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的作者是谁,西游记的主角是谁?
一、《西游记》的主角是——孙悟空。 西游记是由玄奘西游的故事衍生出来的。从小说的开头看,作者从两条线展开这个故事——唐僧、孙悟空。对于一部长篇小说来讲,既是故事的需要,也是创作的需要。可以说唐僧和孙悟空都是主角。 比较这两个人物,小说的开头重笔墨演绎了猴王的出世和成长(出世、学艺、闹天宫、保唐僧),并且在唐僧取经的路上,所有故事中都已悟空历尽艰辛斩妖除魔的过程为主要情节。所以说唐僧取经只是故事的线索,小说要以唐僧取经始,并以唐僧取经收,但是真正的主人公是孙悟空无疑。 另外,历史上对西游记的推崇不仅仅在于他是志怪小说中的精品,主要是作者笔下的美猴王对于世俗、封建制度、权威的反叛精神。 综上所述,孙悟空是西游记第一主人公无疑。 二、作品简介: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本名《大唐三藏取经记》)是西游记故事见于说话文字的最早雏形,其中,唐僧就是以玄奘法师为原型的。 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该书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开创作品。先写了孙悟空出世,然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和尚三人,但还是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唐僧从投胎到取经受了九九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九九归一,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 自《西游记》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明代刊本有六种,清代刊本、抄本也有七种,典籍所记已佚版本十三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大量被译为西文,西渐欧美,已有英、法、德、意、西、手语、世(世界语)、俄、捷、罗、波、日、朝、越等文种。并发表了不少研究论文和专著,对这部小说作出了极高的评价。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三、作者简介: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男,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祖籍安徽桐城高甸,以祖先聚居桐城高甸,故称高甸吴氏。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自幼敏慧,博览群书,尤喜爱神话故事。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任浙江长兴县丞。由于宦途困顿,晚年绝意仕进,闭门著述。先后在山上茶庵处建立了吴承恩纪念馆和在山下山门处建树其石雕座像,用来纪念他。
有谁知道西游记原著作者为什么要创作西游记吗?
谢邀。
一提起《西游记》,相信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这部小说是明代作者吴承恩所著。
他的这部小说一经问世,便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并且被无数次拍成影视剧,甚至还被改编成了游戏。老吴生前可能也没有料想到,他的这部靠兴趣使然写成的小说竟然能够如此受到众多人的追捧,真的太幸福了!
可是老吴作古的太早了,要是知道小说这东西可以卖版权的话,那他就是坐等收钱的主儿了,说不定都能在北京买好几个四合院,真是太便宜那些影视传媒公司了!
言归正传,吴承恩创作这部小说的原因,个人分析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01兴趣使然上面曾提到过,他是靠兴趣写这部小说的,而并非完全是为了赚钱,当然,赚钱这也只是后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专注于某件事情,那么他会把这件事做到极致,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说到了兴趣,就不得不提起吴承恩的小时候。据文献考证,吴承恩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孩子,喜欢搜罗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比如民间流传下来的神仙鬼怪传说,民间故事等等。于是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便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从那时候开始他便开始涉猎了几乎所有的稗官野史、志怪小说。这正是后来创作灵感的来源。
据传闻吴承恩在后期创作的《西游记》中的灵感就来自于一副民间流传的二郎神搜山降魔的故事图《搜山图》。
从图中可以看到二郎神的手下各个青面獠牙,而受害者则是一个孱弱的可怜巴巴的猴子。不过这在后来作者创作的过程中猴子则变成了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这就与接下来要讲的作者的成长环境有关了。
02成长环境在说吴承恩创作该小说的前提下,有必要说下他的成长环境,因为这对他以后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在他的成长阶段,大致分为三个成长时期。
少年时期
吴承恩生于一个小商人的家庭。
他的父亲原本是一个低级小官,可能仕途不幸,然后下海做了一名小商人,由于经营不善,生活依然清贫。
他的父亲骨子里认为出人才能投地,所以做官就是必然的选择,虽然他沦落为商人,但是他还是寄希望于他的儿子身上,因此给他取名子为承恩。意思希望他读好书做一个大官,承蒙皇恩,做一个流传千古的忠义之臣。
背景:老吴让小吴考取功名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因为他们经常受到一些官府吏胥的敲诈,使原本不富裕的家更加一贫如洗。受老爹的嘱托,小吴自然是非常听话,从小好好学习,争取将来能考个大官,正如小时候的我们听父母的话,把考取清华北大立为自己的目标一样。
