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网络社交语境中,“呵呵”一词常常带有多种复杂的意味,可能是敷衍,可能是无奈,也可能是一种略带调侃的回应,鲜为人知的是,在古代,“呵呵”并非如此复杂,它更多地是表达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古代究竟哪位大文豪对“呵呵”情有独钟呢?答案便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他一生宦海沉浮,却始终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呵呵”二字在他的书信和诗词中频繁出现,成为其独特文风的一个有趣印记。
苏轼生活在一个文化鼎盛的时代,北宋的文坛群星璀璨,欧阳修、王安石等都是一时之俊杰,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才华横溢,21岁时与弟弟苏辙一同参加科举考试,便以其出众的文采震惊文坛,欧阳修对苏轼的文章极为赞赏,称其有“宰相之才”,苏轼的文学成就涵盖了诗、词、文等多个领域,他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他的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的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乌台诗案”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新党抓进乌台,关了103天,出狱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在黄州的这段日子,苏轼的生活十分困苦,但他并没有被挫折打倒,而是以一种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在这期间,他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如《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在苏轼的书信中,“呵呵”二字屡见不鲜,他在给友人陈慥的信中写道:“一枕无碍睡,辄亦得之耳,公无多奈我何,呵呵。”陈慥,字季常,是苏轼的好友,两人交情颇深,陈季常怕老婆在当时是出了名的,苏轼曾写诗调侃他:“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从这封书信中的“呵呵”,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与友人之间轻松幽默的相处氛围,即使生活不如意,他依然能以一种诙谐的态度与朋友交流。
又如,苏轼在给杨元素的信中说:“某启,专人来,辱手教累幅,文义粲然,礼意兼重,非眷爱深厚,何以有此,慰浣不可言,比日履兹初寒,起居佳胜,某蒙庇粗遣,旦夕离此,西望怅然,呵呵。”这里的“呵呵”,既有对友人来信的欣喜,也有即将离别的复杂心情,但整体上依然体现出苏轼的豁达与从容。
苏轼不仅在书信中爱用“呵呵”,在诗词创作中也偶尔会流露出这种轻松的情绪,虽然在诗词中“呵呵”出现的频率不如书信高,但每一次出现都别具韵味,他的一些题画诗,在描绘画面的同时,也会以“呵呵”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苏轼的“呵呵”,反映出他的性格特点,他是一个极其乐观豁达的人,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都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在被贬谪的岁月里,他不仅没有怨天尤人,反而积极融入当地生活,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与百姓们打成一片,他在惠州时,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将对荔枝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儋州,他也能以“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来表达自己对这段特殊经历的豁达态度。“呵呵”二字,正是他这种乐观心态的一种外在体现。
苏轼的“呵呵”也体现了他的真性情,他与友人交往,从不掩饰自己的情感,无论是快乐还是烦恼,都能坦诚相告。“呵呵”在他的书信中,就像是一种情感的润滑剂,让文字更加生动有趣,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亲切的苏轼,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而端着架子,而是以一种平等、友好的态度与朋友交流,这种真诚的人际交往方式在当时的文人圈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苏轼爱用“呵呵”也与北宋时期的社会风气有关,北宋时期,文化氛围相对宽松,文人之间的交流频繁且自由,士大夫阶层不仅在文学创作上追求创新,在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中也注重个性的表达,苏轼的“呵呵”,正是这种文化氛围下的产物,它体现了北宋文人的一种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即追求自然、真实、轻松的生活态度。
苏轼的“呵呵”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后世文人不一定像他那样频繁使用“呵呵”二字,但他的这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和真性情的表达,却为后世文人所推崇,许多文人在面对困境时,会从苏轼的作品中汲取力量,学习他的人生态度,南宋的陆游,一生渴望收复失地,却壮志难酬,但他在诗词中也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热爱,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受到了苏轼的影响。
苏轼的“呵呵”,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它是苏轼乐观豁达性格的写照,是他与友人真挚情谊的见证,也是北宋文化氛围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苏轼作品中“呵呵”二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大文豪的内心世界和生活态度,也能从他的身上汲取面对生活挫折的勇气和力量,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苏轼的这种精神,以一种轻松、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用微笑和豁达去化解烦恼,让生活充满更多的乐趣和阳光。
苏轼的一生,就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他在文学上的卓越成就,他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他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都通过他的作品展现在我们面前,而“呵呵”二字,就像是这部史诗中的一个个小音符,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却为整部作品增添了别样的韵味,无论是在北宋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还是在千年后的今天,苏轼和他的“呵呵”都将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苏轼爱用“呵呵”,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不仅是他个人风格的体现,更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种有趣的文化现象,它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生活中轻松幽默的一面,也让我们对苏轼这位伟大的文学家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从苏轼的“呵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精神世界,也能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更好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的心。
苏轼的“呵呵”,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提醒着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保持一颗乐观豁达的心,用微笑去面对一切,正如苏轼所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让我们以苏轼为榜样,在人生的道路上,带着“呵呵”的心态,勇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