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冬季养生保健,有哪些适合农村中老年人增加收入的项目?
农村中老年人如何增加收入呢。作为农村中老年人,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力已逐渐下降,且农村中老年人数量庞大。现就农村中老年人增加收入提4点建议。
1.发扬手艺:在农村中老年人中,很多人虽然文化不高,但手艺精湛,子女和基层组织要多为他们出思路、找销路,如竹编、蜡染、石匠、木匠等手艺活。让吹拉弹唱能手等参与到红白喜事中。
2.养殖:主要是放养散养等,如林下养殖等。主要是请他们照看一下,对体力要求不高。
3.投资:这里的投资当然不是抱钞票入股,而是年岁大了,动不了或不愿动了,若条件允许不防把土地、林地等入股,坐收红利,当然这部分要请子女或当地帮忙把协议签好。
4.果蔬种植:建议在城郊或大面积种植区,土地又未被纳入流转的,可以考虑力所能及的种一点,销售时搭车销售。
总之,农村中老年人长期劳动习惯,多数是闲不住的,子女和当地基层组织要多关心多帮助,让他们适当自愿高兴的通过劳动或手艺,创造更多收入。
寒冷和炎热哪种环境长寿?
这要看个人体质。简单说,阳性体质在寒冷环境中会好一些,阴性体质在炎热的环境中会好一些。
大家都知道,人是分各种体质的,从中医来说,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
这其中,除平和质以外,阴虚、湿热、血瘀、气郁属于阳性体质,其他属于阴性体质。
不过,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实际上没有任何人是单一体质。每个人的体质可以有偏向,或偏阴多一些,或偏阳多一些,但一定是阴阳都有,不可能全是阳的,也不可能全是阴的,也不可能只是单一一种体质。
包括平和质在内,因为世上没有“绝对”健康的人,所以你可以理解为,绝对的平和质在世上是不存在的。
阴性或阳性,都有一个总的特征。阴性体质者易感寒邪,阳性体质者易感热邪。
这里还要说明的是,阴和阳,与冷热无关。冷与热,是诱发阴盛或阳盛状态下,已经不平衡的人体出现疾病的一个因素。
你可以理解为,阴是软绵、黏腻、粘滞,常与阴相关的疾病特征是“堵塞”;而阳是刚硬、尖锐,常与阳相关的疾病特征是“亢进”。
阴性体质者,因其体质特征,总是需要发、泄,所以处在较热的环境中,可以通过出汗,或是饮水——排尿这样的生活行为来改善,换句话说,就是借助外界的热力加速新陈代谢,使身体平衡得到一定保障。
阳性体质者,则是借助寒冷的外界环境来降低容易激进的代谢速度,避免出现脏腑功能过亢,这对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举个例子。
为什么许多老人易在冬季去世?就是因为,老人多半偏于阴性体质,他需要的是加速代谢,激活身体的各个功能。但是冬季寒冷,人的代谢速度降低,已经是阴性体质的老人,其身体各项功能维持不了身体的需要。所以,对老年人来说,冬季是危险的季节。
但是以上也说了,没有任何人是单一的体质,只有偏向。而且,体质并非是固定的,可以通过生活干预的方式来转换,因此,纠结于寒冷或是炎热的环境到底哪个能令人长寿,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不论是医学还是营养学,都一再强调“平衡”的重要性,并且提倡大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因为通过锻炼,人体的营卫有了好的基础,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人抵抗过于寒冷或炎热的环境对人体的影响的,帮助人体尽量达到平衡的状态,那人自然就会更健康、长寿。
是如何度过每一天的?