可见在这个阶段他的个人思想还是受到父亲的影响的。
2.中年时期
虽说吴承恩小时候异常聪明,也遵照老爹的遗志,立下誓言定要考个大官。可是往往理想与现实相悖,吴承恩并未能如愿考取想要的大官,到了40多岁才考了一个贡生。贡生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什么官职呢,找了度娘问了一下,也就相当于党校的一个青年领导培训班的一名学员,看来算一个官职,只是待分配。
可是老吴的运气非常背,等到分配的时候,却没有空缺位了,无奈之下,他不得回到老家。后来在在朋友的帮助下做了一名县丞,直白一点就是县令的文书。然而他的仕途命运如同他的老爹一样坎坷,受到奸人的诬告,他的官漄高告一段落,从此沦为素人。
老吴经历的种种遭遇,也让他认识到了官场的黑暗,看清了当时的世态炎凉,这多半与他的个性有关,可能也是父亲的潜移默化所致,他性格倔强,不肯阿谀奉承,宁可不做官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3.老年时期
丢官后的吴承恩生活更加窘迫了,之前在做官期间因为小时候的兴趣曾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为其他琐事停笔。
由于生活所迫,他不得不再次提起笔开始卖文写诗,而此时的他已到六十多岁,也正是由于先前的种种经历,让他加深了对官场的黑暗认识,小时候的听到的那些鬼怪传说的灵感排上了用场,开始创作志怪小说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对现实社会的无情鞭挞。
可以看得出老年时期的吴承恩的思想已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吴承恩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西游记》的创作之路,直至完成。
唐僧四徒西天取经,路上遇到的那些妖魔鬼怪正是对那些官府吏胥的隐喻,把他们的相貌进行了极为夸张的丑化,就表明对他们有多憎恨,而每个妖怪后面都有一个势力庞大的靠山,就相当于他们的权贵亲属。
通过一个英雄人物孙悟空来战胜那些妖魔鬼怪也正是老吴寄托了广大劳动人民战胜邪恶统治者的美好愿望。
03总结总的来说,吴承恩创作《西游记》的最终目的是想通过神佛鬼怪故事来表达自己渴望追求民主、自由的积极思想,反对封建黑暗统治。正如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文章一样,都是对黑暗社会的无情揭露。
文中以神佛暗喻执政官,鬼怪暗喻贪官污吏,这是根据当时的黑暗环境采取的保护措施,而通过这层屏障,人们看到的是老吴的主题思想,这才是他创作的真实意图。
古典名著西游记是不是吴承恩写的?
个人认为,不是吴承恩的可能性极大。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早在《西游记》之前就已经有了端倪。即这是一个世代积累的过程,并非一个人的单独创作。首先,《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我们知道,他确实是玄奘法师。而玄奘法师去的“西天”就是印度,也确确实实是佛教的发源地也即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的所在地。真实的玄奘确实九死一生,历经艰险,也取回了“真经”。
流传下来的玄奘法师图
说到《西游记》,万万不能离开一本书,那就是玄奘亲述、辩机写作的《大唐西域记》,这是一本地理类的史籍,与我们现在谈的《西游记》完全不是一个类型。但是,书中综叙了贞观元年(一说贞观三年)至贞观十九年玄奘西行之见闻。该书记述了玄奘所亲历的28个城邦、地区、国家之概况,有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大量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既是研究这些国家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的珍贵资料,也是研究佛教史学和佛教经典的重要文献。
大唐西域记
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角据哈师大教授张锦池说,现实原型应为根据《大唐西域记》改编的《三藏法师传》中所载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胡人弟子石磐陀。石磐陀乃西域胡僧,胡僧与“猢狲”音近。这也为孙悟空的“猢狲化”提供了依据。
沙僧一角则取自于玄奘取经途中曾梦见的一个大神。据钱文忠教授说,玄奘曾在途经敦煌西方长达800余里的流沙地带时,无意中打翻了水袋,差点丧命。昏迷中,玄奘梦见了一个数丈高的大神,手执兵刃,对他怒喝。玄奘随即被惊醒,连夜赶路,终于找到了水源。
西游记中的沙僧
至于猪八戒,目前还没有听说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有关。据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一文推考,猪八戒是从唐义净译《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三《佛制苾刍发不应长因缘》中变大猪救沙门之大神衍化而成的。而鲁迅则认为猪八戒的形象是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发展演变而来,例如干宝《搜神记》“猪臂金铃”故事。但是不管怎么样,猪八戒也是一个佛道两沾的形象,其天蓬元帅的名号来自道教,而猪的形象多半与佛教有关。
猪八戒
还有一个乌巢禅师,竟由佛教“鸟窠道林禅师”的故事直接化用过来,道林禅师实有其人,而且确实是生活在鸟巢上。
种种如此,不一而足。
西天取经
如果把《西游记》的经历等同于《大唐西域记》,自然没有人能够信服。实际上,《西游记》的故事经历了种种演变和发展,既参照了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经历,也参考了很多佛道故事(尤其是佛教故事)中的人名和神话。比如孙悟空,既有原型石磐陀之说,而其名则又是来自唐代一个叫释悟空的高僧,释悟空的俗家姓名叫车奉朝,他曾随张光韬出使西域,后因病在犍陀罗国出家。释悟空较玄奘晚了40多年,但是他的出境地点也始自西安,回来时在西域从事翻译和传教活动多年,留下了许多事迹和传说。而其性格和形貌,则多借鉴了中国神话中的水怪无支祁。他的形状像猿猴,塌鼻子,凸额头,白头青身,火眼金睛。他的头颈长达百尺,力气超过九头大象......
