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中医养生保健,想请朋友们谈谈有关春天的养生?
春天养生有8个禁忌不能犯
一忌:上火就用解毒丸
不少人家中准备了各种降火药丸,一旦出现口腔溃疡、牙疼等显现就吃上几粒。在专家眼中,一上火就乱用降火药,是最大的灭火禁忌。
二忌:春捂不当
年轻人靠着火力壮不捂,早早就穿起了单衣和单鞋;老人、小孩却容易捂过头,捂出了汗还顽固地不脱衣服。
三忌:一犯春困就睡
睡得时间太长会进一步减少脑部血流量,抑制大脑皮层的兴奋度,可能越睡越不醒,反而更疲惫。
四忌:吃得太酸、太辣
酸味有收敛作用,不利于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吃得太酸、太辣都会损伤阳气。
五忌:一套护肤品用到底
春天的外部环境和皮肤状况与冬季有很大差异。春季粉尘飞扬,皮脂腺分泌旺盛,紫外线含量较高,如果沿用一套护肤品,容易出现过敏反应,护肤效果也打折扣。
六忌:门窗紧闭
春天气温上升,湿度提高,各种细菌、病毒等开始大量繁殖。如果长时间门窗紧闭,或空气流通不好,很容易导致感冒流行、传染性疾病高发。
七忌:宅在家不出门
冬季强调静养,但春季相反,应动养,因为动则养阳。经过冬三月的收藏季节,人们应多做户外活动,对健康十分有利。
八忌:心情低落起伏大
春季养阳重在养肝,调理情志是养肝重要的一环。如果整日郁郁寡欢,容易导致肝气郁滞不畅,引发腹泻等问题,若是过于愤怒或兴奋,又对脑血管伤害很大。
春季这样养生对身体有好处
不多吃酸常食甘
中医提倡春天饮食中应省酸增甘,这是春季养肝的基本法则。因为在春天人的肝脏阳气旺盛,再吃酸性食物,会导致肝气过于旺盛,而肝旺就容易损伤脾胃,所以,春季的饮食是忌酸倡甘甜的。
要避免过多食用酸性的食物。如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生、炒瓜子、海鱼、虾、螃蟹等。多食用甘温补脾的食物,如山药、春笋、菠菜、大枣、韭菜等。
TIPS:春天应该多进食补,选择具有温热特性的食物可以助阳,适当多吃些可达到养护阳气的目的。在烹饪的时候多放些葱、蒜、韭菜、蒿菜、芥菜等辛辣的蔬菜,水果也应选择温和的食用。
不要蜗居,常运动
春季常运动对身体很有好处。因为春天自然界的阳气开始升发,我们应该借助这一点,好好养阳。想想看外面的世界万物复苏,百花放百鸟飞,在这样的环境,人也容易感到生命的旺盛与活力。而养阳的关键是动勿静,要积极到室外锻炼,去呼吸新鲜空气,晒晒太阳。
TIPS:体质差点的女性不要气得太早去锻炼,最好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特别是要注意在锻炼前喝些热水、牛奶、蛋汤等热汤饮,运动的强度不要太大。
中医反复强调不要晚上锻炼?
我的感觉是有道理的。中医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之瑰宝,是积累了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贡献给世界医学文明的伟大遗产。经过几千年的实践,积累了许多名贵药方,产生了象孙思邈,张仲景,葛洪这一类名医大家,为世界所瞩目。中医从《黄帝内经》汲取了营养,从人的生命起源,周期及活动规律找到了符合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加以总结,创立中医理论及中医中药学。中医反复强调不要晚上锻炼,不要吃水果就是根据人与自然的规律,和人的生命特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可能的不要在日落以后尤其是晚上再做人体兴奋的运动象跑步和进食一些生冷硬的食物,使得人体脏器得不到休息,从而扰乱了人体的内分泌,神经系统造成失眠或其它疾病。现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给人们的生活增加了巨大压力,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规律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加班,熬夜,酗酒,应酬成为了常态,也造成了各种疾病的纷至沓来。中医这一理论就很好的阐释了生命只有按照自然规律和生命特征加以遵守才可能不得病或者减少疾病的发生。
你平时是怎么利用中医知识在家给自己调理身体的?
