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贴的作用功效,那时候的农民是怎么御寒的?
东北四五十年前的冬天真的嘎嘎冷
很多南方的朋友要来东北舔栏杆,还有人科普了一下来东北在外面不要扒拉耳朵,能把耳朵扒拉掉,还有人调侃来东北冬天点啤酒要点冰镇的,因为冰镇的没有冰,常温的带冰。
其实,现在冬天的冷和我们小的时候没法比,现在的冬天都叫暖冬了。
我是80后,小时候冬天可真冷,雪下的真大,一场北风烟雪之后早上起来门都推不开了,爸爸会跳窗户出去除雪,雪窝子深的地方跳进去人就没影了,我们有的时候扣雪窝窝玩。
冬天最艰难的事情就是上厕所大便,那时候的厕所都是旱厕,用秸秆或者树枝围一圈,扣个坑就是厕所,还没顶,在北风烟雪中如厕你能想象的到么?便秘一点的屎都冻屁股上了,那时候还没有卫生纸,青蛙叫的“棍刮棍刮”,就是这个意思。
东北有三宝,人参、貂绒、乌拉草,这三宝好像和我们农村人不挨着,貂皮不光穿不着起,都没看过,我姥爷好像有羊皮裤,我们都觉得是土豪了,狗皮帽子一般人家都戴不起,今年李宁的新款发布会上的帽子我们小时候常戴、我们比他们的高级一点,我们还有一个护嘴。
冬天出门都得有几大件,不然有可能冻木了,必备神器有,棉帽子,还有一种叫套帽的神奇装备,就是帽子和围脖连在一起的,就露俩眼睛,手上戴棉巴掌,因为棉巴掌是两只容易丢,就弄一个绳子把两只拴起来,绳子挂在脖子上,脚上穿的是奶奶和妈妈做的手工千层底大棉鞋,里面穿的棉裤还带兜兜滴,上厕所老费劲了,脚口也不紧蹬儿,下完雪出去走路灌一裤兜子,一鞋嗑子雪,晚上睡觉的时候,把棉裤放在褥子底下“炕”一宿,第二天早上就干了,穿上暖呼呼的。就是你尿裤子了,烤干了也得接着穿,一个人一冬天就一套棉衣棉裤,棉花的也没法洗,外面套的衣服洗完要挂在外面经过“支棱”几天才能干。
小时候早上赖床的借口就是太冷了,衣服太凉了,所以妈妈每天早上起来做饭的时候,把我们穿的衣服都塞被窝里面,穿上的时候热乎乎的。
有些南方的朋友不理解东北的大炕有多好,而不是睡一炕人的尴尬,东北的冬天是真冷啊,晚上躺大炕上,被窝里面是热的,脸露出来的是地方凉的,屋子里面墙壁上瓜的都是冰霜,难怪说“冷头热屁股”,这就是形容东北大炕上人的生理体温,脸和屁股温差平均40度吧,这是综合睡在炕头和炕稍的温度,从这就可以看出,睡炕头的人家庭地位可想而知。都是打你没商量的人[捂脸]
我们家在农村算是比较注意卫生的,每天早上妈妈都烧一大锅热水供大家洗漱,有些同学手估计没正八经洗过,手上都是“漆”(老泥),伴随着冻疮干裂的口子,看着又脏又可怜,有的女生头发上有虱子,阳光照进教室洒在她的头上,也照耀了虱子的行进路线,看着虱子乐此不疲的爬上爬下,心里如同吃了一只虱子般难受,要是和有虱子的人一起玩,没几天身上就长虱子了,然后全家都有了,每当这个时候,我爸会咬着牙骂人,我妈会用篦子缠上几圈白线给我们刮头发,刮下来用两个指甲一对一挤,嘎嘣一声,用现在的词叫“解压”。虱子繁殖率高,妊娠时间短,它们的子女叫虮子,我搜了一下虱子的图片想给大家科普一下,但是太恶心了,这个环节省略。
那个时候虽然富裕层度差不多,但是生活品质可差多了,有的家长家长不会做针线活的,不注意卫生的,大人孩子出来都是“丢盔卸甲”,滴了蒜挂的,像丐帮也不用为过。
冬天早上上学必须得全套武装,几大件都得安排上,周身上下裹的严严实实,仅露出两只眼睛,在嘴里呼出的哈气在冷热交替作用下进行物理运动,睫毛上就挂了厚厚的一层冰气,就像雾凇一样。
冬天教室要生炉子取暖,我们每周都要交一捆树枝或者玉米棒,众人拾柴火焰高,那得有人点啊?因为生炉子要早点到学校,早上黑不隆咚的就得从家里出来,为了安全考虑,也是那个时候男生还有一点叫担当的东西,这个火被一个男生包了,基本一个冬天都是他早早的来班级生炉子,等我们都到学校的时候屋子里面就暖和了。因此他在我们班里威望很高(可惜中学辍学犯抢劫罪入狱了,至今没有消息)
我们到学校第一件事躲躲冻僵的脚,抖抖身上的雪啊、霜啊,冰啊,抖下来啥视天气而定,肯定没有抖下来耳朵。
把帽子和手套在炉子上烤烤,我们还会带苞米、花生🥜放教室炉子上烤,有的时候去大坑里面捡菱角烤着吃才香呢,但是这个得看老师当天的嗅觉灵敏度和心情。
冬天调座,我们叫“换趟”,就是一趟一趟的换,能挨到炉子的就是中间座位的同学,那个时候长得不紧不慢的人是好啊,占尽优势。但是太得意忘形容易把自己火化了,有时候就能听见呲啦一声,不是头发焦了,衣服焦了,有时候还有高科技狠活,胶皮鞋底的味道。[捂脸]
小时候下雪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因为太常见了,小雪下的极其敷衍,中雪鹅毛般漫天飞舞,大雪就像下棉花片。其实下雪的时候一点不冷,雪停了温度才开始下降,我们就跑出去踩脚印,柳叶形、梅花、鸡爪子型,把雪疼的咯吱咯吱的叫唤。
冬天大坑(东北的大水坑)里面的冰冻实成了就是天然游乐场,找个带坡度的地方冲冰趟子,冲出来的冰趟子晶晶亮,再撒上一层薄雪,老滑溜了,有时候哧溜一个大跟头,脑袋瓜子磕冰上,磕的脑袋瓜子嗡嗡滴,眼冒金星子。
有的家里有男孩的回做“滑冰车”,有单刀的叫“单腿驴”,有双刀的我们叫“冰车子”,“单腿驴”很考验技术,一般人驾驭不了,“冰车子”是人就会滑,跪坐在冰车子上,一手拿个冰锥,往后一带,惯性就冲出去老远,我小时候很羡慕家里有个哥哥的,家里自制很多玩具。
小时候没有冰箱,大自然就是冰箱,冻苹果、冻梨、粘豆包、粘火烧,冻一缸一缸滴。
小时候的生活简单快乐,衣服自己做,鞋子自己做,玩具自己做,食物自己做,冬天再冷也不觉得难度过,虽然很多人脸上手上都有冻疮,那就好像是四季轮回冬天的印记一样,日子过的不慌不忙,自然的来日方长!
