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大火,今年是第几个消防年?
今年是第112个消防年。消防年是指国际消防组织成立的纪念日,旨在强调火灾预防和消防救援工作的重要性。自1893年国际消防组织成立以来,各国政府和组织都在这一天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以提高公众对火灾安全的关注和意识。在过去的112年里,消防员们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不断努力和奋斗。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可以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保障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你觉得哪部电影感人至深?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电影推荐【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陆游《沈园二首》
生活给这个叫欧维的男人开了一辈子的玩笑,儿时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被辞退,没有手机,不会上网,不会使用优惠券,只能和一幢老房子相伴,可以说他就是瑞典版的福贵(余华《活着》主人公)。欧维脾气暴躁,执拗顽固,管小狗尿尿,社区人员开车…动不动破口大骂,社区每个人都讨厌他,极不受待见。被辞退后,欧维觉得全世界都背叛了他,不再需要他,所以他决定死去,去找他的妻子…………故事就这样展开了………
故事一开始,这个叫欧维的男人,社区马路捡烟头,检查各个车库是否关好,登记违规停车,检查垃圾分类,驱赶野猫………干着每天都在干的事,从入住社区开始……
像往常一样,欧维来到工厂,糟糕的消息来了,他被请喝了茶,他失业了,在一个工厂工作了43年,59岁的欧维失业了…世界背叛了他,不再需要他,这是他第一次决定去死,取消所有订阅的报纸,整理好冰箱,穿上得体的西装,洗漱打扮,挪开妻子的遗照,站在凳子上决定自缢……
不巧的是,新搬来的新邻居在这时撞坏了欧维的邮筒,欧维只得终止自杀计划,去帮笨手笨脚的邻居一家停车。
第二天,欧维到妻子的墓碑前念叨,抱怨现在的人连停车都不会,抱怨社区里总是闯进车,并说自己真的很想念她。“如果我抓紧时间,今天就能与你见面了。”欧维第二次决定去死。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他刚把脖子套进绳结中,就听到了敲门声,打开门,是新邻居给他送来了礼物,以感谢他昨天帮助他们停车。
欧维别扭地收下了礼物,随后便被邻居夫妻借走了梯子。欧维觉得这家人要一直不停地来烦自己了。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欧维开始感到自己被需要,尽管这时的他并没有意识到。
欧维转身回屋,回忆起妻子还在世时,他们一起生活的场景。
被思念折磨的欧维继续自己的上吊计划,他第三次决定去死,这次为了不让人打断他,他套上绳结后立刻踢翻了椅子。
尊前故人如在,想念我、最关情。——周邦彦《绮寮怨·上马人扶残醉》
窒息的欧维出现了幻觉,眼前浮现出自己的童年。早年就失去了母亲,父亲不善言语,但温和善良,在父亲的陪伴和教育下,欧维长成了同样诚实善良的人。
但不幸的是,当欧维把自己的优异的成绩单给父亲看时,父亲开心的拿着成绩单四处给别人看,可突然一场车祸,夺去了父亲的生命。
这也是为什么欧维会用近乎偏执的苛求去保护别人的安全,避免悲剧的发生。绳子突然断掉,欧维的自杀计划再次破产,他怒气冲冲地跑去找店员申诉,决定用别的方法结束自己的生命。
欧维躺在妻子的墓碑旁,假装妻子就躺在自己身边。对爱人的思念折磨着他。
他第四次决定去死。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
他跑去曾经的挚友家拿回借出去的水管,打算在自己的萨博车里用尾气自杀。
他坐在自己最爱的车里,放着音乐,慢慢进入濒死状态,眼前浮现和妻子第一次在火车上见面时的情景。慢慢的,他在回忆里越陷越深,慢慢的,他终于要去找他的妻子了。
邻居女人在这时再一次来到车库打断了欧维。她的丈夫从梯子上摔了下来,但是这个三十岁的伊朗女人到现在还不会开车。
她来麻烦欧维把她带到医院,甚至还让欧维帮她带孩子,欧维看着两个可爱的小女孩,也就答应了。
在从医院回家的路上,一个男人跳下铁轨,想要自杀,欧维看着附近旁观的路人没有一个人过去救他,欧维跳下月台,在火车开过来之前把人推回了站台上。然而欧维自己却没有离开铁轨,他站在原地,第五次决定去死。这一次没有人可以打断他,只要他不移动脚步就可以离开这个世界。
