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苏煮鸡蛋的功效与作用,挂豆腌制做法?
①:一定选新鲜的嫩豆,无虫眼的;最好刚从地里摘下的嫩豆,保留豆蒂;(如在市场购买不要选洒过水的,陈豆不选,老豆不要;否则泡出来成品不脆爽)
②:选好嫩豆,不能用水洗,先放在阳光下晒软;手抓感觉软就行了。备器材:可选择10cm口径的玻璃瓶、泼水陶罐、(5L塑料油瓶或10㎏海天大口辣酱瓶;说明一下,泡后尽快食用;不宜久储)选择大小5cm鹅蛋石若干洗净。
③:将晒好的豆角,扎成200g一小把;一层层地放入瓶罐中,根据豆角的量放入中粒粗盐;按1斤豆角一两盐放入,灌入清水用鹅卵石压实;水一定淹到豇豆使其不外露。再放入一两左右盐放入瓶罐口,用瓶盖密封好;或用塑料袋扎实。放入阴凉处,大约一周后就变色了;当不酸,想吃酸味,将瓶罐放入温暖处十几天就Ok了。
④:豆角腌泡好后,取一份后;并将瓶罐中压紧密封好,洗净切1一1.5cm小断,备干辣、蒜沫、白糖;锅中先倒入菜油(色拉油)烧热倒入豆断(配料)快速翻炒,立即盛盘;一盘又脆、又嫩、微酸的酸豆角成功了。此菜开胃、生津、特别下饭。
⑤:假如腌泡多了,吃不完别急;将酸豆角取出用开水汤煮一下,放在太阳晒干;下半年用五花肉红烧干豆角,风味一绝;不信你试一试。
良心推荐,这种方式在我地是传统泡制;一直延续下来,大家都喜欢吃。
鸡屎藤有哪些作用?
鸡屎藤是茜草科矢藤属多年生的草质藤本。
鸡屎藤又叫臭屎藤,雀儿藤,斑鸠饭,女青,牛皮冻,却苏,枸屁藤等。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福建,四川,广西,云南,湖南,贵州,河南,浙江,江西等地。
鸡屎藤也是一种草药。具有除湿,消食,活血,止痛,祛风消肿等功效。鸡屎藤茎可以长到5米左右,叶片卵形或者是披针型,也有心形,叶片长4~9厘米,宽2~3厘米。花期在每年的5~6月份,开花,一簇一簇聚在一起,花序为圆锥花序,花冠为玫瑰红色和紫色。
鸡屎藤生命力顽强,适应性好,根系非常发达。常生长在荒山,草地,丘陵,林下,平地,灌丛中。鸡屎藤喜欢温热,潮湿的环境,土壤需要肥沃,湿润的砂质土壤最好。
苏子油最佳吃法和做法?
1、直接口服:人均日服用量5-10毫升,儿童减半,每次2.5-5毫升,每日1-2次
2、沾面包:将植物油盛入小碟中,拿面包或馒头沾上油,品尝初榨油的清香与滑润。
3、凉拌佐餐:在拌凉菜时放入少许调味或增加光泽。
4、烘焙:糕点制作过程中,代替氢化油或奶油做烘焙用油。
5、自制调和油:将营养油与日常食用的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按1:5~1:10的比例混合均匀,按日常习惯食用即可达到良好的补充和均衡营养的目的
紫苏叶怎么炒好吃?
紫苏叶是一种常用的中式调味料,可以用来烹饪和装饰菜肴。炒紫苏叶的方法如下:
材料:
- 紫苏叶 100 克
- 葱姜蒜适量
- 盐 适量
- 鸡精 适量
- 食用油 适量
步骤:
1. 将紫苏叶洗净,沥干水分备用。
2. 锅中加入少量食用油,放入葱姜蒜煸炒出香味。
3. 将紫苏叶放入锅中,翻炒均匀。
4. 加入适量的盐和鸡精,继续翻炒均匀。
5. 直到紫苏叶变得脆嫩,呈现出深绿色,即可关火。
6. 将炒好的紫苏叶盛出,放在碗中即可享用。
炒紫苏叶时要注意火候,火不要太大,以免炒焦。同时,紫苏叶的味道比较浓烈,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适量的盐和鸡精调味。
王安石诗里说的春风送暖入屠苏是指紫苏吗?
