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战火纷飞,英雄辈出,在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权谋与争斗从未停歇。“厚黑学”这一概念虽非诞生于三国,却能在这段历史中找到诸多契合之处,所谓厚黑,即脸皮要厚而无形,心要黑而无色,方能在复杂的局势中脱颖而出,在三国的舞台上,众多人物的行事作风深刻地诠释了厚黑之道,他们的故事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在权力欲望面前的复杂暗影。
曹操:奸雄的厚黑典范
曹操,无疑是三国时期将厚黑学运用得炉火纯青的人物,他出身并非高贵,却凭借着自身的智谋与手段,在乱世中崛起。
早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亡途中借宿吕伯奢家,因误听吕家杀猪之声,以为要加害于他,便狠下心来将吕家上下尽数杀害,还留下了“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惊世之语,这一行为充分展现了他内心的狠辣与自私,为了自身安危,毫不犹豫地大开杀戒,毫无道德底线可言,此为“黑”。
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上尊奉汉献帝,实则将天子作为自己掌控天下的工具,他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名正言顺地征讨四方诸侯,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对汉献帝的态度,既非真心辅佐,也非公然篡位,而是在两者之间巧妙周旋,利用天子的名义来实现自己的野心,脸皮之厚,令人咋舌。
在用人方面,曹操唯才是举,不论出身、品德,只要有才能,都能为他所用,他重用曾经背叛过自己的张绣,张绣在宛城之战中杀死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爱将典韦,但曹操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不计前嫌,接纳了张绣,这种容忍背叛者的气度,看似豁达,实则是为了实现自己的霸业,展现出了他厚黑的一面。
曹操在军事上也多有厚黑之举,官渡之战中,曹操兵力远不及袁绍,却能采用许攸奇袭乌巢的计策,大破袁绍,为了迷惑袁绍,他故意示弱,让袁绍放松警惕,这是一种战略上的伪装,体现了他的智谋与厚黑。
刘备:仁义面具下的厚黑谋略
刘备,一直以仁义之名行走于三国乱世,细细探究,他的仁义背后也隐藏着深厚的厚黑之道。
刘备出身贫寒,以织席贩履为业,但他心怀大志,他巧妙地利用自己汉室宗亲的身份,树立起了一面正义的旗帜,在乱世之中,人们对汉室尚存一丝眷恋,刘备便紧紧抓住这一点,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招揽人才,凝聚人心,这是他为自己打造的一张无形的“厚脸皮”,凭借着这层身份,他赢得了关羽、张飞等猛将的追随,也得到了诸葛亮等谋士的辅佐。
刘备在荆州的所作所为也尽显厚黑,刘表曾想将荆州让与刘备,刘备表面上推辞不受,表现出一副仁义的模样,但实际上,他对荆州早已垂涎三尺,当曹操大军南下,刘表之子刘琮投降曹操后,刘备被迫离开荆州,但他却带着大量百姓同行,美其名曰“不忍舍弃百姓”,实则是将百姓作为自己的挡箭牌,利用百姓的掩护缓缓行军,使得曹操投鼠忌器,不敢轻易追击,这一行为看似仁义,实则是一种为了自身利益的算计。
在益州问题上,刘备更是将厚黑发挥到极致,刘璋邀请刘备入川抵御张鲁,刘备却趁机夺取了刘璋的益州,他先是以同宗之情取得刘璋的信任,在益州站稳脚跟,然后寻找机会发动战争,将刘璋的地盘据为己有,在这个过程中,刘备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却行着抢夺地盘之事,其脸皮之厚,令人惊叹。
刘备在对待诸葛亮等谋士时,也有厚黑的一面,他三顾茅庐,以礼贤下士之名请诸葛亮出山,但实际上,他是为了借助诸葛亮的智谋来实现自己的霸业,他对诸葛亮言听计从,一方面是因为诸葛亮确实才华出众,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笼络人心,让诸葛亮死心塌地地为他效力。
孙权:守成之主的厚黑权衡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成为江东之主,在三国鼎立的局势中,他凭借着自身的厚黑权谋,稳固了江东的基业。
孙权善于在各方势力之间进行权衡,赤壁之战前,面对曹操的大军压境,孙权内部出现了主战和主降两派,孙权一方面与主降派虚与委蛇,安抚他们的情绪,另一方面又积极与刘备联合,共同抗曹,他在两派之间巧妙周旋,既没有轻易投降曹操,也没有盲目主战,而是根据局势做出了最有利于江东的决策,这体现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与厚黑。
在对待荆州问题上,孙权也展现出了厚黑的一面,孙权曾将荆州借给刘备,是为了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但当刘备占据益州后,孙权多次索要荆州无果,便采用吕蒙白衣渡江的计策,夺取了荆州,在这个过程中,孙权先是与刘备保持着联盟关系,以维持表面的和平,暗中却在谋划着夺回荆州,他的这种表里不一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厚黑学中的权谋。
孙权在用人方面也有厚黑之处,他重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才,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权力,但同时,他也对这些人才保持着一定的警惕,当这些人才的威望过高时,他会采取一些手段来平衡各方势力,防止他们权力过大威胁到自己的统治,陆逊在夷陵之战后威望大增,孙权便逐渐对他进行打压,这显示了孙权在用人上的权衡与厚黑。
孙权在外交上也善于见风使舵,他时而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时而与曹操联合对抗刘备,根据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外交策略,这种灵活多变的外交手段,既是为了维护江东的利益,也是他厚黑权谋的体现。
其他人物的厚黑之举
除了曹、刘、孙三人,三国时期还有许多人物也有着各自的厚黑表现。
吕布,以勇猛著称,但他反复无常,毫无信义可言,他先后投靠丁原、董卓,又为了貂蝉背叛董卓,被人称为“三姓家奴”,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背叛自己的义父,这种背信弃义的行为是厚黑学中“黑”的典型表现。
司马懿,隐忍多年,深藏不露,他在曹操、曹丕、曹叡时期,一直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的野心,表面上对曹魏政权忠心耿耿,实则在暗中积蓄力量,当曹芳即位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夺取了曹魏的政权,他的隐忍和算计,是厚黑学中“厚”与“黑”的完美结合。
贾诩,被称为“毒士”,他为了自保,多次出谋划策,不顾他人死活,在张绣麾下时,他曾献计让张绣两次击败曹操;后来又投靠曹操,为曹操出谋划策,他的每一次选择都是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毫无道德底线,尽显厚黑。
三国时期,厚黑学在众多人物的行为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曹操、刘备、孙权等诸侯,以及吕布、司马懿、贾诩等人物,他们在权力的争夺、政治的博弈、军事的对抗中,或厚或黑,或厚黑兼具,展现出了人性在乱世中的复杂与多面,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是对厚黑学这一独特思想的生动诠释,透过他们的行为,我们可以看到,在权力和利益面前,人性往往会被扭曲,道德和信义有时也会显得苍白无力,三国厚黑传记,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剖析,更是对人性在特定环境下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