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求生记,三国谋士求生指南类似小说?
《混在三国当谋士》
作者:放鸽子
简介
一个不 (you) 一(ji) 样 (ji) 的貂蝉辅佐吕布一统天下的故事。
必须看一眼的防雷通告:
- 主受,cp吕布;
- 穿越带卡牌游戏三国杀中的貂蝉的技能(无系统!),辅佐吕布一统天下,很苏!
- OOC预警,作者文笔渣;
- 设定参考了原著《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这本书应该怎么读?
读三国,必须要了解作者罗贯中先生创作《三国》的背景!
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
此时,天下大乱,诸侯割据!
北有张士诚,东有方国珍,中有朱元璋,西有陈友谅。其中,张士诚,朱元璋,陈友谅势力最大!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元朝末年,与东汉末年非常像!东汉末年,同样是诸侯割据,三个最大的诸侯就是魏蜀吴!
东汉末年,曹操居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元末时期,张士诚居北方,称王,与元朝眉来眼去。
东吴孙权,割据江东;朱元璋同样占据江南,自立“吴王”(建国后改为大明)!
刘备占据西川,自立蜀汉;陈友谅占据华中地区,自立陈汉!
看到这里,朋友们就明白一个大概了!“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罗贯中确实在写《三国演义》,但是,他将元朝末年,诸侯割据的精髓加入到了《三国》里面!也可以说,罗贯中是借助写《三国》,来间接描写元末明初!
(刘伯温与诸葛亮)
再说《三国演义》,很多人都认为罗贯中先生是在“尊刘贬曹”,结合现实情况,张士诚自立称王的时候,罗贯中和施耐庵一批谋士反对张士诚过早称王,可惜,张士诚不听。直接导致罗贯中与施耐庵辞职不干!但是,但是,罗贯中和施耐庵曾经得罪过朱元璋,而且,朱元璋是一个记仇的人,罗贯中与施耐庵不可能转投朱元璋的麾下。
放眼天下,继续跟着张士诚,会被冷落,可能吃不了兜着走。投靠朱元璋,也不现实。所以,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陈友谅的身上!希望陈友谅能够夺取天下,只有这样,他们才有活路!
故而,罗贯中将自己对陈友谅的希望,写进了《三国演义》,像“借尸还魂”一样,附在了刘备身上。所以,很多人都感觉《三国演义》是尊刘贬曹!
然而,刘备的蜀汉是最先灭亡的一个,陈友谅的陈汉也是最先灭亡的一个!
最后总结:读《三国演义》,确实很有意思,但是,如果将元末明初那段历史加进去,会更加有意思!
梦想三国生存怎么改颜色?
《梦想三国生存》中初始的角色颜色是白色的,如果想要改变角色的颜色,只需通过以下步骤:
1.首先,需要在游戏中收集到颜料,颜料可以从宝箱或者福利中心获得;
2.当你获得颜料后,点击屏幕下方的道具栏中的“颜料”按钮;
3.在进入颜料界面后,选择你想要换的角色,然后选择颜料,即可将角色的颜色更改为颜料的颜色。
需要注意的是,颜料只能被用于一次改变角色颜色的操作,而且每次只能更改一个角色,若想改变多个角色颜色,则需要获得更多的颜料。
谈谈你对魏晋南北朝的理解?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我想我们中的大多数总会有一个印象那就是一团漆黑到暗无天日!我今天就来谈谈我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理解: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形态
1、土地所有制形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态是世家大族地主占有了大量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土地上的依附农民——部曲、佃客。这种封建关系的形成,隶属性被极度强化,但劳动者和土地的结合,缓和了两汉以来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这一严重的社会危机。
这时候的屯田制、占田制、均田制,只是作为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补充形态出现的,它们得受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制约。
2.门阀士族
关于世家大族这个名称,有不少人认为不如用门阀士族好。我认为世家大族和门阀士族其实是同义语。世家这个名称,可能会和春秋时代的“世卿”、“世禄”混淆,其实是能够区别开来的,春秋时代的“世家”,如淳释为“世世有禄秩家”(《史记平准书》集解引),我认为这样解释是比较确当的。
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就是士族。《新唐书·杜羔传》:“开成初,文宗欲以真源、临真二公主降士族,诏宗正卿取世家子以闻。”可见世家和士族本来是同义语。“士”“仕”本来是一个字,仕族用古义称士族,而士族二字骤看起来,好像带有书香子弟的味道。
东晋、南朝的琅邪王羲之、王融,陈郡谢灵运、谢朓,南阳庾信,琅邪颜之推,他们才华不世出,称之为士族倒可以;至如北朝的赵郡李元忠、勃海高昂,这些带有土豪气息,没有一点书香余韵的,称之为士族,真是不相称。所以仍用世家来称呼他们。
大族见《三国志·吴志·陆逊传》:“世江东大族。”《北史·宋弁传》:“高门大族。”门阀见《北史·辛术传》:“寒人必擢,门阀不遗。”《新唐书•薛登传》:“魏取放达,晋先门阀。”门阀和大族虽然不是同义语,但也很接近,只是从字面上看来,门阀的门第更高峻一些,一般世家大族有时还不能企及,因此就采用大族这一个名词了。
