪承畴,睁眼望着眼前这如花美眷,耳听这温情脉脉的呢喃软语,鼻子里又闻到阵阵异香,顿时心荡神迷,有些把持不住了。洪承畴抗拒心已失去大半 。他接过碗,不假思索地喝了个精光。一碗“水”下肚,洪承畴只觉顿觉浑身燥热。望着眼前这位从天而降的丰腴美人,他的老毛病又犯了,手也开始不老实起来了······
第二天,一贯刚直不阿、拒绝归顺的大明骨鲠忠义之臣洪承畴宣布愿为大清效劳 。洪承畴前倨后恭,几乎判若两人。个中机缘,引人浮想联翩。
关于庄妃小博尔济吉特氏色诱洪承畴归顺满清一事,并未见诸于任何官修正史。所有绘声绘色的传闻,均为私家笔记记载。私家笔记即野史。 洪承畴降清与庄妃献媚究竟有无牵连,恐怕只有他俩自己知道了。
博尔济吉特氏是蒙古族,少数民族妇女生性豪放,身上也没有汉家女子那么多的束缚与顾忌。之后庄妃究竟有无为儿子福临的前途委身小叔子多尔衮一事,均被史家视作清初谜案。庄妃的豪放性格与精明果决,于斯可见一斑。
洪承畴精明过人,或许他归降满清,无法抵挡庄妃的美色只是其一,其他方面也是时势使然了。以他的精明,不可能看不清崇祯刚愎自用、戾狠猜忌的性格 。况且崇祯喜欢越级瞎指挥,经常弄的前线将帅因无所适从而祭出昏招。如今的大明早已腐败不堪,明军将骄兵惰,士气低迷,惹得烟尘四起,满清又屡屡入侵,且屡扑不灭。明廷积重难返,眼见气数将尽。自己与清军周旋、鏖战多年,对八旗兵凶悍的战斗力领教颇深 。这大明天下怕是要归清了!因此,他审时度势,弃明降清,也算个识时务的“俊杰”吧?
洪承畴降清后,改隶镶黄旗汉军。他积极为皇太极出谋划策,为八旗兵倾巢杀入关内、逐鹿并最终问鼎中原立下汗马功劳。 顺治时,洪承畴参与清朝中央佐理要务,并为大清东征西讨。在协助吴三桂追歼并招抚李闯余部的战斗中,他献计献策,并亲自上阵,立下大功。在招抚江南时,洪承畴力劝清军将领切不可滥杀无辜,避免了大规模生灵涂炭事件的发生 。 清军进军福建时,洪承畴劝降拥兵抗拒的郑芝龙,击走负隅顽抗的郑成功。此事被顺治帝誉为“开清第一功”。 洪承畴审时度势,弃明降清,其功过是非难以一言蔽之 。他究竟是忠是奸?至今更是难以盖棺定论。
值得一提的是,他最终成为大清的开国重臣,而且是其中屈指可数的几位汉人之一。
原创作品 剽窃必究
插图源自网络
周培公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立下战功?
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与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根本不是一回事!某种程度上讲,电视剧《康熙王朝》里是将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与图海掉了一个个儿。电视剧里图海是周培公的“跟班”,而真实历史上周培公却是图海的“跟班”……
电视剧里的周培公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周培公为平定“三藩之乱”立下了汗马功劳,可结局却相当凄凉。不仅在即将功成名就之时被康熙帝临时换将、把功劳全部算到了图海头上。而且,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周培公被长期“弃用”、丢在冰天雪地的盛京担任绿营提督,直到终老……那么,电视剧中康熙帝为何要如此对待周培公呢?
