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导弹,为啥氢弹爆炸后就没核辐射?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核反应的两种方式。一种是核裂变,一种是核裂变。
一,所谓核裂变,顾名思义就是由较重的原子分裂成两个或几个较轻原子的过程,同时它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这个能量非常巨大。比如一公斤的铀238通过核裂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2000吨标准煤燃烧产生的能量。目前的原子弹与核电站所使用的都是核裂变反应,不同的是原子弹是简单粗暴无控的核裂变反应;而核电站则是采用可控核裂变,把核反应产生的高热一点点释放出来发电,为人类所用。
但是核裂变反应会产生微观的粒子流,它用眼睛看不到却能用仪器测到,这就是核幅射。核幅射会对人体和动物造成极大的危害,最重要的是核裂变产生的核废料会贻害万年。在核电站,不仅要对人员进行重重防护,而且产生的核废料处理要花费巨大的代价。
二,所谓核聚变,就是由两个较轻的原子聚合成一个较重原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释放的能量更加巨大,一般是同量核裂变反应的成百上千倍。核聚变反应因为所使用的核燃料的不同,产生的核幅射也不同。
第一种:使用氢的同位素氘与氚作为核聚变原料,它会产生一些核幅射-中子流,虽然对人体有危害,但是总量相比核裂变就小得太多了;
第二种:使用氘与氦3作为核聚变原料,它几乎不会产生核幅射-中子流,产生的一些微量核幅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第三种:使用氦3与氦3作为核聚变原料,它完全不会产生中子流,也就是没有核幅射。氦3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核聚变原料,虽然地球不并不多,但是月球上却储量丰富,只要能开采回来,那么可以为地球上全人类提供一万年也用不完的能量。
其次,我们来分析原子弹与氢弹的核幅射的不同。既然原子弹是核裂变武器,氢弹是核聚变武器,那么显然,原子弹有巨大核幅射、氢弹则没有或是很少核幅射。
说氢弹有没有核幅射,其实还是要分几个不同情况看的:
1.目前世界上主流氢弹,都是利用小型原子弹爆炸产生的高温来引爆的,所以这样的氢弹爆炸,肯定会残留之前原子弹引爆所产生的核幅射,是不会真正干净的!即便采用氦3与氦3核聚变,不会产生核幅射,也有之前原子弹引爆所造成的那部分核幅射。
2.氢弹爆炸产生的核幅射,只是很少,但是不同核燃料的使用,造成的核幅射量也不同,只是占比的多少。比如采用氘与氚的聚变反应,造成的核幅射肯定会多一些。
3.据说现在的一些核大国,都在研究不采用原子弹引爆的方式,而是研究用电激光或是更高能的清洁方式引爆,那么这样的氢弹,才是真正清洁、无核幅射的氢弹。
最后啰嗦一句:即使将来的最新式氢弹没有一丁点核幅射,也最好没有爆炸机会,因为氢弹它本身的爆炸威力太惊人了,可以把一座城市瞬间抹去,太可怕了!
铀与钚哪个威力大?
钚和铀的威力对比来说在同等数量下钚的威力要比铀的威力大。
它们都是做原子弹的材料,铀是用铀一235,钚是用钚一239。钚的同位素哀减比较快,寿命比铀弹要短。但同等威力下,钚的体积要小,重量轻。两种原料提练方式不同,钚可做战略武器,铀可以做战术武器。
美国轰炸日本广岛长崎的飞机哪里降落的?
