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客轮倾覆,战犯在关押期间有死的吗?
最近央视上映的《特赦1959》特别的火热,此电视剧真实反映了建国后国民党战犯管理工作,展现出我党政治智慧和伟大魄力。
建国后,为了便于对战犯的教育和管理,1956年以后,中国共产党把国民党战犯集中关押在北京功德林、辽宁抚顺、四川重庆、山东济南、陕西西安和内蒙古等地。
坚持“惩治与宽大相结合,劳动改造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改造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从1959年至1975年,先后七批次释放了数以百计的国民党战犯,使得他们重获新生。
而不同的战犯由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一些战犯身体出现疾病,但在战犯管理单位精心治疗下,大部分从新获得健康,但也有个别人因为年龄和疾病严重等原因,最终没有走出战犯管理所,其中比较出名的有以下几位:
【一】汤尧。合肥武备学堂、陆军大学特别版第5期毕业,曾任黄埔军校上校兵器教官,1949年12月任陆军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并兼任第8兵团司令官,1950年1月23日在云南元江被捕被关押在战犯管理所进行劳动改造,但是最终他没有走出管理所,于1962年在关押中病逝。
【二】刘嘉树。1903年出生,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湖南益阳人,1948年9月授陆军中将,任第十七兵团司令官。1950年2月6日在广西平南关被解放军俘虏,1972年3月3日,在抚顺战犯管理所病逝,享年69岁。
【三】钟彬。1900年出生,广东省兴宁人,川鄂边绥靖公署副主任兼第十四兵团司令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一期,陆军大学正则班第9期。1949年11月,在涪陵被俘,1950年2月下旬,因患机型疟疾去世,终年50岁。
【四】王靖国。1893年出生,山西五台县人,晋军阎锡山嫡系,以包头为基地,势力扩展到安北五原临河固阳及伊盟东胜等地。他的部队驻防包头长达10年之久,1934年王靖国升为十九军军长,人称“绥西王”。1949年太原战役期间,阎锡山指令王靖国为守城主将之一,4月24日,被解放军生擒。1952年病逝于战犯管理所。
【五】张淦。1897年出生,中将,桂系骨干将领,毕业于广西陆军速成学校,1949年4月,任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49年12月1日在广西博白被解放军俘虏,后关押于北京功德林战犯改造所。1959年2月因病逝世于改造所,享年62岁。
【六】杨文瑔。1905年出生,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后任蒋介石的侍从参谋,抗战时为第61师第181旅旅长,第50师师长,参加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粤北会展等战役,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72师中将师长。1947年在山东泰安被俘,1973年病逝于战犯管理所。
【七】陈林达。1904年出生,湖南湘潭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黄埔军校第四期步兵科毕业。历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二旅排长,新编第五师连长,第二十五师营附、团参谋主任。1946年起任东北“剿总”第五十二师一九五师师长,1947年11月任新编第5军中将军长,1948年1月7日所部于辽宁新民县公主屯地区被人民解放军全歼被俘,1970年1月14日于抚顺战犯管理所病故,终年66岁。
草船借箭的真实历史是什么?
“草船借箭”应该是大家非常耳熟能详的一个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了。大家也都知道,这个故事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为了突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而虚构出来的。
但其实在赤壁之战前夕的长江江面上,还真的发生过一次“借箭”事件,不过并没有诸葛亮什么事,这个事件的真正主角其实是常常被大家所忽视的吴主孙权。
孙权这个人常被大家认为没什么优点,唯一的优点就是活得够久,在位时间挺长,然后没了。其实这都是受到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这部小说的特点就是“尊刘抑曹轻孙”,不只是孙权一人,整个东吴在小说里都是一个弱鸡,似乎可有可无。
但真实历史中的东吴,政权稳定,实力强劲,内部较为团结,整体实力一直在蜀汉之上。而孙权本人,正史中对他的记载是英姿雄伟,喜与野兽博斗,是一个大力士,且胆略过人,这次要说的“借箭”事件,就很好的印证了这一点。
公元213年,孙权军与曹操军隔江对峙,曹操因为初战先败了一阵,所以让军队坚守不出。夜晚,江上夜雾弥漫。孙权认为这是一个刺探敌情的好机会,所以亲自乘着一艘战船渡过长江,贴近曹操的营寨仔细观察。
由于靠的太近,结果被曹军发现。但由于江上雾大,视线不清,曹操无法判断孙权的虚实,不敢贸然出寨迎击,只好下令朝着江上有船影的地方拼命放箭!