这句诗出自王安石七绝《元日》,是这样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从诗的标题看,王安石写的是“元日”景象。那么,“元日”是什么意思,与“春风送暖入屠苏”又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元日”怎么又和“紫苏”扯上关系了呢?
“元日”就是春节吗顾名思义,元日,就是第一日,古人说的“元旦”,新年的第一天。现在已公历纪年,“元日”就应当是一月一日。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因为历法的不断改革,“元日”就不一定就是一月一日,或者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元旦”了。那么,“元日”是不是就是古代人的“春节”呢?
自夏朝以来,中国古代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多以冬至月前后的月份为正月,也就是新一年的开始。公元前104年时,汉武帝下令改革历法。天文学家落下闳、邓平等人制订了《太初历》,将原来以十月为岁首改为以孟春正月为岁首,这便是一直沿用至清朝末年的阴历纪年。这样一来,正月初一就是“元日”了。
按照“过年”的概念,元日前一天交子时后就是新年的第一天,等于是过了一年。但是,“过年”与春节又是两回事。
中国古代大概是从汉代开始,使用阴阳合历,阴历以月相定月份,以太阳定年周期。于是,便出现了以阳历确定二十四节气,以二十四节气指导农时和传统节日的纪年法。其中,“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首,春天的第一天。“春为岁首”,古代也有把立春这天作为一年的开始,即为“元旦”。
更为准确的说,阴历正月初一是每年的第一天,立春则是季节的第一天。但在民间民俗的用法上,仍然以立春为新年的第一天,比如,以干支纪年的属相就是以“立春”来划分的。按照干支纪年法,今年是庚子年,肖鼠,在2020年立春之后出生的人,其属相才是“鼠”。
“立春”是“节”,所以叫“春节”。从以上简述来看,“元日”与“春节”并不是同一天,最主要的原因,是“元日”以阴历纪年,是“正月初一”。“春节”则是以阳历纪年,是四季起始之日。由于采用阴阳合历,这才出现了两个“节日”。直到民国时期,袁世凯确定正月初一为“春节”,新中国则以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才是我们现在的“节日”概念。
北宋时期,最隆重的节日是“元日”。立春那天,主要是举行“开春”仪式,诸如“鞭打春牛”等,官府,乃至宫廷都要庆贺新春的开始,一年的农事就此忙起来了。《东京梦华录》中说:“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陶渊明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乎西畴”,讲的也是立春开耕的事情。
所以,王安石这首七绝,写的是农历正月初一这一天的热闹场面,与现在的“春节”不是一回事。
屠苏是什么意思屠苏,是一种酒,而不是紫苏。但是,关于“屠苏”的来历,却似乎又疑似紫苏与之有一定的联系。
古代中国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这天,要饮屠苏酒以避瘟疫。新的一年到来,即将进入万物复苏的季节,百毒百虫也将随之活跃,因而,饮此酒以避一年之瘟疫。这好比端阳节以雄黄、艾蒿趋避瘟疫一样,都是一种民间习俗。我们这里还保持着三月三这天,以地地菜煮鸡蛋来避瘟疫的传统。
那么,屠苏酒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酒,它是用什么原料制成的呢?
