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号战列舰,卑斯麦号战列舰沉没点大概在什么位置呢?
上面两个人是胡说.
如果炮塔被炸殉爆的话,连船都破碎了,不可能保存下基本完整的船体。
炮塔的问题,本身炮塔并不是完全连接在船上的。他是船体预留下炮位的大圆洞,然后把整个炮塔放在洞里。没有任何连接。
当俾斯麦号沉没时,船体翻转倒扣,原本就是放置上去的炮塔因为重力就会脱落(船体还有浮力,而炮塔基本上无浮力,炮塔很快就沉入海底,而船身则缓慢下沉)。
卑斯麦是最先进最均衡的战列舰吗?
那你要看放在什么时期了
如果放在刚下水那会,俾斯麦的确是全欧洲范围内甚至是全球范围内最先进的战列舰
俾斯麦级的诞生旨在对抗全球海军进入扩张时代时候,德国最大的潜在对手——法国的新式战列舰建造计划
这期间涉及到一系列的舰级比较,最开始是英德海军条约的签订,使得德国人最终选择283MM SKC/34作为沙恩霍斯特级的主炮(最开始设计时希望使用的是俾斯麦级使用的380MM主炮)
法国人认为已经服役的敦刻尔克级战列舰拥有和沙恩霍斯特级对抗的能力,应该无须建造新的更大的战列舰来对抗,但同为法国的对手的意大利认为敦刻尔克级影响到了意大利在地中海的地位
因而决定研发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反制,迫使法国重新思考是否该研发新战列舰。1934年5月26日,贝尼托·墨索里尼宣布意大利将使用海军限制条约中授予的权利来建造新战列舰。几天后,斯泰法尼通讯社发布意大利将建造两艘35,000长吨(35,562公吨)级战列舰[,该级舰将装备9门381毫米(15.0英寸)口径火炮。
为了因应新情势,法国海军除了在1934年716日开始建造敦刻尔克级二号舰斯特拉斯堡号以外,也重启1929年时搁置的37,000公吨(36,416长吨)级设计方案。为了加速研发时程,新战列舰的设计几乎延伸自敦刻尔克级,最终的产物就是黎塞留级战列舰
而德国人也没闲着,对于法国的新式战列舰建造计划,德国人也同样开始开发新式战列舰来应对,由于法国的海军扩张计划,法国已经被德国认为是超越英国的对于德国最大的威胁,而这个新式战列舰的建造计划的产物就是俾斯麦级战列舰
但就结果来看,这三个国家所设计建造的新式战列舰,俾斯麦的确是里面最大最重的俾斯麦级,黎塞留级和维内托级战列舰横向对比来看,三级舰在火力方面相差不大,由于主炮口径相同,所以即使因为舰炮技术导致火力会有一定的区别,也不会大到夸张,而且维内托级虽然主炮火力异常的高,但那是以牺牲炮管寿命换来的,而并非在舰炮技术上有着什么领先的地方
而三舰在装甲防护方面也只能说是各有特色,并没有明显的优劣势,以黎塞留级为标准来说,与意大利维托里奥·维内托级战列舰综合相比,黎塞留级的装甲带厚度虽然较维内托级薄,但其他方面的装甲防护却优于维内托级。与德国俾斯麦级综合相比,黎塞留级的主炮塔装甲、装甲带厚度胜过俾斯麦级,但司令塔装甲厚度则是俾斯麦级较优
但俾斯麦级战列舰并没有使用在其他国家上比较常见的All or Nothing式装甲布局【集中防御】,即将装甲集中布置在要害区域,非要害区域则使用轻量装甲甚至是无装甲防护
在设计俾斯麦级时,德国设计师沿用的还是1913年德帝国海军巴伐利亚级战列舰的装甲布局,装甲重量像擀面团一样均匀分布于全舰,总体而言,虽然俾斯麦级的装甲总重达18,700吨(仅次于大和级战列舰的22,895吨),占全舰重量达40%,高居二战战列舰之首,但由于没有采用集中防御设计,导致主装甲带、水线、甲板、炮塔等要害处的装甲等效厚度均低于同期英国的英王乔治五世级或法国的黎塞留级。不过,俾斯麦级的副炮防护力却比竞争对手更强。150毫米炮塔的顶部、侧面和正面装甲分别有35毫米、40毫米和100毫米厚;105毫米炮则有20毫米厚的炮盾
(在丹麦海峡海战后,从欧根亲王号上见到的俾斯麦号)
扯远了实际上上面提到的三级舰,服役时间都差的不多,黎塞留级的建造时间最久,而且由于法国在战争中的其他表现导致其归属一度发生变化
不过如果要说历史上最均衡的战列舰那应该还是衣阿华级更加适合这个名号
为什么是衣阿华级而不是大和级这样的怪物呢?