在火车呼啸而来的时候,欧维想到了幼年的自己。想到了当年父亲发生意外的相似场景。在最后一瞬间,他离开了轨道。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回家的路上,欧维看见一个抱着狗的女人,在用石子扔向一只流浪猫。
这时,新邻居伊朗女人来找欧维,要求欧维陪她练车。欧维开始不停地接受这些麻烦的人,麻烦的事。他随时都被需要着,他需要帮这些“白痴”邻居,需要教伊朗女人开车,需要帮她带孩子,她的白痴丈夫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现在,他还要照顾这只流浪猫了。他本来了无牵挂,一心寻死,但这些琐事让欧维不得不推迟自己的自杀计划,在与邻居一家人的相处中,欧维感受到缺失已久的温情,邻居孩子们就像欧维的小孙女一样缠着欧维。
但是这一切都无法弥补他对于妻子的思念,在处理好一些需要做完的琐事后,欧维决定来一个彻底的了结。他第六次决定去死。他坐在用塑料包好的房间里,将上膛的枪对准了自己。偏执又刻板的欧维就算在自杀时都不想弄脏房子。
但这个倒霉又幸运的男人当然又没能成功。他妻子的学生前来拜托他,他的朋友因为出柜而被赶出家门。为了妻子,欧维答应收留那个无家可归的同志少年一晚。
但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李纲
这么多次的自杀失败也让欧维开始反思自己。邻居的一番话让他明白,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不靠别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会遇到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冰冷苛刻的欧维走近了邻居,敞开了心扉,再一次拥有了人生的温情,并怀着感恩之心接受了命运的一切安排。
欧维决定,不去死了。欧维当年给自己还未出生的孩子做了摇篮,可妻子却不幸流产。影片的最后,邻居家新降生的婴儿睡到了欧维尘封多年的摇篮里。不敢触碰的旧物被赋予了新生。
厌恶人间的欧维最终被人间的喧闹与琐碎拯救。邻居不断地给他“添麻烦”,而他在被“添麻烦”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发现了自己被别人需要着。
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原貌,这就是生命不用走到尽头,就可以预见的未来。鲜活到笑泪并生的我们,就这样被孤独围成两颗洁白的茧,各自去寻找化蝶的命运,再各自凭着一个人的气力,一起相望着,飞过今生的沧海。
欧维最终还是死了,但不是决定死去,而是被死去………
这支舰队是执行任务还是出来丢人现眼的?
据环球网报道,英国高调炫耀的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舰队在亚太地区与美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进行联合军演之际,编入该舰队的英国精锐45型“钻石”号驱逐舰,却因为“技术问题”而不得不脱离编队,留在新加坡港口进行维护。据悉,该舰今年7月已经因为同样的问题,脱离过一次打击群了。
英国海军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的首次“全球部署”行动,最后的旅程,的确给“大英帝国”挣回了不少颜面。近段时间以来,该航母舰队日前在菲律宾海与美日等国举行6国3航母联合军演,现在又转到印度洋,参与美日印澳四国的“马拉巴尔”联合军演,作为其此次全球部署的“谢幕表演”。
不过,英国海军的这支航母舰队,在其耀武扬威的背后,却充满了落寞帝国的无奈和悲哀。这支航母舰队从出发开始,一直到进行的“谢幕表演”为止,2.6万海里的航程,却是一步一个坑。即便熬到即将结束全球部署回国的时候,还是再次出洋相了。
45型导弹驱逐舰是目前世界最先进水面战舰之一,该型舰拥有相控阵雷达、垂直发射的“紫苑”防空导弹、“战斧”巡航导弹等先进武器装备。被称为欧洲最强大的舰艇之一。该舰采用全电推进技术,这可是中国海军舰艇刚刚采用的一种先进技术。
45型驱逐舰安装6×8联装席尔瓦-50垂直发射系统,配备紫菀15型导弹16枚,紫菀30型导弹32枚。紫菀15弹重310公斤,最大射程30公里,最高射高13公里,最高飞行速度3.5马赫,主要用于近程防御。紫菀-30重450公斤,走高抛弹道最大射程120公里,最大射高20公里,最高飞行速度4.5马赫,主要作为区域防空武器。