世家大族有时候又被简化成世族,这是根据《晋书·外戚传》:“庾亮世族羽仪。”《宋书·恩幸传》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把世家大族一词简化一下,就成为世族这个名词了。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济形态和民族融合
魏晋南北朝,西晋的占田制,北朝和唐代的均田制,实际又是封建社会前期,地主经济已经占统治地位下再度建立起来的村社残存形态。到了唐中叶,均田制破坏,两税法实施,我国村社的残余形态才基本结束,后来只有实行连坐法的保甲制度还残存下来罢了。
这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它的中期和后期了。江南的地方经济,在两汉以前是不算十分发展的。历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北方南下流民和江南土著农民经过长期辛勤劳动,江南的农业和手工业才有了巨大的发展。
侯景乱梁和隋文帝灭陈,江南地方经济一度出现停滞迹象,到了唐代中后期,全国经济的布局,又数“扬一益二”了。五代十国时期,南宋时期,明清时期,江南地方经济都有长足的发展,所以江南成为我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的地区。
关于六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情况,无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经历了民族融合这个过程。只有通过这个过程,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吸收了新鲜的血液,才会更加发展壮大起来。在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各族人民之间的密切联系、相互联合和融合是主流,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与此同时,对于当时各族统治者或政权(国)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需要指出这些斗争的阶级实质,区分正义和非正义的不同性质。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长时期的剧烈的战争中,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军事统帅,他们指挥战争的艺术,一直到今天,还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这里着重说一说《尚书·仲虺之诰》里提出的“取乱侮亡”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政权,如果内部安定团结的话,无论敌人势力怎样强大,也不见得会被消灭掉。
十六国时期,前赵进攻前凉,前赵主刘曜有二十八万军队,“列营百余里,金鼓之声动地,河水为沸”。前凉张茂虽然只有几万军队,但内部和睦,使敌无隙可乘。后来后赵主石虎也动员了十多万军队进攻前凉,还是攻不下来。相反,兵力虽然强大,如果内部充满矛盾,像前秦主苻坚统率八十七万人大举南下,同只有八万人的晋兵会战于淝水,也会败涂地。刘裕北伐的兵员并不比后秦多,只是趁着后秦姚氏众叛亲离之际,“取乱侮亡”,终于攻下长安,灭掉后秦。
所以,只要自己内部安定团结,别人就不敢轻易欺侮,在中国历史上,这类例子还很多。这个历史教训,我们应该好好记取。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匈奴、羯、氐、羌、鲜卑等部族已经融合到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里去了。此外构成中华民族的一些部族,如东北的夫馀、沃沮、勿吉、室韦、库莫奚、契丹各族,西北的高昌、焉耆、龟兹、于阗、疏勒诸城邦,西边的吐谷浑、附国、女国、邓至、宕昌、党项各部落,西南的东爨、西爨各部落,他们的融合,促使中华文明有了一次大的融合。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和四邻的友好往来,也是非常频繁的。东方和海东的高句丽、百济、新罗以及日本,北方和柔然高车、突厥,西北和大月氏、噘哒、波斯、粟特、大秦以及五天竺国家,东南和占婆、扶南、狼牙修、诃罗单、盘盘等国的经济文化交流从未断绝过,尽管困难险阻重重,远远大于治世。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3—6世纪的东方各国,并不像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所说的那样,还都处于蒙昧落后状态,其实它们是有较高的文化的。而且,它们相互间往来频繁,包括派遣使节进行访问和开展经济文化交流,这些友好关系是值得加以阐扬的。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发展
直到今日,总有人把魏晋南北朝时期看作是中国史上的黑暗时代,认为它一团漆黑,社会经济停滞不前。后来学习了世界历史,逐渐改变了这个看法。
是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经济占绝对统治地位,货币近于废弃,这是由于封建依附关系的加强而造成的,但不等于说这个社会就裹足不前了,这个社会的文化就不再向前发展了。
相反在这个时期,无论是经学思想、哲学思想、宗教思想,史学著作、地理学著作,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绘画、书法、雕塑、音乐舞蹈、杂伎等等,以及科学技术方面,都有重大的成就。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上的成就,为以后唐宋时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历史上有哪些三国时期?
