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登冲锋枪,40冲锋枪没有被大量生产?
感谢邀请
MP38/40冲锋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军装备量最大的冲锋枪,其产量当然也是非常大的。从1941年至1945年,德国一共生产了1,037,400余支MP40冲锋枪,而MP38和MP40冲锋枪的总产量达到了120万支。
图注:使用MP40冲锋枪的德军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120万支已经是非常大的产量啦,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著名的汤姆逊M1A1型冲锋枪的产量为539,143支,英国司登冲锋枪产量为400万支,苏联波波沙冲锋枪的产量为600万支。
图注:《兄弟连》中使用汤姆逊M1A1射击的瓜耐尔,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英国女工人手持她制造的司登冲锋枪,图片来自网络
图注:手持波波沙的妹子,图片来自网络
MP40无疑是二战中最优秀的冲锋枪之一,它的后坐力相对较小,在扫射中可以准确的把密集的枪弹射向对方。在非极冷的气候下,它的供弹可靠性很强,基本没有卡壳的危险。相比起来,苏联波波沙冲锋枪的射速过快,激烈射击时枪身跳动的很厉害,新手很难控制。司登冲锋枪虽然也比较容易控制,但是该枪造型独特,射击时候必须一手拖住枪托,一手在侧面抓住弹夹,在枪身上下移动时候很费力,只适合水平扫射。而且司登的供弹可靠性太差,经常莫名其妙的卡壳,这在战场中就是把性命交给了对手。而美国的汤姆逊冲锋枪的子弹穿透能力太弱,对待较远一些的半隐蔽目标杀伤性太差,只适合近距离扫射没有防护的士兵。
图注:使用MP40冲锋枪的德军士兵,图片来自网络
MP40冲锋枪是一款优秀的武器,其射击稳定、精度较高、后坐力小、制造简单、成本很低,正是由于它的成熟和可靠,直到60年代仍然有一些国家使用它
国民党军队装备有哪些轻武器?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大肆侵略中国。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态势下,中国军民以劣势武器装备抗击日本侵略者。他们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不怕牺牲,英勇杀敌,同反法西斯盟国一到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抗日战争历史向世人昭示,武器装备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战争的正义与否,民心的向背,才是决定抗日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
一、中日步兵武器比较1、步枪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日军三八式步枪是侵华战争中日本陆军使用最普遍、中国军民最熟悉的步兵武器。三八式步枪于1905年即日本明治三十八年定型生产,因此依据天皇年号被命名为“三八式步枪”。该枪原形为日本“三十式步枪”,后为防止沙尘进入枪机内,导致操作不良,在枪机上设置了一个拱形防尘盖,故又被称为“三八大盖”。这种枪结构简单,采用改进的旋转后拉式枪机,射击时后坐力小,易于控制,具有可靠的安全性,很少出现枪栓断裂的情况;射击精度好,射程远,有效射程达460米;枪身长度为1280毫米,加上长度500毫米的单刃刺刀,非常有利于小个子的日本兵进行白刃格斗。但由于子弹口径小,仅6.5毫米,弹头飞行稳定,杀伤力反而不高,子弹“打进去多大眼,出来多大眼”。当时中国军民戏称:“用三八枪打中抗日战士,养几天伤又能继续抗日。”日军三八式步枪日军也意识到三八枪威力小,于1939年曾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步枪,并以当年为日本神武天皇纪元二五九九年而命名。性能与德国98式毛瑟枪相当,却囿于优先发展海空装备的军工指导思想,仅装备少量。同时,日本陆军上层认为,射击准确性高可弥补杀伤力不足的缺点,特别是中国军队战场救治水平差,也是限制九九式步枪生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日军步枪、骑枪系列中国军队的七九式步枪中国从清末起,由汉阳兵工厂仿造德国7.92毫米口径步枪即毛瑟枪,研制出其改进型——“汉阳造”。1935年南京政府根据德国顾问建议,以德式Kar98毛瑟步枪为标准统一全军,除在国外购买少量,在国内仿造并批量生产,并命名为“中正式”步枪。因口径与“汉阳造”相同,被通称为七九式步枪。此种枪在二战中也是德军的主要装备。这种枪在主要优点是威力大。据参加过抗战的老兵反映:七九式步枪的伤口进去的眼小,出来的眼大,能带出一块肉,杀伤力比“三八大盖”大得多。缺点是射程不如“三八大盖”,有效射击距离只有150米,但由于中国与日军一样,把拼刺刀作为一种常用的战术,因此刺刀长度都在500毫米以上。尤其是“中正式”因枪短,刺刀长达575毫米,但上刺刀后仍比日本三八式短10毫米左右,许多部队为弥补不足,往往配发大刀,以利于白刃战。只不过中国生产的新式“中正式”步枪数量有限,远远满足不了部队的装备和作战需求。中国军队仍有半数左右士兵配不上这种枪。中国仿造德国的七九式步枪山西军阀阎锡山上世纪20年代在太原兵工厂曾一度仿造过日本三八式步枪,由于部队使用后普遍反映杀伤力小而最终放弃生产。