据英国媒体透露,英海军45型驱逐舰的真实性能,并没有表面上看那么高大上。该舰不但故障频出,作战效率低下。甚至在2017年还发生过6艘45型驱逐舰“集体趴窝”的事件。45型驱逐舰最出名的一次就是在2017年底,6艘45型驱逐舰全部因为动力系统故障集体趴窝在朴茨茅斯港,可谓是世俗罕见。而且,该舰不但可靠性不佳,其战场生存力之低也超乎外界的想象。有英媒爆料称,45型驱逐舰的噪音太大,甚至100海里外的潜艇都能探测到。
45型驱逐舰作为英国海军最精锐的军舰,其性能和可靠性如此低劣,足以证明整个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舰队有多不靠谱了。更何况,英国的综合国力本身就无法支撑其所谓“全球英国”的野心。所以,英国此次执行“全球部署”任务的航母战斗群,本身就是借助美国和荷兰两个盟友的帮助,为其提供海军舰载机、海军陆战队员、以及护航军舰七拼八凑而来的。
伦敦当局不自量力,强行让一支七拼八凑、且百病缠身的航母舰队出来刷存在感,在2.6万海里的航程中不出问题才怪呢。对于这样的一支航母舰队,英国一名退役海军将领此前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简直就是出来丢人现眼”。
结果还真被这名老海军给不幸言中了,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舰队还没有起锚出发之前,被编入该航母舰队的一艘综合补给舰就发生火灾,但这仅仅只是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打击群这一路上噩梦的开始。
伊丽莎白女王号航母战斗群从离开朴茨茅斯海军基地起锚出发开始,噩梦就一路伴随。舰载机发生故障迫降陆地机场,“钻石”号驱逐舰出现技术故障不得不脱离航母编队。随后,一艘23型护卫舰又发生水兵神秘死亡事件,给此次部署旅程增加更多悲哀的色彩。而航母爆发群体感染事件,以至于有人担心这个航母舰队能不能完成此次全球部署的任务。
就在该航母打击群还不容易熬到即将结束部署任务之际,编队中的“钻石”好驱逐舰在关键时刻又掉链子,这让外界不得不怀疑,英国这个航母战斗群到底是执行“全球部署”任务,还是出来丢人现眼的?
称雄世界海洋二百多年,有着“日不落帝国”之称的英国,在现如今海军实力孱弱,处境可谓艰难的情况下。现如今,英国的经济正陷于300年来最糟糕的衰退状态。而供应链危机已从美国蔓延至英国,让伦敦市民开始担忧这个圣诞节恐怕不好过了。所以说,伦敦当局与其用纳税人的血汗钱让这支航母舰队出来丢人现眼,倒不如让它们早点回家,把省下来的钱用于解决国内危机方面,或者还更有意义些。
全球变暖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从地质记录、冰芯样本和其他来源收集到的数据,地球的气候一直处于变化状态。然而,自17世纪后期工业革命开始以来,世界气候一直在以前所未有的快速变化。
据美国宇航局(NASA)称,自188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1.4华氏度(0.8摄氏度)。据美国环境保护署(EPA)预测,未来100年气温将再上升2度至11.5华氏度(1.13摄氏度至6.42摄氏度)。
一些人将全球变暖混为一谈,认为全球变暖是持续的、日益变暖的。当全球温度升高时,它可能不会在单个位置转化为更高的温度。“全球变暖很重要,因为它在规模上是如此持久和全球性,而且它带来了更极端的事件,如热浪——而不是因为它使每个地方都温暖。”大气科学家亚当·索贝尔(AdamSobel)说,他是《风暴浪涌:飓风桑迪,我们的气候变化,以及过去和未来的极端天气》一书的作者。
图注:飓风桑迪中的海上船只除了热浪之外,全球气温的升高也对环境产生了巨大影响,如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和助长危险和恶劣天气模式。了解全球变暖的根本原因,是遏制全球变暖影响的第一步。
温室效应地球气候是太阳传入能量和辐射到太空的能量之间的平衡的结果。
据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称,来袭的太阳辐射以可见光的形式撞击地球大气层,加上紫外线和红外辐射(人眼看不见)。
紫外线 (UV) 辐射的能量水平高于可见光,红外 (IR) 辐射的能量水平较低。太阳的一些传入辐射被大气、海洋和地球表面吸收。
图注:太阳的不同种类辐射的波长及对应的颜色动态图然而,大部分被反射到太空作为低能红外辐射。为了保持地球温度的稳定,太阳辐射的传入量应大致等于离开大气层的红外辐射量。根据美国宇航局的卫星测量,大气层辐射的热红外能相当于进入太阳能的59%。
