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游戏安装,日军对美国的战俘有多狠?
二战日军是一支邪恶的军队,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是极丑恶的。
美国总统老布什,当年参与了轰炸父岛日军的行动,结果飞机被击落。
遇难的美军控制着降落伞向父岛飞去,唯独老布什决心死也不让日本人捉到。
结果,老布什在战友飞机的掩护下,被己方潜艇拯救。
而那些飘到父岛上的美国兵,全被饥肠辘辘的日军做成了刺身。
二战日军并不是支文明的军队,他们对待美军俘虏极为凶残。
许多美军被俘官兵都做过相关证词,表示日军经常拿俘虏出气,有人看到前方惨兮兮的战报,气不过,都会揪出几个美军俘虏殴打。
左边帕西瓦尔,右边温莱特就连高级军官都不例外,美军被俘最高军衔的温莱特中将,自述挨了不少日军的大耳刮子,被虐待到差点爬不起来。英国的帕西瓦尔将军,连牙都掉了。当麦克阿瑟将他们捞出来时,两人的目光都是呆滞的。
在日本人的“调教”下,这些盟军高级军官骨瘦如柴,营养不良,听到大一点的声音都会下意识往后畏缩,见到日本人时他们须立即弯腰行礼。
日军提供的集中营房屋是一种极小的茅草棚,这种茅屋长约60米,却要塞进200多个人。
美国兵描述,每个人平均只有约2英寸空间,睡觉时需要侧过来,将大腿搭到另一个人身上。
这还不算什么,日军曾将1.7万俘虏,塞进了128x210米的区域里。不准上厕所,只有很少的水喝,人人都要签“我不逃跑”的协议,企图逃跑的被公开处刑。
由于里面被塞了过多的人,拥挤而闷热,卫生条件极为恶劣,痢疾、疟疾是家常便饭,有人睡着睡着就拉了一床……能活下来的都是精神与身体双重坚韧的人。
按照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资料,被日本监禁的西方战俘死亡率为27.1%,不算平均数的话,某些地方超过40%,高出纳粹集中营7倍。
日本当然不会白养着战俘,高级战俘会稍微得到点优待,但普通的士兵却会被拖去做工,在矿山、工厂、农田里艰苦劳作。
1942-1943年,日军为了修建连接曼谷和仰光的“泰缅铁路”,硬是导致10万名劳工死亡,其中包含1.3万盟军战俘。许多人死于热带病和营养不良,以及日军特别黑心的“打骨折”,伤员会被抛弃在丛林中喂野兽。
415公里的“死亡铁路”上,6万盟军战俘被迫从黎明工作到黄昏,每周工作时间超过100小时,食物只有一点点霉烂的米饭团和偶尔一些腐烂的猪肉,食物中还会掺沙子。
著名的“巴丹死亡行军”中,日军将俘虏的美军战俘强行押送往集中营,一路上恣意虐待,不允许停留,倒下的人会被拖到路边处决。
在死亡行军的幸存者证词中,日军故意不给水喝,然后在几个伤兵争夺路边脏水时枪杀了他们。
有些女性战俘,被日军当成了玩物,直接拖到路边侵犯了。
威克岛的美军战俘也相当凄惨,日军将战俘们集体驱赶到机场,让他们全部脱掉上衣“晒太阳”,这么一晒就是两天两夜。
日军战俘营中最出名的事儿恐怕是1944年的“巴拉望岛大屠杀”。
因为畏惧盟军的进攻,驻扎在菲律宾巴拉望岛上的日军草木皆兵之下,将全150个美国海军陆战队官兵驱赶到临时防空洞中,然后堵死大门,点燃大火,企图将他们全部烧死。
美军战俘绝望之下顶开燃烧的障碍逃生,然后又遭到日军的枪击,不少人被刺刀捅死,被枪托和棍棒活活砸死。
有几十个残余的战俘趁乱躲到了海边,被日军全部抓获,然后遭遇了凶残的殴打、折磨和斩首。
最后150个马润只活下来12个,这些幸运儿拼死跳进大海才得以逃生。
巴拉望岛的惨剧让盟军获悉以后,促使盟军开始了一系列的突袭活动,以抢救那些被日本人关在岛屿上做苦力的战俘。
被认为接受西方文化较多,比较“文明”的日本海军其实也非常凶残。
1944年美国货船简·尼科莱特号被日军伊-8号潜艇打烂,日军开火屠杀了落水船员,借着登上甲板,用刺刀和铁锤逐一虐杀了俘虏,将尸体抛进大海。剩下一些人则被捆绑在甲板上,直到一架盟军飞机发现了异常,这才吓得日本潜艇扔下30个活人逃之夭夭。
最幸运的恐怕是被关押在泰国的美盟军战俘,日军当时已经下达了“清理营地”的命令,要求各地战俘营指挥官“不让一个人逃跑,全歼他们,不留下任何痕迹”。
行动的时间被定在1945年8月21日,但正当这些战俘们在挖万人坑的时候,战争于8月15日结束了。
二战期间日本的坦克装甲车都有哪些?