孙悟空
总之,在《西游记》出现之前,这些形象就已经初见雏形了,再加上宋话本小说和元杂剧等的渲染演说,师徒四人的形象已经呼之欲出。即便《西游记》真是吴承恩所写,但我们似乎不能够说,孙悟空形象是吴承恩一个人完成的,应该说是中国古代神话和佛教故事以及真实人物经历杂糅而成。
其他人自然也一样。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吴承恩先生是天生的生花妙手,就如同冯骥才《俗世奇人》的泥人张一样,善于把不同的材料剪辑加工,然后完成一个完整有体系有寓意的故事。笔底驱动风雷,妖怪神圣,皆奔走而来。
妖魔混战
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总会发现《西游记》中有着种种纰漏,或者说不能够严丝合缝的地方。而且,吴承恩自身或许也存在着文化学识上的不足。
二、吴承恩是否确有其人以及《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至今仍是学术界一个很大的疑问。据说吴承恩实有其人。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传说吴承恩自幼喜欢读稗官野史,熟悉古代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但这也并不能说明吴承恩就一定是《西游记》的作者,对于这一点,学术界一直都有争议。
一度时期,很多人以为丘处机是《西游记》的作者,原因是丘处机写了一本书,叫《长春真人西游记》。清代有位大学者叫钱大昕,他充当了一个谣言粉碎机的功能,他跑到一个蛛网尘封的藏经楼里,把这本《长春真人西游记》给抄出来了,在社会上一传播,人们才知道,哦,此西游非彼西游呀。于是没有人再这么认为了。
大概乾隆年间,有人在一本《淮安府志》里发现了这么一条:
《射阳集》四册█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
就凭这一条证据,大伙就传开了:原来《西游记》是吴承恩写的啊!
于是,大家纷纷给这个吴承恩找理由,这个梗一直传到民国,鲁迅、胡适这几位大神看了看也就信了。于是经他们一讲一宣传,吴承恩是百回本《西游记》作者的事,就被大众认可了。上世纪20年代,铅印出版了第一部署名“吴承恩”的《西游记》。之后,“吴承恩”的著作权就被大家这么约定俗成地“确定”了下来!
但是,小编认为吴承恩很有可能不是《西游记》的作者,为什么呢?
1.离吴承恩不远的明末清初,有个大藏书家黄虞稷,他家叫“千顷堂”,里面的藏书多到爆。他编了一个目录,就叫《千顷堂书目》。我们翻一下就会发现,啊?吴承恩的《西游记》怎么被他编到“地理类”去了?黄虞稷是大学问家,一般来说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这就引起了人的疑问:《西游记》怎么也不能算是地理类书吧?
2.“承恩”二字用得极为随意,很不像一般作者的作风。比如说:
偷桃偷酒游天府,受箓承恩在玉京。(第七回)
受爵的抱虎而眠,承恩的袖蛇而走。(第九回)
尤其是第二十九回的标题,就写作“脱难江流来国土,承恩八戒转山林”。试问,有哪一个聪明人会乐意将自己的名字和“八戒”比邻呢?
何况,古人对于自己的名字,往往是十分忌讳的。
稍微有点名气的人都不愿意有别人与自己同名。明代文人李梦阳任江西提学副使时,发现有个读书人与他同名,便拟出一副楹联的上半联来考那个读书人:“ 蔺相如, 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意思是两个“相如”都不相同,你一个士子岂能与我同名同姓?没想到那个读书人思索片刻,竟巧妙地对出下联来:“ 魏无忌, 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意思是魏国 信陵君公子无忌和唐代大臣长孙无忌没有“忌讳”,我们也不必忌讳同名同姓了。李梦阳听后只得作罢。
吴承恩身为明代文人,岂会没有避讳意识,竟然将“八戒”与自己比邻?这,也太可笑了吧?
欲知更多《西游记》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西游记创作于哪个朝代?
《西游记》创作于明朝。《西游记》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完善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该书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一路降妖伏魔,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所完善的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的作者是什么朝代?
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是明朝的。
吴承恩(约1500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又称射阳山人,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今江苏淮安)人(一说安徽桐城),祖籍安东。明代文学家。近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吴承恩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的最后完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