此外,由于枪少兵多,除中央军外,川军、滇军、西北军等不少地方军队根本配发不上足够的七九式步枪,大量使用的是清末生产的老式“汉阳造”。这种步枪是漏夹弹匣,很容易卡夹。还有就是清光绪年间江南制造厂仿德国毛瑟枪制造的“江南造”步枪。由于使用时间太长,保养不足,膛线磨没了,打出的子弹都是拐弯的,瞄准设施也因磨损严重而难以使用。还有部分从十几个国家购来的枪支,因品牌杂乱,维修保障困难,战时常出现件不配枪、弹不对膛的情况,还受到出售国能否及时供应子弹的制约。将中日两国军队使用最普遍的两种步枪性能进行综合比较,可以看出,“三八大盖”的射程和准确性优于七九式,七九式的杀伤力强于“三八大盖”,两者各有长短,难分高下。但由于中日两军步枪在标准化、系列化以及供应数量上的巨大差距,战场上的优势往往向日军方面倾斜。2、手枪日本军队使用的的“王八盒子”手枪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配备和使用最多的手枪,是南部十四年式8毫米半自动手枪。说起这个名称中国几乎没几个人知道,但提起它的别名“王八盒子”,在中国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1925年(大正天皇十四年),日本陆军为解决军队没有统一制式军用手枪的问题,在陆军大将南部麟次郎设计的南部陆式8毫米半自动手枪基础上,改进出一款通用手枪,以天皇年号定名为“十四年式手枪”,随后大量配发军队。因该手枪的枪套外形像乌龟壳,被中国军民形象地称为“王八盒子”。该手枪安全性能好,轻易不会发生“走火”事故;装弹数为8发,在60米的有效射程内射击精度高;结构简单紧凑,重量轻,仅0.9公斤,便于携带使用。但因弹簧钢质量差、供弹时常出现问题,曾因此在国际上受到诟病。日军十四年式手枪——“王八盒子”中国军队装备的“二十响”驳壳枪中国的手枪主要依赖进口,各地方军阀进口的手枪型号一度杂乱。上个世纪30年代起,在中央政府主导下,大量进口德式毛瑟驳壳枪。此枪可装弹20发,在中国被俗称为“二十响”。德国生产此种手枪100多万支,多数被销到中国。该枪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自动手枪,使用7.65毫米手枪弹,相当于野战手枪。纳粹德国后来认为此型手枪用于野战威力不够,用于防身又太大太重,因此决定停产此型手枪。但这并不影响它在中国军队的广泛使用。许多八路军武工队缴获佩戴这种手枪,深入敌后,广泛出击,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德国造的毛瑟7·65毫米手枪将这两种手枪的整体性能进行对比,“二十响”手枪比“王八盒子”手枪略占优势。其实,还有一种手枪值得一提。敌后广大抗日军民管它叫“独一撅”。这是八路军、新四军一些部队使用的自造手枪。这种枪外形粗糙,既像“王八盒子”,又像木匠工具;射程不远,但携带方便,使用灵活,有一定射击精度。虽然比不上正规的手枪,但在游击战中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冲锋枪日军的“百式”冲锋枪受德国等军事强国的影响,日本在1935年仿照德国米P-34冲锋枪,开始进行试制,并于1940年定型。由于这一年也是日本皇纪二千六百年,该冲锋枪被命名为“百式”冲锋枪。该枪全长900毫米,重4.1公斤,弹夹可置放30发子弹,有效射程120米,最大射程600米,射速每分钟450发。“百式”冲锋枪分为前期型、后期型和折叠枪托型三种。采用自由枪击原理,使冲锋枪始终处于没有保险的开膛待机状态,因此走火的危险很大。枪身外附有散热孔,可安装刺刀,这在各国冲锋枪中极为罕见。由于受落后战术思想的影响,日本陆军坚持认为,宁可要射击精准、百发百中的步枪,也不制造百发一中、浪费宝贵子弹的冲锋枪,再加上对白刃战的迷信,使日本陆军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日本不适合装备冲锋枪。所以,日本始终没有将冲锋枪批量生产并列入部队装备。日军“百式”冲锋枪中国军队装备的德制MP18冲锋枪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军队曾从德国大量引进9毫米伯格曼MP18冲锋枪,中国军队曾俗称其为“花机关”。该枪重4.1公斤,长832毫米,配有专用的皮制六匣弹匣组;火力较强,弹匣容弹量32发,射速为每分钟500发,有效射程约70米左右。但因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体积、重量较大,可靠性差.实际作战效能并不出色,所以未能成为中国士兵的标准装备,只是配发给班长以上的士官。由于该冲锋枪有效射击距离较短,且分散配置,其射速较快的优点未能得到发挥。德国造9毫冲锋枪中国军队使用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抗日战争后期,美国通过“驼峰”航线,向中国输送了大量M1A1及M3“喷油嘴”等型号的美制汤姆森冲锋枪,其中绝大多数用于装备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该枪口径为美军枪械统一标准的7.62 毫米,弹匣容量为15发或30发,采用导气式或回转闭锁式枪机;全长904 毫米,重约4.7公斤;射速为每分钟700 发,超过日军的三八式8倍多;有效射程约200米;虽然不算远,比手枪弹还是远得多。枪身较重,但与日军步兵武器在近战时火力密度上占明显优势,能有效压制日军火力点。特别是在缅北丛林战中,中国士兵与日本兵在密林中往往走到几十米距离才能发现对方。此时,手持冲锋枪的中国士兵,以相当于日军八倍的火力倾泻“弹雨”,使没有冲锋枪的日军饱尝了苦头。