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伊始,风云初现
当我悠悠转醒,只觉眼前景象怪异非常,四周是古朴的营帐,粗布的帷幔随风轻轻晃动,地上铺着的是干草,散发着淡淡的气味,我揉了揉脑袋,努力回想之前的事情,记得我本是个历史爱好者,正熬夜看着三国的资料,不知怎么就昏睡过去,醒来竟到了这般陌生之地。
“报!军师有请!”一个身着盔甲的小兵突然闯入,高声喊道,军师?三国里的军师,第一个在我脑海中浮现的便是诸葛亮,难道我真的穿越到了三国?还阴差阳错地要见到大名鼎鼎的诸葛孔明?怀着忐忑又激动的心情,我跟随小兵出了营帐。

出得帐外,只见营中士兵们正在操练,步伐整齐,口号响亮,远处,一位身着长袍、羽扇纶巾的男子正与几名将领交谈,我一眼便认出,那正是诸葛亮,他身姿挺拔,虽面容清瘦,却难掩其睿智与沉稳之气。
诸葛亮见我走来,微微颔首,示意我近前。“阁下看来并非此间之人,不知从何而来?”他的声音平和却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我心中一惊,不知该如何作答,总不能说我是从千年之后穿越而来吧,犹豫片刻,我只好含糊道:“在下本是一介旅人,途中遭遇变故,迷失至此。”
诸葛亮似乎并未深究,转而与我谈起了天下局势,从他口中,我听到了熟悉又陌生的话语,什么曹操雄踞北方,孙权据有江东,刘备暂居荆州,图谋益州,我努力将脑海中关于三国的知识与眼前的现实相对应,同时也暗暗思索,自己既然来到了这里,能否改变些什么,尤其是提醒诸葛亮小心那些可能出现的危机。
赤壁前夕,暗流涌动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在军营中站稳了脚跟,局势愈发紧张,曹操亲率大军南下,意图一举荡平孙刘联军,诸葛亮正积极筹备与东吴联合抗曹之事。
一日,诸葛亮将我唤至帐中,神情严肃地说道:“如今曹操势大,孙刘联合乃大势所趋,但东吴内部亦有分歧,子敬(鲁肃)虽力主联合,然张昭等人力主降曹,吾此去东吴,恐多有波折。”我听后,心中一紧,忙道:“军师才智超群,定能说服东吴君臣,只是那周瑜,虽也是主战派,但此人自负,恐与军师难以相处。”
诸葛亮微微一笑,道:“吾与公瑾(周瑜),各为其主,虽有分歧,然抗曹乃共同目标,自会以大局为重。”话虽如此,我却深知周瑜对诸葛亮的忌惮,日后定会生出诸多事端。
不久,诸葛亮便与鲁肃一同前往东吴,我在荆州焦急地等待消息,几日后,传来诸葛亮舌战群儒,成功说服孙权联合抗曹的消息,我心中稍安,但紧接着,又得知周瑜对诸葛亮心生嫉妒,欲设计刁难。
原来,周瑜以军中缺箭为由,要诸葛亮在十日之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明显是刁难,我听闻后,赶忙找到诸葛亮,劝道:“军师,此乃周瑜故意刁难,十万支箭,十日之内如何能造得出来?”诸葛亮却摇着羽扇,胸有成竹地说:“吾只需三日便可。”见我满脸疑惑,他又低声道:“吾已算定三日后必有大雾,届时可借船前往曹营,曹操生性多疑,见大雾弥漫,必不敢轻易出战,只会以箭射之,吾等便可借得十万支箭。”
我听后,对他的神机妙算佩服不已,果然,三日后,大雾弥漫,诸葛亮率领草船前往曹营,曹操果如他所料,下令放箭,不一会儿,草船上便插满了箭,诸葛亮成功借得十万支箭,周瑜的刁难也落了空。
荆州风云,危机四伏
赤壁之战后,孙刘联军大获全胜,曹操退回北方,胜利的背后,荆州的归属问题却成了孙刘两家矛盾的焦点,东吴认为荆州是他们出力所得,理应归他们所有,而刘备则以暂居荆州,日后夺取益州后再归还为由,拒不归还。
周瑜又心生一计,欲以孙权之妹孙尚香为诱饵,骗刘备前往东吴,将其扣留,以此要挟荆州,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谋,却还是让刘备前往东吴,并派赵云陪同,我得知此事后,忧心忡忡地对诸葛亮说:“军师,此去东吴,凶多吉少,刘备若有闪失,荆州危矣。”
诸葛亮却镇定自若,道:“吾已安排三个锦囊,子龙(赵云)可依计而行,定能保主公平安归来。”我虽相信诸葛亮的智谋,但仍不免担心。
刘备到了东吴后,起初一切顺利,他与孙尚香情投意合,周瑜的计划似乎并未奏效,不久后,孙权与周瑜又生变故,欲强行扣留刘备,关键时刻,赵云打开第一个锦囊,依计向刘备说明情况,刘备便以江边祭祖为由,带着孙尚香逃离东吴,周瑜得知后,亲自率军追赶,却被诸葛亮早已安排好的伏兵击退,还落下了“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笑柄。