没多久,孙权的船朝向曹营一面的船身受箭太多,船身渐渐倾斜,眼看将要倾覆,危急关头,孙权果断下令:调转船身,让船的另一面受箭。不一会儿,船身果然慢慢恢复了平衡。并带着满满一船箭枝缓缓驶向了己方的营寨。
当大雾散去,曹操站在高台,看见远处一艘像刺猬般的孤船慢慢朝对岸驶去,而孙权正得意洋洋地站在船头,不禁赞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啊!”
后来这件事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到了诸葛亮的身上,成为神化诸葛亮的材料之一。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必删。
有谁可以讲讲五胡乱华?
我是棠棣,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
我讲讲五胡十六国的历史:
「五胡十六国」是指自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北方期间,曾在中国北部境内建立政权的五个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五胡指匈奴、鲜卑、羯、氐、羌。十六国指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秦、后秦、西秦、前赵、后赵、夏、成汉( 五凉、四燕、三秦 、二赵 、一成、一夏 )。此外,还有代国、冉魏、西燕、吐谷浑等都在十六国之外,共有二十国。
十六国分别由那个民族建立的?
匈奴:前赵,北凉,夏
鲜卑:前燕,后燕,西秦,南凉,南燕
羯:后赵
氐:成汉,前秦,后凉
羌:后秦
汉:前凉,西凉,北燕。
一、成汉( 304-347)氐族李雄
西晋末年,秦、雍二州连年荒旱,由于地方官吏的贪暴和政府限期迫令流民还乡,流民领袖、氐族李特等利用流民的怨怒,于 301 年在绵竹聚众起义。李特及其弟李流死后, 304 年,其子李雄在益州 (今四川成都 )自称成都王,306 年称帝,国号成,建都成都。 338 年,李雄的侄子李寿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汉。从李雄称帝,国号 “成”,经李寿称帝,国号 “汉”,至李势灭亡合为 41 年。史家统称 “成汉 ”,347 年为东晋桓温所灭。
二、汉(前赵)( 304/318-329 )匈奴刘渊(刘曜)304 年十一月, 刘渊以复汉为名, 在左国城 (今山西离石县北) 即汉王位, 改年号为元熙, 定国号为汉。 308年称帝,建都平阳。 310 年,刘渊死,刘聪即位,曾兼采魏晋和匈奴旧制,实行胡汉分治,三年灭西晋。 318 年,刘渊侄子刘曜夺取汉政权,自立为帝。 319 年改国号为赵,史称前赵,建都长安。 329 年被后赵石勒所灭。
刘聪就是刘渊的第四子 ,本来刘渊是传位给大儿子刘和的 ,但刘和还是没有抵挡住刘聪的强势 .很快就被刘聪杀而代之 。刘聪在位期间也是前赵帝国最强盛的时间 ,几大名将如刘曜 ,王弥 ,石勒在他的领导下快速的灭亡了西晋王朝 ,还俘虏的西晋的最后两位皇帝晋怀帝司马炽和晋憨帝司马业并把他们作为下人使唤 ,百般羞辱后杀害 。
三、 后赵(319—351)羯石勒石勒从 305 年起兵后,辗转归于汉赵刘渊,为渊部将。 311 年,石勒军全歼西晋主力,并会同刘曜、王弥之众攻破洛阳。 319 年,刘曜自立为帝,迁都长安。十一月,石勒脱离汉赵,自称大单于于襄国即赵王位,史称后赵。