4、手榴弹日军九七式手榴弹作为一种重要的单兵近战武器,在侵华日军武器弹药中,手榴弹就有9种,包括:布尾式手榴弹、擦火式手榴弹、九一式手榴弹、九七式手榴弹、九八式手榴弹、九九式手榴弹、木柄式手榴弹、短柄手榴弹、手投燃烧弹等。其中九七式手榴弹是日本在侵华战争中使用最多、最广泛、知名度最高的一种手榴弹,代表了当时日本手榴弹的最高发展水平。由于九七式手榴弹形状很像中国北方的香瓜,被中国军队戏称为“香瓜手雷”。日军九七式手榴弹日军九一式手榴弹九七式手榴弹是在九一式手榴弹基础上改进而成的,1937年开始批量生产。因这一年也是日本皇纪二五九七年,故定名“九七式”。该手榴弹重445克,大小恰好适合一般人手握,便于投掷,杀伤半径7—9米。外形与九一式手榴弹几乎一样,两者结构和使用步骤也基本相同,只是在某些细节之处有所改动。弹体底部没有螺孔,不能连接发射药筒,不能用掷弹筒发射。九七式仍采用日本与各国不同的传统敲击式引信,只是将引信的延期时间固定为4—5秒,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手榴弹无法控制爆炸时间的缺点。除手投外,也可像九一式手榴弹那样枪挂掷弹筒抛掷。该手榴弹的引信由发火组件和延期药管两大部件组成,平时击针和延期信管由保险销隔离,使用时拔掉保险销,将弹体在硬物上用力撞击一下,使击针击发火帽点燃延期信管,然后投出。由于该手榴弹安全性不高,延期时间较短,存在易于早炸的缺点。中国军队的M24式手榴弹手榴弹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最多的杀敌武器之一。据统计,有40万左右日军官兵是被手榴弹杀伤,占侵华日军伤亡人数近三分之一。这一时期中国各地制造的手榴弹种类很多,但大多是仿造德制M24式手榴弹的。M24手榴弹是德国对一战时期的利器M18式长柄手榴弹的改进型。因1924年定型,故命名为M24式长柄手榴弹。M24在M18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改造:首先,改进了手榴弹的爆炸时间。M18式的爆炸时间过长,将拉动弹弦到爆炸由6—7秒的时间,缩短到4到5秒,即投掷到目标地域后一秒钟内爆炸,使敌人很难作出反应,并难以反掷回去。其次,以薄钢板取代整体铸造,大大减轻了手榴弹重量,增加了投掷距离。其三,采用爆炸力更强的TNT炸药,大大加大了手榴弹的威力。其四,M24手榴弹的最大优势是,投掷距离远,而且十分准确。M24采用木柄设计,借助杠杆原理,受过基本训练的士兵可将其投掷得又远又准,一般可达50米甚至更远的距离,这是世界上其他手榴弹无法达到的。由于长柄的关系,M24投掷极为准确。实战中,中国士兵往往可把手榴弹准确地掷入日军据守的工事、房屋、狭窄的散兵坑内,予敌以严重杀伤。 其五,M24还可将七枚手榴弹集束使用,去掉周围六枚的木柄以减轻重量,只保留一枚的木柄作为引爆器。这种集束手榴弹的威力很大,可轻松摧毁日军较坚固的工事碉堡,也可用来破坏敌人的雷区,扫清步兵前进的障碍。在压制炮火质量和数量远不及日军的情况下,中国军队在强调夜战近战的同时,大量生产手榴弹。抗战八年间,共使用手榴弹3000万枚左右,给侵华日军造成了严重杀伤。5、轻机枪日军“歪把子”轻机枪侵华日军使用最多的轻机枪,是1922年正式列装的十一式轻机枪。这一年为日本大正十一年,故该机枪名为“十一式”。因设计时为便于贴腮瞄准,枪托向右弯曲,被中国军民俗称为“歪把子”机枪。“歪把子”轻机枪使用与三八枪相同的6.5毫米口径的步枪弹,子弹供应和使用方便;该枪配备可装5发子弹的弹夹,以及可容纳6个5发弹夹水平置放的供弹弹斗,弹容量为30发,超过中国军队普遍使用的捷克ZB26轻机枪的弹容量;射程较远,达600米;射速快,可达每分钟500发,大大超过只能点射而不能连发的中国军队使用的捷克轻机枪,有利于压制对方火力;弹道运行稳定,射击精度较高。但由于65毫米枪弹口径偏小,杀伤力不大;虽然理论上向弹斗中不断装填弹夹就可持续射击,但由于弹药装填繁琐,供弹不畅,往往使射速受到影响;实战中还存在因枪管过热不能及时更换、结构复杂容易出现故障等问题。尽管日军于1939年研制出7.7毫米口径的九九式轻机枪,却因日本生产能力不足未能大量装备。日军“歪把子”轻机枪中国军队装备的捷克式轻机枪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使用最广泛的就是捷克式ZB-26轻机枪。该机枪由捷克枪械设计师哈力克1923年设计,1926年正式批量生产列装,定名为ZB-26型轻机枪,曾大量出口中国。捷克式ZB-26轻机枪在世界枪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利用发射药燃烧后产生的气体,推动枪机进行半自动或自动击发;该枪口径为7.9毫米,有效射程为900米,实际射速为每分钟240发;弹匣内装弹数为20发,采取自动装弹的方式;由于捷克式弹道极佳,被誉为二战中射击最为精准的轻机枪,基本可做到瞄准哪儿就打到哪儿;采用7.9毫米子弹,中弹者非死既是重伤,杀伤力大大超过日制机枪;具有优良的持续射击性能,对枪管采取气冷的冷却方式,还可通过迅速更换发热的枪管,确保持续不停的射击能力,射击一二个小时也很难出现卡壳和炸膛等现象,而且射击精度无大的变化;枪身重仅9公斤,便于携带随步兵前进,及时提供火力支援并躲避日军的炮击;结构简单,便于仿造和维修,从20世纪30年代起,捷克式在中国的仿造和购买数超过12万挺,其中八年抗战期间,中国的兵工厂就生产了4万多挺;捷克式机枪非常坚固,即使在激烈的战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很难损坏;射击要领便于掌握,即使没有受过任何机枪射击训练的士兵,只需简单接受几个小时的训练,就可使用该枪作战。在实战中,一个机枪手中弹牺牲,另一个老兵接过机枪就可以继续射击。