说到三国时代,我们会毫不犹豫地说魏蜀吴。魏蜀吴三国时代,也是我国历史书上明确承认的三国时代。历史上的三国时代一般指的是从220年曹魏建立,到280年孙吴灭亡,共60年历史。
由于小说《三国演义》以及各种戏曲、影视剧等作品,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三国故事。我们认知中的三国时代开始时间可能不是220年,而是从189年开始。除了我们熟悉的三国时代,中国历史上还有没有其他三国时期呢?
中国历史上,除魏蜀吴这个公认的三国时代之外,还有许多三国时期。只不过因为某些原因,我们不称之为三国时代,而以其他名称称呼。
西魏、东魏、梁三国时期这个时期,我们一般不称之为三国时期,而是将其看成南北朝的一部分。梁朝属于南朝,西魏和东魏则属于北朝。
梁朝建立于502年,灭亡于557年,前后延续时间共有55年之久。西魏建立于535年,灭亡于556年,共23年历史。东魏建立于535年,灭亡于550年,共16年历史。从535年到550年,西魏、东魏、梁朝同时存在了15年之久。这一时期实际上,也是三国时期。
最终东魏被北齐所代替,西魏被北周所代替,梁朝灭亡之后陈朝建立。西魏、东魏、梁朝三国时代,被北周、北齐、陈朝所取代。
北周、北齐、陈朝三国时期北周建立于557年,灭亡于581年,仅仅存在了24年。北齐建立于550年,灭亡于577年,共27年历史。陈朝建立于557年,灭亡于589年。从557年到577年共20年间,实际上是北周、北齐、陈朝三国鼎立时期。此时,南北朝已经进入末期。
577年,北周出兵灭掉了北齐,统一了北方。4年之后,北周外戚杨坚篡周自立,建立隋朝,北周灭亡。589年,隋文帝杨坚以晋王杨广为主帅,起兵50万,攻灭了陈朝,再一次统一了全国。北周、北齐、陈朝三国时期彻底结束。
北宋、西夏、辽三国鼎立时代北宋并不是一个统一王朝,周边还有多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白族建立了大理政权,党项族建立了西夏政权,契丹族建立了辽政权。大理的实力较弱,难以与其他几个政权抗衡。历史书上,也将这一时期成为辽宋西夏对峙时期。
辽朝建立于916年,灭亡于1125年,存在了209年。宋朝建立于960年,灭亡于1127年,国祚为167年。西夏建立于1038年,灭亡于1227年,共存在了189年。从1038年到1125年为三国对峙时期。
南宋、西夏、金朝三国对峙时期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了金朝。金朝用了十年时间灭亡了辽朝,两年之后又灭掉了北宋。北宋灭亡之后,赵构在应天建立南宋,历史进入了金朝、南宋、西夏对峙时期。
1227年,蒙古政权攻灭了西夏,开始了蒙古、金、南宋对峙时期。1234年,蒙古攻灭了金朝。1276年,元朝军队攻入临安,三年之后南宋正式灭亡。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局面,再一次统一了全国。
除了以上长时间对峙的“三国时期”之外,中国历史上还曾经多次出现时间相对较短的“三国时期”。
秦国统一六国时候,灭掉山东四国之后,曾经短暂出现秦国、齐国、燕国对峙。只不过这个时期非常短,几乎是昙花一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晋占据了南方,北方为前秦、前燕。436年,北魏攻灭北燕。当时天下仅剩下北魏、北凉和南朝宋,短暂地出现了三国时期。
隋末农民起义期间,曾经短暂出现了唐朝、夏、郑三国鼎立时期。后来,李世民一举攻灭了窦建德和王世充,为唐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国号为大顺。此时短暂出现了大顺、大明和大清家对峙的局面。大明和大顺灭亡之后,又出现了大清、大西、南明三足鼎立的局面。
民国时期,也曾经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之后,在南京建立南京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此时北方还有张作霖的奉系。此后宁汉合流,蒋介石出兵北伐,在形式上完成了统一。
除了中国之外,国外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三国时代,比如朝鲜。朝鲜历史上曾经出现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时期。朝鲜的三国时代开始于公元前57年,结束于公元668年,延续了700年之久。最终新罗灭掉了高句丽和百济,统一了朝鲜。
除了高句丽、百济、新罗时代之后,朝鲜历史上还曾经呈现了三韩时代。三韩分别为马韩、辰韩、弁韩,这时期也被称为前三国时期。
虽然历史上出现了这么多“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还是最著名的三国时代。魏蜀吴三国时期不仅在中国非常出名,世界其他国家也非常喜欢魏蜀吴三国历史。比如,日本制作了大量与三国有关的游戏,拍摄了大量与三国有关的影视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