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芍的功效,白芍药的功效与作用?
白芍药的功效与作用
白芍药,即白芍。中医认为白芍具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常用于缓解月经不调、崩漏、胁痛、腹痛或者四肢挛痛、头痛眩晕等病症。
白芍味苦、酸,微寒,具有能泄、能燥、能收、能涩的特点,归肝、脾经。中医认为肝具有藏血、脾具有统血的功能。白芍药性苦酸,能收敛固涩,因此,常用于缓解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血虚、自汗、盗汗等症状。
肝主筋,怒则伤肝,白芍可用于缓解血虚或者大怒导致的肝气郁滞,如情志抑郁、喜叹息或急躁易怒、胸胁胀满疼痛、四肢麻木震颤、头晕眼花、失眠多梦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用药需经专业医生辨证论治后应用,勿自行用药。
本内容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针灸科 副主任医师 陈陆泉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
芍药在卤水中的作用?
在卤菜中的作用不外乎三点:增香、去异、提味。
白芍又称作芍药、杭白芍、金芍药、白花芍药,是一种芍药科芍药属的著名草本花卉。在中国已有悠久的栽培历史。主产浙江、安徽、四川等地。四川产者又名中江白芍,最适宜烹饪卤料之用。味苦、酸,去腥。白芍主要是调节香味,对于肉质有一定的软化效果,同时有不错的缓解肥腻的效果,在搭配甘草、陈皮之类的香料可以丰富回口味觉,在使用白芍时,尽量避免与五味子、山楂一同使用。
白芍种植如何进行田间管理?
"白芍种植如何进行田间管理?"针对这个问题,愿意与你分享一下个人看法。
白芍的田间管理,主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内容即可,一是除草,阻止杂草抢夺白芍的营养和水份;二是肥水管理,提供充足的营养和水份;三是做好病虫害的防。做好这三点,白芍的田间管理基本到位了。
白芍的中耕除草为了最大程度上减弱杂草对白芍的影响,每年需要进行中耕除草3~4次。当然了,并不是每一块田都是这个次数,主要看白芍田里的杂草生长情况,除干净为止。这里按照3次进行中耕除草,第一次在春季苗齐之后,第二次在夏季杂草疯狂生长的时候,第三次是在秋季倒苗之后。
中耕除草,在刚种植白芍的前几年,需要多下点力度。到了第三,四年之后,可适当减少为2次,春季一次和夏季一次即可。
白芍的肥水管理根据白芍喜肥的特性,施肥的量上要做好把握。先是施基肥,这个在种植当时已经做了,每亩施厩肥或者堆肥2500~4000kg。而田间管理期间,施肥主要是追肥,建议继续使用腐熟的农家肥施入。
追肥从种植第二年开始,每年追肥3次。第一次在3~4月期间每亩施腐熟人畜粪肥1000~2000kg;第二次追肥放在5~7月份,与第一次施肥同量;第三次追肥在11~12月份,每亩施入腐熟的厩肥2000kg,加入饼肥30kg。
施肥之后,每次都需要浇一次水,而且要浇透。进入雨季,要注意排水。
白芍的病虫害管理白芍病虫害主要有灰霉病、叶斑病和叶霉病。灰霉病可使用多菌灵或者波尔多液喷施,每隔10日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叶斑病可以使用硫菌灵喷施,每隔10天喷施一次,连续喷施2~3次即可;叶霉病的防治措施基本也差不多。
白芍虫害主要有蛴螬和小地老虎,可按照常规的方法去除即可。
好了,以上是我个人看法,欢迎评论指正。另外,大家有关于三农方面的问题,可以一起探讨。
白芍百合和甘草汤能治失眠吗?
白芍、百合和甘草汤有助于治疗失眠,因为百合又冷又甜,具有清心安神的功效,可用于治疗精神恍惚、失眠多梦,有助于辅助治疗失眠。一般来说,轻度失眠患者可以通过饮用百合来改善症状。然而,如果失眠严重,莉莉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不能治疗。患者仍需服用安神补脑液和甲钴胺片进行治疗。同时,你可以在晚上睡觉前喝一些热牛奶来帮助你入睡。
白芍有哪些特征和功效?