349 年,石虎病死,后赵内乱,诸子争立,互相残杀。石虎养孙冉闵乘政局混乱,杀石鉴,政权落入冉闵之手。即351 年被冉魏所灭。 352 年,称帝于襄国的刘显也被冉闵消灭,后赵亡。
四、前凉( 320—376)汉族张轨八王之乱后,西晋凉州刺史张轨及其子张守土保境,中原百姓纷纷前来避乱。张氏虽然接受东晋封号,但由于与东晋相距万里, 实际上也是一个割据政权,前凉先后打退了刘曜、 石虎的进攻。 314 年张轨病死,其子张寔袭位。
345 年,张寔 [sh í]之子张骏称凉王,都姑臧,以所在地凉州为国号 “凉”,史称 “前凉 ”。张骏、张重华父子统治时期 ,前凉极盛。 353 年张重华病死,宗室内乱不止,国势大衰。 376 年,前秦天王苻坚以十三万步骑大举进攻,张天锡投降,前凉灭亡。
五、前燕( 337—370)鲜卑慕容氏前燕是鲜卑族慕容氏所建,该族原居住在辽河流域。公元 337 年,慕容称燕王,以龙城 (今辽宁朝阳 )为国都,招徕中原地区的汉族流民,组织屯田垦荒。慕容氏灭冉魏后,迁都蓟 (今北京城西南 ),五年后,又迁于邺。迁都后,统治集团的生活日益腐朽,政治也渐趋黑暗。公元 369 年,前燕贵族内部又发生了激烈的斗争,贵族慕容垂投降前秦苻坚。苻坚以王猛为统帅,慕容垂为先锋,率步骑三万人进攻前燕,攻占洛阳。次年又以六万人大败慕容评四十余万人。后攻下邺城,俘获慕容,前燕灭亡 。
六、代( 338-376)鲜卑拓跋什翼犍曹魏甘露三年( 258)大人拓跋力微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鲜卑召集诸部,确立了在部落中的大酋长地位。晋元康五年( 295 年)力微子拓跋禄官统部,分国人为中、东、西三部,自领东部。 295 年,拓跋部三分,拓跋猗卢统西部,后来统一三部。永嘉之乱后,中原云扰,晋并州刺史刘琨表请封猗卢为代公,后进封代王。
以后数传至拓跋什翼犍。 376 年,前秦苻坚发兵击代。什翼犍兵败奔逃,被子寔君所杀。代亡。
七、冉魏( 350-352)汉族冉闵冉闵为后赵帝石虎养孙,改名石闵,是后赵统治集团中较重要的将领,以勇敢善战著称。 349 年石虎死,诸子争立,互相残杀。冉闵乘后赵政局混乱,又得大司马李农之助,于 350 年正月杀石鉴,自称皇帝,国号魏,仍都邺城,史称冉魏。。 352 年冉闵攻破襄国,杀刘显,消灭了后赵的残余势力。其时,前燕慕容儁势力渐盛,南下冀州,冉闵率军抵抗,兵败被俘,前燕军攻入邺城,冉魏亡。
八、前秦( 351—394)氐苻健前赵刘曜在长安称帝,以苻洪为氐王。 后石勒灭前赵,苻洪降于石勒。 石虎死,苻洪遣使降晋, 接受东晋官爵。
350 年,苻洪自称大单于、三秦王,不久为石虎旧将麻秋所毒死,其子苻健代统其众。 352 年苻健称帝,定都长安,国号秦,史称前秦 。 与东晋断绝。 354 年,东晋大将桓温亲率大军四万攻秦,苻健皆成功抵御,国势渐固。 355年苻健死,子苻生继位,因淫杀过度, 357 年,苻健弟苻雄之子苻坚杀死苻生自立。
苻坚崇尚儒学,奖励文教。他得王猛辅政,得以集权中央,经济提升,国势大盛,当时前燕混乱, 369 年慕容垂投奔前秦。苻坚趁势派王猛、慕容垂率军于隔年成功灭燕,取得关东地区。 370 年,前秦灭前燕,擒慕容暐; 371 年,灭仇池氐杨氏; 373 年,西南夷邛、筰、夜郎皆归附于秦; 376 年,灭前凉;同年,进兵灭代;前秦统一北方。