其实很简单,关键就在均衡二字上
(衣阿华级的4艘同型舰,由近到远分别是衣阿华号、威斯康星号、密苏里号以及新泽西号,照片摄于1954年6月7日弗吉尼亚对开海域)
衣阿华级不论是火力,装甲,防空,机动性还是其他的任何方面,都十分的均衡,可能衣阿华级的很多指标都没法说是最强的,但却一定是最均衡的
动力
该级战列舰在保持南达科他级防护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提高航速,搭载更大功率的动力装置。巴布科克 & 威尔科克斯企业的M型锅炉可提供每平方英寸600磅的压力(4,137 kPa; 42 kgf/平方公分)、过热器提供最高温度华氏875度(摄氏468度),衣阿华级的高压锅炉输出的动力效益与稳定度是二战战列舰中之首,在平常状态仅需4具锅炉便可达到27节航速,全功率下航速高达33节,是历史上主机功率最大、航速最高的战列舰。
为了新型舰炮与雷达所需电力,衣阿华级四座涡轮主机舱间内都装设了2具西屋公司制造的船用涡轮发电机,船上共装设8具机组,涡轮动力来源由锅炉提供;每座发电机提供1.25百万瓦特(1.25MW)电力,最大输出电力可到10MW。
船体
为了能够通过巴拿马运河船闸,便于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的快速调动,采用限制船体最大宽度,拉长舰体的措施,细长的舰艏曲线与日本海军的大和级战列舰相似。舰长达到270.4米,舰体长宽比8.18:1,水线长宽比7.96:1,而当时其它战列舰的长宽比大多不足7。但长舰体在有效提高航速时亦会影响适航性能,尤其是在主炮齐射时,船身稳定性问题尤为突出。(巴拿马运河最高只能通过33米宽,是造成衣阿华级战列舰长宽比过大的主要原因)
这实际上导致了衣阿华级最大的问题,也就是稳定性问题,在后续的蒙大拿级设计时取消了最大船宽限制,因为已经准备建造更大的船闸来通过蒙大拿级战列舰,所以蒙大拿级就没有长宽比过大的问题。
武备
武装方面,安装3座三联装主炮塔,舰桥前呈背负式安装两座,舰桥后安装一座。采用Mk 7型50倍口径406毫米主炮,发射的穿甲弹为Mk 8型,在14.5海里的距离上可穿透381毫米的垂直装甲。该炮射速为2发/分,高于当时大多数战列舰主炮。高炮为10座双联装38倍口径5英寸(127毫米)高平两用炮,配备无线电近炸引信,对空射程6海里。此外装备大量盟军制式的56倍口径40毫米“博福斯”和70倍口径20毫米“厄利孔”高射机炮。
1980年代的改造中,4艘同型舰装备上SPG-55F型127毫米炮瞄准雷达、8座4联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器、SLQ-32型电子战系统、卫星通信系统、4座四联装“鱼叉”反舰导弹发射器、4座密集阵近防系统等新武器配备。至于旧有武装,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全数保留,拆除4座双联装5英寸两用炮与所有40毫米、20毫米机炮
原来的水上飞机起重机及停放支架被拆除,换装上无人驾驶飞机弹射器以装备5架以色列生产的“先锋”型无人驾驶飞机;新增直升机起降平台,可停放4架直升机。
以战后改装的标准来对比旧式战列舰未免过于不公平,但从战后测试的结果来看,衣阿华级所使用的的MK7型主炮的口径虽然只是406MM,小于大和级的460MM以及英国人曾经使用过的BL 18英寸炮,但穿甲能力却并不弱于大和级的460MM炮,实际上MK7型舰炮是现存的威力最大的舰炮,而且也是历史上曾出现过的威力最大的舰炮之一