相反,日军的歪把子机枪,由于怪异的漏斗式供弹方式,没受过长时间训练的士兵,根本无法做连发射击。一旦日军机枪手中弹毙命,往往无人能够接替他射击,造成步兵班的火力大为减弱。捷克式ZB-26轻机枪捷克式机枪的缺陷是装弹量过小,二十发的装弹量意味着七八次点射就会射光弹夹,更换时必然造成火力中断;采用上方装弹,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射手的视线及射击准确性。6、重机枪日军九二式重机枪它是侵华日军在战争中大量使用的兵器之一。九二式重机枪是日本陆军于1932年暨日本皇纪二五九二年,在解决日军制式装备大正三年式重机枪弹头口径小,杀伤力不足,射击距离较短等弱点的基础上,研制出的一款较先进的重机枪。该枪首次采用7.7毫米子弹,使杀伤力大大加强;采用了光学瞄准镜,使命中率明显提高;枪口使用了消焰器,有利于隐蔽目标,提高了机枪组的战场生存能力;枪管冷却方式为气冷式导气方式,虽然使枪身重量加大,但比以往水冷式机枪减少了水箱保障的繁琐,提高了机枪的可维护性。缺点是:枪身较重,达55公斤,不便于机动;靠金属弹板供弹,操作不便且易卡壳;发射速度比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机枪慢,理论射速每分钟450发,实际射速每分钟仅200发;战时更换发热的枪管困难。日军九二式重机枪中国军队装备的马克沁重机枪中国军队普遍使用的是大名鼎鼎的马克沁水冷式重机枪。1934年,中国通过与德国签订《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取得了德国08式水冷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图纸及仿制权,次年在金陵兵工厂批量生产,并以这年的民国纪年,将重机枪命名为民国二十四年式,成为当时中国军队的制式装备。二十四式马克沁重机枪枪管散热方式为水冷式,可发射7.92毫米各种子弹,由100发或250发帆布弹链供弹。理论射速为每分钟600发,有效射程为1 0 0 0米,全枪不加水时重49公斤。将马克沁重机枪与九二式重机枪的作战性能进行比较:首先,从杀伤威力看,这两种枪分别使用7.92毫米步枪弹和7.7毫米步枪弹,在尺寸上都属于中口径,是同级别的大威力步枪弹,两者在射程和弹头对目标物的侵彻破环能力上基本相当。其次,从射速及火力持续性看,在理论数据上,马克沁重机枪射速为每分钟600发,九二式射速为每分钟450发,马克沁重机枪的射速高于九二式。在实战中,马克沁使用100发弹链供弹,九二式使用30发弹板供弹,九二式供弹的使用速度更是远逊于马克沁重机枪。其三,从枪管散热方式上看,马克沁采用水冷式,在射击的同时可由水来吸收枪管热量,而九二式的气冷式在机枪枪管过热时只能频繁更换枪管,无法避免因更换枪管而造成射击间断。其四,从机动性上看,九二式为增加射击的稳定性和提高射击精度,只能选择了较低的射速和较高的自重,致使其自重超过马克沁6公斤多,在携带并实施机动方面再逊一筹。其五,从射击精度上看,九二式的要高于马克沁重机枪,并且还可加装光学瞄具。7、掷弹筒日军八九式掷弹筒提起日军的八九式掷弹筒,人们会感到生疏,但是说起小日本的“手炮”,中国抗日军民可是远近皆知,记忆颇深。因为八九式掷弹筒体积小,长短跟人的小臂差不多。它是50米到500米距离上火力杀伤的利器。日军在实战中发现,50米以内是手榴弹的有效杀伤区域;500米以上是火炮的有效杀伤区域,而在二者之间却是一个压制火力的空白区域。为了解决50米到500米的距离上压制火力薄弱的问题,日本于1929年即日本皇纪二五八九年研制出八九式掷弹筒,并以其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等优点,被美、苏等国称为“日本陆军极具创意的一种步兵支援武器”。八九式掷弹筒射角大,弹道弯曲,可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目标;体积小,发射筒长254毫米,重仅4公斤,便于携带,可随一线步兵行动,并随时提供曲射火炮支援;操作方便,虽然也像迫击炮那样将弹体从炮口放入,但并非通过自由落体击发,而是在炮弹落入炮管底部后,手工操作发射装置,将榴弹推出炮管。这种击发方式的好处在于易于操作,可发射手榴弹、燃烧弹等多种弹体;爆炸半径约10米,对50米到500米距离上的集群目标杀伤力较大。如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在百团大战第二阶段攻打涞源作战中,就因遭到日军密集掷弹筒的严重杀伤,被迫放弃攻城。但八九式掷弹筒也存在严重缺陷,它射速较慢,远远比不上轻型迫击炮;由于没有瞄准具,只能由炮手用手固定进行概略瞄准,射击时靠的是射手的感觉和经验,这就使命中率存在着很大的运气成分,而且掷弹筒发射的榴弹,不像迫击炮弹那样有控制方向和弹着点的尾翼,从而导致射击精度不高。日军掷弹筒中国军队仿制的掷弹筒 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曾大量仿制装备掷弹筒,仅国民党军队就仿造了4万个以上。不过,掷弹筒射击的训练不容易,炮弹是否能击中目标,主要看炮手的个人素质或经验。鉴于中国军队一线连队士兵伤亡较大,一场战役下来,老兵或是伤亡,或是因功提升为军官,这种流水式的新老交替,往往造成一线连队可操作掷弹筒的战斗骨干大面积空缺,从而使中国军队掷弹筒的威力也大打折扣。基于广大兵员缺乏掷弹筒的基本训练,中国军队最终放弃发展掷弹筒,转而发展射击距离较近的轻型迫击炮。由于日军装备大量掷弹筒,中国军队一线步兵又缺乏相对应的近距离火力支援,常常在50—500米的区域内遭到日军掷弹筒严重压制。即使中国军队此后开发了六O式超轻型迫击炮,仍难以压制日军众多掷弹筒在超近距离上发扬火力。二战时期苏德冲锋枪对比如何?