谢邀,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轰炸日本的B-29战机都是从“天宁岛”( Tinian 也称提尼安岛)起降的,目前这里也是日本人开二战追悼会的场所之一。
天宁岛以旅游和博彩业闻名,岛上人口不到3000人,地属马里亚纳群岛,风景秀美,如今是美国的海外领地,距离大名鼎鼎的塞班岛仅6公里,有许多的二战遗迹,如“自杀涯”或“原子弹遗迹”等等。
美军在1944年7月24日发动了夺取天宁岛的战役,大批美军陆战队在航母、战舰的帮助下,由塞班岛攻上天宁岛,双方爆发激烈的战斗。也正是在天宁岛战役中,美军首次将凝固汽油弹投入战场,几乎将全岛烧成白地。
岛上日军基本战到最后一兵一卒,连第一航空舰队司令官角田觉治中将都在战斗中拉响手雷,许多日军官兵最后时刻都选择了自杀,而最后一个士兵佐佐木抵抗到1953年才投降。
美军在夺取这座岛的时候就已经计划好要在上面修筑基地,因此岛屿一被拿下,他们就立马开工修建了6条2400米的机场跑道和可供5万人驻扎的营房,这项工程动用了15000只马润,为的就是给B-29轰炸机起降,直接轰炸日本,否则它们就得从成都机场起飞,跨越2000公里的距离和大量日占区。
天宁岛的美军基地完成后,这里成了轰炸日本的大本营,每天都有大批轰炸机起飞或转场,对菲律宾和日本本土进行狂轰滥炸,让日本瞬间就陷入了无间歇被轰炸的境地。包括后来李梅火烧东京的许多轰炸机都是从这里起飞的。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之音”电台也是在天宁岛上建成的,它利用了日本的原通讯站。
当杜鲁门批准对日投放原子弹的计划后,美军便在天宁岛上进行了秘密部署和训练,还设置了牢固的仓库用以存放原子弹。而飞行员则安排进行模拟投弹训练,这些“509小组”成员与其它美机一样参与对日轰炸,但一次只丢一颗炸弹,完全是实战演习。
之后美军用几艘军舰将原子弹分段送到了岛上,它们被暂时存放在岛上隐蔽并组装调试。美军直到轰炸任务之前才告知机组任务目标,并将原子弹运到跑道边的水泥凹坑中待命。
B-29伊诺拉盖伊号成为携带原子弹“小男孩”的载机,同行的还有几架作为编队的同型轰炸机,他们是保险的“副车”,也是“侦察兵”,同时几架“超级空中堡垒”还能提供凶猛的无护航火力掩护。
之后地勤通过凹坑将原子弹装上了伊诺拉盖伊,伊诺拉盖伊在8月6日凌晨2点40分开始起飞准备,它在8点16分送出了“小男孩”,并于下午14点58分降落在天宁岛机场。
轰炸长崎的是B-29轰炸机“博克之车”号,他们的流程与“伊诺拉盖伊”没有什么大的区别,8月9日凌晨3点39分“博克之车”起飞,10点58分投下原子弹“胖子”,不过由于之前找过第一目标小仓,博克之车燃料几乎耗尽,中途不得不降落在冲绳基地补油,之后才飞回天宁岛,耗时达到20个小时。
发射出去的核武器导弹在目标上空多高引爆?
没有明确高度根据战场需要,有的是为摧毁地面目标的比如城市离地面不远处爆炸杀伤力大,有的是为摧毁半地下目标的比如关岛,地下地面可能要几杦核弹才能有效摧毁关岛各种设施,当然常规也能摧毁用钻地弹、战术导弹、集束弹等多种用途的导弹摧毁。
哪种核武器的后期核污染最厉害?
核武器出现后,军事大国立刻对这种武器陷入了痴迷。在冷战时期,作为全球实力最强的两大敌对阵营,美苏两国展开了疯狂的核竞赛,这种竞争除了表现在扩大自身的核武库外,还在追求更大的爆炸当量。与现代战争核武器讲究精确打击、以最小损伤逼降对手不同,在那个缺乏卫星制导的年代,只有保证了足够的爆炸当量,才能在投放后保证将关键目标摧毁——哪怕会误伤到一片。
苏联曾立项超级氢弹计划
在俄国腹地的乌拉尔重工业地区,隐藏了一座非常隐蔽的核工业基地,超当量核弹计划就在这里孕育而生。理论上讲,作为第二代核武器,氢弹的威力可以被无限放大,苏联人的想法很直接:制造一枚上亿当量的氢弹,战争爆发后一次性解决对手!于是,代号为AN200的1亿吨当量氢弹计划就被立项了,并开始付诸实践。
氢弹爆炸
但在俄方专家经过论证后发现,这种AN200氢弹的威力虽然巨大,但使用限制同样很大。首先,它只适用于对美国进行轰炸,因为它的威力太大了,如果投放在欧洲地区,一些领土面积小的国家很可能被直接抹去,甚至会波及到东欧盟国和自己。损伤程度上看,爆心半径500公里范围内,将彻底变为核污染废土,巨大的放射性尘埃将至少祸及上亿人口。即便是对美国本土进行轰炸,也将造成比二战更严重的恐怖后果,这种行为几近反人类。苏联科学家认为,这种武器一旦被使用,造成的影响将堪比陨石撞地球。会对地球生态造成不可逆的伤害。
沙皇炸弹
最终,这枚因自身优势反造成巨大缺陷的超级武器,被苏联科学家联名否决,转而妥协重新立项了5000万吨的AN150计划,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沙皇炸弹。即便如此,在新地岛试爆的“沙皇炸弹”,其威力也达到了当年美军投放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的3800倍,也相当于二战所使用炸弹总量的10倍!整个亚欧板块都因此被推移了8毫米!在认识到超当量核武器所带来的无法掌控的伤害后,苏联人也渐渐打消了使用这种超级武器的念头,从而避免了一场旷世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