但荆州的危机并未就此解除,曹操虽退回北方,但仍对荆州虎视眈眈,而东吴也不会善罢甘休,刘备阵营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关羽性格孤傲,与一些将领时有矛盾,我深知,荆州的局势犹如一座随时可能爆发的火山,而诸葛亮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益州征程,艰难险阻
随着局势的发展,刘备决定西进益州,谋取立足之地,诸葛亮则留守荆州,辅佐关羽,我随刘备一同西进,一路上,我们遭遇了诸多艰难险阻。
在涪城的宴会上,庞统曾劝刘备趁机拿下刘璋,刘备却以仁义为由拒绝,我深知,此时若不果断行事,日后必生祸端,我私下找到刘备,劝道:“主公,如今益州局势复杂,刘璋暗弱,若不趁机夺取,他日必为他人所得,庞统先生所言极是,望主公三思。”刘备沉思良久,最终还是决定按原计划行事,徐徐图之。
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刘璋得知刘备西进的意图后,双方关系破裂,战事爆发,庞统在攻打雒城时,不幸中箭身亡,刘备悲痛万分,无奈之下,只得召诸葛亮入川相助。
诸葛亮留下关羽镇守荆州,带着张飞、赵云等将领入川,一路上,诸葛亮巧用计谋,攻城略地,顺利与刘备会师,成功夺取益州,但在这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诸葛亮的疲惫与无奈,他既要运筹帷幄,又要安抚各方势力,着实不易。
荆州失陷,局势逆转
就在刘备在益州立足未稳之时,荆州却传来噩耗,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所杀,我听闻此消息,悲痛欲绝,而诸葛亮更是痛心疾首。
荆州的失陷,对刘备集团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它不仅失去了重要的战略要地,还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刘备为报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等大臣的劝阻,执意东征东吴。
我苦劝刘备:“主公,东吴已有所防备,此时东征,胜算渺茫,且如今曹魏虎视眈眈,若贸然出兵,恐腹背受敌。”刘备却怒目而视,道:“吾与云长(关羽)情同手足,他死于东吴之手,吾若不报此仇,有何颜面立于世间!”
诸葛亮无奈,只得精心筹备,希望能尽量减少损失,刘备在东征过程中,因轻敌冒进,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而归,此次战败,刘备元气大伤,不久后便在白帝城病逝。
临终前,刘备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治理国家,诸葛亮涕泪横流,发誓定当竭尽全力,兴复汉室。
北伐之路,壮志未酬
刘备死后,诸葛亮肩负起了兴复汉室的重任,他一方面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另一方面积极筹备北伐。
在北伐过程中,我始终跟随在诸葛亮身边,他事必躬亲,为了北伐可谓是殚精竭虑,第一次北伐时,他巧用离间计,使曹睿罢黜司马懿,然后派马谡守街亭,我深知马谡言过其实,便劝诸葛亮:“军师,马谡虽熟读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街亭乃战略要地,不可轻忽,望军师另选良将。”诸葛亮却道:“马谡自幼熟读兵书,吾观其才学,堪当大任,且吾已再三叮嘱,他必不会有误。”
马谡违背诸葛亮的部署,在山上扎营,被张郃击败,街亭失守,诸葛亮无奈,只得挥泪斩马谡,第一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
此后,诸葛亮又多次北伐,但都因各种原因未能成功,他的身体也每况愈下,我看着他日益消瘦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悲哀。
五丈原上,秋风萧瑟,诸葛亮躺在病榻上,我守在他身旁,他看着我,缓缓说道:“吾一生为兴复汉室,鞠躬尽瘁,然终未能实现心愿,阁下来自异处,知晓后事,不知汉室可有复兴之日?”我心中悲痛,哽咽着说:“军师,您的努力与付出,后人皆会铭记,汉室虽未能在此时复兴,但您的精神却永垂不朽。”
诸葛亮微微一笑,闭上了眼睛,一代智星,就此陨落,我望着他的遗体,泪水夺眶而出,我虽来自千年之后,试图改变一些事情,提醒他小心各种危机,但历史的车轮似乎难以阻挡,诸葛亮的智慧、忠诚与担当,却永远刻在了我的心中,也将永远闪耀在历史的长河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