383 年,前秦天王苻坚亲率骑兵 27 万、步兵 60 万南下,对东晋发动总攻击。晋军乘胜西进,秦军在淝水西岸布阵对峙。谢玄派人要求秦军略向后撤,让晋军渡水决战。苻坚企图乘晋军半渡淝水时予以截击,同意后退,但秦军军心不稳,一退阵脚大乱,不能停止。晋军乘势渡水猛烈攻击,混乱中苻融堕马被晋军所杀,朱序又在阵后大呼“秦兵败矣!”于是秦军崩溃,四散逃亡,前锋三十万人中,死亡的占十分之七八。
淝水之战后,原先归附前秦的其他民族,纷纷乘机独立,黄河以北又再陷入分裂的状态。
384 年,慕容垂废除前秦年号,建立后燕。前秦北地长史慕容泓,听到叔父慕容垂攻邺的消息,投奔关东并集结数千鲜卑人,自称大将军,建立西燕。苻坚派儿子苻睿当统帅,羌人将领姚苌任参谋,出兵讨伐,在华泽大败,苻睿被斩杀。苻坚大怒,姚苌畏罪逃到渭北,被族人推为盟主。姚苌遂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建立后秦。
385 年,后秦包围新平郡,苻坚投奔五将山,被后秦将领吴忠俘掳,送回新平郡单独囚禁。八月,姚苌派人向苻坚索取传国玉玺,又游说苻坚禅让帝位,苻坚大怒拒绝,痛骂姚苌,姚苌派人闯入囚禁苻坚的佛寺,缢杀苻坚,时年四十八岁。
394 年,七月,前秦帝苻登在马毛山以南跟后秦帝姚兴交战,被生擒后斩首,太子苻崇投奔湟中继承帝位。十月,苻崇被西秦首领乞伏干归驱逐,投奔陇西王杨定,两人于攻击西秦时被西秦凉州刺史乞伏轲弹斩杀,前秦到此灭亡。
九 、西燕( 384-394)鲜卑慕容泓苻坚淝水兵败后,政权陷于瓦解。晋太元九年( 384 年),前前燕皇帝慕容暐之弟慕容泓起兵反秦,自称济北王,史称西燕。其弟慕容冲也起兵反秦,兵败后归于慕容泓。后谋臣高盖等因慕容泓执法苛暴,杀慕容泓,拥立慕容冲为皇太弟。次年( 385 年)慕容冲称帝,鲜卑贵族都想东归,不愿留在关中,( 386 年)杀慕容冲。
最后慕容廆从孙慕容永立为河东王,率众东归,击败前秦苻丕, 394 年六月,后燕军包围长子。八月,西燕太尉大逸豆归部将伐勤等人开城门投降,后燕军入长子,杀慕容永和公卿大将刁云、大逸豆归等 30 多人,西燕所统辖 8 郡 7 万余户和大量物资为后燕所有,西燕灭亡。
十、后燕 (384—409)鲜卑慕容垂在淝水之战后,原前燕吴王、前秦冠军将军慕容垂集合鲜卑叛秦复国,在荥阳自称燕王,史称后燕。 385 年定都中山(今河北省定州)。 394 年,灭西燕。 395 年,慕容宝率军同北魏进行参合陂之战,大败,后燕开始衰落。
397 年,北魏围攻中山,后燕惠愍帝慕容宝突围前往龙城(今辽宁朝阳)。后燕国土被一分为二,南部由慕容德在398 年建立南燕,后燕实际上只统治辽西一带。 407 年,后燕末位皇帝慕容熙被杀,后燕灭亡。
十一、后秦( 351—417)羌族姚苌苻坚派儿子苻睿当统帅,羌人将领姚苌任参谋,出兵讨伐西燕,在华泽大败,苻睿被斩杀。苻坚大怒,姚苌畏罪逃到渭北,被族人推为盟主。姚苌遂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建立后秦。 417 年南朝宋刘裕进取潼关,攻占长安,八月姚泓兵败出降,后秦亡。
十二、西秦( 385-431)鲜卑族 (一说赀虏)乞伏国仁前秦主苻坚在位时,国仁被任命为镇西将军。淝水之战,苻坚败亡,国仁聚众十余万。公元 385 年,国仁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并领秦河二州牧,筑勇士城为都,史称西秦。 431 年被夏国所灭。
十三、后凉 (386—403年) 氐族吕光吕光之父吕婆楼是前秦开国重臣。苻坚的谋士王猛感到吕光是个人才,能成大器,便把他推荐给苻坚,出任美阳 (今陕西武功 )县令,后逐步被提拔为鹰扬将军。淝水之战后,吕光回归姑臧 (今甘肃武威 )。苻坚被害后,吕光于386 年入据凉州,建立后凉。 403 年,吕隆因后秦、南凉、北凉交相攻逼,降于后秦,后凉亡。