白芍是一亇常用的中药材,是毛莨科芍药属植物干燥的根。人们把它应用于临床历史已经很悠久了。最早记载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记有“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东汉以下历代本草对于白芍的功效与作用,都有记载,涉及到功能的如:《本草备要》:“缓中止痛”;《本草纲目》:“益脾,泻木,调血”,“安脾经,收胃气”;《本草经疏》:“酸寒能凉血补血”;《药品化义》:“补阴抑肝,能补能泻”;《玉楸药解》:“泄肝胆伐脾胃”;《大明本草》:“泻肝,安脾肺”;《本草正义》:“养脾柔肝”;《本草正义》:“益阴养血”,“固腠理,和血脉,收阴气,理中气”;《注解伤寒论》:“酸收,敛津液,益荣”;《本草求真》:“敛汗”,等等。
2015年版《药典》对白芍的性味、功能、用量记载如下。
【味与归经】苦、酸,微寒。归肝、脾经。
【功能与主治】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盗汗,胁痛,腹痛,四肢挛痛,头痛眩晕。
【用法与用量】 6~15g。
【注意】不宜与藜芦同用。
【贮藏】置干燥处,防蛀。
开临床之先河的东汉医家张仲景在处方中对芍 药的应用频率很高仅次于甘草、桂枝、大枣、生姜。宋以前药用不分赤,白,雖然陶弘景《集注》注文中提到“余处亦有而多赤,赤者小利”的文字,但把芍药分为赤白两种而广泛应用于临床,应从宋代开始。宋《开宝本草》曰:“此处有赤白两种,其花亦有赤白两色。”明《本草纲目》云:“根之赤白,随花之色也。”清《本草崇原》也引文云:“开赤花者为赤芍,开白花者为白芍。”《本草备要》曰:“赤白各随色。根据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古时划分白芍和赤芍,主要是依据花的颜色作标准,认为白花者为白芍,赤花者为赤芍。但现在已不在以花色去确定白芍,赤芍了。 白芍一般用芍药的栽培品种的根,去皮加工。 赤芍用川赤芍及芍药的野生品或栽培品的根,不去皮加工。
传统认为白芍:敛阴柔肝缓急止痛。 赤芍: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白芍用于血虚证,胁肋脘腹疼痛证,四肢拘挛证,肝阳上亢证。 赤芍用于温病热入营血,血瘀证,目赤肿痛,臃肿疮疡。 在分类上也有较大差异,白芍属补虚药中的补血药类 药,赤芍属清热药中的清热凉血类 。今用《伤寒论》中原方,究其理义多用白芍(但也有人认为仲景所用之芍药多为今之赤芍)。
从化学组成来看,白芍和赤芍非常一致,均以单帖苷及多元酚类化合物为代表性成分,这是相近的生物基源所决定的。但是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及药材采收后加工处理方式的差异,导致这些成分在两味药材中的含量比例各有不同。与无需炮制的野生品赤芍相比,白芍为人工栽培品,入药前需经浸泡,刮皮,沸水煮至透心等炮制工序。这一过程使得白芍所含化学成分在整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尤以没食子酸、芍药苷、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丹皮酚流失显著,但芍药内酯苷是个例外,与赤芍相比,它的含量在白芍中呈现明显优势,是含量仅次于芍药苷的第二主成分。儿茶素、羟基芍药苷和没食子酸甲酯也是白芍与赤芍中含量差别较大的化学成分,川赤芍中儿茶素和羟基芍药苷含量很低,但没食子酸甲醋含量较高,而在白芍和芍药样品中,这三种成分的含量比例与川赤芍有明显差异。
赤芍与白芍的药理作用。
1,赤芍,白药药理作用相同之处: 白芍总苷是芍药单帖及其苷类化合物的总称,在白芍和赤芍药材中含量均较高,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显著的镇痛、镇静、抗惊厥作用,抗炎和免疫调节作用,保肝护肝作用,对子宫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等;而植物多酚则是白芍和赤芍药材中另一类重要的药效组分,具有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形成,抗实验性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降低门脉高压,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白芍和赤芍中均含有芍药总苷和植物多酚,这些共同的化学成分,使两种药材表现出了基本相同的药理活性。
2,赤芍、白芍不同的药理作用,二味药材所含化学物质种类和含量比例的不同,又使它们呈现出明显的差别。如,二者共同药理活性的作用强度并不相同,通常认为白芍具有较强的抗炎和免疫调节活性,而赤芍则因含有大量的多元酚而表现出较强的抗血小板凝集、抗血栓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理活性等。总的来说,赤芍具有清热凉血,散淤止痛痛之功效,用于温毒发斑,吐血,目赤肿痛,肝郁胁痛,经闭痛经,跌扑损伤,痈肿疮疡等;白芍具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功效,用于头痛眩晕,胁痛,腹痛,四肢挛痛,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自汗
临床应用过程中,白芍比较常见的作用有以下方面:
1、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以及自汗、盗汗等症。如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等配伍。治疗贫血,月经不调等痣。
2.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胁痛、腹痛,以及手足拘挛疼痛等症。
如白芍与甘草配伍,可治胁痛;
白芍与柴胡、枳壳等同用,可治腹痛及手足拘挛;白芍与黄连、木香等同用,可治痢疾腹痛。
3.用于肝阳亢盛所引起的头痛、眩晕。如
白芍、桑叶、菊花、钩藤、白蒺藜等同用。治疗头痛,眩晕等症。
4.美容养血
白芍有养血的作用,可以治疗面色萎黄、面部色斑、无光泽,与白术、茯苓同用可润泽皮肤、美白,再搭配上甘草食用可以延缓衰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