衣阿华级的防空火力也十分出众,这一点和日本战列舰就相差巨大,由于美国人的技术先进而且更注重对空防御,舰上不但配备了10门127MM高平两用炮辅以近炸引信作为远程防空火力,而且还有大量的40MM博福斯对空机炮以及20MM厄利孔高射机枪,纵观整个战列舰的历史,也鲜有任何一级战列舰的防空火力能与之相比,或许前卫号战列舰依靠其优秀的火控还能与之一战
装甲
装甲也是衣阿华为数不多的落后于同时期战列舰的方面
与大部分人所想的不同的是,衣阿华级的主装甲带厚度仅为307MM,不但弱于之前的北卡罗来纳级和南达科他级的335MM,甚至弱于俾斯麦级的320MM
不过厚度并不能完全判定其装甲防护弱,实际上由于复合装甲和倾斜装甲的使用,衣阿华级的主装甲带在19,000码处的等效厚度可以达到439MM
不过总体而言,衣阿华级的防护能力只能说不错,相较于大和这种防护怪物来说还是要弱了一截,不过衣阿华级在水平防护上下了十分大的功夫,由于航空穿甲弹的广泛使用,衣阿华级也考虑到了水平防护的问题,所以其水平防护水平相对于大部分战列舰来说可以说相当的好,再辅以强大的防空能力,整体效果在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
整体而言,在历史上实际上被建造出来的战列舰中没有任何一级战列舰有着衣阿华级如此强大的综合能力,当然这并不意味这衣阿华级在所有指标上都是历史最强,但有比衣阿华级强的地方,就必然有比衣阿华级弱的地方,但衣阿华级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弱点,不过整体优秀的综合性补全了衣阿华上的一些弱点(比如船只稳定性造成的散布问题,就以先进的火控系统来补全)而其他的战列舰,或多或少都有根源上的问题,这不是简单的优势补全劣势就能够说得明白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必然的吗?
按照教科书的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必然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矛盾的延续。
但如果不按照教科书的话,我们也可以说二战的爆发充满了很多巧合。
比如日本,日本其实有很大的机率不把自己填进这场战争,也完全没必要挑战美国,如果他们自31年918事变以后安安静静趴着,慢慢蚕食中国,不去开37年七七事变的场,那么太平洋战争还真未见打的起来,日本更不至于彻底葬送了自己。
918以后的日本,其实已经获得了他们想要的一切,开七七事变完全是贪心不足蛇吞象,军国主义政府烧坏了脑壳。
想想看,日本如果不加入那什么《德意日三国盟约》,老老实实经营朝鲜和伪满洲国,那将是多么可怕的局面。
东亚的全面战争不起,日本纵然在经济危机中比较难熬,却怎么也比陷入战争泥潭要强吧。
正因为在中国战场无法速胜,又陷入了泥潭,耗空了资源,日本才会逼不得已打东南亚的主意,继而挑战美国,扩大了战争。
这其实是个策略选择问题,日本选择了最直接的侵略战争,而非稳健的政治掠夺。
我们当然可以说日本法西斯的军国主义属性促使其侵略成性且利令智昏,然而这确实没有什么必然性,这是人们站在历史后端反推的结果。
可以理解,自从918以后杀了首相犬养毅,结束了文官政治,日本的军人政府确实表现的极为愚蠢。
