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都网热血三国,必须要去的地方有哪些?
很高兴收到邀请回答这个问题,也很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来讨论这个话题,做为地地道道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下面就针对此问题,发表一下我个人整理出来的观点和见解。
重庆是一座具有几千年文化名城,也是一座山水之城、西部重要的经济之城,一座年轻的直辖市,境内有很多的古迹名胜和文化旅游景点。
个人认为无论你到任何地方旅游,没有什么地方是必须游玩、必须不游玩的,只有根据自己的时间、经费、喜好等来制定出最合适的旅游规划,到重庆依然如此。
如果你只想在重庆主城范围内游玩,推荐主城两日游路线:
第一日,打卡渣滓洞、白公馆、磁器口古镇、李子坝轻轨穿楼、鹅岭公园看两江四岸、最后洪崖洞观景。
第二日,打卡朝天门,解放碑、观音桥裸眼3D网红打卡地、人民大礼堂、三峡博物馆、湖广会馆、长江索道、南滨路,最后南山一棵树俯瞰整个山城的绚丽夜景。以上所有地方除了一棵树观景台需要30元门票之外,其余地方都是免费打卡。
重庆,是巴文化的起源地更是长江文化源头所在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留有太多的自然人文遗址和风景名胜区,如果你时间充裕,游览了主城这些景点之后,还可以选择以下景点:
一,大足石刻艺术,它是世界八大石窟之一,被称为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也是咱们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二,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它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有着“中华奇观、天下绝景”之称,去过的人都说它虽不是山峡,却胜似三峡。
三,武隆喀斯特景区,它是世界自然遗产,这里不仅拥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天坑地缝,还有东方瑞士之称的仙女山,以及世界三大洞穴之一的芙蓉洞。
四,酉阳桃花源,世界上有两个桃花源,一个在您心中,一个在重庆酉阳。走进桃花源的那一刻,仿佛就穿越到了1600年前,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笔下的那一个世外桃源。
五,万盛黑山谷、龙鳞石海景区,黑山谷是中国最美养生峡谷,它的负氧离子特别高,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而龙鳞石海是中国最古老,同时也是国内第二大石林。
六,南川金佛山,它被誉为“东方的阿尔卑斯山”,也是咱们的世界自然遗产,在这里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彩林,冬滑雪。
七,江津四面山,这里不仅有千瀑之乡的美誉,它还是一个充满爱情的地方,既有爱情天梯,又有天下第一心的瀑布望乡台瀑布。这个瀑布高158米,居我国高瀑之首。
八,云阳龙缸景区,它被誉为天下第一缸,它是集天坑,峡谷,溶洞,高山,草场,森林,土家风情于一体的景区。这里不仅有天空之花之称的世界第一云端廊桥,还有亚洲第一的惊险刺激的悬崖大秋千。
九,彭水阿依河,它有着千年不变的美丽,有小九寨之称,是重庆最长的天然河道漂流地,也是咱们重庆的爱情治愈圣地。
十,黔江濯水景区,它是咱们新重庆的十大地标名片之一,不仅有世界第一的风雨廊桥,同时还有着水上天生三桥之称的蒲花暗河。
以上的这些景点都在重庆的周边区县,距离主城区近一点的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远一点的也顶多三四个小时车程,每个地方都各有特色,都能玩一两天。
总之,重庆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城市,处处都是景,如果看重庆夜景(网红打卡)便在主城区,如果看大自然风景就去5A景区,如果看历史人文就去古镇和名人故居。
人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以上是我的问题回答,如果您觉得我的观点不全面,欢迎评论区留言说出您的看法!
为什么盛唐无力灭吐蕃?
