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小常识大全,立秋后该怎么养生?
谢谢我们健康盟主的邀请🌻🌻🌻
【立秋后我们要如何养生】
立秋过后,天气将逐渐变得凉爽,虽然此时天气依然炎热,早晚温差大,起秋风风邪会袭击我们的人体,就难免会出现头疼、喉咙痛、咳嗽鼻炎流鼻涕等症状,而且这时候雨水增多,空气中除了燥热还有湿邪的因素。湿邪就会侵袭我们的脾胃。于是就会有肚子疼、拉肚子、呕吐等情况。所以我们更加要注意养生、强身健体。
那么,立秋后我们要怎样养生呢?
1、坚持秋冻
俗话说“春捂秋冻”,秋天一到,虽然气温将逐渐降低,但是不要急着增加太多衣服,可以锻炼自己抗御风寒的能力,逐步增强身体抵抗力。不过,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不必非要“秋冻”,比如有支气管炎、胃炎等病史的人。这类人群需要注意适当保暖,不能秋冻过头,以防止旧病复发。
2、坚持秋练
常言道“动则不衰,用则不退。”生命在于运动,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身体抵抗力。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闭藏,一方面,我们相应调整起居作息,做到早睡早起另一方面,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或运动,特别是老年人,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还可以强健身体,延缓衰老。
3、坚持秋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大量成熟上市。秋季气候干燥,应当注意润肺止咳、生津益气,要多注意补充水分,常饮用些开水、淡茶、豆浆以及牛奶等,少食辛辣刺激以及煎炸干燥等食物,多吃番薯、玉米、青菜、蜂蜜、红枣等柔润之品。
饮食方面小梅医生再强调这几大类:
一、补气食品
提子、冬枣、枸杞子和益肺阴、清虚火的西洋参。这些食材都有助于补气、在这个时候可以吃起来。
这里不得不提:立秋期间的明星食材是
—— 山药
它既能健肺又能养脾,简直不要太棒了🌟
二、酸
没错就是酸溜溜的食物,脾是甘味为本的
而肺气则以酸为补。所以到了立秋时节,吃甘中带酸的食物就比较适宜。
三、润
润燥养肺就是立秋后的养生重点。中医认为肺主秋季,而燥又为秋季之主气,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又通过鼻与外界相通,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出现鼻孔干燥、嗓子干燥、皮肤干燥、毛发干枯、小便赤黄、大便干结等不适。
注意要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烧烤也要少吃。入秋后气候逐渐干燥,如果再吃辛辣,对养肺不利。可以多吃一些莲藕、荸荠、百合、银耳,有养阴润燥,生津止渴、润肺止咳的作用。
小梅医生给大家推荐几款立秋养生的膳食:
1⃣️三参润肺汤(3-5人量)
【食 材】:太子参30克,沙参30克,玄参15克,水鸭半只(350克),陈皮、生姜、食盐适量。
【做 法】:水鸭斩件洗净,焯水后同生姜稍爆炒。锅内加水煮沸,放入所有食材,大火烧开转小火煲约50分钟,调味即可。
【作 用】:补阴液而治便秘、咽干口燥。太子参能补气生津,药性平稳而适合长期食用。沙参补肝肺之阴而去虚火。水鸭同生姜炒过,寒性大减。这款“清补凉”的药膳,有效缓解咽干鼻燥、干咳无痰、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适合阴虚火旺、虚不受补、病后伤阴的人群食用。
【小贴士】:风寒所引起的咳嗽、咽喉不适与便溏者不宜。
2⃣️润肤红颜羹(3人量)
【食 材】:银耳半朵,雪梨半个,百合干50克,红枣5个,冰糖适量。
【做 法】:银耳泡发剪开;红枣去核;雪梨祛芯切块。把所有食材放入炖盅内,加入适量清水,隔水炖1小时即可。
【作 用】:雪梨能滋润脏腑。银耳,过去的王公贵族都将其视为“延年益寿之品”,其性平,味甘淡,具有强精补肾、补气润肠、美容嫩肤、延年益寿的功效。百合润肺之余,能收敛心神。搭配甘甜、补益气血的红枣,本羹清润滋补,养颜又养心,能改善面色萎黄、便秘、皮肤干燥或咽干鼻燥等诸窍干燥的症状。
适合于爱美女士、阴虚火旺及素食者食用。
【小贴士】:体重超标、血糖升高者去糖。痰湿、气虚、阳虚者不作推荐。
3⃣️油菜燕麦粥——养胃除燥
立秋后还是属于长夏之末,天气仍然比较闷热,易造成食欲不佳,建议用燕麦熬粥喝。燕麦先煮熟,然后放入油菜末煮开。另外,将大米先煮熟,然后将提前做好的山药泥加入煮开。适当喝些能够养胃健脾。
更多的养生保健知识和养生视频欢迎大家关注小梅医生😊😊😊一起来做养生达人吧❤️❤️❤️
秋季给宝宝怎么养生?
