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体质养生,你对中医养生感兴趣吗?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们就有保养生命以延年益寿的不懈追求。然而,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民族风习等不同因素的影响,中西方文明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采用了风格迥异的养生手段和方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养生思想。
1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基本内涵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是在中医药理论和中国传统健康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有关养护身体和生命的思想认识。它是中医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中,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活动与自然、社会相适应所呈现的稳定有序的状态;养生是指根据生命运动规律调养身心以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所进行的各种保健活动的总称。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理念应用于中华民族健康养生实践的代表部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不仅沉淀着中华民族追求健康的价值取向,而且蕴含着独特的生命观、健康观和丰富的方法手段,代表中华民族独有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中医药学显著的特色优势,是滋养中医药学发展的文化沃土,对促进中医药事业传承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健康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1.1 “天人相应”是中医健康养生的理论基础
中医药健康养生思想涵盖了“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致中和”以及恒动观念等深邃的哲学内涵[1]。其中,老子尊崇以道为本、道法自然,这种思想指导中医形成了因循时势、三因制宜的思维特征和治疗方法,由此中医健康养生亦表现出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强化食品”、“缺啥补啥”的保健形式而更注重整体调理。同时,与西方崇尚“保、活、转、参、睡、调、听”的健康养生理念不同,《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精神调摄、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导引按跷等基本养生方法。
1.2 “中庸”是中医健康养生的行为准则
儒家的中庸思想和《周易》的“损益理论”是中医健康养生的行为准则。其中,中医的“动态平衡”理念恰恰体现的就是中庸思想以和为贵、不偏不倚、执两用中的主张;同时,中医极为重视“度”的把握,“和于术数”强调要遵照适宜的方法进行养生保健并掌握度;养性之道于行“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于食“莫强食、莫强酒”;于情志“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莫大笑”,亦为度。
1.3 “和”是中医健康养生的最高目标
中医健康养生的最高目标为“和”。“和”的思维方式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观、病理观、诊断观、治疗观、养生观五个方面:“和”则“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疾病发生乃为“失和”,因此治病养生应“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据此衍生了“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何以所宜”、“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等治法、治则[2]。正是得益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和濡养,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预防为主、扶正避邪”,“法于阴阳、顺势而养”,“动静结合、神形共养”,“中和适度、不偏不过”等基本原则。
需要说明的是,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发生发展不仅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本质必然联系,同时还具有自身内在的建构逻辑。恩格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这种反映是经过修正的,然而是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规律修正的。”[3]这一论断深刻揭示出,历史是逻辑的基础和内容,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只有对客观事物演化的历史有深刻把握,才会形成对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因此,基于历史和逻辑统一的视角对中医健康养生思想进行审视,可以深刻认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本质并积极促进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型。
4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型
习近平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论述突出强调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型是中医药学振兴的重要环节。为此,需要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4.1 夯实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价值实现当代转型的理论基础
目前,中医药学科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是知识碎片化和思维西化[11],导致中医药的发展创新往往缺乏由博返约、厚积薄发的后劲。因此,现阶段亟需总结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发展经验、探索学科发展规律以夯实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实现价值转型的理论基础。
一是要系统、深入发掘、总结并梳理传统中医药健康养生理论、方法和经验,探寻普遍规律与特色经验,为现代养生提供历史借鉴与依据。二是要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尤其是结合现代数字信息技术,对中医健康养生文献典籍进行挖掘和整理,建立文献数据库, 以大数据为基础推动中医健康养生经验和理论研究。三是要加大力度建设中医养生领域的标准体系。重点从机构管理、服务内容、人员资质、服务管理、技术产品等不同方面进行规范[11]。四是要系统构建完整的中医健康养生学科体系。重点在加强学科系统内部交流和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以及多层次人才培养等方面努力。
4.2 探索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当代价值转型的现实路径
