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原因,肠镜正常会得肠癌吗?
如下图所示,通过肠镜检查,我们可以发现肠管内的各种不同病变;同时,能在肠镜下对这些病变进行活组织病理检查,进一步确诊疾病的性质。对下图2中所示的息肉样小病灶,还能采用内镜切除的方法达到根治的目的,从而达到避免外科手术的风险与防止肠癌发生的风险。因此,可以说结肠镜在大肠癌检查与治疗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甚至有人评价“肠镜+病理检查”是目前肠癌早诊的金标准。
但肠镜检查也不是万能,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会导致肠镜检查“正常”患者,检查后仍然得肠癌的风险。不典型的肠癌难以发现,如下图所示,由于肠液影响、升结肠皱襞多、乙状结肠容易套叠镜身、横结肠容易出现一些扁平病灶。这些情况都容易引起肠镜检查与诊断困难,导致疾病漏诊风险。特别是碰到一些早期肠癌或腺瘤病灶,它们本身又小,加上位于肠管皱襞处,如果不是经验丰富的肠镜检查医生进行检查的话,是很难发现的。结果导致检查后出现患者得肠癌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肠道准备不好,医生难以发现小的肿瘤或息肉。如下图左侧二张图片,由于肠管内有粪便影响了肠管粘膜的粘膜的显露,在粪便覆盖的部位,即使有小的肿瘤或息肉存在,尤其是不太典型的病灶时,一般是艰难被发现,所以,也有存在即使肠镜“正常”,也会得癌的原因了。
术中患者配合不好,难以达到肠镜检查的目的,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普通肠镜检查病人身上,是因为术中肠镜检查带来的痛苦,让患者难以忍受,导致肠镜检查不全面或时间过于仓促而未看清楚。针对这种情况,目前可采用无痛肠镜检查技术来解决。但还有一些心肺功能不太好病人,做无痛肠镜检查有一定风险或者患者心肺功能无法耐受过长时间的检查,都会导致检查不充分而存在漏诊风险。
经验不足与未按规范进行肠镜检查,得肠癌也不奇怪!这主要是与检查医生的技术操作有关。如上图示,结肠镜的操作是有一定的学习曲线,对一些经验欠缺的肠镜医生,一些小的肠癌或息肉病灶,是比较难发现的,如果能够进行规范的肠镜操作,有可能会减少漏诊的风险。但如果肠镜操作医生操作不规范,比如检查时间过快、肠管粘膜观察不仔细或遗留检查盲区的话,就非常容易导致病灶遗漏。其后果就是所谓肠镜检查“正常”的患者,检查后不久发现患有肠癌的情况。
就是普通肠镜检查正常,也无法完全排除不得肠癌。有些不典型的病变,在普通肠镜检查下是正常的,但应用一些新技术检查,就会发现它是病变组织。如下图病灶,就是普通肠镜检查未发现,后来应用肠镜检查新技术才发现的病灶。
另外,肠镜检查是阶段性检查方法,大家按规范进行肠镜检查,是能够做到肠癌的早筛早诊,但并不能控制肠粘膜细胞不癌变的风险。所以,即使这次肠镜检查正常,肠管粘膜细胞也完全有可能在下次检查前发生癌变。因此,肠镜检查正常,也还是有得肠癌的风险。但肠镜检查能发现多数肠癌癌前病变,并及时治疗,从而能大大减少了肠癌发病风险。
致谢!部分图片源自国家癌症筛查与早诊培训项目培训平台,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吴明利教授“结肠癌筛查与早诊”篇章。
放化疗后还能手术吗?
