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行小说,金庸电视剧排名前十名?
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数不胜数,每一部都能掀起收视热浪,金庸电视剧最经典的排行如下:
射雕英雄传 黄日华版
神雕侠侣 古乐天版
鹿鼎记 陈小春版
碧血剑 姜华版
侠客行 吴健版
天龙八部 黄日华版
倚天屠龙记 吴启华版
书剑恩仇录 赵文卓版
笑傲江湖 吕颂贤版
连城诀 吴越版
以上就是金庸电视剧的前十名。
为什么有人说金庸老爷子的侠客行是修仙小说?
实际上,《侠客行》仍属于武侠小说范畴。不过,由于其中描述的内容比一般的武侠小说更加虚幻迷离,尤其到最后阶段,主角的武功已经高得不像话,所以被谑称是修仙小说。
一般的武侠小说里,主角虽然可以有很多奇遇,但至少还是有限的。尤其是金庸小说,在这方面可以说还是很节制的,主角可以有光环,有奇遇,但不会过头。
而在小说《侠客行》里,主角的奇遇就未免太多了些。主人公从拿到玄铁令被谢烟客掳走开始,被误认为是石中玉,进了长乐帮;遇见叮当,谈起了恋爱;偶然习得十八泥偶罗汉伏魔功;与雪山派扯上关系;被史婆婆强制收徒;误饮了赏善罚恶二使的药酒,与他们结拜……直到最后登上侠客岛,喝腊八粥,参透《太玄经》。
所有那些经典小说里,这种没什么深度联系的奇葩遭遇,一个接着一个的,除了《西游记》里的唐僧,那就没别人了。
《侠客行》小说就是这样一部与常规武侠小说不同的著作。故事不是靠某个穿插在小说里的主线情节延续发展的,而是靠主人公超多的奇遇来发展,而且细究起来,这些奇遇对于主线情节没太大影响,很多桥段与整体故事几乎不产生互动。这种情况,一般多见于修仙小说。因为修仙小说可以不讲理。但是传统武侠小说这么搞,就显得非常失真,《侠客行》小说主人公这几年的遭遇,顶的上唐僧取经路上十多年的遭遇,太不真实了,一点也不像一个传统武侠世界会发生的事。
真实性低,看起来很假,的确会使读者有那么一点在读修仙小说的意味。
再有,《侠客行》小说对角色武功的设定也是比较不合常规的。尤其到了篇末,一般的角色与主人公之间的差距太大了些。可以说,从最初出现的江湖人,他们比谢烟客的武功就差了一个档次;但是谢烟客未必强得过不三不四、白自在等人;赏善罚恶二使出场,其他江湖人的武功水平如同儿戏;到了侠客岛才知道,赏善罚恶二使在龙木岛主跟前不过尔尔;石破天参透了《太玄经》,龙木岛主两个人都打不过他一个了。
这样的金字塔模式,就有点不合逻辑了。从最初到最末,故事角色的能力相差太大,看起来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这种情况,也不是传统的武侠小说常见的,也是修仙小说才喜欢这个套路。
在同一个世界里,故事角色能力前后差距太大,大到给读者感觉那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种程度过大的扭转,也给读者以修仙小说的感觉。
在荒岛上留下太玄经的前辈会是李白吗?
您别说,太玄经的作者最大可能就是李白。首先李白的时代是武学盛世,他本人既是诗仙又是剑仙,既然以“仙”名之,自然有能力写出太玄经;其次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关键词是扬子云和阿倍仲麻吕,但这里先卖个关子,请往下看。一、武学盛世
金书武学以天龙位面最高,而《天龙八部》中的最高武学与其说是武术,毋宁说是玄幻。比如逍遥派的三大绝学:八荒六合惟我独尊功、北冥神功、小无相功,前者练成返老还童,其二吸世人内力为我所有,其三拷贝天下武学;段氏的六脉神剑,以人体经脉为通道,酒喝多了可以顺这条路流出去,而如果把真气当成水流,进行打压试验,直到一个峰值,真气喷射而出,就会无坚不摧,堪比今日的水刀切割技术……
天龙的时代约为北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前后。经推算,逍遥派三大绝技的创造时间约为公元950年左右;慕容龙城创造“斗转星移”是在五代末年,也大概是这个时候;段氏的真气水刀切割技术——六脉神剑是段氏先祖段思平所创,其生卒年也在此时(公元893年-944年)。
我前几天在百家号发了一篇文章《石破天,二流高手被人吹成修真级别,击沉侠客岛就是胡说》被人骂得狗血喷头,2/3的人不同意被捧为“金书武学第一、圆润而360度无死角、无论怎么练都没有后遗症”的太玄经会是二流武学。
好吧,其实我到现在仍然坚持太玄经二流、石破天二流,可是在这篇文章中,为了“李白就是太玄经作者”的逻辑而从众一次。这并非我从石黑成了石吹(我会坚持黑石破天到写不动了为止),而仅仅是出于尊重李白。
李白生卒年为公元701年-762年,那么他的活动时间比五代末期的段思平、逍遥子及慕容龙城等要早200来年。依据“朝代越往前,武学水平越高”的公理,李白自然该比上述三位厉害一个层级,所以太玄经比三人的武学更厉害。
二、扬子云即扬雄,西汉时人,继司马相如之后最优秀的辞赋大家。
《太玄经》本为他所作辞赋,《道德经》有“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故曰太玄。
其辞文字华丽,优美无比:
盛哉日乎,炳明离章,五色淳光。夜则测阴,昼则测阳。昼夜之测,或否或臧。大率此类。
李白对他崇拜无比,诗中时有写到:
如:当时待诏承明里,皆道扬雄才可观。
如:子云不晓事,晚献长杨辞。
如:因学扬子云,献赋甘泉宫。
如:子云叨侍从,献赋有光辉。
如: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台。
……
如是等等。
李白留下的武功以“太玄经”名之,既是对从前那个“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的青年之自我的缅怀,又是对老年之自我一生彷徨失意的否定。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谁愿意像扬雄扬子云那样,皓首穷经,老死窗下呢?