二战时,日本是岛国,资源溃乏,所以日本研究的武器装备是能省则省。再加之日本对于装甲兵器的认识不足,所以二战时期日本的坦克、装甲车在性能上,较之苏德美等国家差了不少。
坦克1.八九式中型坦克
八九式中型坦克 ,主炮最初为1门37mm坦克炮,后改为1门90式57mm短管坦克炮;另配备有两挺车载机枪。89 式中型坦克有甲乙两型,甲型装汽油发动机,乙型为柴油发动机。尽管89式中型坦克并不先进,但却是世界上最早采用风冷式柴油机(乙型)的坦克。
2.91式重型坦克
91式重型坦克, 整车装甲板由铆接接成,在车体前部设置了一个小型机枪塔,也在车体尾部设置了一个,前部装甲20mm。采用一颗BMW IV水冷直列6缸汽油引擎提供224马力的动力,公路最大时速25km。
3.九五式重型坦克
九五式重型坦克 ,采用多炮塔设计,结合了战争期间德国、意大利坦克的设计元素。主炮塔安装了一门70毫米炮,此外,该战车还具备一门37毫米炮与两挺6.5毫米机枪。发动机使用94式柴油发动机90马力,公路最高时速为45km,最大行进距离220km。参加过七七事变与1939年诺门坎战役,九五式重战车总共只造了4辆,战争中没有损失。
4.九四式超轻型坦克
九四式超轻型坦克 全长3.36m,宽1.62m,高1.63m;重3.45吨。全车装甲由铆接接成,厚度8-12mm不等。中国军队7.92mm口径的中正式步枪就有几率穿透九四轻装,更不要提战间期的37mm反坦克炮了。但由于中国缺乏反坦克武器,九四轻装依旧能像一战中的马克一型坦克般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这种坦克俗称“豆坦克”。
5.九七式超轻型坦克
九七式轻型战车安装了94式37毫米战车炮,具备了相当强的反战车能力,尤其是后期的97式轻型战车还安装了1式37毫米战车炮,反战车火力比日军95式轻战车还强,此型骑兵战车在太平洋战争初期也发挥了巨大威力,但战争后期97式轻型战车则完全无法与美军的新式中型坦克抗衡。
6.95式轻型坦克
95式轻型坦克与1935年正式服役,由于这一年是日本皇纪2595年,所以定名为95式轻战车(轻型坦克)。其中有一种生产数量很少的型号叫做“北满型”(日本人的叫法)的95式轻型坦克仅用来装备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北部的关东军战车部队。
7.九八式轻型坦克
九八式轻型坦克,火炮为100式37mm战车炮,这种炮是把按照KWK36型37mm反坦克炮制造的94式37mm战车炮 进行了扩大炮膛容量,加长炮管的改进,可以发射发射药量更大,弹头更长更重的炮弹,因此穿甲能力提高不少。此型轻战车采用了新的合金装甲,可以部分采用焊接工艺制造,而且装甲厚度比95式轻战车有加强,但这型装甲成本太高,所以98式轻战车产量很小,战争期间总共装备113辆。
8.九七式中型坦克
九七式中型坦克 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有名且发挥作用最大的战车,机动力强,可靠性高。战斗全重 15t,有 4 名乘员,装 1 57mm 短身管火炮,装甲厚度一般为25mm。采用风冷柴油机、不对称炮塔、铆接结构装甲车体和炮塔、无线电台的框形天线、主动轮在前。97 式中型坦克是二战期间日本生产量最多的坦克,总数达 1500 辆。
9.九七式改中型坦克
1940 年,三菱重工为 97 式中型坦克换装了新型炮塔和 47mm 长身管火炮,研制出 97 式改中型坦克。97 式改中型坦克复杂地形的机动能力强,射击准确迅速,加上采取合理的战术,对美军坦克构成了较大威胁。
10.二式轻型坦克
二式轻型坦克是二战期间由日本帝国陆军所开发的轻型坦克,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是98式轻战车的改进型,在减轻了重量的情况下,还提高了所有的性能,不过数量稀少,也没有派驻过战场 。
11.三式轻型坦克
三式轻型坦克,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在95式坦克基础上改进的最后一款量产的轻型坦克。该坦克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换装了97式57毫米火炮。与95式轻型坦克相比,多了1名乘员。