他们就像头没长脑子的野猪,四处乱撞,一会儿打中国,一会儿咬苏联,咬不过又转头把美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一块儿打了。
明明有更好的选择,可一切都在日本海陆军马鹿的对抗中选了最烂的答案。我们只需要知道,日本的确可以换一种方式搞侵略,这种选择不至于搞出后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够了。
德国也是一样,德国是欧洲大战的导火索,但德国一开始并不是真的想无限度扩大战争。
33年纳粹上台,德国这时候也就是个水货国家。
是英法的胡乱操盘,放纵并强壮了德国。
绥靖政策之下,德国疯狂越线,肆无忌惮地挣脱链条,一步步走向危险的边缘。
英法本质是想祸水东引,驱虎吞狼,让德国这个麻烦与更讨厌的苏联对啃。
欧战的爆发其实是英法错误的国际政策造成的,倘若他们能不作死,更积极的面的德国问题,不见得会一步步放纵德国,继而养出条见谁都咬的疯狗。
当时的德国根本是在崩溃的边缘跳舞,纳粹政府表面上国计民生军事都搞得好棒好棒哒,可实际上德国政府全靠举债度日。
德三政府为了讨老百姓欢心,开支极为庞大,是收入的两倍,完全是走在恶性经济危机的井沿上。
这种局面促成了纳粹向犹太人伸出屠刀,可即便如此,德国经济问题还是没得到解决,这才促使纳粹政府通过战争转嫁危机。
但这其实也是英法的机会,如果张伯伦、达拉第能敏锐地看到这点,该用兵用兵,该敲打敲打,而不是一门心思的整什么“给世界争取了一代人的和平”的鼻涕把戏,德国真的会有扩大战争的机会?
他们只需要坚定地支持捷克,支持波兰,甚至都不用联合苏联,都能将德国围堵起来,顺势拖到1939年,德国只会陷入剧烈的债务危机,想打仗都没力气了。
后来英法也整出了昏招,他们既出卖了波兰,又非常不冷静地在民意下对德宣战,宣了战又懵逼不动弹,这不是给了德国可乘之机么?
甚至有时候想想,如果比利时等国不是那么自我,能配合法国将马奇诺防线尽快修完整了,也不至于后来出现“阿登绕后”的悲剧。
德国当年是真的拿马奇诺防线没辙,都快想破头了。
但凡有些事情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可能二战的战火都不至于烧成冲天大火,而是变成一些零零散散的局部战争。
正是由于这一点,那一点的战火融合在一起,又引发了几乎所有国家的矛盾,这才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不过历史书也没说错,二战的许多矛盾的确是一战留下的尾巴。
而且,从更高的角度来看,二战其实也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一次洗牌狂潮。这些帝国主义为了转嫁危机,为了殖民地和市场,掀起了20世纪的第二次杀戮狂潮,的确存在必然性。
所以,战后联合国的建立绝对是有积极意义的,他增进了国家间的规则和议事机制,让大国多公开骂娘,总比阴悄悄的屯兵开大战好。
实际上,“不结盟运动”也对和平起到了很大的支持作用,结盟能让国家间抱团取暖,谋求更高的政治利益,但正如二战所展示的,英法联盟、轴心国联盟、反共产主义联盟,种种联盟变成了动乱的根源,成了野心家放飞自我的乐园。
俾斯麦级战列舰的钢板有多厚?
“俾斯麦”号战列舰的装甲厚实坚固。其上甲板全部用50毫米厚的装甲加强,可防御弹片并阻止炮弹下穿;两舷装甲厚达320毫米,着重保护机舱、锅炉和弹药舱等要害部位;主炮炮塔的装甲厚度为150毫米一360毫米;副炮炮塔装甲厚80毫米;舷侧有鱼雷防护系统。二战时死得最惨的军舰是哪个?