继承和发展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应践行雅俗共赏、知行合一的路径,找准中医药健康养生思想与时代的对接点,使中医药健康养生思想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通、与现代社会生产生活相协调,将其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12]。
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是要加强中医健康养生的社会化引导与机制建设,使中医养生从个体行为转化成群体行为、组织行为和日常行为融入生活。具体需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大力传播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多媒体、公益广告和群众性文化活动等开展主题宣传,普及中医健康养生理念、知识和方法。二是要切实加强中医健康养生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宣讲活动,有效引导社会大众养成充分体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三是中医药行政主管部门统筹、各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将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卫生健康、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城乡建设、互联网、交通、旅游等相关领域紧密结合,形成跨部门协同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
4.3 挖掘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当代价值转型的全新动力
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价值转型离不开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与制约。要求中医健康养生思想密切吻合市场经济规律,融合多维实践,促进养生理念与健康产业的有机融合,在积极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其当代价值转型。
一是坚持以中医药特色为根本、以市场为导向、以社会效益为目标,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产业,推进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与养老、旅游、文化、扶贫等深度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开发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创意产品,包括融合中医药、教育、娱乐、网络元素的影视、动漫、游戏等在内的文化娱乐产品,融合中医药元素、体现健康养生主题的休闲食品、休闲服装、休闲生活用品等各类文化休闲产品,以及融合中医药元素、反映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和体现中医药健康养生主题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等各类旅游产品等。三是积极创作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作品,鼓励创作以中医健康养生理念和知识方法等为主要元素、充分体现中医健康养生文化内涵的各类文化作品。
4.4 展示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
21世纪是人类文化大融合的世纪。在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医健康养生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必须要能够旗帜鲜明地彰显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本原性与当代主体性,始终坚持“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高度自信,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造福世界人民的历史使命。
首先,要切实加强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充分运用国内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交流发展格局。其次,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情况,不同文化圈的不同受众等,制作不同的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产品,建立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传播语料库,让广大民众在体验和审美过程中认识中医药、喜爱中医药。最后,要积极促进中医健康养生文化与其他国家和地区、其他民族健康文化的互学互鉴,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健康养生的理念、知识、技术和方法,为保障人类健康作出中华民族特有的贡献。
总之,实现中医健康养生思想的当代价值转型不仅需要深入地、彻底地对中医药宝库进行发掘与整理;更需要结合时代特色、百姓需求、社会境况、健康趋势进行与时俱进的创造、创新;同时还需要开拓视野,从文化、政治、经济等多个方面综合考量、整体布局。只有坚定地不忘本来、开放地吸取外来、大胆地面向未来,中医健康养生才能走出一条真正的特色与优势之路。
什么是中医养生?
巜养生诀》
诵读经典,
文以养心。
禅悟道德,
静以养阴。
勤修内功,
武以强身。
劳动运动,
动以养阳。
动静相生,
互调互休。
劳逸适度,
作息适时。
光温水气,
吸朝纳晦。
戒除恶习,
饮食有节。
动静适宜,
阴阳平衡。
敬君远小,
大度容天。
悟道积德,
知行合一。
制情节欲,
淡泊名利。
子午流注,
节律有恒。
因时因地,
因人而异。
日程笃行,
日记省思。
你认为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1. 在中医界停止所谓的“中医标准化研究”。当然西医有研究中医、解剖中医、弄死中医的自由,但60年经验证明,所有的“中医标准化研究”全部是废纸、是垃圾。
2. 在中医界停止所谓的“中医标准化管理”。西医爱怎么管西医院校、西医医院、制定种种法律、法规,保护他们看不好病还能逍遥自在,那是他们的自由。数学的逻辑是不适合指导语文写诗的。中医只会在“标准化”的管理下死亡,不可能在“标准化”的管理下发展。中医之兽本属天地,奈何现困于囚笼!
3. 在中医医院停止执行“饮片0加成”!饮片不加成医院靠什么活?当然是西医检查!这种“骚政策”是在帮助西医灭中医!真要在中医医院出台帮中医的政策,那应该是:在中医医院西医检查免费!饮片加成不受限制!
4. 不要限制西医自由学习中医、使用中医中药!解决西医乱用中药、中成药的正确方法是鼓励西医学习中医,而不是限制。医疗风险永远是存在的,你让西医内科上外科手术台,让西医外科指导内科抢救,不死人是不可能的!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会出台法律限制一个眼科医生开高血压药物违法。用法律手段规避医疗风险,是最野蛮、最粗暴、最无效的方法。只能用于行业准入,不能用于限制行内内部学习和交流,这是国际通用准则!何况西医把控医疗风险能力,比中医大不知道多少倍,根本无需额外的专业培训!
现行的“西医经2年中医培训才可合法中医执业”,完全没有必要,反而是限制中医发展、容易造成权利腐败的法规,应该直接取消!
5. 中医如果一定要制定行业准入法律门槛,建议律师模式、公务员模式、驾照模式:公开、公平、公正的考试。然后可作为“二类执业中医师”,并制定“丛林规则”:1.不得从事西医执业。2.违规吊证,多少年内不得再考。3.违法坐牢。
6. 放开中药使用。《中药药典》只作为参考性行业标准,不属于强制性行业标准。事实上《中药药典》的强制性规定,已经成为部分奸商:低吸、囤货、居奇、高抛的“合法炒作”手段。最严格的标准、最宽松的执行,造成的后果就是中小药商无法无法生存,成为治法部门的“韭菜”。放开中药后整个中药市场会面貌一新,兴旺的药市会给整个中药产业链及相关各行各业注入极大活力。
中医防病效果怎么样?
