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视天地外城改造顺序,为什么还是抵挡不住金人?
八十万禁军总教头林冲,这是《水浒传》里描述的一个人物。那么北宋真的有禁军八十万吗?答案是肯定的,宋朝禁军最多的时候确实有八十万禁军,但不是宋微宗时代,而是在宋仁宗至宋哲宗时代。但是在北宋灭亡的时候,八十万禁军却仅仅是纸上才存在的部队,而且战斗力低下,已不复开国赵匡胤时期,禁军风采之万一。
据资料记载:
宋太祖开宝末年,全国兵力约三十七万八千余人,其中禁军十九万三千人。
宋仁宗庆历五年,全国兵力一百二十五万九千人,而禁军数量达八十二万余人。
至宋仁宗皇祐时期,全国兵力达到一百四十一万,宋朝的兵力达到了历史最顶峰,虽然到了宋哲宗时期,兵力有所下降,但仍有八十万人左右,其中禁军有六十万,厢军有二十万人。所以说宋朝八十万禁军是真实存在的,并不是吹嘘出来的数字。那么在宋微宗时期,汴京失陷时,八十万禁军到底去了哪里?对于这个问题,不光是世人有疑惑,对于金国的胜利者们,也是感到非常疑惑。
据《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在金国南侵时,擒获了一个宋朝的官员,名叫沈琯,时任两浙漕运、燕山府提举。金国久久不见宋朝的八十万禁军的踪迹,就将他叫来审问:“闻南朝有兵八十万,今在何处?今何不迎敌?”,沈琯答曰:“散在诸路,要用旋勾唤。汴京左右约有四、五十万,黄河两岸须有大兵守之,必不可过。”
但是接下来的事情,却将这个“谎言”揭露的一览无余,金军进军六万余人,一路小心谨慎,从燕山府)南下,却并未发现八十万禁军的踪迹,直到黄河北岸,如入无人之境。而首次碰到的禁军也仅仅三万不到的不对,其战斗力更是渣到灰。
据记载,宋微宗为抵抗金国的进攻,安排了两支部队,依托黄河天险,来抗击金军的侵犯。其中一只为步军指挥使何灌所率的禁军,共两万余人;另外一支为宦官梁方平所率的骑兵,共七千余人。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宦官梁方平锁带领的骑兵,在面对仅有自己兵力三分之一不到的敌人,却望风而逃,不战而溃。一战之下,敌人除了抓俘虏而受伤的外,其他竟无一人伤亡。紧接着何灌率领的两万多禁军,亦是望风而退,被金军追击至汜水,最终溃败而回。
沈琯所言的八十万禁军,金军见识见到了,但是数量却并没有八十万,而是其战力面更是惨不忍睹。金军就如狼入羊群,完全是“战五渣”。无怪后来金人感叹:“南朝可谓无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吾辈岂能渡哉!”。那么号称八十万的禁军,到底哪里去了?为何战力如此的低下。
在五代时,前蜀主王建的一个妃子,被称为小徐妃,又称花蕊夫人,其中她所写的诗词中,有一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在这首《述国亡诗》中,其内充满的讽刺的味道,忠诚和道义荡然无存,面对北宋的进攻,十四万人竟然不战而降,致使国破家亡。
但是后蜀的灭亡还存在降兵,但是北宋的灭亡却没有多少降兵,而且战亡的也屈指可数,那么八十万禁军去了哪里呢?
公元1106年,宋徽宗枢密院中报告称“禁军缺额24万,新招兵10万,仍缺14万。”但是,这仅仅是书面上的文字,数据还是有着很大的水分。据南宋丞相李纲统计,宋微宗时期,吃空饷的现象已经非常的泛滥,军中常备人员,真正在职的,恐怕连一半的人数都不到。
在童贯统兵期间,河北地区可用的兵员仅仅剩余20%左右。而其余的钱财一部分挪作他用,一部分供皇帝挥霍。在金军南侵时,名义上的八十万禁军,能够使用的也仅仅只有二十万左右,而且遍布其他地方,真正能够守护京都的寥寥无几。说了兵员,咱们再聊一聊战力。
后周时期,设立了禁军,在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延续了这个制度。禁军共分侍卫亲军司与殿前司并称二司,随着兵力的不断增加,后又对侍卫亲军司逐渐分割,分为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之后,殿前司与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并称三衙,统辖全国禁军。
宋太宗赵光义时,改称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是禁军的上军,通称上四军,其他诸军则是中军和下军。其中捧日和天武两军外,其他驻军均需更戍。
更戍共分三种:一曰"就粮、二曰"屯驻、三曰"驻泊。
就粮:即移驻粮草丰足之地,并准许家属随营;
屯驻:即由京城调出戍边或戍诸州,并临时隶属于诸州;
驻泊:即移屯诸州但隶属关系不变。屯驻和驻泊均不许携带家属。
在宋仁宗赵祯时期,农民起义增加,为了加强地方治安、镇压农民起义,“就粮”禁军开始在地方常驻。宋神宗时期,推行"将兵法",将开封府各县与各路多数禁军编成将的组织。分为系将禁军、不系将禁军及称在京禁军。 随着禁军的不断扩大及驻防属性的变更,军队素质出现残差不齐的状态,而更致命的是将军队的作用变为了他用。
据载在宋微宗时期,禁军太尉高俅,“多占禁军,以充力役。其所占募,多是技艺工匠……凡私家修造,砖瓦、泥土之类尽出军营。”大意就是在和平年间,将军队全部改为了工程兵,充当建设的任务,造成战兵无法得到有效训练,其战力可想而知。
而宋微宗末年,更是发挥到了极致,据载“帅臣、监司与夫守、倅、将、副多违法徇私,使禁卒习奇巧艺能之事。或以组绣而执役,或以机织而致工,或为首饰玩好,或为涂绘文缕,公然占破,坐免教习,名编卒伍,而行列不知,身为战士,而攻守不预。”这便是北宋的八十万禁军,南征北战,统一天下的虎狼之师;而这支部队的主业,竟然是做刺绣、织绢布、做首饰、当画工……行行精通,但是打仗却称为了副业。忘战必危说的也是此吧。
而且这种要求,竟然称为了国家的策略,据记载“宋钦宗在诏书:今三衙与诸将招军……既到军门,惟以番直随从,服事手艺为业,每营之中,杂色占破十居三、四,不复教以武艺。”除开部队内部吃空饷的人员外,其中内部又有30%以上的人员均为艺术兵,而非一个合格的战士。面对金国的虎狼之师,一触即溃也就合情合理了。
宋朝是繁荣的,经济是傲世全球的,但是经济繁荣的背后,确将“忘战必危”的理念丢进了马桶,虽然国家号称八十万禁军,但是却如纸老虎一般,一捅即破。待敌人打来时,剩下的就是一地鸡毛,是国破家亡。所有的繁荣都如空中楼阁一般,脆弱不堪,待灾难来临,一切都随着灰飞烟灭,而这一切是值得反思的!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虽然朦胧模糊,但是细节依旧能够让世人一窥真容!
图片源自网络,侵必删!
更多历史趣闻,更多历史故事,请关注@小蜗窥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