十四、南凉 (397-414年) 鲜卑-秃发乌孤初附于后凉吕光,但于 397 年与后凉决裂后,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平西王。史称南凉。 399 年迁都于乐都,后乌孤死,弟秃发利鹿孤继位,徙都西平 (今青海西宁 )。401 年秃发利鹿孤改称河西王,次年死,其弟继位,改称凉王,迁回乐都。自 404 年后南凉为争夺河西走廊而与邻国连年征战,以致农牧业生产无法正常进行,连年不收,国力渐衰。 414 年西秦趁南凉进攻吐谷浑乙弗部,乘机袭取乐都,后南凉降于西秦,南凉遂亡。
十五、北凉 (401-439年) 卢水胡( 或匈奴族 )沮渠蒙逊由卢水胡酋长 (沮渠蒙逊 |) 所建立。蒙逊堂兄 (沮渠男成 )拥立段业称凉州牧( 397 年)。 401 年,蒙逊诬男成谋反,段业斩男成,蒙逊以此为借口攻灭段业。 421 年灭西凉, 433 年,沮渠蒙逊去世,其子沮渠牧犍继位。 439 年,北魏大军围攻姑臧,沮渠牧犍出降,北凉灭亡,北魏统一华北。
十六、 南燕(398—410)鲜卑族慕容德后燕帝慕容宝在位时,叔父慕容德镇守邺城。 397 年北魏攻后燕都城中山 ( 今河北定州 ),慕容宝北奔龙城(今辽宁朝阳) 。十月,北魏破中山, 后燕被截为两部分。 魏将来攻, 邺城难保, 慕容德于 398 年率户 4 万南徙滑台 (今河南滑县东),自称燕王,史称南燕。 400 年慕容德改称皇帝。 405 年,慕容德病死,兄子慕容超(末帝)嗣位。
慕容超好游猎,委政宠幸,诛杀功臣,赋役繁多,百姓患苦。 409 年东晋刘裕率师北伐,次年二月攻下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慕容超被俘斩,南燕亡。
十七、西凉 (400-421年) 汉族李暠400 年,李暠据敦煌自称大将军、因其统治地区古为凉州,故国号为 “凉”,又位于凉州西部,故名 “西凉 ”。401年,沮渠蒙逊攻杀段业,建北凉。暠常对北凉作战。北凉沮渠蒙逊每年进攻,西凉力不能敌,故与其通和立盟。但北凉背盟进攻,暠不得不迎战。 417 年二月,李暠病死,其子李歆继位,继续对北凉作战。 420 年,歆闻沮渠蒙逊南伐西秦,率军三万往攻北凉都城张掖,途中为蒙逊所败;蒙逊杀李歆,进占酒泉。 420 年九月,歆弟李恂据敦煌称凉州刺史,改元永建。不久,沮渠蒙逊派军讨伐。引水灌敦煌,李恂乞降不成,部下投降,李恂自杀,敦煌失陷,西凉灭亡。
十八、大夏 (407—431年) 匈奴赫连勃勃赫连勃勃曾任后秦姚兴的骁骑将军,夏龙升元年 (407 年)脱离后秦,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刘裕灭掉后秦后,自回江南,留在长安的守兵力量薄弱,加上又发生内讧,赫连勃勃乘机袭取了长安。勃勃在灞上即皇帝位,赫连勃勃是十六国后期最残暴的统治者,他不仅仍实行胡汉分治,而且施政暴虐。他发汉人及匈奴人十万筑都城,「蒸土筑城,锥入一寸,即杀作者而并筑之。」「又造五兵之器,射甲不入,即斩弓人;夏胜光四年 (431 年),赫连定在西击北凉时,被吐谷浑所俘,夏亡。
十九、北燕 (409—436年) 汉冯跋后燕建始元年 (407 年),在冯跋的支持下, 慕容宝养子高云取得后燕政权。 (409 年),高云被部下所杀, 后燕亡,冯跋自称燕天王,建立北燕。 北魏连年进攻 ,掠徙北燕民户。 燕王冯弘焚毁龙城宫殿,东逃至高句丽,北燕灭亡。