12.四式轻型坦克
四式轻型坦克,是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1944年,皇纪2604年)制造的轻战车。四式轻型坦克由三菱重工公司在九五式轻型坦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总计生产约100辆。装备57毫米战车炮1门,九七式车载7.7毫米机关枪1挺。
13.一式中型坦克
一式中型坦克是日军为准备“本土决战”,于1941年研制成功的中型坦克。以九七式中战车改良在太平洋战争后期量产的中型战车。主要用于伴随引导掩护步兵,是97改的改型,是向战车对战方向过渡的型号,机动性与防御力比97改有较大提高。
14.三式中型坦克
三式中型坦克,是日军第一型主要任务是进行战车对战的中战车,也是日本于二战末期最后一款量产的中型战车。装备三式2型38倍径75毫米战车炮1门 备弹70发,九七式车载重机枪1挺 备弹3670发。到战争结束时共服役160辆,全部驻守本土,战争中没有实战记录。
15.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研发的中型坦克,这是全新设计和以坦克大决战为主的新式坦克。主要用途是战车对战,性能比美军M4中型坦克优越的多,但发展的太晚,战争结束前只完工了6辆。
16.五式中型坦克
五式中型坦克,是旧日本陆军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所研制的一种中型坦克,只造出来样车。其比当时日本拥有的最先进中战车——四式中战车来的更重型、战斗力更强。 主要用途是战车对战,但仍特别注重伴随掩护步兵的性能。
装甲车1.维克斯装甲汽车
维克斯装甲汽车,为英国进口。 为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在上海作战中日军动用了该型车。
2.九一式装甲汽
九一式装甲汽车,是二战期间日军装甲武器之一。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在中国战场大量运用,初期用于地面战斗,后期用于后方巡逻警戒。
3.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
九五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具有铁路巡逻与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前期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后期主要做铁路巡逻保卫使用,这种装甲车为履带式,可以迅速由铁路运行状态,变更为公路运行状态,在保护铁路线用途上,威胁力极大,随时都可以开下铁路追击破坏者。
4.一式装甲运兵车
一式装甲运兵车,用于搭乘步兵伴随装甲部队突击,以及运输任务,主要装备机甲师团,战车师团以及一些精锐野战师团。最大速度:42 km / h;全体乘员:15名。
5.92式装甲汽车
92式装甲汽车,服役年代为1933-1945。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在中国战场大量运用,初期用于地面进攻战斗,后期主要用于巡逻警戒。
两栖战车1.特二式内火艇
“特二式内火艇”,实际上是用日文汉字表示的,是“特殊二型内燃机艇”的简称,“内火艇”名义上是船(艇),实际上它“自身能浮渡,可在水上和陆地机动”,符合水陆坦克的定义,应当算作是水陆坦克。“特二式内火艇”共生产了183辆,全部装备日本海军陆战队,并用于太平洋战场上。
战斗全重为9.15t(陆上)和12.5t(水上,带浮箱),乘员为5人。装浮箱时,车全长为7.5m;去掉浮箱时,车全长为4.8m,全宽2.8m,全高2.3m。
2.特三内火艇