坚持养生四大原则:
一:寡欲,不是减少性欲,是减少各种欲望,例如要有很多钱,儿女出人头地,服装要名牌,……欲望达不到,心烦气躁……癌症怎么形成的?十亩地、两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欲望到此为止。
二:慎动,动而生阳,不错,但过着伤阴。“动”的概念很多:肢体的动,运动员长寿的多吗?思想的动,柔弱书生呀,嘴巴的动,言多伤神。神经的动,司机呀,汽车司机猝死的不少呀,小偷别提了,电话铃声都要吓一跳,短命的。故心静为安,看书,品茶,狐朋狗党少点好。
三:法时。现在在家“猫”着好,藏阳,北方跑到海南,玩痛快,但阳不能藏,春天回到北方,阳没了,找死呀!寒水(冬天)闭藏是有道理的。春天发散,多散步、爬山……,夏天,多晒太阳,秋天,收敛,补点膘。
四:却疾。少看病,少吃药。现在太多的人养成了看病的习惯,要命的!当然,真有病要看,问题是:吃不下饭这类的病,少吃点不行吗?头昏?大多老年,浊阴不降,清气不升,自然也,“老年”不是病,补阳,要成仙吗?
在家调理?调的目的是无风、无热、无暑、无湿、无燥、无寒。如何调?心静则安,粗茶淡饭,适合的温度与湿度(家里养的花活的挺好就行)。调理的理就是道理,阴阳之道,生生不息,伏羲《易经》太极论不是封建迷信的东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宝贝……衍生的就是中华“象形”文化。
另外,少喝酒,酒,水火相融,燃烧的水,大阳之物,喝多者,必然伤阴(那些醉的不是睡觉吗)。
每个节气吃什么最养生?
按节气来讲,昨天刚刚过了立冬,已经预示着正式进入冬季,冬季的饮食以增加热量为主,多苦少咸,不可盲目进补。
吃什么?
冬季要迟些高热量的东西,因为寒冷的气候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从而促进和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以增加机体的御寒能力,这样就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
产热营养素中,主要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所以,在食物方面,要增加主食和油脂的摄入,保证油脂热源的提供。可以多吃些牛羊肉、鹿肉、鸡肉、虾、鸽子、鹌鹑、海参等富含蛋白质及脂肪的食物,产热量高,御寒效果好。
人体的甲状腺分泌物中有叫甲状腺素,它能加速体内很多组织细胞的氧化,增加身体的产热能力,使基础代谢率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加快,抗冷御寒,而含碘的食物可以促进甲状腺素分泌。含碘丰富的食物是:海带、紫菜、发菜、海蜇、菠菜、大白菜、玉米等。
注意补充维生素
因为冬天是蔬菜的反季节,人体因为维生素摄入量不足,导致引发口腔溃疡、牙根肿痛、便秘等症状。食物中可以增加一些薯类(土豆、红薯),可以弥补维生素的缺失,另外可以清内热。
冬季比较常见的蔬菜就是白菜、萝卜、豆芽之类的,可以多吃些,这些菜里维生素含量高,也可以补充维生素。
饮食要多苦少咸
冬天肾的功能偏旺,如果再多吃一些咸味食品,肾气会更旺,从而极大地伤害心脏,使心脏力量减弱,影响人体健康。
因此,在冬天里,要少食用咸味食品,以防肾水过旺;多吃些苦味食物,以补益心脏,增强肾脏功能,常用食物如:槟榔、橘子、猪肝、羊肝、大头菜、莴苣、醋、茶等。
不可盲目“进补”
在补冬的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进补时,要使肠胃有个适应过程,最好先做引补,一般来说,可先选用炖牛肉红枣、花生仁加红糖,亦可煮些生姜大枣牛肉汤来吃,以调整脾胃功能。
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一个好选择。如吃“腊八粥”有助于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小麦粥有养心除烦的作用、芝麻粥可益精养阴、萝卜粥可消食化痰、胡桃粥可养阴固精、茯苓粥可健脾养胃、大枣粥可益气养阴等等。
立冬养生吃什么?总的来说,立冬时心肺气弱,肾气强盛,饮食宜减辛苦,以养肾气。此时宜少吃生冷或燥热的食物,适合清补甘温的食物,如鸡、鸭、鱼类、芝麻、核桃、花生、黑木耳等,同时配以甘润生津的果蔬,如梨、冬枣、柑橘等。同时,可配合一些清润滋补的药膳进行调理。
@你,感觉答案满意的话,请点个赞,收藏或分享,更欢迎关注我呦!