在上世纪,或者再早一点的时间,不仅仅病人和普通大众,就连一般的医生,在思维和印象中,“放化疗”就是晚期癌症的象征,对于大多数实体瘤,一旦癌症不能做手术了,才会选择放化疗,而在那些年代,除了鼻咽癌、睾丸肿瘤等少数几种癌症以外,放化疗似乎都是“姑息治疗”的代名词,一旦听说癌症不能做手术,需要放化疗了,基本上就是最多只能延长生命,而没有治愈希望的病情了。
不过,近二十年来,不管是化疗的药物,还是放疗的设备和技术,更重要的是癌症治疗的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一项比较重要的理念就叫做“新辅助放化疗”,通俗一点说就是先做几个疗程的化疗或者一定剂量的放疗,然后再做手术治疗。这种新辅助治疗,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病人的本身病情来讲,是可以直接手术的,在没有“新辅助放化疗”之前,可能这些病人就会直接采取手术的方式治疗。但是在一些类型的癌症的临床实践中,有比较大规模的数据显示,这些本来可以直接做手术的病人,如果在手术前做几个疗程的化疗/放疗,然后再做手术,与直接做手术相比,手术切除彻底的概率提高,手术后复发率降低,长期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因此,这些数据给医生提供了依据,对于这些类型的癌症,建议先进行化疗/放疗后再进行手术治疗。比如说肌层浸润性膀胱癌,部分乳腺癌等等。当然,数据只是数据,生存率提高并不是代表每个人生存时间都提高,会有个别病人,在术前化疗期间,化疗没有效果的,那么需要停止化疗并进行手术。
第二种情况,病人的本身病情来讲,并不适合手术治疗,在没有“新辅助放化疗”之前,可能这些病人的治疗就是单纯的放化疗治疗,但对于多数实体瘤来讲,很难通过放化疗治愈。在一些类型的癌症的临床实践中,有比较大规模的数据显示,这些原本不适合做手术的病人,经过几个疗程的化疗/放疗之后,肿瘤可能会缩小,与周围器官的界限可能会变得清晰,这样使得原本不能完成的手术成为可能,并且经过一定规模的长期随访显示,这种病人在肿瘤缩小以后进行手术,与一直化放疗的病人相比,长期的生存率明显提高。因此,这些数据给医生提供了依据,对于这些类型的癌症,建议先进行化疗/放疗后,对肿瘤进行再次评估,是否适合手术治疗。当然,并不是所有病人在化疗后都能够使肿瘤缩小,更不是所有的人在化疗后都适合手术。
通过这么短的篇幅很难向普通人讲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大家应该知道,一般正规的专科医生,对病人做任何决定,都是讲求原则和证据的,如果没有相关依据,那么属于试验性的治疗,必须提前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疾病是千差万别的,普通大众可能会觉得为什么同样两个人都是肺癌二期,都是同样年龄,同样的身体情况,肿瘤大小什么都差不多,为什么医生会给两个人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是不是其中有什么隐情,其实多数情况下是不存在的,两个看似类似的病人,其实病情可能有很大的差异,而医生只是根据病情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不同的方案,而已。
结肠癌可以吃鱼吗?
结肠癌可以吃鱼。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中晚期可表现为腹胀、消化不良,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腹痛、黏液便或黏血便。结肠癌发病的主要与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有关。结肠的慢性炎症、结肠息肉者,都是发生结肠癌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肠梗阻属于结肠癌二期高危因素?
这个问题问的很专业,估计很多医生都不一定知道,看来悟空问答里面高手不少。
根据肿瘤发展程度,结肠癌可以分为一二三四期,一期属于早期,术后不需要放疗和化疗,预后很好。三期和四期属于中晚期,术后肯定是需要化疗的。而二期结肠癌正好卡在中间,不早也不晚,那么二期的患者需不需要化疗呢?
这个问题就很有意思了,因为化疗毕竟是一种有毒副作用的治疗手段,而且花费也不少,能不化疗,咱们就不化疗呗。所以,就有研究者提出了高危二期的概念,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需要接受化疗。目前的研究认为,高危二期的因素有这些:
肿瘤分化3~4级、淋巴管/血管浸润、肠梗阻、检出淋巴结<12个;或T4,N0,M0;或T3伴局部穿孔或接近切缘、切缘不确定或切缘阳性。
我们可以看见,肠梗阻属于高危因素,为什么呢?最直接的证据,肯定就是肠梗阻的患者预后比没有肠梗阻的患者差,更容易出现复发和转移,化疗可以给肠梗阻的患者带来好处,延长生存或者降低复发率。
再往里深究,为什么肠梗阻就预后差呢?同样是二期结肠癌,为什么有的癌不会引起梗阻,有的癌会引起梗阻呢?说明肠梗阻的肿瘤,生长速度可能更快,把整个肠管都堵住了,恶性程度更高。而且,肠梗阻属于外科急症,很多时候都是急诊手术,肠道没有做任何的准备,近端的肠管扩张,充血水肿,甚至穿孔坏死。这时候做手术,手术难度大, 创伤也大,有可能清扫范围没有常规手术大,而且术后并发症多,容易延误后续的治疗。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导致肠梗阻的患者预后差,属于二期的高危因素。
直肠癌和结肠癌有什么区别?
我是一名胃肠肿瘤外科医生,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人体的大肠包括直肠和结肠,全长约1.5m。结肠根据其部位从下往上又分为乙状结肠(连着直肠),降结肠,横结肠,升结肠。大肠癌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我们一般把距离肛门15cm以内的直肠称为直肠癌,15cm以上的称为结肠癌。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临床表现不同。直肠癌距离肛门近,患者多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血多为鲜红色,大便里急后重感,肛门坠胀感等,而结肠癌多表现为肠管狭窄的症状如变细,而便血多为暗红色,不同部位的结肠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左半结肠和右半结肠也是不一样的。
第二发病率有差异。一般来说直肠癌发病率高于结肠癌,特别是中低位直肠癌约占直肠癌70%.
第三治疗方式有差异。直肠癌距离肛门近,手术涉及到能否保留肛门的问题,如果肿瘤位置太低无法保留肛门,只能行永久性人工造口。另外对于一些局部中晚期的直肠癌术前还可以行新辅助放化疗,降低肿瘤分期。而结肠癌一般不用放疗,手术也不涉及保肛问题。
第四预后有差异。右半结肠癌预后交左半结肠及直肠癌差,术后治疗效果相对较差。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更多健康科普请关注头条号,小小柳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