特三式内火艇,是把特二式大型化,一样由三菱重工承制,以陆军的一式中战车为基础来开发。内部结构同样沿用一式中战车。后来由于战局已经恶化而无法量产而且日军此时也无发动登陆作战的余力了,最后只生产了试作车19辆。
3.特四内火艇
特四内火艇,重18吨,可运载40名陆战队士兵。履带上边可放浮体,炮塔在前面。也可在履带上换装鱼雷,用途是潜入港口攻击军舰后上岸逃脱。装备日本海军大威力、远射程、无痕迹的93式氧气鱼雷。特四内火艇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特攻作战”的主要装备。
自行火炮1.一式75毫米自行火炮
在97式坦克底盘的基础上,开发可以装载75毫米或者更大口径火炮的“炮战车”,负责为装甲部队提供火力支援,并对付战场上一些坦克无法摧毁的目标。一式75MM自行火炮,是日本整个二战期间"大批量"在部队列装的唯一一种自行火炮。
2.一式105毫米自行火炮
在一式75毫米自行火炮的基础上,该厂于1942年中期成功地将105毫米榴弹炮装在了97式坦克的底盘上,并通过了陆军的样车测试。由于定型的日期相近,这种火炮在日军的编号也是一式自行火炮。由于工业生产能力薄弱、缺少必要的资源等因素,这种自行火炮并没有大批装备部队。
3.二式75毫米自行火炮
根据日军在诺门坎之战的教训,并且参照德军装甲部队的经验。以97式坦克的底盘为基础,安装了1门94式75毫米山炮,尽管可以较好的完成火力支援任务,但是其火炮对装甲目标的侵彻力显然不如了一式炮战车。该车一共只生产了30辆,也没有大规模的装备部队并参加战斗。
4.三式75毫米自行火炮
有感于美军装甲部队在太平洋诸岛争夺中的压倒性优势,以及德国突击火炮在战略防御中的突出表现,精打细算的日本军部又要求参照德国突击火炮的研制思路,迅速开发一种全封闭战斗室,并有较强反坦克火力的自行火炮。
5.四式150毫米自行火炮
日军痛感在反击大规模登陆作战时,对于在滩头登陆场集结的美军缺少足够的压制火力。当年7月,根据军部的要求,三菱重工开始研制大口径自行火炮。在战争结束前完成了16辆。参加了菲律宾、冲绳等战斗,但很快就被全部击毁。
6.四式300mm自行迫击炮
四式300mm自行迫击炮出于压制美军滩头阵地和登陆场的需要,日本军部还 一种威力更大,能进入防御工事躲过美军登陆准备火力,并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前出至阵地进行压制的重型火炮,使用普通弹的射程仅3156米。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该型车辆最终没有量产并装备部队。
7.九七式120mm自走短榴弹炮
该型自走短榴弹炮被命名为97式是因其采用97式改中战车的底盘与炮塔,该车主要布置在本土和周边岛屿。为了令九七式自走短榴弹炮拥有反装甲能力,日军在二战末期还给它配备了聚能破甲弹。可是,还没等美军登陆日本本土,天皇就宣布投降了。结果九七式120毫米自走短榴弹炮基本没能发挥什么作用。
8.五式47mm炮战车
用于执行反战车任务,全是由95式轻战车改装,能在200m内的近距离正面威胁美军M4中型坦克。正面防护力也比95式轻战车强的多,95式轻战车改成这种炮战车应该还算很成功,这种炮战车也是本土决战武器,战争期间无海外作战纪录。
9.五式105mm重加农炮战车
5式105mm重加农炮是陆军根据海军98式100mm驱逐舰主炮制造的远程加农炮,主要目的是想获得一种大威力的反坦克炮,所以这种炮主要用途不是压制地面,而是反坦克,这种炮也是战争末期日军几种重型炮战车的主炮,在3000米距离上能击毁当时盟军任意型号的重型坦克,威力十分强大,为本土决战用兵器。
后勤车辆1.97式抢救战车
用于对战地受损或淤陷的轻/中战车进行抢救与修理的战车抢救战车。
2.95式抢救战车
用于对战地受损或淤陷的中/重战车进行抢救与修理的战车抢救战车,也用于工兵起重作业。
3.98式装甲弹药输送车
用于为战车部队,骑兵部队进行野战弹药补给。乘员2名,可载重1吨。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点赞别忘了)
非常欢迎大家来吐槽!!!
二战时期最著名的机枪都有哪些?