婆婆80岁去世的时候公公已经90岁了。从那以后老爷子就自己一个人在家,他老人家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一直到97岁时无疾而终。
公婆一公养育了7个孩子,年轻时候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没法想象的。
但是公婆没有在困难面前消沉,两位老人家一直乐观、豁达,把老公他们7个孩子教育得很好。
因为老公是最小的孩子,我们婚后一直和公婆生活在一起,有了孩子后一家祖孙三代5口人生活的和谐而温馨。
图片来自网络
婆婆在80岁的时候离我们而去,我们很担心公公一个人会孤单寂寞,想要让其他兄弟姐妹白天回家照顾他。
公公拒绝了,他说他自己一个人能够照顾好自己,他喜欢清静,不喜欢家里人多。
婆婆在世的时候,公公属于“油瓶子倒了不扶”的“甩手掌柜”类型
那个年代的男人基本都是这样子吧?家务活都是女人的事,男人负责在外面闯荡、挣钱养家。
婚后,公婆这种相处模式我也没有觉得有啥违和感。
婚姻生活,只要夫妻之间觉得舒适就是最好的模式,与别人没有半毛钱关系。
婆婆去世后,我每天早上给公公准备好午饭,老人家只要把饭热一热就可以吃,饭后他老人家也不会洗碗,只要把碗筷放进厨房水池,我们晚上回家洗刷就行。
如果有一天公公主动把碗洗了,我回家都会大大的表扬和感谢他一番,老人家就会像个幼儿园的孩子一般开心,会再接再厉地干两天。公公他老人家一天的生活安排得非常丰富:吃饭、养花、养鸟、看电视、午休,出门和老伙计们聊天。
规律的饮食:每天早上公公都会在6点起床,早餐非常准时地在7点开始。老人家的饮食超级规律:饭前一杯蜂蜜水;无论冬夏,早上坚持喝一碗羊肉汤加一个火烧,并且这份汤是不需要加盐的。
曾经很好奇没有盐的汤好吃么?公公坦言说习惯了,人上了年纪不能吃太多盐分。
午餐11:30-12:00之间准时开餐,无论什么事情发生,午饭雷打不动。我们有时候遇到事情觉得吃不下饭。但是公公却不会,他会要求我们无论如何必须吃饭,他老人家的话就是:天大地大不如吃饭大。
每天中午2两白酒,夏天还会再加一瓶瓶酒,荤素搭配低盐为主。
晚饭,公公吃得超级简单:一碗稀饭,两块最喜欢吃的老婆饼。偶尔也会吃点喜欢的青菜。但是坚持7分饱的原则。
养鸟种花:早饭后到午饭前这段时间就是公公伺候他的小鸟和花草的时间。
公公养的小鸟只有一种:红玉。但是养的特别好,每年小鸟们都要孵出小鸟,虽然小鸟的繁殖能力强,但是公公都不舍得送人,除非是公公很喜欢和信赖的好朋友才会有幸得到公公的馈赠。
图片来自网络,当年没有给公公的小鸟留下照片,有点遗憾
他每天都要给小鸟清扫鸟笼,鸟屎用来养花;
每天清洁小鸟们的水具、石槽,换水、换米。虽然家里养的小鸟很多,但是没有一丝异味。
公公会戴着老花镜,用棉花给鸟儿们做窝;
鸟妈妈们孵小鸟的时候,就是他最喜欢的小孙女都不能到阳台去以免惊扰鸟妈妈。
每天清晨都是在鸟鸣声醒来。
大姑姐们回家曾问过我:天天鸟叫,烦不烦人?我有点微楞:没有啊。鸟叫不是很好听么?
每当这时候,公公都很得意:你们懂什么?还是小悦有情调。
这可能也是我和公婆一直和谐相处的原因吧?
