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之道,中医养生注意什么?
中医养生讲究精气神,药食同源有奇效,教你五味食物养生法
中医养生,讲究人的“精气神”,人的精气神是维持人体运作的重要“能源”。
而精气神补充,则来自于我们每天饮食的滋养,正如宋代医家陈直在他的养生专著《养老奉亲书》中所说:“主身者神,养神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食者生民之天,活人之本也。”
因此,借助食疗的方式,即能够吃出健康,达到养生的效果。
而目前很多人就是因为饮食不当,而导致不少慢性疾病出现,如肠胃炎、肥胖、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糖尿病等等。
食疗养生本是“药食同源”,应该如何做好饮食养生工作?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讲究的是“药食同源”,即医事活动跟食事活动有关,很多食物都有着药食兼具的作用,可以用来食疗养生或者是调理疾病。
在传统中医食疗中,跟中医治疗一样,强调辨证食疗、辨证施食、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与此同时,我国的传统中医还将阴阳五行、腑脏、经络、病因、病机等中医理论与食物紧紧联系起来,赋予食物药物的性能,于是便有了可能对人的养生保健、调节疾病康复的食物。
药补不如食补
在历代中医理论中,有着不少关于食疗养生的记录,如“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治疗与食养原则,并且论述了药物与食物对人体相得益彰、互相补益的配合关系。
中医理论认为“食之味,有与身为害,宜则不,害则疾”,食物的性味是中医食疗的基础,根据中医药基本理论,不同的病症食疗的方式也不尽相同。食物的性味即“四气五味”,“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
寒凉食物,有清热解毒、生津降火、滋阴解热,维持人体津液。常见食物如绿豆、西瓜、苦瓜等。
咸味食物主要来源地钠盐,多来自海产品,部分有便缓解便秘的作用,常见食盐、紫菜、海带、肉苁蓉。
其中,肉苁蓉更是一种备受欢迎滋补佳品,它是梭梭树上的寄生植物,同时也有着“沙漠黄金”之称。不少中医书《本经》、《别录》、《药性论》、《本草求真》等总结了肉苁蓉有调养肾脏、益精、润燥、滑肠等作用。不少人在进食肉苁蓉的时候会配合上玫瑰酒,借助玫瑰酒清新健脑、滋阴、健脾益胃的效果,令肉苁蓉的功效更上一层楼,这也是为什么(沁凤泉)苁蓉玫瑰酒会成为市场上抢手的产品之一。
温热食物,有散寒、助阳通络,缓解寒性疾病的功效。如红糖、羊肉、白酒、胡椒、辣椒等。
酸味食物,入肝,有生津止渴,开胃收敛固涩的作用,常见柠檬、乌梅等。
辛辣食物,具有散寒、行气活血的功效,多用于风寒感冒、气滞血瘀、湿滞痰阻等病症,如常见的生姜、辣椒、桂皮等。
到底该如何秋冻?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37℃左右。如果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白露过后,昼夜温差加大,要及时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深秋穿得过于单薄,就容易生病。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
在春捂秋冻的“非常”时期,朋友们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
怎么形容忽然就立秋?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季节踏着轻盈的步伐,枫叶抬起红润的脸颊,我迎着灿烂温暖的云霞,用心开足祝福的马达,愿你立秋时节快乐到家。
所谓“早立秋冷飕飕”、“秋前秋后一场雨”。立秋首先带来天气变化,天气将由热转凉,日夜湿差逐渐加大。此时,要注意适时添加衣被,尤其是夜间睡觉时腰腹要盖被子,以防受凉。此外,还要“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人体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才合乎秋季养生之道。
有没有哪句话让你心里酥酥的?
1.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太阳是十八岁的,月亮也不超过二十。三月初是一只破洞的枕头飞出好多羽毛,九月是一场明黄色的展览,我们牵手去逛,秋天从不收门票。(尹维安)
2.我所需要的是一批随叫随到的微风,是一场不分青红皂白的好雪,是那雪中依稀可见的,一匹踱往宋朝的廋马。(东东枪)
3.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 和你的心上人,一起走在街上。(海子)
4.想和你,在清晨的早餐店,我们不赶时间,叫上一碗热乎乎的豆浆,吃刚出锅的油条。听老板讲他老婆十八岁嫁给他时的故事,听隔桌阿姨大侃养生之道,听店里帮忙的老头抱怨大家说他看上去像七十岁的人了,不时相视一笑,看店外人来人往。想和你尝尽世间百苦,在这绵长流动的时间里。(德卡先生的信箱)
5.你是那么令人着迷,要让人如何不好奇你的十八岁和八十岁。(海桑)
6.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无门禅师)
7.你要相信世界上一定会有一个爱你的人,无论此刻你正被光芒环绕、被掌声淹没,还是那时你正孤独地走在寒冷的街道被大雨淋湿,无论是飘着小雨的清晨,还是被热浪炙烤的黄昏,他一定会怀着满腔的热情和目光里沉甸甸的爱,走到你身边,抓紧你。他一定会找到你,你要等。
年龄到70岁?