德国
1.MG34通用机枪
MG34是纳粹德国在1934年起采用的弹链供弹式机枪、在1935年开始装备部队,MG34的口径为7.92x57毫米。由于一战后的德国受到凡尔赛条约所限制而不能制造重型武器,德国取巧研制了MG34。MG34是世界上第一种通用机枪。
2.MG42通用机枪
MG42机枪被称为“希特勒的电锯”。二战中,MG42是盟军老兵们最不愿听到的声音,这是一种恶魔机枪射击声,也有人形容为撕开亚麻布的声音,听到这种声音,就意味着死神快来了,而发出这种声音的,就是纳粹德国MG-42通用机枪,最高射速可达1700发,连发时,人耳已经无法分辨,只能听见电锯一样的“滋滋滋”声。
3.MG08重机枪
MG08机枪,是由海勒姆·马克沁1884年开发的马克沁机枪发展而来。是德军在一战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重机枪。德国性能更好的MG34、MG42通用机枪迅速装备党卫军和国防军一线部队,二战德国二线部队直到1945年德国投降时,仍然有大量MG08重机枪服役。
美国1.勃朗宁M1919机枪
勃朗宁M1919机枪,是美国勃朗宁公司生产制造的机枪。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最主要的连级机枪。直至大战结束后许多国家的军队还继续装备了一段时间。主要特点,枪管外部有一散热筒,筒上有散热孔,散热筒前旋合助退器。口径7.62mm,弹头之初速为792~823m/s,由250发弹带供弹,理论射速为450~600发/分钟。
2.勃朗宁M2机枪
M2机枪,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口径机枪之一,发射12.7×99毫米大口径弹药,常见用于步兵架设的火力阵地及军用车辆如坦克、装甲运兵车等。主要用途是攻击轻装甲目标,集结有生目标和低空防空。从1921年就开始使用服役至到21世纪。至今依旧是美军的制式武器装备。
3.M1917A1式重机枪
勃朗宁M1917A1式7.62mm机枪是一种老的水冷式重机枪,设计者是著名的美利坚合众国枪械师J.M.勃朗宁。于1917年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生产商向军方提供了近5.4万挺M1917A1式机枪。M1917式机枪比较笨重,机动性、勤务性差,难以与德军的MG34与MG42通用机枪抗衡。
4.勃朗宁BAR1918自动步枪
勃朗宁BAR1918自动步枪,也可以称为勃朗宁轻机枪。是一代枪械大师勃朗宁于1917年设计的一款轻机枪。枪的口径为7.62mm,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射击方式为半自动和全自动,慢速方式300—450发/分;快速方式500—650发/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步兵班需要班组支援武器于是作为班用自动步枪,使得步兵班的火力大为提高。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又订购了8000挺,至1939年5月,通过滇湎公路一共运往内地7412挺。
5.刘易斯机枪
“刘易斯”式轻机枪最初由塞缪尔·麦肯林设计,后来由美国陆军上校I. N.刘易斯完成研发工作,曾经广泛装备英联邦国家。刘易斯机枪有两个特征,一个是采用粗大的散热筒包著枪管,作用是当开火时令空气被吸入筒中成为风把枪管吹冻,但后来证实此筒对冷却枪管效果有限但却白白增加枪重,另一个是在枪身上方的弹鼓,刘易斯机枪原本采用47发弹鼓,弹鼓采用中心固定式,开火时弹鼓轴承转动把子弹推入枪内。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有使用。
英国1.布伦式轻机枪
布伦式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联邦国家军队的支柱, 口径7.7毫米。1935年英国正式将该枪列装为制式装备,并从捷克斯洛伐克购买了该枪的生产权,由恩菲尔德兵工厂制造,布伦式轻机枪良好的适应能力使得它的使用范围十分广泛,在进攻和防御中都被使用,被战争证明的最好的轻机枪之一。
2.维克斯机枪
维克斯机枪的前身是1882年面世的马克沁机枪,经过略为改动后在英国克雷福德的一家兵工厂进行生产,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军队所使用的重机枪。战后直到1968年,英军才正式宣布维克斯机枪退出现役。1972年的印巴战争中,巴基斯坦军队还在使用该枪。
苏联1.DP轻机枪
DP轻机枪是前苏联捷格加廖夫主持设计的,1926年设计定型,1928年装备苏军,使用前苏联1908年式7.62mm有底缘枪弹。因供弹具为一个大圆盘状的弹盘,所以国人又叫它“转盘机枪”。此类机枪共生产有70多万挺,也曾被广泛用在卫国战争中。1937年8月,中苏正式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开始向中国提供经济贷款和军事援助,中国遂得到了该枪。
2.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
SG43式重机枪是由苏联的枪械发明家郭留诺夫设计的,1943年被苏联红军采用为制式武器,口径7.62mm。该枪的自动方式为导气式原理,采用空气冷却枪管,它构造简单、轻便,配有轮式枪架,它主要用于消灭1000m以内暴露、隐蔽目标,适合寒冷地区作战,连续发射500发子弹不用更换枪管。
3.M1910式重机枪
M1910式重机枪是由海勒姆·马克沁1884年开发的马克沁机枪发展而来。口径为7.62毫米,发射7.62×54毫米M1908 R带底缘枪弹,初速为860米每秒,表尺射程为2200米,由250发弹带供弹,理论射速为500至600发/分钟,枪全重为45.2公斤。