二战期间死的最惨的军舰应该是德国的俾斯麦号,也就是击沉胡德号战舰的那艘德国战舰。要说到俾斯麦号为什么会在海战中击沉英国战列巡洋舰胡德号,以及为什么俾斯麦号最终会被英国人击沉,这就要回到当时的背景了。
1940年6月,在德国闪电战的进攻下,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在短短的6个星期内就被彻底击败并退出了战争。在击败了法国后,德国在西欧的对手只剩下了英国,对于英国由于德国没有强大的海军,无法组织大规模登陆作战,希特勒便采用了大规模空袭的手段向英国发动进攻,企图迫使英国屈服,大规模空袭的计划也被称为“海狮计划”,但从1940年7月到9月,持续2个多月的空袭不但没有迫使英国屈服,德国的空军反而损失惨重,到了当年的9月份的时候希特勒不得不暂停了“海狮计划”,空袭英国的作战行动也宣告失败。
登陆作战不成,空袭也不成,德国便只能通过海上封锁来遏制英国了,于是德国海军对英国皇家海军提出了挑战。作为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英国的工业严重依赖海上运输航线,尤其是与美国的运输航线,数以千万吨的货物通过这条航线运往英国,支持着英国战争机器的运转,是英国的生命线。
▲德国人知道,要遏制英国就必须要掐掉英美之间的海上贸易线
德国人对于这条航线也极为重视,战争开始以后就不断地派出军舰和潜艇,企图掐断英国的海上运输航线,从而阻碍英国军事工业和经济潜力的发展,德国与英国在海上的冲突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了。
▲德国海军的骄傲——俾斯麦号
俾斯麦号是战争初期德国最大的战列舰,始建于1936年7月,到1939年2月建成下水,1940年8月24日正式服役。作为德国最大、技术最先进的战舰,俾斯麦号舰长241.55米,舰宽36米,满载排水量50300吨,最高航速30节,舰上装有8门380毫米主炮,12门150毫米副炮和36门机关炮,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巨无霸。
1940年5月18日,俾斯麦号与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组成了一支特遣队离开了哥腾哈芬,他们的任务是巡航大西洋,并破坏英国的大西洋航线。在航行途中,这支特遣队先是被瑞典的水上飞机发现,之后在卑尔根加油的时候又被英国的一架喷火式侦察机发现。
此时俾斯麦号舰长吕特晏斯估计英国人可能已经知道卑斯麦号离港,他在5月22日收到的侦察机报告说英国皇家海军的舰艇仍然停泊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海军基地,这一情报打消了吕特晏斯的疑虑,他便带着舰队继续驶往了丹麦海峡,希望借着恶劣的天气突入大西洋。
丹麦海峡之战俾斯麦号在离开了卑尔根后,一路向北沿着格陵兰岛南下,在路上他们遭遇了英国的萨福克号巡洋舰。此时海面上大雾弥漫,而萨福克号上由于装载了新型雷达,因此可以在烟雾弥漫的海面上持续追踪俾斯麦号。很快,萨福克号就出现在了俾斯麦号的左侧,吕特晏斯命令战舰立即向萨福克号开火,但未能命中对方,萨福克号知道自己不是俾斯麦号的对手,便借着烟雾逃走了。借助于萨福克号上的雷达,英国皇家海军得以持续追踪到了俾斯麦号的行踪。
这个时候对于吕特晏斯来说,他还可以打退堂鼓回去,但他认为恶劣的天气可以掩护战舰的行踪,便决定继续前进。但不幸的是,在击退了萨福克号后6个小时,他们迎来了英国的两艘主力战舰,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
