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养生吃什么,中医反复强调不要晚上锻炼?
首先,没有见过“反复强调晚上不要锻炼”等的“中医理论”。中医讲的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劳作”……所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早睡早起,天黑宜归藏而静养,不宜剧烈运动;子时阳气生,宜练气……等等,那是符合人体千万年来形成的生理节律的。
当然,如果个人已经养成白天睡觉,晚上工作、生活的习惯,那倒也是重建了生物钟和生理节律,关系不大。
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白天工作生活,晚上休息的,晚上做适当的运动问题不大,比如跳跳广场舞,打打太极拳等。但如果晚上还要做长时间和激烈的运动锻炼(如一两个小时的中长跑等),甚至还要吃东西、饮酒,那对于健康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首先,既影响了晚上营养的补充和新陈代谢,又难以保障白天工作的精力;其次,容易造成身体器官组织细胞和内分泌的紊乱失调;此外,睡觉休息是身体细胞组织排出代谢垃圾、恢复健康状态的保障,干扰甚至阻止没有好处。
即便是日理万机而习惯于夜里工作的毛泽东主席,他的养生决也是:“遇事不怒,基本吃素,多多散步,劳逸适度”,他喜欢爬山、游泳等运动,但并非安排在晚上。
而其他的百岁寿星,他们基本上也是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早睡早起,有啥吃啥,而不是违背自然规律。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告知必删)
农村老爷爷说末伏做好三件事?
这里说到三伏应该是最后一伏“末伏”了,算上今天的话再有5天就是末伏了,末伏过后就是处暑,也就表示夏天的暑气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就是秋天的凉爽天气,那么农村老爷爷说的“三伏做好三件事,身体棒棒度深秋”是很有道理的,也就是提倡做的三件事,可以对身体有好处,对接下来的秋天有益,根据这个思路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适宜保养身体一直以来在农村都有保养身体的习惯,尤其是一些风湿和受寒症,在夏季可以很好的驱寒除湿,也有很多不错的方法,比如艾灸熏和一些除湿的方法,第三伏的末伏作为夏天的尾巴,是需要我们一些有病的朋友好好把握的,因为过去这10天之后就是秋天了,如果再想着冬病夏治的话又要等上大半年。
二、提倡适当运动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夏天就是一个养的季节,因此减少了运动,这是不科学的想法,虽然夏天很热,但是末伏的天气已经慢慢好转,虽然不能剧烈运动,但是可以在室内或一早一晚做适当的运动,这样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
三、末伏适合饮茶养生这里的茶主要是一些有去火效果的植物,不如蒲公英茶、野菊花茶和山楂茶,这些都是有利于消化和去火的,夏季经常运营可以调节身体气血,是很好的。其实除了以上这些之外,还有很多适合在末伏做的事情,我只是在自己了解的方面说了一下,希望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也欢迎大家一起完善。
我是聚能三农,请大家关注我!秋季有哪些养生食谱呢?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有幸回答这个问题,分享两个秋季养生食谱。
雪耳莲子羹
备料:雪耳20克 新鲜莲子80克(干莲子也可) 淮山5克 芡实15克 珍珠米60克 糯米60克 黑糯米20克 碎冰糖60克 清水2500毫升
做法:
1,糯米及黑糯米洗净,用清水浸泡1 ~2小时。
2,淮山、芡实、雪耳用热水浸泡30分钟,捞出放入锅中加冷水煮沸约10分钟,捞起,摘去雪耳根部,用手撕成细丝,沥干。
3,莲子放入沸水中煮15分钟,将煮过的水倒掉,去除莲心。
4,锅中注入2500毫升清水,煮沸,加入珍珠米、糯米和黑糯米,煮沸后改中火熬20分钟,关火。盖上锅盖静置半小时,糯米吸饱水分胀大,加入淮山、芡实、莲子、雪耳,微火熬煮30分钟。
5,最后加入冰糖,拌匀,即可享用。
五仁粥
备料:珍珠米150克 核桃20克 松子15克 白芝麻15克 南杏10克 葵花子10克 麻油1小勺 盐适量 清水2500毫升 蜂蜜适量
做法:
1,珍珠米洗净,滤去水分,分为2份。将2000毫升清水煮沸,加入一半的珍珠米。余下的一半与麻油一起炒香后加入锅中,煮沸,改为中火熬煮20分钟,关火,加盖静置半小时。
2,白芝麻、南杏、葵花子分别用小碗盛起,泡水约1小时。煮一锅热水,放入核桃仁汆烫30秒后捞起,用清水冲洗一会儿,去除苦涩味。葵花子泡水后外皮会自动脱落,在流水中冲去即可。白芝麻不用加油,放在锅中炒干。
3,把5中坚果放入搅拌机中,加入500毫升清水,打成五仁浆。想要保留一些做装饰,在未完全打碎前,可捞起部分备用。
4,珍珠米粥泡至发胀后,加入五仁浆,搅拌均匀,开火煮沸即可,以海盐或蜂蜜调味。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黄帝内经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目前正处于秋季,这时候的空气是十分干燥的,很容易导致人体被燥邪所侵蚀。我想大家都听过《黄帝内经》中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句话,第一次听这句话很多人都不是明白。那么秋天来临,我们应该怎么去做才能够达到养生的目的。
首先我们先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进行一个讲解。春温夏暑易伤阴,秋凉冬寒易伤阳,用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对其进行总结。有时候秋燥来袭,无论男女都要学会如何正确的养生,因为这样可以有效的帮助我们增强免疫力,达到减少疾病的作用。
首先我们应该对肺部进行保养,因为在秋季的时候,如果燥邪侵入了身体内部,很容易引发肺部疾病。我们可以多吃一些百合、雪梨等滋润肺部的食物,还可以常喝雪梨汤、藕玉骨头汤等具有清热润肺的东西。在平日的时候我们应该保护好我们的肺部,这样能够让我们正常发挥自身的水平。
接着我们要学会如何降火,因为在秋季的时候,人体是很容易上火的。如果人体一旦上火,就很容易出现便秘、长痘痘等问题。当然,最关键的是,我们应该早一点休息,让身体达到一个较好的睡眠状态。
很多人到了秋季很容易陷入一些悲伤的心情中,正确调整自己的心情。因为好的心情对健康是十分有利的,所以说,我们应该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上说法,仅是个人观点。
冬天适合喝什么汤?