4.DShK1938重机枪
DShK1938重机枪是苏联在1938年二战时期装备的重型防空机枪。发射12.7 x 108毫米大口径弹药,弹链供弹。二战时除可作防空机枪外,亦被装在轮式射架上用作支援步兵的用途,此射架更加上装甲防护版。
意大利1.布雷达30型轻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意大利布雷达公司承担了机枪的研制任务。1924年研制成功,定名为布雷达1924式机枪,口径为6.5mm。以后经过改进,制造出1930式,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步兵的制式武器,曾在北非的沙漠战役中使用过。
2.布雷达M37型重机枪
M37重机枪,这种重机枪采用了德国技术制造,所以性能还是挺不错的,可以当做高射机枪使用,它的一个特点就是,虽然是机枪,但是却只有20发子弹,大家都知道机枪的射速非常快,20发子弹根本不需要半分钟就打完了,累死机枪兵的节奏。
日本1.大正十一式轻机枪
大正十一式轻机枪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因于1922年(即日本大正天皇十一年)定型成为制式装备而得名。其枪托为了便于贴腮瞄准而向右弯曲,所以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
2.九六式轻机枪
九六式轻机枪,是日本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轻机枪,口径6.5毫米。该枪实际上是“歪把子”和捷克ZB-26式轻机枪结合产生的“混血儿”。
3.九九式轻机枪
九九式轻机枪,结构基本上与九六式轻机枪相同,不过口径改为了7.7毫米。
4.九二式重机枪
九二式重机枪是日本军队在二战中最有名的重机枪,以哈奇开斯机枪为蓝图,推出了此枪,该枪身和枪管布满散热片,使用精度更高的7.7mm枪弹,射速每分钟500发,战场上威力极大。九二式重机枪最大的特点就是重量重,攻击63 公斤。因射击时会发出“哒哒哒”的类似鸡叫的声音,所以被称为“鸡脖子”。
捷克1.ZB26式轻机枪
ZB26式轻机枪,是捷克研制并生产的一款轻机枪。口径7.92mm,最大理论射速为500发/分,子弹初速为830米/秒,有效射程800米。射击精度极高,一些熟练的射手可以用其击中几百米开外电线杆上的水壶。进攻时,机枪可以伴随步兵迅速前进,机枪手可以端着机枪一边冲锋一边以重大杀伤,可谓攻防兼备。英国仿制者称为布伦轻机枪,而后纳粹德国合并捷克后改称之为MG26 (t)轻机枪(t是捷克的意义)
2.ZB37式重机枪
ZB37为一种气冷式重机枪。与ZB26式轻机枪是同门兄弟,都是捷克布鲁诺兵工厂的杰作。国民政府在抗战开始前的1937年,从捷克进口了1000挺左右,主要装备各地的中央军精锐部队。ZB-37型重机枪火力猛,火力密度高,比同时期中央军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和日军装备的九二式和三年式重机枪在性能方面要占较大优势,深受国军官兵的喜爱。捷克斯洛伐克就被德国占领后,德国军队也有装备。
丹麦1.麦德森轻机枪
丹麦生产的麦德森机枪是世界上第一种大规模生产的实用的轻机枪,从1905年至1950年间,麦德森机枪大量生产装备本国及出口,有不少于36个国家装备过麦德森机枪,并在世界各地的武装冲突中被广泛使用。
法国1.沙捷里拉轻机枪
沙捷里拉轻机枪,口径7.5mm。该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该枪有两个扳机:扣动前面的扳机是单发发射,扣动后面的则是连发发射;该枪还采用了枪机运动减速机构,能够将理论射速降低到450发/分。
2.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
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是哈奇开斯枪族成员之一。全长1150mm,重8.5公斤,发射法国7.5×54mm莱伯尔步枪子弹,由15、24、30发弹板或是20发弹匣供弹。中国自1931年起开始采购哈奇开斯M1922轻机枪,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已买了2,620 挺。
3.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
哈奇开斯M1914重机枪,口径8毫米,全枪长1440毫米,全枪质量49千克,初速804米/秒,弹版供弹,表尺射程2000米。M1914哈奇开斯重机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气冷式,只能进行连发发射。供弹具为24发或30发刚性弹板。M1914哈奇开斯重机枪优点在于结构简单,零部件数量少,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射击可靠性好,威力大。但该枪质量超过49kg,机动性差。
排名我个人认为排名是这样的:
第一名.ZB26式轻机枪:用途广,攻守兼备
第二名.MG42通用机枪:希特勒的电锯,战场收割机
第三名.勃朗宁BAR1918自动步枪:美国军用轻武器很少有像勃朗宁自动步枪那样赢得较好的信誉
第四名.马克沁机枪:老兵不死,足迹遍布欧亚大陆
第五名.MG34通用机枪:通用机枪开山之作
第六名.DP轻机枪:红色记忆
就到这里,各位对此,是否还有其他高见?或者你们还有哪些补充,一起来探讨。
非常欢迎大家来吐槽!!!
二战中有哪些沙雕历史?