中医治病是扶正祛邪,所扶的正,就是均衡,而且主要就是免疫系统的均衡。
相当多的疾病都是免疫系统失调引起的。感染、癌症等等都是免疫系统失调的产物。
免疫系统的均衡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调节。中医也主要是通过两种:体液调节和神经调节。
服药主要是以体液调节为突破口,影响整体的状态。
针灸,推拿是神经调节的作用。 大多数的神经细胞,其功能都不是单一的,而各种神经活动,都是神经细胞的协同作用。
其实,治病是靠人自身的自愈力。吃药、针灸、运动锻炼都是通过提高人的自愈力,而使身体恢复健康。
“扶正法邪”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总的指导原则,中医认为人们之所以会感染疾病就是因为体内的正气不足,邪气才会乘虚而入,或者体内邪气打败了正气。所以,治疗疾病就是要扶正祛邪,帮助改变体内正邪的势力对比,帮助正气增加,祛除邪气使其减少或消失。扶正祛邪根据情况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三个小原则,即扶正以祛邪、祛邪以扶正和扶正与祛邪并用,这三个原则适用的病症不同,我们可以按照具体情况选用。
(1)祛邪以扶正
这个原则主要是用于体内邪气旺盛的病症,是邪气在和正气的较量中占上风的情况,所以我们要祛除邪气,邪祛就是扶正。对于这种情况中医一般运用消解、发表、泻下等治疗方法来祛邪,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急性病。
(2)扶正以祛邪
这个原则主要适用于体内正气虚或者单纯的正气不足而并无邪气,比如一些体虚昏迷、腹泻等症状。针对这些病症,中医一般采用滋阴、养血、助阳、补虚等措施。
(3)扶正与祛邪并用
这个原则适用于正邪势力相当的情况,邪气不如急性病那样旺盛,正气也呈现出虚弱的态势。扶正与祛邪并用,既可以补正气之虚,也可以攻邪气之盛,这样釆取两方面共同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治疗疾病的效率。比如治疗肝硬化腹水,我们既可以祛邪即活血化瘀,也可以扶正即用些补益药。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心身健康的音符调音师,我们可借用大自然源头净化之泉,生命滋养之脉,恢复健康的精微营养元素能量,帮助我们身体恢复健康,洗涤人生旅途过程中的尘埃,恢复心身本来的纯净状态,调好心身音符最精准的发音,让健康幸福的音律再次响起来!让自己和家人都再次徜徉畅游在健康幸福大道上!
最高级的治病是调心
中医是迷信还是科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是科学的
迷信是什么?迷信指缺少科学论证基础的信仰。迷信是一种个人主观意识,其信仰的对象是凭空想象的神或鬼之类东西,或者是不能提供所想要的帮助的普通事物,如神牛,神鸡等。迷信是无法帮助解决实际的问题,仅仅是一种心理寄托。
科学是什么?科学是一个建立在可检验的解释和对客观事物的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的有序知识系统,是已系统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识。科学是不依赖人的意识,不受人认知影响,客观存在的事实。
中医一般指以中国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医学为主的医学,是古代的人民群众用自己做实验,对各种药物药效进行测试,得出各种反应,在大量实践探索下,总结出药物作用人体的规律,然后通过总结的规律指导疾病的治疗,再通过一代代人民的修正补充中不断地完善。所以中医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解决实际的疾病问题,因此不属于迷信。中医是采用实践归纳的方法得出相关的理论,并且可以通过实践的检验,所以中医是科学的
中医以阳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匪夷所思的概念作为理论基础,以望闻问切,辨证论治的方法诊治疾病,确实是很“荒谬”,但不论黑猫白猫,可以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中医在03年的非典及20年的新冠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治疗好疾病,疗效就是硬道理,有疗效就是科学的。
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特定的处方和制剂工艺将其加工制成一定剂型的中药制品,是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商品化的一类中药制剂。有代表性的中成药包括云南白药,六味地黄丸,安宫牛黄丸,藿香正气水,小柴胡颗粒等,此类药被广大人民群众使用,效果显著。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统计,2019年,中国中成药的市场规模约8111亿人民币,而且处于逐年增长。中成药也是属于中医的一部分,可见中医可以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中医就是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