苏德战争中,苏联和德国的主力冲锋枪分别是波波莎冲锋枪和MP40,苏联还有一种产量也很大的波波斯冲锋枪,这种波波斯冲锋枪应该是看做波波莎的改进型,波波斯除了把波波莎的那个木质枪托换成了金属折叠枪托并且增加了小握把以外,和波波莎没有区别。波波莎的前身是波波德。波波莎冲锋枪波波莎进一步的简化型波波斯。
对于波波莎和MP-40来说,一开始两者的定位并不相同,波波莎是在苏联早期波波德基础上改进,在苏芬战争前,苏联军方对于冲锋枪并不感冒,大量使用冲锋枪的是苏联的内务人民委员会。在苏芬战争中领教了芬兰人的冲锋枪的威力后,才决心大规模生产。波波莎实际上的定型时间已经是1941年的12月了,这时候德军已经是兵临莫斯科城下了。MP-40是二战中德军士兵的标志,这一点和波波莎一样,波波莎也是苏军士兵的标志。
而MP-40的遭遇也差不多,一开始军方都是看不上,也是给德国的警察用,到了希特勒上台以后,德国人为了给坦克兵提供一种自卫武器,这才有了MP-40的前身MP-38,后来根据波兰战役的经验,德国人对MP-38进行了一些改进,这才有的MP40。苏德双方的军方对于冲锋枪一开始都不感冒。
这里边可以看出来,波波莎和MP-40一开始的定位不同,波波莎一开始就是定位于步兵武器,而MP-40是要给坦克兵用的,这样MP-40对于体积的要求就是比较高,所以MP-40上边那个金属折叠枪托就成了一个MP40的首创。而波波莎给步兵使,对于体积的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所以就用了一个木头枪托。三种冲锋枪放在一起比较,波波莎最长,对于步兵来说这个问题不大,但是对于坦克兵来说,这个就不是好事了。同时这种木头枪托加工费时费力,木材的利用率低。
两者都是大量的使用冲压、焊接等工艺,生产成本非常低,两者的产量都比较大,对于双方的士兵来说,德军的步兵部队对于波波莎还是比较欣赏,而苏军的坦克兵是经常把MP40放在自己的坦克里边当作自卫武器。71发弹鼓泼水的时候的确爽,但是弹鼓伺候起来也不省事,而且如果受到磕碰,弹鼓发生变形这样就会发生供弹的故障,而且重量、体积都大,不方便携带。
波波莎最出名的是那个71发大弹鼓,不过苏联人在实践中发现这个大弹鼓装65发以上的子弹的时候容易发生故障,所以实际上这个弹鼓里边是一般都不超过65发。德国的步兵部队比较喜欢波波莎,而且在德国的大量二线部队也是使用了缴获的苏联武器,和德国武器相比,苏联武器更皮实。对于苏军来说,在敌后的游击队还有坦克兵也使用MP-40作为自己的武器。
MP-40的精度不错,不过对于冲锋枪来说,开火的时候就是已经面对面了,能够把足够多的子弹泼过去才是王道,这一点对于步兵尤其是如此,这一点MP40不如波波莎。不过,体积小、容易携带是它最大的优点。波波莎那个大弹鼓是优点也是缺点,尤其是如果放在装甲车辆里边的时候,而且波波莎的全长接近90厘米,而MP-40折叠以后只有60厘米,打开以后也差不多90厘米,比较短小的长度是比较容易携带,在坦克里边也容易塞。
而从对于后来冲锋枪的影响来说呢,MP40的影响要大于波波莎,体积小、重量轻、精度较高是战后冲锋枪的主要特征。
图片来自网络。
波波沙怎么样?
赤色利剑:苏联波波沙PPSh41式冲锋枪
1952年10月14日, 在朝鲜上甘岭战役中,敌军约6个营的兵力攻占了志愿军防守的597.9和537.7高地。我军第135团第7连排长孙占元带领全排大反攻,一举攻占了敌人的2个据点。敌人以优势兵力大举反攻,孙占元的双腿被炮弹炸断受了重伤。在敌人的数次冲击且战友伤亡殆尽的情况下,他用手中的50式冲锋枪前后击毙了16个敌人,最终拉响手雷和蜂拥而至敌人同归于尽。孙占元烈士手中的杀敌利器50式冲锋枪,就是二战中让德寇闻风丧胆的波波沙PPSh41式冲锋枪。
背景
一战中,缺乏近战速射武器的俄军遭受了极大的伤亡。战争结束以后,俄国陷入内战(1918年到1922年),红军和白军在地跨欧亚的苏联广阔的土地上拼死厮杀。红军一度几乎崩溃,没有什么精力从事新式武器的研究。内战结束4年内后的1926年,苏联红军装备委员会才把冲锋枪的研究计划初步制定下来。
轻武器大师托卡列夫(著名的托卡列夫手枪和半自动步枪的设计者),首先开始这方面的设计。很快,他遇到很多无法解决的重大技术难关。20年代的冲锋枪,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研发工作是非常困难的。托卡列夫的方案很快失败了。
1930年,苏联另一个轻武器大师瓦西里.捷格加廖夫,也开始了冲锋枪的设计(捷格加廖夫轻机枪的设计者)。捷格加廖夫吸取了托卡列夫的教训,聪明的以精良的德国MP18的改进型MP28冲锋枪为模板!在MP28冲锋枪基础上,又进行了若干的改进,于1934年正式研制出PPD1934冲锋枪(П ПД1934)。该枪的性能很不错,配有一个71发大弹鼓,该弹鼓装满弹药时重达1.8公斤。该枪的可靠性较差,容易吃土和卡壳。该枪有效射程200米,实际射程150米左右。该枪有旺盛的火力和不错的射击精度,各方面性能和MP28基本旗鼓相当。
除了有MP28的优点以外,该枪也有MP28的弱点。它对制造工艺要求较高,生产线需要一些精加工的机器,对于加工人员也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总之,该枪不适合大量生产。在1936年开始正式开始生产,一年时间只生产了约100支。之后虽扩大生产规模,实际生产数量仍非常有限,直到二战开始也只是少量装备苏军。
需求和研究
苏联方面忽视冲锋枪的恶果,很快显现出来。1939年苏联外交部向芬兰提出割让领土,以保证苏联列宁格勒地区安全的要求被芬兰政府拒绝(列宁格勒距离芬兰边境只有40公里)。谈判破裂后,苏联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苏联人为了对付这个小邻居,前后使用了军队154万人,5000架飞机,5350门火炮,2000辆坦克。而小国芬兰只有人口300多万,常驻军3万人,飞机72架,火炮162门,坦克60辆。怎么样来看,这两个国家也不是一个水平线的对手,类似于一只老虎和一支狸猫的对抗。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100天的苏芬战争中,芬兰正规军基本被摧毁,苏联损失竟然高达50多万人(一说是近百万),苏军成建制被歼灭或者基本被歼灭的就有7个师又2个旅。