在中国历史上宋朝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内敛保守的王朝:宋朝不仅无法效法汉唐开拓漠北、西域等地,甚至就连自秦始皇混一华夏以来中原汉地的几块传统固有疆域都丢了,不过实事求是地讲这几块地盘其实主要是在宋朝之前的五代十国时期丢的,宋朝只是无力收复这几块地区:东北部的燕云十六州自后晋以来就被割让给契丹人,西北部的定难军节度使(西夏国的前身)实际上已形成独立的政权,而在南方唐代的静海军节度使已演化成为独立国家大越国(今越南)。
宋朝因此成为历代统一王朝中疆域最小的,甚至有人因此质疑宋朝究竟能不能算统一王朝。中华民族很早就形成了大一统的天下观:在古代中国由于在东亚各国中占据着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领域的优势,所以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册封朝贡体系。这套体系的逻辑是:只有中原王朝的君主才是受命于天的天子,所以才有资格称帝,周边各国只能作为中原王朝的藩属,所以各藩属国的君主只能称王而不能称帝,各藩属国要向中原王朝纳贡并请求册封。
宋朝自命继承了中华正统,所以宋朝皇帝在名义上也是以天下共主自居的。然而宋朝所处的这个时间段东亚地区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正在被打破,实际上当时的东亚地区正在形成一种多极争雄的格局:契丹人占据着燕云十六州,从而把自己的势力扩张到了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带;西北的定难军节度使名义上称臣于宋朝,实际上正在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西夏政权;海外的高丽、日本等国随着本土文化的崛起也不再视中原王朝为天朝大国......宋朝所谓的天下共主身份更多只是自欺欺人。
在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盟中宋朝正式与契丹人建立的辽国约为对等的“兄弟之国”,从此宋朝无论实质上或是形式上都已不再是君临四夷万邦的天朝上国,而是与辽国平起平坐的兄弟之邦。实力有限的宋朝尽管迫于形势不得不放弃华裔一统、君临万邦这样的政治目标,但与此同时宋朝仍始终将彻底终结残唐五代乱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宋朝尽管结束了五代十国“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播乱五十秋”的纷乱局面,但仍有几个残唐五代以来的遗留问题未能解决。
辽国占领的燕云十六州使宋朝北方门户洞开;西北的定难军节度使政权逐渐发展成为了独立的西夏国;南方的静海军节度使政权演化成为了独立的大越国。在宋朝人看来:燕云十六州问题、西夏问题、越南问题都是在唐末五代时期形成的,因此将其视为应当恢复的中华旧疆。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意味着未能完成太祖太宗彻底终结五代十国乱局的最终目标。在与辽国缔结澶渊之盟后宋朝放弃了以武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念头,转而与辽国不断就燕云问题进行协商。
既然宋朝在战场上无法打赢辽国,那么在谈判桌上自然也无法实现光复燕云的目标。在这种形势下宋朝把主要目标转向解决西夏问题。自从澶渊之盟缔结以后宋辽之间基本维持着和平局面,然而宋夏之间却时常爆发大大小小的战争。这一时期西夏带给宋朝的军事压力超过了辽国。宋神宗继位后大臣王韶上奏《平戎策》提出“欲取西夏,先复河湟”:要想取得西夏先要收复河湟地区的吐蕃部族以绝西夏右臂,如此则“夏人有腹背之忧”,”河西李氏在吾股掌中矣“。
吐蕃曾是中原王朝强劲的对手。直到唐代以前中原王朝最大的外患就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至于西部的青藏高原则从未诞生过引起中原王朝重视的强大政权。这样一种状态在唐代随着吐蕃的崛起被打破:全盛时期的吐蕃不仅占领了西域与河西走廊,甚至还曾攻破大唐王朝的都城长安。在此之前即使是作为中原王朝主要战略对手的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也从未能攻破中原王朝的都城,自此之后雪域高原也再未崛起过一个能像吐蕃一样威胁到中原王朝的政权。
大约在公元8世纪末至9世纪初吐蕃的疆域达到极盛:西起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与大食(阿拉伯帝国)接壤,东至现今的甘肃陇山、四川盆地西缘,北起天山山脉以南、居延海,南至青藏高原南麓与印度次大陆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这一时期的吐蕃同时对抗东面的大唐帝国和西面的阿拉伯帝国以及回鹘部族,从而得以成功占据了整个西域地区。吐蕃因此成为当时与唐朝、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法兰克帝国并列的亚欧大陆五大强势帝国。