能力太强、不好控制在电视剧《康熙王朝》里,周培公绝对是一个“重量级”人物,文可安邦、武能定国。带着一群由八旗家奴组成的“散兵游勇”,硬是平定了蒙古察哈尔部的叛乱!接着,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又靠“三寸不烂之舌”,不战而屈人之兵、一举拿下了盘踞甘肃的王辅臣。
自古帝王不怕权势熏天的文臣、不不怕功高震主的武将,就怕这种文武双全的人物!靠着一群“散兵游勇”就平定了蒙古铁骑的一场叛乱,要是周培公把这本事用来反叛呢?绝对够康熙帝喝上一壶的!位居平西亲王的吴三桂尚且反了,更何况是周培公?康熙帝不得不防。更重要的是,周培公这个人文的方面也是安邦治国之大才,这就更让康熙帝如芒在背、骨鲠在喉了。只有把他控制起来,康熙帝才能放心。否则,即便周培公自己没有野心,可一旦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与反清势力走到一起,依然是一个康熙帝的“心腹大患”!这就是康熙帝为何要把周培公安置在盛京的原因所在,因为那里是满洲人的“老巢”,有无数双“自家人”的眼睛盯着,周培公翻不出任何浪花。
平衡满汉矛盾清王朝入关之初,对汉臣有着天然的不信任,这种不信任甚至贯穿了整个清王朝二百余年的历史,清初也是满汉矛盾最为尖锐的一个时期。平定“三藩之乱”,其本质还是满洲统治阶层与汉臣“军阀”之间的矛盾总爆发。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让一个汉臣占据了平定“三藩之乱”的首功,康熙帝显然无法向“自家人”——八旗交代。
更重要的是,一旦周培公立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勋,该如何封赏?这也成了康熙帝无法回避的问题。周培公将来会不会成为第二个“三藩”?谁也不知道……与其留下这么多不确定性,倒不如用图海换下周培公,把平定“三藩之乱”的首功记在图海头上,这样对于各方面势力都能有个交代,也更加有利于平衡满汉之间的矛盾。
帝王驭下之术再就是康熙帝的帝王驭下之术了,自古功臣恃功而骄者不在少数,距离康熙帝并不久远的年羹尧便是最典型的例子。无论是图海还是周培公,立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勋,都难保他们将来不会恃功而骄、不会倚功自重!用图海换下周培公,功劳是图海的,周培公想要“恃功而骄”连本钱都没有!反过来,图海虽然领了功,但功劳实际上却是周培公的,这一点康熙帝和图海都心知肚明,图海也无法“恃功而骄”,更加无法“倚功自重”!一切恩典只能是“雷霆雨露、尽皆天恩”,康熙帝此举成功化解了后来雍正帝之与年羹尧的那种尴尬,而且还无须背负一个“屠戮功臣”的恶名。
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平心而论,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远没有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那么出彩,他一生中唯拿得出出手的功劳,恐怕也只有“劝降王辅臣”了。史籍记载,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初为州卒小吏,后来依附显赫者入京、出任内阁供奉。平定“三藩之乱”期间,周培公以类似于现代“参谋”的角色跟随大将军图海出征。后来,周培公利用自己与王辅臣下属的旧关系,只身进入平凉城、劝降王辅臣。最终,图海不战而屈人之兵、兵不血刃地进入了平凉城,降服了首鼠两端的王辅臣。而这,也成了周培公一生中最为出彩的一笔!请注意,自始至终图海都是周培公的上级,从来就没有什么用图海换下周培公之说。
“三藩之乱”被平定之后,清廷论功行赏。经图海保举,周培公出任山东莱登道。平心而论,这个职务并不高,在清王朝形成定制之后,只是文职正四品而已。由此也可见,在平定“三藩之乱”期间,周培公的功劳其实相当有限,不是吗?之后,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期满后赴山东任职,却因为处理不好与上级和同僚的关系,在任仅仅三年便辞官归里了。从这一点大致可以看得出,周培公这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是存在很大短板的,而且动不动就辞官归里、颇有些文人的“清高”,似乎并不适合官场……
这一赋闲,周培公就赋闲了将近十年!直到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与清廷撕破脸,周培公上书康熙帝提出平叛“条呈”,才再度引起了康熙帝的注意。因为周培公所上“条呈”被康熙帝采纳,周培公得以再度出仕,出任盛京提督。说实在的,在盛京这个地方担任绿营提督,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驻防八旗的盛京将军不仅主管盛京的军政,而且还兼管民政事务,盛京提督的权力十分有限……而且周培公是由文职转任武职,本就已经有些“明升暗降”了。由此也可见,康熙帝对周培公的行政能力也的确是有所保留的,并没有那么“器重”。但不管怎么说,好歹周培公还是被康熙帝重新启用了。康熙四十年,周培公死于任上,到此时他已经担任了十年盛京提督了!十年都没有挪窝儿,同样说明康熙帝给周培公盛京提督这个职务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这就是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远没有电视剧《康熙王朝》里那么出彩,差得何止十万八千里……
综上所述,电视剧《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与真实历史上的周培公根本不是一回事,电视剧诸君看看就行,千万别较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