我尊重公婆他们的所有生活习惯,从不指手画脚并且很喜欢他们的淡然。
照顾好小鸟们后,公公就会摆弄他的花花草草。
虽然公公养的花草没有名贵品种,但是却一年四季我们都能看到花开。
公公养的文竹,在公公去世后竟然开花了
公公养的水仙花,每年过年之前,公公都会买了花头自己养,而且正好在过年时候开花。后面同框的是小鸟红玉
绣球花,来自于叔叔送的花种子。从去年这棵花也沉寂不开花了,无论我们想尽什么办法挽救
最喜欢公公养的一棵桂花,每年8月花开的时候,家里飘着淡淡的桂花香,我们一家人在这花香里有说有笑,真的平添一份温馨和幸福。
还有君子兰也是公公的养的最好的,年年花开、绿油油的叶、色彩艳丽的花朵,在阳光里绽放一份生活的美好。
公公养的君子兰,花开似锦
公公每次都会把君子兰的叶子用啤酒擦得干干净净,叶片看起来肉质丰满充满了质地感。
还有最好养活的蟹爪兰,红、白、粉三色把阳台装饰的生机勃勃。
白色蟹爪兰,两年前也不再开花了。
红色蟹爪兰,虽不是名贵花品,但是看着就觉得灿烂而美好
除去养花养鸟,公公的重头戏就是看电视、看报纸。
电视节目中最喜欢的莫过于京剧,经典剧目《铡美案》《打龙袍》《武家坡》《穆桂英挂帅》《空城计》《借东风》《锁麟囊》等等,
那真是百听不厌沉醉其中。
京剧名家更是如数家珍,我的一点有限的京剧知识都是来自于公公他老人家的普及教育。
会友聊天夏天的晚饭后,公公会下楼在大院乘凉,和楼上的老人家们聊天拉呱。
个人感觉公公是听得多,说得少。听邻居们家长里短、国内国外的聊天。
公公遇到问题极少和人争辩,属于聊天的温和派。公公说:每个人想法不同,有什么好争得?聊天又不是为了抬杠。
这种佛系的生活态度和为人处世的心态,是他老人家健康长寿的生活秘诀吧?
生活里,公公从不干涉我们的生活,他老人家的原则就是:难得糊涂。
公公出生于1919年,离世于2015年,是一位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老人家,经历过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享受过我们国家美好的太平盛世。
公公经常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生活,要学会知足感恩。
经历的坎坷和磨难多了,他老人家学会了该放下时候放下,给自己最好的善待。
人生短短不足百年,郁郁寡欢是一天,快乐洒脱也是一天,所以放平心态,活在当下才是最睿智的人。
生活的快乐与否,孤单还是充实,不在于是一个人还是一家人生活,而在于每个人的生活态度。
豁达的人即使冷清一人依然会觉得生活热闹有奔头;对生活心怀清冷的人,即使身居闹市依然觉得孤单寂寞冷。
老人一人在家生活时,合理安排好生活,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就会让生活充实而美好。
我们该如何好好孝敬父母?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弘扬的优良传统美德,更是人生当中一门必修的课程,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树立起“孝敬父母光荣,不孝敬父母可耻”的荣辱观念,也明白【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先】的道理。我们在一生中做的最划算的买卖就是喊了一声“爸爸!妈妈!”,换来的是他们一生无怨的给予,呵护,祝福。在成长道路上为我们遮风挡雨,给我们撑起一片充满爱的蓝色天空。随着岁月在他们身上的沉积,他们渐渐老了,脊背也弯了,再也无力为我们撑起这片天。而当我们在这个天空下渐渐长大,懂事,最终从父母手中接过“责任”与“担当”这份接力棒时,感受这份艰辛时,我们更多要做的是如何去孝敬他们,回报他们的养育之恩。我们希望他们能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
2009年 10月18日,父亲的去世对当时身体就不好的母亲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从那以后,母亲的笑容减少了。生活的担子全部落在这个56岁老太太身上,为了还因父亲治病欠亲戚的钱,母亲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她没有固定工作,干的都是比较累的体力活,比如:农田里的插秧收割、百货商店里的装货卸货,主要是这些体力活收入还算可观,能够为还清债务缩短时间。那时候的我只是一个校园毕业刚刚步入社会的愣头青,毕业后直接留在学校所在的城市里打工漂泊,幻想着有一天在这座大城市里能够闯出一片天地来,希望为家里减轻负担,可以让母亲能有更好的生活。