此句之中,有大肯定,也有大否定;有大得意,也有大失意。
三、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又名阿倍仲满,中国名字为朝衡或晁衡。《新唐书·东夷列传》记其:
(日本朝臣真人粟田)副朝臣仲满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多所该识,久乃还……天宝十二载,朝衡复入朝。上元中,擢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旧唐书·东夷列传》在此之外,更记朝衡:
(朝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乡,逗留不去。在《新唐书》的记载“久乃还”之后,还发生了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回国的船遇到风暴,触礁后登陆某海岛,随行被岛上土著杀掠殆尽。只有阿倍等十余人保住性命。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阿倍仲麻吕再次随遣唐使入朝。
阿倍仲麻吕死于大唐,曾有《望乡》一首:
仰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他们触礁的消息传到大唐,李白曾有一首著名的诗叫《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以下是我的猜想:
李白既有侠义心肠,又负盖世武功,在阿倍仲麻吕遇害的消息传来时,他在写完悼念的诗篇后,定然义愤填膺。
所谓“季子挂剑”,于是仗剑买舟,浮于海上。
终有一日,登陆到当日海岛,一剑光寒、十步一人,作为剑仙的李白复活了,他就这样杀尽了岛上土著,并刻下“侠客行”一篇而去。
传说李白是酒醉后要在水中捞月而死,这当然也只是归隐江湖的托词,实则李白只是藉假死脱身,他后来又回到了那个海岛并终老于斯,临死前将毕生武学以诗歌注解的形式隐藏起来,刻于洞壁。
其实他的诗集也藏于岛上,世人对其藏诗之处不屑一顾,却对一篇杀人之技趋之若鹜。真是买椟还珠,贻笑大方!
后来金庸先生用反智主义的态度描述了石破天练成太玄经的故事,以表达对文化传承的嘲笑,其人其行,也不过是萧远山、慕容博之流罢了。
石破天只不过读懂了李白的“否定”和“失意”,人生识字忧患始,李白觉得自己一生孤凄,全因识文断字,所以将真正的太玄经武功化成利剑、化成蝌蚪,隐藏在引人入岐路的文字之下。
然而窃以为这并不是真正的读懂。
若有一人,真正读懂了身为诗仙和剑仙的李白的骄傲,读懂了他的诗集,自会知道太白一生,并非全是自我否定——这些负面情绪其实只占其可以忽略不计的比例,而是肯定之肯定、飞扬之飞扬,他的骄傲、他的荣耀,乃是“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乃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一个临死时犹能狂声作歌,高唱“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的不羁灵魂、不朽谪仙,其所以名世者,自因其有神仙一流境界。若其人生单剩“否定”与“失意”,那不过是莫大先生一流人物罢了。
只有读懂了这样的青莲居士,练成的太玄经,才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传承其真正的剑仙衣钵!
那时不用诸君相激,我也定当承认,太玄经的境界是修真级别。
如石破天,抱歉。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完——————
文/王事情
率意谈噱,靡所不包;或曰无心,或抒怀抱。本人尽量专注神话历史、武侠历史及南北朝历史揭秘,欢迎点赞、转发、评论及关注~~~~PS:这篇主要是自抒怀抱,虽是扯淡,倒挺满意。
侠客行小说是谁写的?
侠客行小说是金庸写的,金庸也是中国非常优秀的武侠小说作者,他的代表作就是《天龙八部》,《侠客行》,《射雕英雄传》等大量的武侠小说。
侠客行结局是什么?
玄素双剑从白自在口中得知梅芳姑的下落,带着狗杂种等人前往熊耳山寻找梅芳姑的踪迹。狗杂种惊讶地发现,众人口中的梅芳姑,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母亲。
梅芳姑爱而不得,故而生恨,闵柔见到梅.芳姑便克制不住内心的仇恨,石清拦住闵柔,让她说出真相。事到如今,石清依旧只爱闵柔,梅芳姑想要自杀,被梅文馨拦下,她终于吐露真相,狗杂种其实就是石清、闵柔的第一一个孩子。闵柔开心的哭了出来,紧紧的抱住狗杂种也就是石破天。
丁档和石中玉终于醒悟,两人决定留在摩天崖陪着谢烟客过平淡的生活,他们这才发现,也许能与相爱的人厮守在一起,过着没有波澜的日子,便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