相当一部分战斗,是在森林地带或者森林边缘进行的。森林地区树木众多,双方多是突然遭遇的近战,急需要冲锋枪。芬兰人小分队形式作战,他们使用精良的苏米冲锋枪,连续重创了使用人海战术的苏联部队。根据苏联军官的回忆,苏军整排整连部队发动冲锋,往往被二三个芬兰冲锋枪手打的精光。实战中,苏米冲锋枪甚至有 一次射击3000发的记录。战斗的结果是,这些森林地带到处都是苏联新兵的尸体,还有无数尸体被埋在厚厚的雪层之下永远的失踪了。
战后一个苏联将军说:我们占领的芬兰土地,刚刚够掩埋我们战士的尸体。
苏芬战争中苏联军队的拙劣表现,也让希特勒下定进攻苏联的决心。
--------------------波波沙是经典中的经典,它有着很多优秀的设计(比如枪管),堪称实用之王。
战后,苏联高层面深感军队近战能力之衰弱。对付小国,苏军都有如此重大的伤亡,对付英法德美这些大国又会怎么样?除了战术和战略上的反思,斯大林特别命令检讨冲锋枪的研发工作。相关人员在分析苏米冲锋枪的威力后,痛定思痛,作出了一定要大量装备冲锋枪的结论。
现实的困难,也是很明显的。PPD冲锋枪的造价和造时,实在是太高!苏联军工方面就算全部开足马力,也无法大量装备部队。于是,容易生产、价格低廉、又要和PDD差不多的性能的目标,就提出来了。这种类似于中国大跃进的目标,让苏联轻武器设计大师们不寒而栗。
1939年,著名的乔治.斯帕金,开始了新式冲锋枪的研究。
斯帕金针对PPD冲锋枪的弱点和优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参考苏苏米冲锋枪的特点,还考虑目前苏联工业的特点。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的艰苦研究,斯帕金终于在1940年9月完成新式冲锋枪的定型,将样枪和设计方案交给了苏联国防委员会。
1940年12月,经过三个月的严格测试,苏联国防委员会认为结构非常简单的冲锋枪,完全符合需要。于是,他们正式决定采用它作为苏联军队的制式装备,命名为波波沙41 冲锋枪(PPSh41)。
PPSh 41是斯帕金冲锋手枪(Pistolet Pulyement Shpagin41)的缩写,俄语为ППШ41。
出乎斯帕金和苏联高层预料的是,现实的变化更快!斯帕金冲锋枪研究成功仅仅六个月后,苏德战争突然爆发。准备不足的苏军一溃千里!短短几周内,苏联损失了损失火炮2.2万门,坦克1.8万辆,飞机1.4万架,一个方面军,十九个集团军,250个师被全歼。除了损失几百万的人员以外,苏联更丢失了多年储备的数量惊人的武器装备和其他物资。
德军已经装备了一部分MP38/40冲锋枪!大量的冲锋枪,使得德军在近战中无往不胜!手持老式步枪的苏军几乎无法招架,损失非常惨重。
急需补充新装备和部队严重缺乏冲锋枪这两个因素,都迫切要求波波沙的迅速投入现役。
1941年末,波波沙开始大量生产并且准备苏联军队。波波沙特别容易生产,到了1942年7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士兵已经有相当数量波波沙。这种近战威力无穷的武器,让德国冲锋枪设计师们大大开了眼界。
-------------------波波沙结构,简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易于大量生产。
优点
1.制造的简单和造价的低廉
可以说,苏联人是二战中最为精明的武器制造家。老萨常说,一把精良的武器可以赢得一场决定绅士荣誉的决斗,而一把粗糙但实用的武器可以赢得决定民族存亡的战争。
波波沙就是这样的武器,它和早期造价高、制作技术复杂的PPD完全不同。
它的结构非常简单,大部分零件如机匣,枪管护管 都是用钢板经过简单的冲压后完成。冲压使得这些主要部件的制造速度,非常的快。之后工人们只需要把这些冲压好的部件,做一些很简要的粗糙加工,比如焊接,铆接,穿销连接和进行组装,最后安装在一个木枪托上就完成了。
整个制造工艺非常简单,没有什么难以掌握的技术。冲压技术的采用――对于材料的使用也非常节省,造价低廉,制造速度也很快,一般的学徒工稍加培训就可以轻松操作。
这一切都使得波波沙的生产速度飞快!到了1945年,波波沙已经生产了惊人550万支,居二战冲锋枪生产的榜首。英国人粗制滥造的司登冲锋枪,也只生产了400万支 ,而美国人造价高昂的汤普森冲锋枪只生产了200万支,德国的MP38/40生产了约120万支。
二战后期,由于前线巨大的伤亡,苏联成年男人几乎全部上了前线。兵工厂车间里面都是体力衰弱的老人、妇女和孩子,就是这样的一批人仍然能够保持高速度的生产,足可以见到波波沙的易于生产的出色特性。
另外,朝鲜战争期间的新中国在仿造波波沙时,最初一年也达到了4万支的产量。这对于百废待兴的中国军工企业来说,已经是相当不错的成绩了。
----------配有35发弹夹的波波沙,它的优点在于重量较轻且供弹故障较少,适合亚洲军人和女军人使用。他们臂力较小。
2.旺盛的火力和可怕的高射速
老萨使用波波沙最大的感觉,就是旺盛的火力!波波沙的理论射速,高达900发/分,远远高于它的对手MP40的500发/分。
实战中,波波沙的射速可以高出将MP40近一倍。波波沙配有一个71发容量的大弹鼓,装备量是MP40的32弹 夹的一倍以上。
大家都知道,敌我双方一发子弹的相差,往往就能决定谁死谁活。而一倍的装弹量说明了什么?说明波波沙火力的持续时间要长好多,说明因为更换弹夹造成的火力中断要少很多,更说明了二种武器设计思路上的重大差距:德军士兵要以血的代价为他们的设计师买单。
对于冲锋枪来说,使用距离一般不超过200米, 大部分在25米内。士兵一般很少进行精确瞄准射击,而是概略瞄准的扫射。在斯大林格勒和攻占柏林等战役,表现的最为明显。实战中,双方的士兵只是朝着敌人的大概方向扫射,谁先能以火力压制住对方,谁就能够比较从容的精确瞄准射击,谁就是获胜的那一方。