二十、吐谷浑 鲜卑慕容氏吐谷浑,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原为人名,是辽东鲜卑慕容氏单于 慕容涉归之庶长子,慕容涉归分户700使别部以牧。4世纪初,慕容涉归死,其嫡子 慕容廆继为单于,与 慕容吐谷浑不和,吐谷浑遂率所部西迁上陇, 止于 抱罕,以此为据点,子孙相承,侵逼氐羌,成为强部。
吐谷浑死,长子吐延继位。昂城(今 阿坝)羌酋姜聪刺吐延,伤致命,死时嘱咐其子叶延迅速保卫白兰(今青海巴隆河流域布 兰山一带)以巩固其统治。叶延在沙州(今青海省 贵南县穆克滩一带)建立慕克川总部,设置司马、长史等官。以祖父吐谷浑为其族名,从此,吐谷浑由人名转为姓氏和族名。
叶延传子辟奚。辟奚传子视连,通聘于 西秦,被封为白兰王。视连传弟视罴,西秦封他为沙州牧、白兰王。视罴传弟乌纥提,曾败于西秦,求保持于 南凉。乌纥提传位于视罴之子树洛干,势力复振,率部落数千家奔慕贺川,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曾败于西秦,被西秦封为平狄将军、 赤水都护。
这个由从东北的白山黑水间千里跋涉、辗转迁徙到青藏高原上的吐谷浑人建立的草原王国创造了诸多奇迹:350多年的存国时间开创了少数民族地方政权最长的纪录;成就了丝绸之路南道几个世纪的繁华;培育了中国历史上闻名遐迩的千里马“青海骢”。
国民党将领黄维军事水平到底怎么样?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三:12兵团司令官黄维。本文从纯军事角度看待黄维在淮海战争中的表现1948年,国军在各战场节节败退,为提高士气,将整编旅恢复为师,整编师恢复为军,9月以5大主力之一18军为核心组建12兵团,另辖第10军、第14军、第85军及一个军级别的快速纵队,兵团共5个军12万人,由国防部直接指挥,在华中剿总辖区担任进攻中野的主力。由于华中剿总司令长官白崇禧与18军军长胡琏不和,不同意胡琏出任12兵团司令长官,蒋介石为拉拢桂系(指望白崇禧能出兵华东战场)作了让步,以军官学校校长黄维出任司令长官,胡琏、吴绍周为副司令,萧锐为兵团参谋长。胡琏一气之下,借口养病离开部队回家去了。9月初黄维在汉口成立兵团部,兵团驻地驻马店、汝南、漯河一带。10月华中剿总在驻马店开会,准备寻找中野主力决战,但12兵团四处搜索,只与解放军小部队接触,决战计划落空。
图为被俘的12兵团司令官黄维
黄维,字悟我,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缅甸反攻等,是18军的老军长,也是军事理论专家,深得蒋介石信任,命他为高级军官学校校长。黄维其人书呆子气很重爱认死理,性格孤傲倔强,与同事部下不睦、喜欢任用私人,打仗生搬军事理论。上任即告诉胡琏自己是来过渡的,以后兵团指挥权仍交与胡琏,这样也没有留住胡琏。于是临阵换将的后果,马上在不久的淮海战役显现出来。下文看看黄维率领的国军第一主力兵团在淮海战场的表现,再来评判其军事指挥能力。图为蒋介石与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杜聿明