#沈阳
河南三月突降暴雪?
我没觉得这场桃花雪有什么伤害,三月还下桃花雪,这很正常的。
而且,雪下过后就开始下雨了,本想出去拍雪景的,雨停了出去一看,房顶,树上,路面,那里还有雪,雪都给雨冲化了,那里会造成道路拥堵呢?
唯一有些问题的是这场雪下的大了些,猛了些,很快就压弯了树枝。
可能会造成一些不结实的建筑,或者临时搭建的工棚难以负重,但是绝不可能形成雪灾,更不可能出现人员伤亡。
这场雪对冬小麦帮助很大,瑞雪兆丰年说的就是麦子的大丰收。
三伏贴治疗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说起三伏贴我们三溪堂每年都会有开展贴三伏贴的活动,一般的都是在每年的六月就可以开始预约了,已经开展七八年了,顾客反馈一直不错,今天我就借此机会给大家说说三伏贴吧!
三伏贴是运用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配合节气阴阳变化来对人体进行调理的、中医讲究把人体与外界环境地理,四季,万物看作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时令、节气变化都会影响到整个机体的阴阳平衡,气血变化,所以从古代开始许多医家就非常重视自然时节变化对人体的影响运用规律配合药物外贴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三伏贴、还有三九贴就是运用“冬病夏治”、“热病寒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指导下保健,祛病的!
因为三伏是一年中的阳中之阳,这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药力最易渗透到体内。冬天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这两个时间贴敷穴位,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止痛的作用,最适合易感冒,寒喘、气管炎、久寒咳,风湿关节炎,肾阳不足的尿频、怕冷以及体虚胃寒的人群。
三伏贴主要是在每年夏季的7月中旬开始到8月中旬结束,配方以温阳散寒、辛热祛湿、补虚益气的中药碾成细粉用生姜汁调匀搓成枣核大小放入贴膏内,根据病情,体质按穴位外贴!那么我们在贴三伏贴时要注意哪些呢?首先患者要在贴之前要保持贴药部位干净清洁,干燥不要有皮肤损伤或皮肤病,皮肤对药物、贴膏是否过敏等,皮肤出汗要晾干再贴,不然贴上会脱落,如果有感冒,发烧,吐泻最好延迟几天再贴,另外女孩月经期也要推迟再贴。
贴过后皮肤会出现红肿,热痛甚至皮肤起泡的情况都是正常反应,那是因为药物吸收充分,穴位敏感造成的,反应强烈的反而效果明显,如果起泡怕感染贴够时间揭掉后可以涂一点消炎的软膏,过几天就好了,贴膏时间一般为4-6个小时小孩子2-3个小时就可以了!每隔十天贴一次,共可以贴三次,如果想效果好一点还可以在伏末在贴一个加强贴就可以了!
三伏贴不能段段虚虚的贴要连续贴上两到三伏才会有后期效果,抱着试一下的心情去贴效果不明显!小孩子年龄在三岁以下或皮肤严重过敏的一般不建议贴,过热体质的也不建议贴!在贴过之后不要食用辛辣刺激性,易上火的食物!还有冷饮,雪糕也不要吃,多吃一点清淡饮食。
小时候的顺口溜你们还记得哪些?
好像还真不少,有一首是唱给孩子吃饭的歌,饭有点热,大人们一手端碗一手拿勺子,舀出来一勺,边吹边唱,毛儿扬,凉拐墙,宝宝喝了去放羊……,没有人在意具体是哪几个字,大概是这样发音的。这样的儿歌有很多,但是记忆最深刻的那个就是我们村里有个傻子叫小怪,孩子们淘气,总是追着人家大声喊:怪怪,不吃萝菜菜,屙不下来,拽拽……也不知道谁编的,只要一看到人家,我们就追着边喊边跑,傻子一回头,把我们吓的尖叫着四下逃窜。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愧疚的很,人家虽然智力不好,可人很好,总是裂着嘴笑,总是挎着蓝子和我们一起去割猪草拾煤核,那个人是我儿时记忆中最深刻的人,如果那个人还在,我一定不这样了,一定当他是我儿时的好伙伴。
糖化贴效果怎么样?
效果很好,糖化贴是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款产品,三九医药是大型国有控股医药上市公司,前身为深圳南方制药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