这种作战中,波波沙可以在5秒内,把大弹鼓中的71发弹全部发射出去。也就是说在短短5秒钟内,弹雨会覆盖几平方米内的区域。在这些区域里面的任何敌人,不太可能存活。这种高射速,简直是无法形容的可怕!如果德国士兵遭遇苏军冲锋枪手的突袭,往往几秒钟内就死伤一大片,丝毫没有还手的余地。
很多德国士兵很快意识到这点!他们只要有机会,就会想法设法的搞到一支波波沙,为自己的生命多买一份保险。德军中自己装备波波沙的士兵数量很多,德军还曾经特地针对波波沙设计了一个型号MP41(r),让枪能够发射德国的9毫米巴拉贝鲁姆手枪弹。
----------使用波波沙的德国士兵。战争是武器的高考,士兵就是阅卷老师。波波沙在这次考试中,轻松胜过了德国MP38/40。
3.可靠的持续射击精度
对于冲锋枪这类武器来说,需要杀伤集团出现的敌人,持续射击精度是非常重要的。
波波沙为了提高射击精度,采用了以下几个手段:
使用木制枪托,不使用铁制枪托。木制枪托是整枪制造中最为费时的工艺。它的优点是,使得整枪射击时重心在枪的后部,防止射击中的枪身不平衡,增加了射击稳定。
波波沙枪管外面有一个散热筒。它的前端比后端长处一些,这使得枪管的上跳情况大为好转。一个很简单的设计,极为有效的提高了射击精度。同时,它还可以减少枪口的火焰,并防止枪管过热。
除此以外,波波沙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设计。它的枪机后面贴了一小块皮革,作为垫子以增强射击时候的缓冲,这个设计在后期的改进型号上废除了。
波波沙的持续射击能力很不错,不会像AK47这样连续射击几枪,子弹很快就会飞到天上。
PPSh41使用托卡列夫7.62毫米手枪弹,持续射击的精度还是不错。
苏联士兵一般使用波波沙做10发到15发的扫射,一次扫射可以对付三到四个集团目标。一个弹鼓可以持续这样射击5到7次,一个熟练的老兵一个弹鼓就可以杀死十多个敌人。
---------年轻的苏联水兵,他们手中也是波波沙。
4.容易训练和容易保养
波波沙很容易训练,即使新兵也很容易就能学会。
最近俄罗斯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向媒体公布,苏联二战中人员有866.84万名苏联官兵为国捐躯,参加几次战役后的普通一线士兵的生存率是很低。比如央视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准尉的一个原先的一个部下,在几个月后来看望他的时候已经是上尉了。有些网友很不服气!其实经历了几个月残酷战争,还能够活下来的苏军军官很少。作为幸存的军官当一个上尉,也是没有什么稀奇。
老兵伤亡很大,就需要大量的新兵补充到前线。新兵们需要的是可以快速上手的武器,波波沙恰好符合这点。
波波沙还有一个苏联冲锋枪特征,就是它的枪管和枪膛内侧都进行了镀铬处理。这种处理使得枪管的耐磨性增加,同时可以有效的防锈,它很好的提高了波波沙的使用 寿命和射击精度,也降低了保养的难度。
这种设计在别国的来看,是非常奢侈的。苏联的哈萨克斯坦的铬矿储备是世界第一,老毛子不在乎。
缺点
1.整枪较重
波波沙是二战冲锋枪中重量最重的!它的空枪质量3.64千克,装备弹鼓后全枪质量5.4千克。
这个重量高出德国MP40和美国M3约1千克,高出英国司登2千克。不要小瞧这2斤的重量,对于一支冲锋枪来说就已经很多了。毕竟冲锋枪的空枪,不过3到4千克,这已经多出他们的三四分之一了。
较重的重量。也让持续射击的士兵较为劳累和射击动作变形。尤其在行动间射击和蹲态射击,会比较影响射击。毕竟长期手持一支重10斤的冲锋枪,是很累的。
----------71发大弹鼓,这是装弹时的样子。弹鼓保证了火力持续性的优势,也额外加重了作战时的负担和弹药的消耗量。该枪使用的托卡列夫7.62X25毫米手枪弹!
2.弹药消耗量大
射速过快和采用71发弹鼓等原因,波波沙弹药消耗是很惊人的。
苏联在二战四年中消耗子弹高达170亿发,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波波沙耗费的。这个数字,是中国八年抗战耗费子弹数量的十倍左右(17.09亿发)。这样大的弹药消耗量,是一般中小国家所不敢想像的。二战后期,苏联后勤系统承受的压力已经很大。他们使用自身的运输车辆已经无法满足前线的需要,只得在占领区征用了大量的缴获德军车辆和民间车辆。
波波沙弹药供应,是后勤部门沉重的包袱,大大加重了军工系统的负担。
中国的波波沙
50年代的朝鲜战争期间,志愿军除了接受苏联援助的60个师的装备以外,自己也仿造苏联装备自产了一批。比较著名的就是波波沙冲锋枪,中国方面的名字是50式冲锋。
中国的50式冲锋枪和苏联的波波沙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在于适应中国工业技术比较落后,取消部分铆接工艺,而采取了焊接。
由于弹药供应和中国士兵负重能力的问题,中国的50式冲锋枪没有采用过71发弹鼓(北朝鲜军队使用过),而是使用弹夹。
在朝鲜战争中,中国普通士兵的法宝就是50式冲锋枪和大量的手榴弹。
--------志愿军战士,它手持的就是仿波波沙的50式冲锋枪。
整个二战期间及战后,一共生产了1000万支波波沙。直到今天,该枪也是俄罗斯人心目中的经典。老萨在俄罗斯的枪店,就曾经看到过用于收藏的波波沙冲锋枪(不能够发射的)。
谁是二战中最精良的冲锋枪?毫无疑问是芬兰的苏米,不过该枪一共只生产了8万支,根本无法和各国主力冲锋枪相比。
----------------这是最经典的一张照片。手持波波沙的苏军在几乎0距离,遭遇手持MP40的德军。无数人猜想结局会是什么?正常来说,因为波波沙的性能较好,苏军是会略胜一筹的。
真正二战冲锋枪中的霸主,毫无疑问是苏联的波波沙。该枪是整个二战期间 最经济,最实用,最有效的武器,也是苏联卫国战争和朝鲜战争的重大功臣。
赤色利剑,当之无愧!