然而,随着地球大气的变化,离开大气层的红外辐射量也会发生变化。据美国宇航局地球观测站称,自工业革命以来,煤、石油和汽油等石化燃料的燃烧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含量。在工业革命之前,在暖冰期,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徘徊在百万分之280(ppm)左右。美国宇航局的图表显示了自那时以来这种温室气体的快速增长:2013 年,二氧化碳首次达到 400 ppm。2017年4月,浓度在有记录以来首次达到410ppm。斯克里普斯海洋学研究所CO2小组的负责人当时写道,除非温室气体排放大幅下降,否则到2035年,这一水平预计将达到450ppm。
图注:自工业革命以来,煤、石油和汽油等石化燃料的燃烧大大增加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CO2)含量。与其他气体如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一样,二氧化碳就像毯子一样,吸收红外辐射并防止其离开大气层。净效应导致地球大气和表面的逐渐升温。这被称为"温室效应",因为温室中也有类似的过程:相对较高的高能紫外线和可见辐射穿透温室的玻璃墙和屋顶,但较弱的红外线不能穿过玻璃。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季,被困的红外线也能使温室保持温暖。
图注:左图:自然产生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CO2)、甲烷(CH4)和一氧化二氮(N2O)——通常吸收太阳的一些热量,防止地球冻结。右:人类活动,如燃烧化石燃料,正在增加温室气体水平,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其结果是全球变暖和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速度。温室气体据美国宇航局称,地球大气中有几种被称为"温室气体"的气体,因为它们加剧了温室效应:二氧化碳(CO2)、甲烷、一氧化二氮、水蒸气和臭氧是其中最普遍的。
图注:温室气体并非所有温室气体都是相同的:有些温室气体,如甲烷,是通过农业做法产生的,包括牲畜粪便管理。其他的,如二氧化碳,主要是由呼吸等自然过程和化石燃料的燃烧造成的。
此外,这些温室气体对温室效应的贡献并不相同:例如,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数据,甲烷在吸收二氧化碳热量方面比二氧化碳有效约20倍。这种吸热能力的差异有时被称为气体的"全球变暖潜能值"或GWP。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最常见的温室气体。根据美国环保署的数据,2012年,二氧化碳约占美国温室气体排放的82%。"我们正在以高速度燃烧化石燃料,将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投入大气中。这导致气候变暖加剧,这与很久以前的推测完全一样。这一点毫无疑问,"匹兹堡大学地质与环境科学教授约瑟夫·沃恩告诉我们。
图注:燃烧石化燃料,导致温室气体增加。甲烷(CH4)是第二大最常见的温室气体。根据美国环保署的数据,2012年甲烷占美国温室气体排放的9%左右。采矿、天然气的使用、垃圾填埋场和牲畜的大规模饲养是甲烷释放到大气中的一些方式。 根据美国环保署(EPA)的数据,人类对大气中60%的甲烷负有责任。
氯氟烃(CFCs)是用作制冷剂和推进剂的化学品,是另一种主要的人类来源的温室气体。氟氯化碳的使用在20世纪90年代被淘汰,因为发现氟氯化碳会侵蚀臭氧层,臭氧是一个由三个氧原子组成的分子,它保护地球表面免受紫外线辐射。据NOAA称,臭氧层的空洞依然存在,大气中一些持久的氟氯化碳也依然存在,但氟氯化碳是一个成功的故事。它们在大气中的水平现在要么稳定,要么下降。
图注:地球上空的臭氧孔洞。根据美国环保署的数据,2015年,电力生产(其中60%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占当年温室气体排放的最大份额(29%)。其次是交通,占2015年温室气体排放的27%;工业(21%);企业和家庭(12%);农业(9%)。环保署说,由于树木在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管理森林和其他土地从大气中吸收的二氧化碳比它们排放的多,"抵消了2015年温室气体排放的11.8%。