给大家讲一个二战期间极为奇葩的印度女间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曾招募了一位代号为马德莱娜的美女间谍。马德莱娜真名叫做努尔·艾娜雅特·汗,是一个印度人。
努尔·艾娜雅特·汗出生于印度的一个王公贵族之家,在她7岁那年随着父母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努尔·艾娜雅特·汗就这样在巴黎长大,她也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英语和法语。她大学学的是儿童心理学专业,毕业后努尔·艾娜雅特·汗成了一位儿童读物作家。
后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战火烧到了法国。但面对德军,法军节节
败退,很快首都巴黎就沦陷了!在巴黎沦陷前夕,努尔·艾娜雅特·汗举家逃到了英国。
在英国时,因为努尔·艾娜雅特·汗能够流利地说英语和法语,又加上她从小在法国生活,对法国十分熟悉。英国情报部门看中了她这一点,想招募努尔·艾娜雅特·汗让她担任情报人员。
努尔·艾娜雅特·汗没有拒绝,于是乎她就这样从一名儿童读物作家变成了一名情报人员。英国情报部门对努尔·艾娜雅特·汗进行了培训,但面对特工课程的学习,努尔·艾娜雅特·汗显得极为迟钝而且很不耐烦,考试成绩也是排名靠后。
最终英国情报部门给这个女学员下的评语是:笨拙、容易激动、害怕武器,脑筋不太好,不善于保护自己。
从这句评语可以看出,努尔·艾娜雅特·汗完全不是一个当间谍的料!
但由于当时英国前线人员紧缺,英国官方完全顾不得挑三拣四,最终努尔·艾娜雅特·汗于1942年被派往法国,成为一名无线电发报员。
她执行的第一个任务是传递情报,而努尔·艾娜雅特·汗居然没有做任何反跟踪措施,而是直接大摇大摆地来到了约定好的接头地点,手上还拿着要交接给对方的盟军获取的德军驻防位置地图。
更离谱的是,努尔·艾娜雅特·汗还忘记了接头暗号,于是她就直接将德军驻防位置地图展开,让每个过路的路人都看一下这个地图,努尔·艾娜雅特·汗再根据对方的反应来判断他是不是努尔·艾娜雅特·汗要找的接头人。
努尔·艾娜雅特·汗的奇怪行为很快引来了一大堆的路人围观,这些过路人恐怕打死也想不到这个举止奇怪的人是个特工,她给大家展示的是重要的秘密情报。
前来接头的法国地下党看到这一幕简直惊呆了,他们灵机应变装成精神病医生,随后以带回精神病人的名义将努尔·艾娜雅特·汗带走。
后来还有一次,努尔·艾娜雅特·汗跑到了巴黎的一个旅馆里用电台向英国发电报,努尔·艾娜雅特·汗发完电报后就离开了。但是粗心的她居然将密码本和记有法国地下党人员名单的工作笔记本遗留在了旅馆房间里。这两本东西要是落在敌人手里,后果不堪设想!
后来,旅馆老板在打扫房间时发现了密码本和笔记本。好在那位旅馆老板是一位爱国的法国人,他没有将这两本东西交给德国人,而是通过上面记录的联系方式找到了努尔·艾娜雅特·汗,归还给她。
法国抗德游击队在这件事过去两个月后,努尔·艾娜雅特·汗搬到了巴黎福奇街的一幢公寓里,隔着一条街就有一个盖世太保办事处。在这段时间里,努尔·艾娜雅特·汗总是在深更半夜用发报机发电报。
本来大晚上敲发报机就很吵,偏偏努尔·艾娜雅特·汗敲发报机的手法又非常重,更吵!这段时间里努尔·艾娜雅特·汗半夜发电报经常吵得邻居睡不着觉,还遭到了投诉。
搞得这么高调,哪里还像是一个间谍啊?每晚都在发出奇怪的声音,按理而言她早就该被人怀疑,可偏偏就是没人理她。她在这公寓里住了几个星期,直到搬家,她硬是一点事都没有!
又过了几个礼拜,努尔·艾娜雅特·汗的上司德里考特叛变投靠了德国,努尔·艾娜雅特·汗所在的情报网几乎一夜之间被摧毁,大量的盟军情报人员被捕,而“傻乎乎”的努尔·艾娜雅特·汗却依旧安然无恙。
盖世太保英军解密文件援引当时侥幸逃到英国的巴黎发报员科林的话说:"我很惊讶她能够支撑那么久,当时我们的整个谍报网络都完蛋了。德国人知道了一切,我简直是靠着奇迹才逃离巴黎的。但自保能力如此之差的努尔也能脱险,我只能说是幸运女神格外垂青她。"
后来英国也通知让努尔·艾娜雅特·汗撤出法国,但她认为相比个人安危,工作更为重要,于是便拒绝了!