没几年母亲就干不动了,早先就有的腰间盘突出严重到直个腰板都很费劲的程度,撵都撵不走的高血压、糖尿病一直停留在母亲身上安家。好在家里有亲戚帮衬,在镇上托人给我找了份不错的工作,也许是有大学毕业证的缘故工作好安排的缘故吧。从那以后,母亲跟着我一起生活,日常家务全部由我接手,也开始了学习对母亲饮食起居照顾的过程。
结婚后条件慢慢变好了,常常给母亲买点营养品、衣鞋之类的,在生活上基本上对她照顾到位,为了给她一个心里保障,特地给她办了“五七工”养老保险(我们镇政府一种不是职工但可以退休领工资的参保方式)。起初我以为这样算是真正的孝顺,能让母亲过得很舒心,很幸福。慢慢的我发现总能从母亲身上感受到一种孤寂感,那怕是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每次与同事、朋友议论此事,都有着不同的感受,长时间与他们的经验交流,也让我总结出一点,孝敬父母要从暖心的相处和贴心的照顾开始做起。之前,我从来没有去了解母亲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会去跟她相处交流,从来都是我们单方面的认为——认为她很幸福。
不管你的家庭是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什么样的经济条件,都知道我们的父母年纪大了需要我们来照顾,道理都明白,也实实在在的再做这件事,可能有的人会选择在钱财方面给父母一个好的物质享受,也有人选择是对父母的陪伴。虽说方式不同,但殊途同归,目的都是希望他们有个幸福的晚年生活,可结果总是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值。那么问题出在哪,是方式不适合吗。我认为任何正能量的方式都是可行的,但在这基础上我提倡与父母暖心的相处和对父母贴心的照顾。
那么怎么样才算是暖心的相处和贴心的照顾呢?或者说子女在孝敬父母这件事上怎样做得更好,才能真正让父母安享晚年?以下是我结合自身的经历,作为子女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上应该如何去做提出几点建议:
1、就像歌词里说的“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最好不要提前通知父母,给他们来个惊喜,久而久之,父母多半会因门外的声响也会欣喜一下,虽说是空欢喜,但至少可以给父母平日简单枯寂的生活平添一点乐趣。同时与父母在忙忙碌碌、欢声笑语中一起完成一桌家常饭菜的制作,也是一种相处的方式。异地不能经常看望父母的,有事没事多打个电话,发个语音,利用手机微信常与父母来个视频聊天,这些都可以慰籍父母对子女的想念。
2、父母的健康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平时有个头痛脑热往往都不会向子女表现出来,不想给子女添麻烦,虽说不是所谓的大病,但时间长了也会落下病根,作为子女要经常跟父母沟通,让他们清楚我们很在意他们的身体状况,明白小病成灾的道理,最好定期带着父母去医院做个体检。父母岁数大了,记忆力往往不太好,子女时刻要提醒他们吃药的时间。我母亲就是一个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慢性病患者,她的吃药规律我现在都已经比她还清楚,不仅在吃药的时间上我经常提醒,而且每天早晚血压血糖的测量都是我直接给她测。
3、多与父母谈谈心,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跟父母唠唠,可以把遇到的听到的有趣事跟父母分享。或许有人会问:与父母存在代沟,找不着聊天话题,怎么办呢?其实我们可以在生活中去发现话题。比如做饭的时候,明知道需要上色的菜,通常我都会故意回头喊一句:“妈!用放老抽吗?”,类似的话题会很多,也可以在父母面前像小时候那样跟父母撒个娇,这些平时的交流谈心不仅能增加与父母的感情,还能让父母觉得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他们,让父母从心里上有个安慰,认为自己并不是子女的累赘,自己在这个家还是有用的人。