自然原因与人类原因地球历史上的气候变化包括冰河时代、变暖期和几个世纪以来气候的其他波动。其中一些历史变化可归因于太阳辐射撞击地球量的变化。例如,据美国宇航局称,太阳活动的减少被认为是造成"小冰河时代"的异常寒冷的气候,从大约1650年一直持续到1850年。然而,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称,没有证据表明太阳辐射的任何增加可能是导致全球气温稳步上升的原因。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称,这些温度正在稳步上升。
图注:油画,1650年一直持续到1850年“小冰河时代”的欧洲。换句话说,自然原因不能对全球变暖负责。"关于这一点没有科学上的争论,"大气管理局(NOAA)。
事实上,几乎来自全世界的每一个可信的科学研究来源都表明,人类原因,主要是化石燃料的燃烧和随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是造成全球变暖的原因。超过197个国际组织同意这一点。这些组织包括美国医学协会、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澳大利亚生态学会、美国化学学会、伦敦地质学会、美国地球物理联盟、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美国气象学会、美国物理学会和美国地质学会。
老实说,人为气候变化不是科学辩论,是政治/经济辩论,小编认为相关的问题不是"是否有人为引起的气候变化?" 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是,如果有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人类引起的气候变化?
历史上有哪些不经意的小事最终却酿成大祸?
在历史上,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往往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让事物的发展严重偏离了原来的轨道,让人瞠目结舌。今撷几则,以飨读者。
(1)一只猫葬送了一个指挥所。1917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由于机枪的广泛使用,导致进攻的一方伤亡巨大,战场变成了“绞肉机”,谁也无力攻陷对方的阵地,双方进入了无奈而又残酷的堑壕战,战争陷入僵局。这一天,一个德军军官像往常一样用望远镜观察对面法军阵地,无意中看到远处的坟头出现了一只猫,开始也没当回事,但是后来几天都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看到了那只猫,这个军官便向上级报告了这个情况。经过分析,德军认为这是一只家猫,否则不会每天固定时间出来活动,而在交战区域,能养猫的肯定是有身份的人。于是,德军调集炮兵对坟头
附近进行了火力急袭。事后查明,那个地方就是法军的一个师指挥所!没想到吧?一个师指挥所因为一只猫莫名其妙的被打掉了!
这件事,表面上看是由一个偶然事件引发的偶然结果,但实际上,这个偶然结果却揭示了事件背后深刻的必然性。有两点主要看法:
一是德军军官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德军军官的整体素质高是国际上公认的,严谨细致、善于计划协调是其显著特点。在这个事件里,观察敌情的德军军官正是从一个小的不能再小的事情里,发现了里面的不寻常。换作其他人,说不定会想,这不就是一只猫嘛,出来溜达溜达多正常啊!大概率不会“小题大做”。善于见微知著的德军抓住了战机,从而取得了战果。
二是麻痹大意导致灭顶之灾。军队里养猫,在一战时是很普遍的,不但法军养,德军也养。我们知道,堑壕战是一战时的常态,堑壕既是防护工事,又是生活场所,当然就有很多老鼠。为了灭鼠,对抗双方就养了很多猫。据有关资料,整个一战中,约有50万只猫为军队服务,负责捕捉堑壕和军舰上的老鼠。关键问题是,堑壕和军舰的位置是公开的,谁都知道在哪,而指挥所是需要保密的!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偏偏法军没在意,居然把猫养到了指挥所里,充分显露了法军的“浪漫”本性和做事的漫不经心。两次世界大战中法军在德军面前屡屡吃亏,估计也就是这种性格使然。
(2)裁一个公务员,断送了大明朝。明朝崇祯二年,兵科给事中刘懋提出裁撤驿站,理由是驿站之弊已久,很多官员私自乘驿,又不付钱,致使驿站系统和财政不堪重负,等等,说
裁撤驿站每年可以为朝廷节省数十万两白银。正为筹集“辽饷”焦头烂额的皇帝立马准奏,委派刘懋负责办理。刘懋大刀阔斧,对全国的驿站来了个“一刀切”,所有的驿站一律要裁掉人员、马匹的三分之一。本来整顿驿站、裁撤冗余也算不得什么大事,可万万没有料到,被裁撤的驿卒里面,有个叫李自成的大咖!