春季孕妇该如何注重补血养肾?
怀孕,是女人一生中最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或也是女人许一生中最脆弱的一个阶段。
特别是春季来临, 孕妈精神敏感,身体虚弱,如何调理饮食,如何补血养肾,成了很多人的问题。
接下来,「乐观健康」为大家重点说说。
一:如何补血养肾1、作息规律
哪怕是成年人,也要早睡早起。
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临床上乳腺癌多发生在30岁以上女性身上。其中,早睡早起的女性患乳腺癌风险比晚睡晚起的女性低40%。睡眠超过8小时的女性,每多睡1个小时,患病风险反而会增加20%。
所以孕妇更应保持作息规律。这里,建议孕妇10点前睡,并关闭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防止刷手机停不下来。
2、合理运动
虽说孕妇怀着孩子,很精贵,更要注意休息。但实际上,合理的运动,可以缓解孕妈身体不适,且运动后能让孕妈保持心情愉悦、精力充沛,同时,孕妇也能将好的心情传递给胎儿。
归根到底,孕妈要结合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及运动量。如游泳、瑜伽(高难度瑜伽除外)。
当然,骑马、骑自行车等运动例外。
3、合理膳食
怀孕期间,孕妈往往怀疑缺铁性贫血,而胡乱补铁。在这,「乐观健康」要提醒各位孕妈一句,盲目补铁会导致铁中毒,反而对胎儿和孕妈有害,必须合理安排膳食,并定时检查。
具体如何调理饮食,第二部分将具体说明。
二:饮食调理怀孕期间,孕妈的饮食非常重要,不可大补,也不可不补。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多吃补血补铁的食物
这些食物包括动物肝脏、黑芝麻、当归、桂圆、黑枣、乌鸡、菠菜。当然,还有一些养生汤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如:银耳红枣汤、黑糯米补血粥、当归红枣排骨、三红汤(红枣、红豆、花生红衣)。
谨记:适度补充,防止过量。
2、多吃蔬果,防止便秘
水果和蔬菜富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和维生素,预防贫血的同时,还能预防便秘。孕妈怀孕期间,应该保证每天吃不少于一斤蔬菜,饭后一个苹果。
3、补充叶酸
孕妈们都很清楚:叶酸有利于优生优育(防止胎儿畸形等),预防孕期贫血、预防乳腺癌,所以最好每天补充,从孕前3个月开始服用叶酸,大多数孕妇服用的是叶酸片,直到怀孕后3个月为止。
当然,服用叶酸也是过犹不及,一切以医生叮嘱为主。
4、孕期不要乱吃药,特别是补血的药物
孕妇是特殊群体,很多药物都有孕妇禁用事项,所以孕妈若是生病了,一定要跟医生说清楚自己是孕妇。
当然,购买药物后,记得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防止孕妇禁用出现。特别是一些中药、中成药,有些副作用压根不明确,孕妇万万不可服用,防范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