4、父母年纪大了,可能有点脾气,固执。作为子女应该事事顺着他们,不要抱怨他们的啰嗦,更不要表现出烦躁,要始终抱有尊重的态度。尤其是在对待像我母亲一样有病缠身的老人,我们更不能表现出自己不满的情绪。
母亲有着四五年的糖尿病史,有时碰到自己想吃的东西因忌口不能吃时,就气恨自己得的这个病,如果在遇上其它不入眼的事,气就不打一处来,责骂完这个,又开始责骂那个。家里人赶忙你一句他一句的劝解,从不跟她顶嘴,犟嘴。那怕是本身心情就不好也不会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来,每次都会用屡试不爽的耍无赖式的撒娇,才会让她消气妥协。
5、一定要记住父母的生日,生日当天不管多忙都一定要回家给父母庆祝。不单单是父母的生日,作为子女的我们过生日时也一样,不要跟同事、朋友在外庆祝自己的生日,最好是回家与父母一起吃饭庆祝。在外地子女,也要在电话里、视频里跟父母一起庆祝,那怕是发条生日快乐的短信也好。
6、子女要知道父母的喜好。比如:爱吃什么菜,爱穿什么衣服,喜欢看什么类型的电视剧,喜欢什么老年活动……。单纯的直接问父母,多半父母怕子女花冤枉钱,不会说出来,这就需要子女用心去观察。比如:饭桌上,多留意一下父母爱夹那些菜,出门爱穿什么类型的衣服……也可以根据父母身体状况,提供父母目前最适合用的物件,就拿我母亲来说吧,她患有腰间盘突出,家里就给她买了一个腰椎按摩器材。
只有充分做足这些功课,知道父母的需求,作为子女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父母带去的东西才会是他们最贴心,最温暖的礼物。
7、把我们的空闲时间挤出一部分卖给我们的父母,这部分时间完全以父母为中心,去做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能够让父母心暖的事。比如:给父母洗洗脚,剪剪指甲,揉揉肩,捶捶背;陪父母看看电视,唠唠嗑;一家人陪父母玩玩扑克牌,下下棋。陪父亲喝喝茶,喝顿小酒;晚饭后陪父母散散步,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家人与父母一起出门旅游……
总结: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把一生都无私奉献给我们,他们宁愿把世间所有的苦都吃尽,也不愿我们受丁点委屈,如今他们老了,行动不便,他们的生活反过来需要我们的照顾,情感上需要我们的细心陪伴。我们通常只会做到给父母物质生活享受这一步,就算是陪伴也只是简单的在父母身边而已,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内心的孤寂。直白了说,我们的陪伴不够暖心,不会很好的去沟通相处,做不到更贴心的照顾。
知道了问题所在,就需要作为子女的我们,用心去对待孝敬父母这件事,不管多远多忙,我们都要经常回家陪陪父母,与父母多沟通交流,实实在在地做到与父母相处起来更暖心,把父母的生活照顾得更贴心。只有这样才能给父母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让他们享受应有的天伦之乐。我们的前半生曾经有父母细心的呵护,而父母的后半生需要我们去贴心的照顾。用心善待我们的父母,赡养他们,孝敬他们,让他们的后半生过得更暖心,更贴心。
六十岁之后怎么样生给?
对于我们农村六十岁的老人来说,这是一个心酸的话题!在农村,人老了怎么办?靠什么生活呢?只能说,绝大部分农民是“活到老,干到老”!只要活着,就须劳动。
现在很多地方,老年人没有退休工资。他们的主要收入来自卖农产品的钱,和女儿给的钱💰,以及就是打点零工的钱💰
现在农产品的销售价不高,比如小麦今年有的地方的销售价格只有一斤几毛钱,稻子也只有一斤出头。
在一些人多地少的农村地区,一户人家的承包田只有二三亩,除了留下囗粮外,能卖的粮食确实不多。
至于农村老人的儿女给钱老人,那也只是给一次是一次,有的老人儿女在外混的不好,还不给钱老人的。
一些农村老人为了赚点钱,在夏季放黄鳝笼,捕点黄鳝卖。
还有的老人去瓦工打零工,这种零工也很辛苦的。
还有的老人自己儿媳都在外面打工,家里的农田基本是他跟老伴种植。
老两除了种田外,还要照看孙子。
有时候我们也没办法改变的,这个社会也是残酷和现实!农村老人也过得如此辛劳的,
你对于这个问题怎么评论呢?如何看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