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信往来这一古老而又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的交流方式中,“此致敬礼”是两个常见且具有独特意义的词汇,它们的书写看似简单,实则有着诸多讲究,从格式到内涵,都承载着丰富的信息。
“此致”与“敬礼”原本并不是一个固定搭配的词语。“此致”的意思是“到此为止”“上面的话讲完了”,是信的正文结束的标志,用于书信结尾,起着收束全文的作用,它表达了一种正式、规范的书信结束态度,而“敬礼”则是一种致敬、敬意的表达,是对收信人的一种礼貌和尊重。
从格式上来说,“此致”可以有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是在正文之后,紧接着写“此致”,其后不加标点符号;另一种是另起一行空两格书写“此致”,后面同样不需要加标点。“敬礼”的书写也有相应的要求,一般在“此致”之后另起一行顶格写“敬礼”,后面通常加感叹号,以加强敬意的表达,这种格式的规范是长期以来书信礼仪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则,体现了书信书写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在不同类型的书信中,“此致敬礼”的使用也有着细微的差别,在正式的公务书信中,比如写给上级单位、官方机构的信件,“此致敬礼”的使用频率较高,它不仅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更代表着写信人对对方机构和身份的尊重,体现了一种正式、庄重的态度,一位员工向上级部门提交工作汇报信时,在结尾写上“此致敬礼”,可以让整封汇报信显得更加规范、得体,展现出对上级工作的尊重和对汇报事项的重视。
在私人信件中,“此致敬礼”的使用则更多地取决于写信人与收信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在写给长辈、师长的信件中,使用“此致敬礼”是一种常见的表达尊敬的方式,它能够传达出晚辈对长辈的敬重之情,体现出传统的礼仪观念,学生在给老师写信时,在结尾处郑重地写上“此致敬礼”,可以让老师感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而在写给平辈朋友的信件中,“此致敬礼”的使用相对较少,因为朋友之间的交流更加随意、亲切,可能会用一些更口语化、个性化的结尾方式,如“祝好”“下次再聊”等,如果是写给关系比较疏远或者刚刚结识不久的平辈,使用“此致敬礼”也可以体现出一种礼貌和分寸感。
“此致敬礼”的内涵不仅仅局限于表面的礼貌用语,它还蕴含着一种文化传承,书信作为一种古老的交流方式,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和情感。“此致敬礼”的使用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视礼仪、尊重他人的传统美德,在古代,书信往来就十分讲究礼仪规范,从称呼到结尾的敬语都有严格的要求,虽然时代在不断发展,现代通信技术已经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书信的使用频率有所降低,但“此致敬礼”这样的传统书信礼仪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它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传统文化中那些美好的礼仪规范,传承和弘扬尊重他人、注重礼仪的精神。
“此致敬礼”在一些特殊场景下也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在求职信中,求职者使用“此致敬礼”可以展现出自己的职业素养和对招聘方的尊重,它让招聘方在阅读信件时,能够感受到求职者的真诚和礼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好感,在感谢信中,“此致敬礼”更是表达感激之情的一种升华,当我们向帮助过自己的人写信致谢时,“此致敬礼”不仅仅是礼貌的结尾,更像是一种庄重的感恩宣言,让对方深切感受到我们内心的敬意和感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电子通信的普及,书信逐渐被电子邮件、短信、即时通讯软件等取代,在这些新的交流方式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快捷和简便,对传统书信礼仪的重视程度有所下降,很多人在使用电子邮件时,甚至忽略了结尾的敬语,直接署名了事,但这并不意味着“此致敬礼”等传统书信礼仪已经失去了价值,相反,在一些正式的电子通信中,如商务邮件、官方通知邮件等,恰当使用“此致敬礼”等敬语仍然能够体现出写信人的专业和素养,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印象。
“此致敬礼”虽然只是书信结尾的短短四个字,但它却蕴含着丰富的礼仪规范、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无论是在传统的纸质书信时代,还是在现代多元化的通信环境中,它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和传承这一传统书信礼仪,在恰当的场合正确使用“此致敬礼”,让它继续在人际交往中传递尊重、礼貌和美好的情感,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的一座优雅的桥梁,延续其在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价值,从格式的规范到内涵的理解,从不同类型书信中的运用到在现代通信中的意义,“此致敬礼”都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用心践行,以展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他人的真诚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