然而强盛一时的吐蕃同样逃不开盛极而衰的命运:唐德宗时代的名臣李泌制定了联合回鹘、南诏、天竺、大食等国共同削弱吐蕃的计策。另一方面吐蕃内部的权力斗争愈演愈烈:国内的宗教、权贵冲突和奴隶反抗此起彼伏,这极大牵制了吐蕃的精力。公元848年吐蕃发生内乱,敦煌人张议潮趁机起义驱逐吐蕃。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张议潮先后收复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鲁番)、河州(临夏)、甘州(张掖)、肃州(酒泉)、兰州等地。
张议潮收复河西之时吐蕃王室内部为争夺权力分成两支连年混战,镇守各地的将领也拥兵称雄,过去归属吐蕃的部落纷纷脱离吐蕃的管辖。紧接着一场奴隶平民大起义爆发并席卷了整个西藏地区:当东北部镇将混战时吐蕃的随军奴隶在河陇地区发动了大暴动并自称“浑末”军,这支起义军的主要参加者主要是受吐蕃奴隶主奴役的党项、回鹘、羌、汉和其他民族。与此同时从吐蕃东部也开始爆发平民和奴隶大起义,随后起义的风潮逐渐蔓延到吐蕃全境。
公元869年手工匠人首领韦·阔竭勒登从康氏区率领起义军向卫藏挺进席卷拉萨一带,随后各地起义风起云涌。到公元877年起义军首领许布达泽等四人率军攻下山南穷结,将吐蕃王朝历代赞普的陵墓掘毁多处,取出的殉葬财物则由几个首领们瓜分。这是吐蕃历史上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农民和奴隶大暴动,至此吐蕃政权已然土崩瓦解。此后统一的吐蕃王朝不复存在,吐蕃王室分裂为拉萨王系、阿里王系、亚泽王系、雅隆觉阿王系四大并立王系。
宋神宗时期王韶要收服的吐蕃已不再是当年唐朝所面对的那个统一强大的吐蕃王朝,王韶所要收服的只是河湟地区的吐蕃部族而已。河湟地区在历史上曾是唐朝的疆土,安史之乱后吐蕃趁唐朝内乱之际逐渐渗透扩张到这一地区。统一的吐蕃政权崩溃瓦解之后河湟地区兴起了几个各自割据一方的吐蕃部族。11世纪之后奉吐蕃赞普后裔为主的唃厮啰政权兴起于河湟地区。尽管割据河湟地区的唃厮啰政权无法与昔日统一雪域高原的吐蕃王朝相提并论,但也并非是谁都可以捏的软柿子。
1035年西夏李元昊就曾攻打唃厮啰,结果反而被唃厮啰打得落花流水。此战使宋朝看到了唃厮啰政权作为西北藩篱的重要战略价值,所以在此战之后封唃厮啰为保顺军节度使。唃厮啰政权从此就成为宋朝牵制西夏的战略盟友。然而唃厮啰死后诸子不和导致政权瓦解,形成了诸子分占黄河以北的湟水流域和黄河以南的洮水流域这样一种格局。这样一来唃厮啰政权的势力就大为削弱。王韶认为唃厮啰政权已无法担负起防御西夏的作用,一旦西夏南下可以随时将其攻灭。
如果西夏攻灭了唃厮啰政权,那么也就可以趁机大掠秦州(今甘肃天水)、渭水(今甘肃平凉),占据兰州、会州(今甘肃靖远),南山生羌也将归附于西夏。届时西夏就有可能进而兵犯洮州(今甘肃临潭)、河州(今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两地,一旦洮州、河州失守就意味着陇蜀诸郡都免不了要受其侵扰。在这种形势下王韶建议宋神宗抢先下手把河湟地区纳入版图。这样不仅可以获得与西夏对峙的战略空间,还能获得一个重要的产马基地,从而改变宋朝骑兵缺乏良马的不利处境。
宋神宗采纳了王韶的建议:委派王韶到秦凤路经略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后来王韶在王安石的支持下开始整体负责秦州西路的招抚蕃部、创设市易司、募人营田等事务,由此开始着手进行他在《平戎策》中设计的战略。具体的推进策略是:“先以恩信接纳其人,有强梗不服者乃以杀伐加之”。也就是说一方面用恩信积极争取吐蕃各部的归附,如果有不服从的就用武力征讨。王韶以古渭寨(今甘肃陇西)作为开拓河湟的基地:在这里开垦荒地、设置市易司、招纳蕃部。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王韶成功招抚吐蕃俞龙珂部。周围大大小小的蕃部受此影响纷纷归附北宋朝廷:归附者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二十余万,北宋王朝的疆土由此拓展了1200多里。接下来王韶又以熙州(今甘肃临洮)为基地进一步向西发展。熙宁五年(1072)七月王韶在渭源堡(今甘肃渭源县城)和乞神坪(今甘肃渭源西南)筑城,由此形成与吐蕃蒙罗角、抹耳和水巴等族对垒的格局。当时吐蕃部族据守险要之地,一些宋军将领则打算将部队布置在空旷的平地。