于是在挪威海上,德国的俾斯麦号战列舰、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怼上了英国的胡德号和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就双方战力来说,虽然俾斯麦号是当时欧洲最大最强的战舰,并有欧根亲王号助战,但英国人派来的两艘战列舰也不是吃素的。
就战力来说,德国的另一艘重巡洋舰欧根亲王号排水量为14200吨,配有4座双联装203毫米主炮。
而英国的胡德号排水量为43300吨,拥有8门381毫米主炮和12门140毫米副炮,威尔士亲王号战列舰排水量为35500吨,配有355毫米主炮10门和133毫米副炮16门。就火力来说,胡德号与卑斯麦号不相上下,而威尔士亲王号则明显强于欧根亲王号,总体战力来说英国占优。但胡德号是艘老式战舰,威尔士亲王号则刚建成下水不久,许多设备还没有调试完成,人员也还没有训练完毕,这是英国人此战的最大不利因素。
▲胡德号的致命弱点在于甲板
更为致命的是,胡德号虽然主带装甲很厚,但是甲板却非常薄弱,在长距离的交战中容易被对方的炮火所伤,炮弹将轻易击穿胡德号的甲板,这一致命弱点就导致了胡德号的最终沉没。
英国人的战舰首先在12英里外对德国舰队开火,在交战中,威尔士亲王号发现了危险的俾斯麦号,而胡德号错误地将欧根亲王号当成了俾斯麦号,于是交战的时候胡德号对着欧根亲王号开火,威尔士亲王号则对着俾斯麦号开火。
英国人在经过了几轮火炮攻击后,没有命中德国战舰,而吕特晏斯在不断接近英国战舰的过程中命令两艘战舰将火力都对准了胡德号。当胡德号进入德国战舰的最佳攻击位置的时候,吕特晏斯下令两艘战舰火炮齐射,德国人第一轮火炮攻击就取得了效果,欧根亲王号的高爆弹击中了胡德号,导致胡德号甲板上顿时火光四起。与此同时威尔士亲王号的火炮也击中了卑斯麦号的舰首,造成了卑斯麦号燃油泄漏。
▲胡德号是英国最大的战舰,可惜当时已经老旧了
交战的时候,德国的两艘战舰是横列迎战,而英国人的两艘战舰是纵列迎战,所以英国战舰的火力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同时胡德号一直错误地瞄准了欧根亲王号,这就使俾斯麦号的压力减轻了许多。当双方战舰距离9英里的时候,意外发生了,俾斯麦号在第五轮齐射就取得了效果,一枚炮弹击穿了胡德号的甲板,几秒钟后随着一声巨响,胡德号被巨大的爆炸撕成了两半,三分钟后,这艘曾经英国最大的战舰就沉没了,舰上1400名船员最终只有3人活了下来。在失去了胡德号后,威尔士亲王号也被德国人的战舰击中,遭受了中等伤害,随后拉起了烟雾弹撤离了战场。
此战下来,英国的战列舰胡德号被击沉,威尔士亲王号遭受了中等伤害,而德国的欧根亲王号完好无损,只是俾斯麦号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由于锅炉房进水,俾斯麦号的速度略有下降,同时船头和左舷也遭受了轻微的损失。
此时的吕特晏斯意识到在他击沉了英国人的胡德号后,英国人会对他展开报复行动,但他不知道的是,此时英国的主力舰队已倾巢出动,正在寻找并摧毁他的这支特遣队。
猎杀卑斯麦1940年5月24日的早上,在丹麦海峡之战后几个小时,当德国水兵们还沉浸在不久前击沉胡德号的胜利喜悦中时,舰长吕特晏斯却意识到危险了。对于俾斯麦号来说,最为迫切的是要尽快修复俾斯麦号在最近的战斗中遭受的损伤,威尔士亲王号对俾斯麦号的打击造成了俾斯麦号流失了大量宝贵的燃油,这使得俾斯麦号要尽快找到港口停靠。通常来说这点损伤问题并不大,但对于只有3000吨燃油的俾斯麦号来说,吕特晏斯能够做出的选择就非常少了,俾斯麦号能够航行的路线并不多。
对于吕特晏斯来说,此时他要么回到挪威寻找港口停靠,要么冲入大西洋,绕着英伦三岛回到法国西海岸。表面上看起来回到挪威的可行性更大,但吕特晏斯感觉英国人已经在挪威海附近海域集结了大量的舰船,虽然路线短但是危险性高。取而代之的, 他选择绕道大西洋回到法国西海岸,这条路线虽然很长,但海域宽阔,能够给他足够的空间让他摆脱英国皇家海军的追击,如果运气好遇到了英国的商船,还能执行一下袭击英国运输线的主线任务。