当裁撤的命令传到银川(驿站)时,李自成刚刚因为粗心丢失公文受到了处罚,于是驿丞顺手就把李自成开除了。这以后,李自成加入造反大军,十几年时间,生生断送了大明朝!更
狗血的是,你知道当初刘懋为什么要力主裁撤驿站?不是心忧社稷,而是为他的亲戚毛羽健泄私愤。毛羽健是湖北公安人,官居监察御史,在京城养了个小妾,视若明珠,乐不思蜀,他太太十分不满,于是便赴京兴师问罪。来京城她可不是自己雇车雇船,而是假公济私,使用的是公家的驿站系统,方便快捷又省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了毛羽健一个措手不及,最后毛羽健挨了打,小妾也没保住。于是毛羽健便迁怒于驿站系统,认为驿站不干正事,便拉着刘懋上书皇帝要求裁撤驿站。
要说,裁撤驿站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却偏偏造成了致命后果,一个驿卒当然不可能有如此大的能量,隐藏在背后的才是关键。那么背后有哪些推手呢?
推手之一,惨不忍睹的明朝财政。明朝在万历之前,日子还是可以维持的,虽说不富裕,却也收支基本平衡。经过万历之后百十年的折腾,到明末崇祯时,朝廷财政已经枯竭。当时每年财政收入不过400多百万两白银,即使崇祯10多年的加征,也不过每年多了200万两,而当时“九边”(边镇,相当于军区)一年军饷就要1500万两。崇祯皇帝连给京营部队发饷的钱都还要向大臣募捐,这种状况怎么可能维持?所以,当皇帝听到有人说有个能每年节省几十万两的号事,不去做才怪了!
推手之二,越来越多的破产农民。明朝中期开始,随着官僚和大地主无节制的土地兼并,造成越来越多的农民破产,从而形成了流民,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在古代,流民经常有,但明末特别多。说实话,明末的社会动荡并不是崇祯朝廷造成的,是崇祯朝廷承接了百余年不断积累的社会矛盾的结果,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外部势力威胁,终于压垮了这个庞然大物。当时西北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农民生活艰难,在驿站谋生成了许多人的选择。而一旦被裁撤,便立刻被推向深渊。当时在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造反队伍,都是从西北起家的,比如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刘宗敏等等,而流民为造反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有生力量,直接摧毁了明朝的社会体系。
(3)手指敲击的节奏暴露了身份。这是发生在二战苏联战场的一件事。有一天,苏军某部队司令部来了几个军官,自称是上级派来的,要了解该部队的作战计划。司令部查验了他们随身携带的证件和文件,也检查了服装,包括说话的口音,都没问题,于是便把详细的作战计划向几个军官作了汇报,场面十分和谐。就在汇报的过程中,该司令部一个参谋无意中看到这几个人之中有一个人的手指在桌子上像弹钢琴一样有节
奏的敲击,听了一会,司令部参谋断定,这个人手指敲击的居然是一首德军军歌的节奏!事情紧急,立刻采取措施抓捕。经过突审,方知道这几个人果然是德军间谍!因为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苏军的作战计划,不由心情大好,无意识地便露了马脚。
咱们前文提到,德军军官的个人素养比较高,为什么这么说呢?德军和其他国家的军队相比,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军官都出身于容克贵族,他们有很高职业素质,德军之所以能很快从一战的失败中站起来,依靠的就是这样一支军官团。对德军国防军的军官来说,专业化的
军事知识和技能自不用讲,关键是文化素养还很高,懂音乐会外语什么的太普遍了。这个间谍做梦也想不到会因为懂得多“栽跟头”。再看苏军,二战前苏联已经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和义务教育计划,用了10年时间初步完成了工业化,成为欧洲工业强国。尤其是军官,已经全部实现院校化培养,个人素养在各阶层比较靠前,在战前的1939年苏军大扩军之前,甚至各大机关、学校到军校和军队“抢人”,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军军官队伍的素质是比较高的,那位苏军军官能发觉德军间谍的“小动作”,当然不全是运气。
每每想起这历史的一幕幕,不由感慨万端,谁又能想到这些轻若鸿毛的小事居然会牵动时空、影响全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