我们都知道,冬季食补能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改善畏寒的现象,冬天天气寒冷干燥,多喝养生汤更加健康。女生天生就体寒,当然到了冬天就更加怕冷了,许多女性朋友还没正式入冬就把自己包得严严实实的。其实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喝一些滋补的汤,不仅可以防寒,还有养身的功效。
但并非所有汤都适合在冬天喝。那么女性在冬天喝什么汤比较好呢?今天在这里选出3种适合女性朋友在冬天喝的汤,让你在这个寒冷的冬天暖暖的。
萝卜鲫鱼汤
推荐理由:鲫鱼炖汤最滋补,好消化易吸收,有补虚开胃、健脾利湿、助睡眠等功效。特别适合孕产妇,有补虚通乳的作用;老人常喝鲫鱼汤,不仅可增强抵抗力,还能降血脂降血压,冬天常喝防感冒。
| 萝卜丝鲫鱼汤 |
By 挪红
用料
主料:鲫鱼1条、白萝卜200克
辅料:盐2克、小葱10克、油20克、姜5克
做法
1.备好材料:一条鲫鱼、半根萝卜、1根葱、1块姜
2.鲫鱼清洗干净(特别是肚子里的黑膜要彻底去除),萝卜切丝,葱切段,姜切片。
3.取一片生姜将鱼身擦擦,再将锅也擦一擦,待到锅烧热后倒油,油热下鱼,不要动鱼,将锅转转让油流动到鱼头和鱼尾。
4.一面煎好翻面煎另一面;约煎半分钟,下葱和姜。
注:翻面前将锅晃晃,鱼不粘锅就可翻面了,不要用锅铲硬铲,那样鱼皮就没了。
5.煎到葱姜出香味,加水,漫过鱼身。
6.盖上锅盖,大火烧开后转小火炖10-15分钟。
7.最后加盐调味,下萝卜丝,煮开1-2分钟至萝卜变软就可出锅享用。
乌鸡山药汤
推荐理由:乌鸡比普通鸡肉的营养价值要高很多,全身都可入药,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乌鸡的胆固醇和脂肪含量很低,含有丰富的黑色素,蛋白质,和人体必须的8种氨基酸。乌鸡含铁元素非常高,对气血亏虚引起的月经不调,有很好的滋补作用。
| 山药乌鸡汤 |
By 悠哈厨房
用料
主料:乌鸡一只、山药300克
辅料:葱少许、姜3片、盐适量、料酒适量、清水适量
做法
1.备好山药、葱姜、乌鸡,葱切斜片,姜切大片,如果是刚宰杀的乌鸡,先冷冻3~4个小时,这是去腥的第一步。
2.乌鸡在流水下冲洗干净,洗净后的乌鸡控掉水分,切下完整的鸡腿,其余部位斩成大块。
3.山药去皮切厚片,放入清水里浸泡,水里稍微放一点白醋,避免山药氧化变色。
4.起锅烧水,放入少许的料酒或米酒,水刚开始冒泡时放入乌鸡块焯水,这是去腥的第二步。
5.一直煮至有浮沫出现,捞出鸡块,用清水冲洗一遍,这是乌鸡去腥至关重要的第三步。
6.另起砂锅,砂锅中放入温水,放入鸡块、葱姜,砂锅是汤汁鲜美的第四步。
7.大火烧开后,盖好锅盖,转中小火炖10分钟,泥质砂锅即便在小火的状态下,汤水也会一直保持沸腾。
8.10分钟后放入山药,盖好锅盖继续炖煮10分钟。
9.乌鸡炖至用筷子一插就透即可,盐不要放在锅里,鸡汤盛入碗中的时候再放盐,此时的乌鸡汤味道鲜美,略带一点甜味,什么时候放盐是汤汁鲜美的第五步。
虾皮冬瓜汤
推荐理由:这款汤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养生汤品,它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维生素、矿物质和胡萝素等都是冬瓜虾皮汤中最重要的存在,另外它还含有大量的钙质,平时人们食用这种汤品以后能快速吸收这些营养,也能促进身体代谢,更能起到良好的补钙作用。
| 虾皮冬瓜汤 |
By w绿水荷塘y
用料
主料:冬瓜450克、虾皮10克
辅料:蒜3瓣、姜2片、葱适量
做法
1.准备好所有材料。
2.冬瓜去皮去籽切片。
3.姜切丝、蒜切小丁备用。
4.虾皮放入碗中清洗,沥干水份。
5.热锅下油。
6.放入姜、蒜爆香。
7.小火放入虾皮。
8.将虾皮炒至金黄。
9.倒入一大碗清水。开大火。
10.水烧开后加入冬瓜。
11.再次煮沸,冬瓜变透明即可。
12.最后加入少许盐调味,出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