养生是这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年代里的永恒话题。并且它似乎与年龄无关。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养生。只不过老年人的养生更迫在眉睫些。
往往,年龄到70岁的老人,按年代推算,都是四零、五零后人了。而那个年代,大多数人都是从艰苦生活中走过来的。我的母亲也是那个年代的,听母亲讲年少时代的艰苦生活,我能体会到为啥现在的老年人大多数身体都那么差了。她们分明是年轻时欠了健康债。
老年朋友都知道,当时整体生活水平低,大多数家庭都吃不饱穿不暖。有的饥寒交迫到吃谷糠,啃树皮,冬天穿不上棉衣,并且还要超负荷劳作。因而,在积劳成疾的艰苦条件下,到老年能不落下病根嘛!况且,人到了70岁,各组织结构和脏腑功能本来就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所以,这时候的养生保健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老年人究竟怎样才能养生呢?对此,我是这样看的:首先,有慢性基础疾病的老年朋友,一定要科学合理地控制好病情。比如:高血压的朋友,要遵医所嘱认真服药,把血压控制好,避免其诱发心血管病的发生;糖尿病朋友也要科学地控制好血糖,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等,只有把这些慢性病管理好,才是最好的养生方法。有人可能会说了,要控制好这些病情,哪有你说得那么容易呢?
我很理解老年朋友们的心情,正因为被这些慢性病困扰,所以才有他们千方百计寻找摆脱疾病的捷径。可结果呢?捷径没找到,金钱反倒搭进不少!那些参加这培训那讲座的老年人不就是例子吗?
一些商家正是抓住了老年人的这些心理,于是,以讲座授课以及赠送小礼品的方式误导老年人来购买一些保健品,然后从中牟利!就比如:前些天,轰动全国的吉林新冠肺炎疫情的零号病人传播上百人的新闻,不就是这样的情况吗?
那么,各种培训机构授课推销的产品,真能让老年朋友获益吗?我看未必!粗略统计,目前,我国有3亿多高血压患者,4000万多糖尿病人。如果单单吃点保健品能根治这些顽疾的话,那么,何来这些病的上升趋势?国家又何必把这些病纳入基药管理当中呢?
所以,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想靠保健品养生保健恐怕不行,而要靠科学的临床治病方案控制病情才是正途。毕竟,像高血压,糖尿病等这样的慢性病,西医临床上都有成型的系统规范的控制措施。
其次,70岁的朋友养生,运动要量力而行。随着媒体业的发展,各种养生保健节目层出不穷,其中,少不了一些教人运动的。不错,运动的确能强筋健骨,舒筋通脉,增强体质,令人精力旺盛。但具体也得因年龄与自身素质而定。一般,老年人,选择运动时要以有氧运动为主,并且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的动作也要缓慢,比如:打打太极,练练气功,散散步,做做老年操等。而对于那些极限的、刺激的、高强度的运动,比如:爬山,速跑,举重等等,本人是不赞同70岁的老人去挑战的。毕竟,老年人精气衰弱,气血运行迟缓,血压不稳,血管弹性也差。超强度的运动会极大地增加突发疾病的风险。
再次,合理饮食,谨慎起居对老年人的养生至关重要。1.合理饮食:70岁的老年人经历了时代的变迁。过去是吃不饱,现在是吃得“太好”!而这两者都是不利于养生的。《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中讲:“尊年之人不可顿饱,但频频与食,使脾胃易化,谷气长存”。所以,在合理饮食上,建议老年朋友要少量多餐。并且讲究营养全面,清淡为主,应以“三多三少”为饮食原则,即蛋白质多、维生素多、纤维素多;糖类少、脂肪少、盐少。
另外,老年人由于肾气衰弱,生理机能减退,体内钙的流失也快。所以,饮食中要注意多吃补充钙质的食物。比如:乳品、大豆与豆制品、芹菜、山楂、香菜等。
2.谨慎起居:以老年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的特点看,睡眠大半都不是很多!尽管如此,老年朋友也要营造好的睡眠氛围,保证居室环境整洁,空气流通,湿度适宜。然后养成到点就睡的习惯,实在睡不着,也要闭目静养。从而保证每夜静卧睡眠至少6小时为宜。这里我要提一点的是:现在科技进步,手机成了人们消遣的工具。而很多老年人也与时俱进,玩起了手机。殊不知,长久玩手机是最耗气耗血的伤身习惯。所以,老年朋友一定要审度着自己的健康,而控制好看手机的时间。
再次,70岁老人要想养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怡情。这个年纪的老人,很多已是儿女子孙自立门户。所以,辛劳了大半辈子,剩下的人生就是怡情悦志,可以养养花,养养鱼,下下棋等。从而管理好自己的情志。千万不能生气,动怒,忧伤。有些老年人,可能因为丧偶而备感孤独,这样的话,可以参加一些老年社团活动,从而转移落寞感。总之,“抑郁可以亡身”,优良的情绪,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是养生不可或缺的法宝。
最后,我要重点强调的是,70岁以上的老人,不要乱服药品。有些老年朋友由于健康知识匮乏,加上年老体衰,整天身体哪哪都不舒服,于是,就愿意随便吃药,甚至“听风就是雨”,今天听这位老伙伴说这药好使,马上就去买;明天听那位老邻居说某某药管用,又急忙去买。可这么做,是最不利于健康的!
那样,非但不能养生,反而会给身体带去负面影响。因为,老年人由于各项功能减弱,体内对药物的代谢速度也减慢,致使血药浓度会比一般人高。而药品一旦不对症,其在体内的负面作用就会很明显,那样,对老年人原本的脆弱身体就会伤害更大。所以,老年朋友在用药方面一定要遵医嘱。
关注执业药师“药文汇”,分享客观严谨的医药健康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