但令吕特晏斯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特遣队始终被两艘装有先进雷达的英国重巡洋舰跟踪着,他的行踪已被英国人掌握。
不过吕特晏斯也很快就察觉到了英国人的追踪,他在5月24日下午利用暴雨的便利,突然向右转向与追踪的英国战舰发生了短暂交火,企图赶走尾随的英国战舰,随后与欧根亲王号分道扬镳,两艘战舰分头行动并继续骚扰大西洋的英国船队。
但俾斯麦号并没有赶走尾随的英国战舰,吕特晏斯不得不又将战舰开到了原先预定的航道,向法国西海岸行进。几个小时后,胜利号航母调整了路线,不久就派出了一个轰炸机中队对卑斯麦号展开攻击,并向俾斯麦号发射了9枚鱼雷,虽然命中了一枚,但没有给俾斯麦号造成多大损伤。
几个小时后,吕特晏斯将俾斯麦号调转270度,绕着英国追击舰队走了个大圈,成功地甩掉了英国追踪舰队,暂时消失在了大西洋中。
就在英国人犯错的同时,吕特晏斯也犯了错,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摆脱了英国舰队的追踪,也没有保持无线电静默,这使英国人很快就通过电报捕获了他的大致位置。5月26日早上,英国海军时来运转,一艘英国的水上侦察机意外地发现了俾斯麦号航行途中留下的长长的油痕,顺着海上的油痕,英国飞机很快就发现了俾斯麦号,此时的俾斯麦号距离法国西海岸德国空军和U型潜艇覆盖的安全区域仅有一天的航程了。
时间留给英国人已经不多了,唯一能拦截俾斯麦号的只有英国的H舰队,这支舰队由海军上将詹姆斯·萨默维尔指挥,一得到俾斯麦号的确切位置,他就派出了一艘轻巡洋舰谢菲尔德号前去追踪俾斯麦号,并命令皇家方舟号航母上的舰载机立即起飞前去轰炸俾斯麦号。
但是首批派出的一个中队误将谢菲尔德号当成了俾斯麦号(这眼神也够奇葩了),并向谢菲尔德号发射了鱼雷,所幸的是这些鱼雷并未命中。第二批攻击的轰炸机则冲破了俾斯麦号的防空火力网,向俾斯麦号发射了一轮鱼雷攻击,其中两枚命中,一枚造成了俾斯麦号轻微的损伤,另一枚则命中了俾斯麦号的船尾,造成俾斯麦号的转向系统出现了问题,几乎无法转向,这就意味着俾斯麦号是逃不了了。
随后英国人的舰队赶上了俾斯麦号,用小型驱逐舰对俾斯麦号展开了持续的攻击。到了第二天,也就是5月27日早上,俾斯麦号迎来了自己的末日,英国人的主力舰队赶到了交战海域。
由于转向系统受损,俾斯麦号的行动非常笨拙,英国人的罗德尼号和乔治五世国王号战列舰则对俾斯麦号展开了持续的轰击,之后英国更多的战舰也加入到了对俾斯麦号的围殴中。在随后90分钟的交战中,俾斯麦号被命中百枚炮弹,整个战舰被打成了一片火海。最终在5月28日上午10点39分,在英国战舰持续的攻击下,俾斯麦号沉没在了大西洋当中,全舰最终只有100多人获救,剩余的2000多人全部葬身鱼腹。
此战之后,德国人便放弃了用水面舰艇袭击大西洋航线的想法,转而主要采用U型潜艇。
▲舰长吕特晏斯
总结,俾斯麦号的惨主要有以下几点:
1、第一次执行任务就挂了;
2、俾斯麦号多次遇险,也多次摆脱危机,但最终在快到达安全区域的时候被英国人追上并击沉了,所谓一次次地燃气了希望,又一次次地破灭了希望;
3、5月26日俾斯麦号被英国人的驱逐舰骚扰了整整一个晚上,到了5月27日早上又被英国主力舰队持续围殴了90多分钟,遭受了至少百枚炮弹的轰击,被痛扁的太惨;
4、全舰2000多人,仅有100多人逃生,人员损失也是够大了;
5、舰长吕特晏斯一路上基本没有犯错,但是到了最后关头竟然犯了致命性的错误,没有采取无线电静默,最后倒在了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