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热闹非凡的火锅世界里,九宫格火锅凭借其独特的分格造型,成为众多食客的心头好,那一方方规整的格子,好似一个个小天地,承载着各种食材的奇妙变化,而围绕着火锅里的九宫格,有这样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它最初是用来区分辣度的,这个说法究竟是真是假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寻九宫格火锅背后的奥秘。
要探究九宫格最初的用途,就不得不追溯火锅的起源,火锅作为一种极具特色的饮食方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雏形可追溯到数千年前,古人围坐一起,在鼎中煮食各种食材,这种饮食方式逐渐演变发展,而九宫格火锅,一般认为起源于重庆的码头文化,在旧时的重庆码头,船工们为了满足高强度劳作后的饮食需求,创造出了火锅这种方便、快捷且能补充能量的饮食方式,他们在锅中加入各种廉价的食材,如毛肚、鸭肠、黄喉等下水,用麻辣的调料来掩盖食材本身可能存在的异味。

最初的火锅可能只是简单的一锅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更好地管理食材和提升烹饪效果,九宫格的形式应运而生,从功能上来说,九宫格并非如传言所说最初是用来区分辣度的,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用途。
九宫格的格子能够对食材进行分区煮制,在码头文化背景下,船工们的食材种类繁杂,不同的食材需要不同的烹饪时间和火候,毛肚讲究“七上八下”,快速涮烫才能保持其脆嫩的口感;而像牛肉丸、肥肠等食材,则需要较长时间的炖煮才能入味且熟透,九宫格的不同格子可以根据食材的特性进行合理安排,中间的格子火力最旺,适合快速涮烫易熟的食材;周围的格子火力相对较弱,适合炖煮一些耐煮的食材,这样一来,不同的食材都能在合适的区域找到最佳的烹饪环境,大大提高了烹饪效率和食材的口感。
九宫格有助于保持汤底的清澈,在煮食过程中,不同食材会释放出不同的杂质,如果将所有食材都放在一起煮,很容易使汤底变得浑浊,影响后续食材的口感和味道,而九宫格将食材分隔开来,一些容易产生浮沫和杂质的食材在各自的格子中煮制,不会过多地污染其他格子的汤底,从而保证了整体汤底的质量,煮血旺时会产生较多的血水浮沫,将其放在单独的格子里煮,就不会影响其他格子中食材的品质。
九宫格还具有一定的社交属性,在一群人围坐吃火锅时,九宫格可以让每个人都有相对独立的“烹饪空间”,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不同的格子中煮食喜欢的食材,避免了因食材选择和烹饪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矛盾,这种分区方式增加了吃火锅时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让聚餐变得更加愉快。
为什么会有九宫格最初是用来区分辣度的说法呢?这可能与人们对火锅辣度的重视以及九宫格的分格形式有关,在重庆火锅中,辣度是其重要的特色之一,不同的人对辣度的接受程度不同,有人喜欢超级麻辣的刺激,有人则只能接受微微辣,九宫格的分格形式容易让人联想到是否可以通过不同的格子来实现不同辣度的区分,但实际上,在火锅的发展历程中,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最初创造九宫格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从火锅调料的使用来看,辣度的调节主要是通过添加辣椒、花椒等调料的量来实现的,而不是依靠九宫格的格子,在同一锅汤底中,即使分成了九宫格,其整体的辣度基本是一致的,虽然在煮食过程中,不同格子由于食材和煮制时间的不同可能会在味道上略有差异,但这种差异更多地体现在食材的味道和汤底的浓郁程度上,而非辣度的明显区分。
从火锅的传承和发展来看,九宫格的主要功能一直是围绕着食材的分区煮制等方面,在老一辈火锅从业者的讲述中,也从未提及九宫格最初是为了区分辣度而设计,相反,他们强调的是九宫格在食材管理和烹饪效果上的优势。
火锅里的九宫格最初并不是用来区分辣度的,它是在火锅发展过程中,基于码头文化背景下船工们的饮食需求,为了更好地煮制食材、保持汤底质量和增加社交乐趣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独特形式,虽然关于九宫格的用途存在各种说法,但通过对火锅起源、发展以及实际功能的分析,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其真正的初始意义,在享受九宫格火锅带来的美味和乐趣时,我们也对这一独特的饮食文化元素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