但努尔·艾娜雅特·汗万万没想到,自己会死在自己人的手里!
努尔·艾娜雅特·汗的同事中,有一个叫做蕾妮的女同事对努尔·艾娜雅特·汗一直存在嫉妒之心。后来有一次行动,努尔·艾娜雅特·汗参与了这次行动,而蕾妮却未被批准参加。这使得蕾妮对努尔·艾娜雅特·汗更加地痛恨,谁成想蕾妮一怒之下居然变节,直接向当地的德国盖世太保举报了努尔·艾娜雅特·汗。
盖世太保很快就逮捕了努尔·艾娜雅特·汗,并在她的居处搜到了一个本子,里面记载她着每一次收发的电文。对此惟一的解释是:努尔·艾娜雅特·汗误解了上级的指示--特别行动署让她谨慎处理电文,原意是要求她及时销毁文稿,而她却理解为将电文存档。
关押努尔·艾娜雅特·汗的达豪集中营从从事情报工作开始,努尔·艾娜雅特·汗做事的样子完全就不像是一个情报人员!但在最后的最后,她却是表现出了一位地下工作者该有的样子!
努尔·艾娜雅特·汗被捕后,盖世太保对她严刑逼供长达十个月!但努尔·艾娜雅特·汗始终没有 出卖战友,和出卖她的法国同事蕾妮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1944年9月12日,她被人带到达豪(Dachau)集中营外的一个小树林里,被枪杀。
二战结束后,英国政府为了表彰努尔这位外行间谍的坚贞不屈,特追授她乔治勋章和帝国勋章。
2012年努尔·艾娜雅特·汗被选上"世界十大美女间谍"之一,11月8日英国伦敦戈登广场还修建了她的雕像,英国安妮公主出席了当天的活动,并亲自为雕像揭幕。
二战时期国名党军队步枪的有效射程是多少?
徳械师一水的徳械,士兵装备的一水毛瑟Gew98短版“中正式”
中正式步枪可是正儿八经的Gew98的儿子,算起辈分还是98K他哥。但不同的是中正式使用的是7.92*57轻尖弹,而98K是重尖弹(远距离的存能更好,但下坠大)。有效射程500米(标称,其实和其他一水毛瑟系差不多)
当然,当时的毛瑟系也不光是中正一种,比如从捷克斯洛伐克进口的vz24
从比利时进口的Fn24/30等等
但枪机都是毛瑟,也都使用7.92*57弹,但他们标称有效射程在400,理论上他们和中正是差不多的,有效射程的差异应该是各国判定标准问题。
国军美械师手里则有大量被中国人称为“花旗牌毛瑟”美国M1903斯普林菲尔德步枪以及根据英国人P14该膛而来的M1917步枪
因为美国人自持体格健壮,使用的.30-06全威力弹,是二战一票参战国里面最粗壮的。
当M1903发射.30-06弹时初速每秒840米左右,有效射程达到了900米。然而受到目力限制,其实不加瞄准镜有效射程也就400米。配上4倍镜有效射程600这样子。
而当时美国人还带来了不少M1卡宾枪
而M1卡宾枪使用红脖子.32WSL自装弹加强版7.62*33弱鸡卡宾弹(也叫.30卡宾)
(.30卡宾弹与.30-06对比,真鸡儿细小~)
而M1卡宾枪射程最大有效射程为300码(270米)。然而,子弹掉落在200码(180米)以后弹道和滋尿一样下坠明显,而且穿透也很差。因此,M1具有实际有效射程也就180米
而地方军一票杂七杂八的步枪,比如一战结束后意大利卖给国民党的卡尔卡诺步枪
由于6.5卡尔卡诺子弹火药太杂,工艺很差。有效射程很不稳定,一般在200-400米。
而国民党和苏联人签订《中苏友好条约》获得了五万支莫辛纳甘步枪,而老莫有效射程也有四百米
另外滇军手里还有诸如第一批无烟火药步枪,-法国勒贝尔M1886,射程300米左右。
总的来说那个年代的步枪都是栓动,发射的也都是全威力步枪弹。基本上有效射程都在400米左右,而全威力步枪弹配上出厂质量较好的步枪,再加一个瞄准镜,打个800米还是没问题的。
而汉阳造这种抗战时期装备量最大的枪,由于使用的还是老式的7.92*57毛瑟圆头弹,扛风阻能力差,初速也慢,因此实际有效射程在300米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