1948年,国军参谋部已经制定了放弃东北华北的计划,准备将主力逐次撤退到江淮、长江一线,并制定徐蚌会战计划,蒋介石派人征询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意见,杜聿明表示肯定,请蒋介石命刘峙执行计划,收拢徐州周围7个兵团的部队,但是蒋介石犹豫不决没有行动。此时东北被解放军突破锦州,东北国军全部歼灭。此时国军才下决心执行南撤计划,但仍想保全傅作义集团的华北国军南下,由华东国军主力北上接应,傅作义犹豫不能抉择,以至华东国军主力从济南失陷后无所事事,徐州剿总司令长官(草包)刘峙以杜聿明不在徐州为由,不进行各兵团集结,造成数十万国军分散在徐州南北,东西两条直线上,形成一个进退两难的大十字架。
图为12兵团编制
兵贵神速,面对徐州国军的混乱状态,华野迅速制定了淮海战役作战计划,准备吃掉孤立在新安镇的黄百滔第7兵团。淮海战役瞬息万变,国共双方战前都没有完整作战计划,双方在作战中不断变换,规模越打越大,最后形成决定国共命运的大决战。由于第三绥靖区冯治安、张克侠起义,华野部队迅速南下。新安镇的黄百滔第7兵团(辖5个军,10万人)猝不及防,由于没有在运河架设浮桥,黄百滔兵团撤退时损失2个军,余部向徐州方向突破,本应在曹八集掩护黄百滔兵团撤退的李弥兵团,先行丢下黄兵团独自撤到徐州,华野迅速穿插曹八集,将黄兵团包围在碾庄一带。淮海战役一开局国军即混乱不堪,一个绥靖区起义、一个兵团跑路一个兵团被围。蒋介石心急如焚,命刚打完锦州战役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主力救援黄百滔,又命李弥兵团守徐州,同时命黄维兵团迅速赶往华东战场,加入徐蚌会战。
图为12兵团副司令官胡琏
接到命令后的黄维,立即下令兵团各军(缺2个师)在阜阳集结。11月15日18军抵达阜阳,即发动攻击北渡颍河、西肥河,18日夜18军强渡涡河,20日第10军攻占蒙城。黄维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蒋介石和刘峙交代的命令攻占宿县。而他的对手陈庚已经设下了口袋阵,在中野部队逐次放弃阻击阵地后撤,连部下都看出是个圈套之时,黄维书呆子气上来了,犯下了第一个错误:不识时务、轻敌冒进。黄维固执的认为,12兵团连续突破中野阵地,是18军强大战力所致。在辽沈战役之前,国军高层都认为兵团级别的战斗,国军比解放军仍有相当优势。特别是12兵团这样的主力兵团,中野一直是避战的。但是辽沈之后,国军上下认为大势已去,士气低落,战斗力一落千丈,而解放军士气大振,一来一去,再加上12兵团临阵换将的影响,人还是那些人,兵已经不是那些兵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辽沈之前18军的拦头炮打的很准,炮兵炮弹可以打在已方冲锋步兵前方50米,而在淮海战役中失去了这种能力,可见士气对12兵团战斗力的影响。黄维作为兵团指挥官,不知道局势变化,甚至不相信中野有胆与12兵团正面作战,轻敌冒进,是失败之源。
18军攻占涡河、南坪集,其他部队陆续跟进。此时各路侦查情报显示中野部队都在向12兵团靠拢,蒙城被解放军重新占领(后路被断)。11月23日黄维召开兵团紧急会议,这次黄维犯了第二个错误而且是致命的:不纳忠言、固执己见。会议上黄维只提了攻占宿县的目标不变,问计于副司令官吴绍周、18军军长杨伯涛,杨伯涛报告了蒙城退路被解放军占领的情况,提出东南方向没有发现中野部队(合围圈没有形成),兵团应连夜向东南方向固镇转移,只有40公里路程,一个急行军可以赶到,即可与李延年兵团汇合并获得补给,再沿津浦线北进,可立于不败之地。黄维同意了这个方案,当晚下令24日兵团向固镇转进,然而24日早晨黄维又改变了主意,仍命各军北渡浍河,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12兵团迅速渡河,早晨立即发动攻击。