适当参加室外活动!俗话说得好:春捂秋冻!顺应自然是最好的养生!
10月8日是寒露节气?
“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明天,10月8日,就是二十四节气——寒露。
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地面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此时,一定要注意驱寒保暖,为健康安度秋冬,做好准备。
寒气,是一种阴邪,最易损伤人的阳气,而阳气,是生命的能量之源。
一旦,寒气损伤了阳气,各种代谢机能就有所减退,将会危害身体健康。
因此,寒露时节,一定要重养生,做好身体保健工作。
寒露将至,重养生,做好五件事,驱寒活血,从秋暖到冬!第一件:喝热茶,暖胃驱寒寒露时节,有“喝寒露茶”的习俗。
此时,喝杯热茶,以热“逼”寒毒,不仅暖胃驱寒,更有益身体健康。
茶水,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把水运送到周身,益于身体健康。
所以,寒露后,多喝点热茶,暖胃驱寒,是不错的选择。
红苏子叶茶,泡水喝,可缓解脾胃气滞,促消化,保护肠胃健康。
中医认为,红苏子叶,具有暖胃作用,能缓解脾胃气滞,胸闷,腹泻,呕吐之证,可用于治疗胃寒症等,具有很好的疗效。
寒露时节,泡上一杯,不仅有益胃部健康,还可促进肠壁的蠕动,帮助消化,预防秋燥导致的便秘。鸡头参茶,泡水喝,可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可延年益寿。
《神仙芝草经》记载:“宽中益气,使五脏调良,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增倍,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
研究表明,鸡头参,含有的多糖成分,具有体外抗氧化作用, 对氧自由基具有直接清除作用。
经常用其泡水喝,可补益肾气,肾气足,则有利于守护阳气,减少疾病的发生。
第二件:饮热汤,驱寒润燥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燥邪严重。
此时,喝点汤水,不但可驱寒暖身,还可润燥滋补,是很好的选择。
牛肉白萝卜汤
材料:牛肉丸、白萝卜、食盐、胡椒粉、小芹菜、姜
做法
1、白萝卜滚刀切块,芹菜切末、姜切丝;2、将萝卜放砂锅中,加水750毫升,煮至萝卜变透明;3、加入牛肉丸,煮沸之后,再滚5分钟,加入切好的姜丝;4、撒入胡椒粉,加盐,加入小芹菜调味、点缀即可
川贝雪梨银耳汤
材料:雪梨,川贝,银耳,冰糖,枸杞
做法:
1、银耳,泡发,去蒂,撕碎;
2、川贝、枸杞,洗净,放入汤锅中;
3、雪梨,带皮,切小块,也放到汤锅中;
4、汤锅加2-3升水,上火加热,大火烧开,去掉浮沫;
5、加入冰糖,改小火煲,20-30分钟即可。
第三件:泡泡脚,驱寒气“寒从足生”,寒露后,热水泡泡脚,是不错的选择。
用热水泡脚,可驱除寒气,舒筋活血,温暖全身。
泡脚,做注意这几点:
泡脚水量,要适当多一点,以没过脚踝为宜。
泡脚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凉,成年人泡脚的最佳水温,在38℃~43℃左右,比人体温度稍高一点即可,老人和小孩泡脚的最佳水温在35℃~40℃左右。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泡到全身微微出汗,约30分钟为宜。
老人泡脚,以20分钟为宜,小孩泡脚,以15分钟为宜。
泡脚水加花椒,祛湿又驱寒。
用一个棉布包10克花椒,用绳系紧,加水煮40分钟,用这个水泡脚即可。
怕冷、容易手脚冰凉的人,可以用生姜泡脚。
一般取15-30克生姜,将其拍扁,放入锅中加小半锅水,盖上锅盖用热水煮10分钟。
煮好后,将全部姜水倒出,加入适量冷水,至40℃左右以不烫为宜。
第四件:水果,蒸着吃寒露过后,天气不但逐渐转寒,还比较干燥。
此时,多吃水果,对于润肺,对抗燥邪,十分有益。
然而,很多水果性质寒凉,有些脾胃虚寒、体质较弱的人,在寒露后吃水果,不易消化吸收,甚至产生腹泻。
此时,不妨将水果蒸着吃。
生吃苹果,能够较好保持苹果中的维生素C。但苹果煮熟后,所含的多酚类天然抗氧化物质含量会增加,也能达到降低血糖、抗炎杀菌的效果。