据说,屠苏酒是三国时期华佗所制,以大黄、白术、桂枝、防风、花椒、乌头、附子等中药浸泡在酒中,大致就是现在所称的“药酒”。这个传说到底可不可信,还得考证东汉末年时,是不是有烧酒。若是没有,米酒恐怕是不能泡药酒的。据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说法,烧酒工艺是元朝时期才传入中国的。但是,洪迈的《夷坚志》却说,南宋时期就有人以烧酒之法酿制酒精度比较高的烧酒了。
而且,有考古文献证明,烧酒在东汉时期就有了,酒精度到现在还可以测出有25度到35度。
因而,华佗制作药酒的可信度还是很高的。不过,从传说中的配方中,却没有“紫苏”这一味。是不是配方传抄有误,漏洞了紫苏呢?那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屠苏不是紫苏。
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说,屠苏是一间草舍的名字,这个草舍中居住着一位名医。这个名医每年大年夜都要给各家各户送一包草药,嘱咐大家把药包投进井里,到元旦那天参入酒中,喝下去便能避疫。这个说法似乎更加合理,虽然东汉时期已经可以酿制烧酒,但却不是每家每户都消费得起。把浸泡过中药的井水掺进米酒中,却是可以做到的。
那么,那位神秘的医者在药包中到底包了哪几味中药,是不是包括了紫苏,也是一个永远都无法知道的谜。清代有人留下了屠苏的配方,其中是不是有紫苏,题主不妨自己去考证一番。
总而言之,屠苏不是紫苏,但是否与紫苏有关,这种药酒中是否含有紫苏,并不是重点。比如题主,认为屠苏酒中也有紫苏,也是完全可以的。反正都是传说,以一种文化的心态来对待,无不可。
文人雅士与“屠苏”从王安石的诗中,可以看出,屠苏酒不是春节饮用的,而是在“元日”这天喝。假若按照现在已正月初一为“春节”,在这一天喝屠苏,那就是春节这天“春风送暖入屠苏”了。
与王安石同时代的苏辙,也写过一首有关屠苏的诗。东坡先生这位小兄弟是这样说的:
年年最后饮屠酥,不觉年来七十余。 十二春秋新罢讲,五千道德适亲书。
木经霜雪根无蠹,船出风波载本虚。 自怪多年客箕颍,每因吾党赋归欤。
“除日”是农历十二月的最后一天,白天叫除日,夜晚便是除夕。苏辙的这首诗,与王安石所说的又不太一样,是在元日之前的一天喝屠苏酒。
苏辙在除日喝屠苏,得到了清代马之鹏的支持,在《除夕得庐字》诗中,马之鹏说"添年便惜年华减,饮罢屠苏转叹?。"
不过,南朝梁国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讲到:"正月一日,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次第从小起。"这个时候,“元日”不仅要喝屠苏酒,而且,也喝椒柏酒、桃汤,都是些避瘟疫的饮料,或称其为健康饮料,大致也没什么问题。喝屠苏酒还分长幼顺序,从最小的孩子开始喝。
北宋郑望之曾写过一首《除夕》诗,很形象的描写了除夕喝屠苏酒的场面,一家人和睦相处,共度佳节的融融气氛跃然纸上:可是今年老也无,儿孙次第饮屠苏。一门骨肉知多少,日出高时到老夫。
郑望之是北宋遗老,在宋钦宗朝是比较坚定的主和派,屡遭李纲等人弹劾罢官,又多次复职,直到宋高宗绍兴年间,才以徽猷阁直学士致仕。写这首诗的时候,大概是其暮年了。虽然偏安一隅,此老得享天伦之乐,也是其乐无穷呢。
与郑望之不知亡国恨截然的不同的文天祥,也写过与屠苏酒有关的诗: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这首诗写于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除夕,文天祥此时已被关押了三年。诗中,文忠烈自感囚徒生涯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了,于是,在新年即将到来的时候,想起了屠苏酒,不知来年除夕是否还能再喝上一杯。文天祥在悲悯人生的同时,也以屠苏酒寄托了对国故家园的思念之情,读来也能使人品味到《过零丁洋》中的那种豁达、豪迈之情。
屠苏酒虽然不一定有“紫苏”,也不是古代意义上春节所喝的酒。但是,其中所包含的文化风情,却是相当丰富的。同时,也超越了文化民俗的范围,寄托着古仁人志士的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