王韶说:“敌人如果不离开险要之地,我们只有徒劳而归。现在既然已涉入险要之地,就应当占领它,使它为我所有。”于是王韶带领部队直趋抹邦山与吐蕃军队对垒。战斗过程中王韶亲自披挂上阵指挥部队反攻。这时唃厮啰的孙子木征前来援助蒙罗角、抹耳、水巴等部族。王韶命令别将在竹牛岭(今甘肃渭源至临洮之间)虚张声势,他自己亲率一支奇兵进驻武胜。不久之后王韶打败木征的亲军,招抚其部落二十余帐。这年十月朝廷在王韶新开拓的土地上设置熙州,王韶被任命为经略安抚使兼知熙州。
次年王韶进驻康乐寨(今甘肃康乐县)、刘川堡(今甘肃康乐县)。2月王韶一举攻克河州,4月攻占诃诺木藏城和香子城(今甘肃和政县),8月穿越露骨山进入洮州境内。木征趁王韶行军作战之时再次入据河州,王韶回师再次打败木征,从而平定了河州叛乱。9月岷州吐蕃首领木令征在得知河州已被王韶平定之后主动归顺,随后宕(今甘肃宕昌)、洮(今甘肃临洮)、叠(今甘肃甘南迭部一带)三州的吐蕃部落也相继归附宋朝。
王韶此次出征前后行军54天,跋涉18000里路,招抚大小部族三十余万帐,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幅员2000里的土地,恢复了安史之乱以前中原王朝对河湟地区的控制。不可否认这次军事行动是两宋时期少有的一次开疆拓土的军事行动,也是自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割据局面之后八十年来最大的一次军事胜利。如果要说两宋时期在军事上曾一度雄起过,那么也就只有这次军事行动还能算得上。不过这并不足以证明宋朝的军力比唐朝更强。
当年唐朝所打的是统一的吐蕃王朝,宋朝所打的不过是河湟地区几个吐蕃部落。唐朝全盛时期开拓漠北、西域直到如今的咸海、里海一带,宋朝不过在河湟地区开边2000多里已算是难得的军事奇迹。即使如此宋朝还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光是熙宁五年的战役就耗费钱、粮、银、细、绢之费达1200万贯匹。北宋在河湟地区设陇右都护府进行管辖。宣和七年(1125年)朝廷册封唃厮啰的后代益麻党治理当地并赐名赵怀恩。金兵南下后赵怀恩前往阆州(今四川阆中)依附南宋,宋朝对河湟地区的统治至此告终。
乐都热血三国2玩家一般招什么兵?
前期是弓+刀盾,兵营升到20的时候,就主要是投石和冲车了,个人建议不要招床弩,不划算。
抛射科技要记得升高点~~活得很顺利很得意的文人有哪些?
问题:活得很顺利很得意的文人有哪些?
前言唐代诗人李峤有诗云:富贵荣华能几时。无论好人坏人,现实生活中 ,总是一帆风顺的人几乎没有,而特别坎坷的人却很多。
清代诗人赵翼有诗云: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屈原、刘琨、杜甫、李煜、苏轼、文天祥等等这些大诗人,都经历了不少的磨难,有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活得很顺利很得意的文人,当然也有,但是善始善终的人确实不多。
一、似曾相识燕归来 富贵宰相晏殊宋朝早期的文人中,晏殊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个,他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进士出身。他虽然也曾经遭到过贬谪任地方官,但是没有太大的磨难,最后做到了宋仁宗的宰相。
晏殊多年身居要位,栽培了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可以说是宰相的培养老师。
晏殊有个儿子晏几道也是著名的词人,二人被称为"大晏"和"小晏",晏殊最有的一首词是《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二、何似泥中曳尾龟 白居易五代时王定保撰《唐摭言》记载道,白居易那一届进士共有十七人被录取,得意的白居易写到: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那一年,白居易27岁,唐人俗语说”五十少进士“,白居易也算是少年得志了。虽然他比起20岁中进士的柳宗元、21岁的刘禹锡相比要逊色些,不过柳宗元和刘禹锡两个人仕途前二十年几乎都在贬谪中。
白居易也曾经一番热血,不过在因为武元衡被刺杀他上表言事被贬以后,就开始了从“兼济天下” 转向了“独善其身”。聪明的白居易早早离开了长安,避开了甘露之变,后来一直在洛阳颐养天年,直至去世。
白居易在洛阳听说了甘露之变,当年排挤他的王涯等人死于非命,此时白居易正悠哉游哉的游山呢,有感于斯,白居易写了一首七律《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其日独游香山》:
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顾索素琴应不暇 ,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 ,何似泥中曳尾龟 ?诗中写到,但是的权贵都成案板上的鱼肉,何如我作一只曳尾之龟自在呢?