抗日战场上出现过哪些型号的冲锋枪?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有哪些冲锋枪?
这是一个好问题,因为有些人已经在用八路军有精良的冲锋枪抹黑抗日英雄了。
流传很广的一种说法是,美国援助了大量的汤姆冲锋枪,结果基本都被装备到了延安警卫队伍中,根本没有被用到抗日战场,并且还有图有真相,挂住了这个图片。
以及这个照片
这一组照片,是一些英美记者在陕北时拍摄的,战士们手中拿着的枪支,也的确就是美械装备的代表——汤姆森冲锋枪。记者在采访中对红军的战斗力赞赏有加,声称看到红军中有一支精锐部队,他们人手一支汤姆森冲锋枪,“这种枪一分钟可以发射600发子弹,可以压制五十名步兵的火力。”
可是,从军装来看,又不是八路军军装,而是红军的红星八角帽。这种红星八角帽和影视剧中常见的大八角帽不一样,是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统一换装的。后来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双方不敢认,一边是大八角帽,一边是小八角帽,一起唱起了国际歌,双方才相认了。
当时老百姓为了区分两支红军,管带大八角帽的红四方面军叫“大头红军”,管红一方面军叫“小头红军”。
就是说,这的确是陕北红军的装备,可是,问题来了,陕北红军怎么会有美械装备汤姆枪呢?
原来这不是原装进口的汤姆枪,而是阎锡山太原兵工厂的仿制品。红军在陕北会师,存在着严重的缺量缺饷的问题,于是红四方面军西征去河西走廊,红一方面军东征到山西。红军东征与阎锡山作战的过程中,缴获了大量的汤姆森冲锋枪,这个时间点,应该与拍照时间比较接近,所以那些汤姆枪可能刚从太原兵工厂出来,就被缴获了。
可是,这些汤姆枪本身数量不多,又比较浪费子弹,无法再抗日战场上大显神威。最最关键的是,阎锡山是军阀中最会做生意的,经常免费奉送汤姆枪。别人用了汤姆枪才发现,汤姆枪的子弹比较大,用美制的子弹容易卡壳。用完汤姆枪,还要找阎老西买子弹,所以人们实在不愿意用这种枪。
最关键的是,太原兵工厂1937年就落在了鬼子手里。日本鬼子比阎老西还要抠门,连造子弹都尽可能做的小一些省一些原料,这种特别费子弹的汤姆枪,干脆停产了。
至于美国援助,根本不可能给到八路军手里。因为珍珠港事件后,国民党彻底倒向美国,对苏联都是爱答不理,对八路军更是必欲除之而后快。这种形势下,怎么可能给八路军提供汤姆枪呢?
八路军的装备状况到底怎么样呢?简单来说,普通步枪都无法满足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至于冲锋枪,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刚改编为八路军时,是1937年9月,129师(385旅直属770团除外)有9367人,迫击炮6门,重机关枪29挺, 轻机关枪93挺,花机关枪3挺,步马枪4136支,驳壳枪539支,手枪93支,手提式冲锋枪72支,刺刀55把,各种子弹102 828发。这里的手提式冲锋枪,就是汤姆森冲锋枪。
前面提到的花机关枪,应该也算是一种冲锋枪。花机关,学名伯格曼MP-18冲锋枪,来自于苏联。国民革命北伐战争时,苏联就援助了北伐军大量花机关。所以《建党伟业》中南昌起义部队使用大量花机关,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具体到长征中,有名的飞夺泸定桥17勇士,就是每人一挺花机关一把大刀冲过去的。
前文还提到驳壳枪,也算是一种准冲锋枪,学名叫做毛瑟军用手枪,在中国还是盒子炮等称呼,是八路军军官的标配,甚至被装备到了很多游击队、武工队队长手里。驳壳枪容弹量20发,射程50到150,射速也比较快,所以在很多时候也被当作冲锋枪使用。
不光抗战初期这样困难,中后期困难依旧存在。具体情况见下图:
就是说,八路军长期保持了半数以上的战士没有枪的状况。像电视剧里面讲的李云龙独立团自诩装备好,实际上是不符合历史的。
129师在晋冀鲁豫建立稳固根据地,装备状况也不乐观。
人均枪支0.5,每把枪只有二三十最多50发子弹,直接导致的情况是,上级严令各部不得浪费子弹,打三枪之后开始拼刺刀。装备更差的新四军,甚至在某一阶段规定不管打多大的仗,每个战士最多只能打3发子弹,而且要回收子弹壳,否则要受军纪处分。
八路军与鬼子的装备差距很大,所以必须高度依赖短兵相接的白刃战。据统计,1940年,日军华北方面军的步枪超过八路军2万余支,轻机枪为八路军的8.5倍,重机枪为八路军的7.4倍,掷弹筒为八路军的67倍,迫击炮为八路军的23倍,各种炮为八路军的24倍,且弹药充足,还有大批飞机、坦克等重型装备。
这种状态下,八路军即便是有冲锋枪也舍不得用,战士们宁可拿命去换一些枪弹,也不原因在用冲锋枪。
八路军的冲锋枪,不管是汤姆枪还是花机关,或者是20响的驳壳枪,都是奢侈品。这是一国工业水平的悲哀,也是抗日军民不畏牺牲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