蒸过的苹果口感酥软,味道酸甜可口,有利于加速身体新陈代谢,助力健康。
梨能润肺止咳,在干燥的秋冬季节,很多人都会给自己削个梨吃。但梨属寒性,天冷时吃生梨会更感体寒,外感风寒引起咳嗽时更不能吃生梨。
但煮熟的梨,可去除寒性,梨皮会变得略苦,去燥润肺的功效完全被释放出来。
梨籽中的木质素本来属于不可溶纤维,但在加热后会在肠道中被溶解,将有害的胆固醇揪出体外。
第五件:晒太阳晒太阳,是补阳气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经常晒晒太阳,不仅有助于驱寒,对五脏六腑,皆有益处。
此外,经常晒太阳,可以降低流感病毒,及其他常见呼吸道疾病的几率。
后背的督脉,是所有阳经汇聚的地方,主一身的阳气。
晒后背,让督脉有比较高的温度,对养护阳气都是有帮助的。
晒后背的时间,在40-60分钟左右为宜,出少量汗、微微困倦效果最佳。
在阳光下,摊开双手朝向阳光,或者,抬起双手,掌心朝向阳光即可。
常晒手掌,可舒缓疲劳,促进睡眠,还有助于清心安神。
6~10点太阳,红外线比较强,紫外线偏弱,比较温和,适合晒足部。
露出脚踝,对着太阳晒晒脚底,有助于驱寒,减少抽筋。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养生达人们都在吃什么滋补抗寒?
哎呀,今年秋天,我们安庆地区百未遇大旱,农夫心内如汤煮,哪还有心事去吃什么滋补抗寒喏?新冠肺炎时期,怕是老天爷在有意捣鬼吧?不然,为什么老是不肯下雨呢?
深秋不雨禾遭殃,
风起尘扬草亦黄;
赤日当空心像火,
肉价又在天天涨。
是不是要多喝菊花茶?
秋季养生不仅喝菊花茶,可以试试别的,
秋季养生之道你get到了吗?
秋季是农历七、八、九三个月份,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等6个节气。现是秋季之时,所谓秋季养生肺当先,在这个时候,夏季的炎热气息已经在慢慢退却,人们浮躁的心情也在凉凉秋意之中渐渐冷却。俗语中道:秋高气爽,我们往往容易在迷人秋季中忘情作乐,进而忽视养生大业,待我们醒悟之时,为时已晚,许多我们没有注意到的因素往往在不经意间毁坏着我们的身体,影响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秋季的特点在于由热转凉,是“阴消阳长”过渡期。《黄帝内经》中有提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诗经中也有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就是说,九月一到,冬天就要到了,于是就开始准备棉衣以作御寒准备。在古代,人们都对24季节的转换非常关注,因为它不仅关乎着一年的农事,也时刻关乎着我们的健康。
那秋季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
1、秋季干燥,饮食应滋阴润肺
2、防秋燥,宜滋阴润肺
3、肺气旺,宜多食酸食
4、皮肤干燥,少用去脂皂
5、春困秋乏,要保证足够的睡眠
6、预防咽炎,温度和湿度要适宜
7、秋宜凉,未寒不忙添衣裳,简单点说就是不要过早的添加衣裳。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温度逐渐降低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够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但也不要过度的秋冻,“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就穿棉”。
补益中气,养肺的药膳——山药薏仁粥
原料;杏仁30克,山药50克,小米250克
做法:先把山药洗净,切成片,然后煮熟,把小米放到锅内用文火炒至散发出香味,再把小米磨成细粉;把杏仁炒熟,去掉杏仁皮然后切碎,最后把以上药粉混匀搅拌,熬成粥即可。
功效:补中益气、补肺。适用于秋季变凉导致的燥咳,心烦不眠,慢性支气管炎等。 天高气爽的秋季来临,正是养生无限极的好时节。
拿起你们的养生用品,趁着秋季的好天气赶紧动起来吧。秋季养生,防暑降燥,润肺静心,合理适当的养生保健才能让身体倍儿棒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