三、犹喜曾无封禅书 林逋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是宋朝最有名的隐士,他自幼好学,通晓经史百家。《宋史》中记录:
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林逋虽为隐士,却引得宋真宗注意,特别安排”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
因此,林逋临终作诗写到: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得知他去世的消息,宋仁宗颇为惋惜, 赐谥号为”和靖先生“。
林逋隐居孤山时, 种梅养鹤,被人称梅妻鹤子。其最有名的诗为《山园小梅》二首,其一诗云: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诗中颔联化用了南唐江为的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暗香、疏影二词又被南宋姜夔谱曲填词,称为南宋咏梅词的经典之作。
四、岭上多白云 山中宰相陶宏景南朝宋齐梁陈都是短命的朝代,每一次的政权更迭,几乎都伴随着刀光剑影。在这个时代,也有一位隐士名传青史。
这个人叫做陶弘景(456-536),一生经历南朝宋、齐、梁三个朝代。不过他和一般的隐士不同,据说梁武帝常向他请教国家大事,因此被称为"山中宰相"。
陶宏景写过一首婉拒官职的诗,《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有人说这首诗是拒绝南朝齐高帝萧道成,也有人说是拒绝梁武帝萧衍。陶弘景活了八十岁,除了自己善于养生以外,远离政坛是非之地也是原因之一。
结束语古代的文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读书人的第一关就是科举,终其一生科场失意的人是大多数。
好容易金榜题名,又陷入名利之争,少不得血雨腥风。晋朝有一首《反招隐诗》写到: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在官场做到白居易、晏殊这种极为不易。做隐士能够衣食无忧,不慕富贵荣华也不易,好多人其实是奔着终南捷径去的。所以像陶宏景、林逋这种隐士也不易。
@老街味道
唐朝为何在安史之乱后丢了汉魏时期的凉州地区?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武力最为强盛的王朝之一,鼎盛的时候,先后消灭东突厥、西突厥、高昌、高句丽、百济等国,击败吐蕃、薛延陀、吐谷浑等,四海臣服,势力范围向北囊括贝加尔湖,向西达到咸海、波斯,威名远播。公元755年,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边境驻军大量内调用来平叛,结果导致边疆空虚,吐蕃军队趁机攻陷了兰、河、都、渭等州,河西走廊落入吐蕃之手。但此时西域守军仍然奉唐为正朔,坚守西域,不过由于与本土隔断,数十年后西域也被攻陷。吐蕃占领河西走廊以后,对这里的人民实行极端残酷的统治政策。凡是他们的军队所到之处,焚烧房屋,糟蹋庄稼,掠夺人口和牲畜,好事不干,坏事做绝。同时,因为吐蕃人“重壮贱老”,河西人民被他们俘虏以后,老弱病残全部被杀掉,只剩下青壮年人充当奴隶。不仅如此,吐蕃奴隶主还严禁河西走廊的唐人穿汉族服装。到了唐武宗时期,吐蕃开始出现内乱,唐朝政府开始策划收复河西走廊地区。唐宣宗继位以后,积极集结兵力准备收复失地。而此时原沙州首领张议潮率先起义反抗吐蕃残暴的统治,他一呼百应,顺利收复河西各州,并派人向唐宣宗告捷,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持,唐朝在河西设置归义军,统辖各州,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到了公元861年,张议潮命其侄张淮深率蕃、汉兵七千人克复陷于吐蕃的最后一州凉州,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
收复河西,也算是唐帝国最后一抹荣光,不久之后唐朝灭亡,这里又开始脱离中央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