杨百涛责问黄维为何改变主意,黄维以传达改变行军路线的参谋失踪为由搪塞。我们不知道黄维为何改变主意,但是孤军深入退路被断是兵家大忌,唯一选择就是趁合围未形成迅速转进,向友军靠拢,这是任何将领都能做出的正确判断,黄维身为军校校长,连军事常识都不懂,一字不改听从蒋介石的指令,听不进部下忠言,如与李延年汇合,加上赶来的刘汝明兵团,3个兵团20多万人马,最不济也可自保。李延年刘汝明这样的非主力部队,单独作战会龟缩不前,但是围绕12兵团这样的主力作战,掩护侧翼、防守阵地还是有很大作战能力的。
此前黄维犯的第三个错误显现后果:用人不当、贻误战机。黄维用人,喜欢任用私人,而不是凭能力战功提拔军官,让部下心寒。12兵团参谋长萧锐因阑尾炎被送往汉口治疗,兵团副参谋长韦镇福、文修均初经战阵,没有指挥作战经验,兵团顿失作战指挥栋梁,作为精锐主力兵团初战即指挥混乱不堪,朝令夕改部队溃败,12兵团将领对黄维指挥能力非常不满,被围后说如果胡老头(胡琏)在,我们怎么会到这个地步。不得已黄维只好向蒋介石求助,请求务必让胡琏回归12兵团指挥作战。图为劳教释放的黄维接受特赦令
12兵团攻势受阻,各种不利战报传来,到了下午4点黄维如梦初醒,下令各军南撤,白白浪费了11个小时。这时候包围圈已经合拢,中野各部向后撤的国军发起猛攻,幸亏第10军和18军行动迅速、看情势不妙提早撤退,在中野发动攻击前展开部队,以数百辆汽车为屏障在双堆集建立防御阵地,掩护第14军85军后撤才站住了脚跟(没有杨百涛抗命,12兵团可能当天就溃散了)。至此淮海战场双方态势错综复杂,华野主力在碾庄包围黄百滔兵团,阻击邱清泉孙元良2个兵团;中野主力在双堆集包围了黄维兵团。但是战局还有很大的变数:1是国军还有守徐州的李弥(主力)兵团作机动、蚌埠有国军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2是黄维能不能围住,一旦被12兵团突破包围,与李、刘兵团汇合,战局也是会逆转的。
徐州杜聿明也看到了这一战机,作了新的国军作战方案:暂时不救黄百滔了,徐州也不要了,集中邱清泉、李祢、孙元良三个兵团,加上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全力攻击中野,中野与12兵团胶着缠斗状态,然后再调头解黄百滔之围。这个唯一可改变战局计划被蒋介石否定,至此淮海战役胜负已分国民党败局已定,唯一的变化,是杜聿明掌握的三个兵团能不能全身而退了(黄伯滔兵团被歼后,杜聿明率3个兵团跳开解放军追击西撤,又被蒋介石严令回头救援黄维兵团,覆没于陈官庄)。
由于110师战场起义,12兵团第一次突围失败。但是以中野的部队数量、火力与战斗能力,能围住黄维兵团已属相当不易,要歼灭还是有很大困难。所以黄维日子还算好过,控制几十平方公里范围,有简易机场,胡琏也乘飞机到了双堆集,给12兵团官兵打气,并指挥调整了防守战术,与解放军逐村争斗,反突击抢夺粮食。黄维对于被围没有惊慌失措,蒋介石和杜聿明更是把黄维兵团当做重要的棋子,希望黄维兵团靠自身力量往北攻击前进,或者固守双堆集牵住中野部队,坚决反对往东南方向突围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汇合。而黄维第四个错误:愚忠到底、不知变化。12兵团是国军装备最好的部队,从陈诚手里开始装备就优于其他国军部队,光18军就配置数十辆坦克和数百辆汽车(5大主力之首的74师只有10几辆汽车)、配置轻重武器8万多件,这样的力量要拼死突围中野是很难挡住的。12兵团北进和固守都是死路,唯一机会是往东南方向与李延年汇合,而且近10万大军的粮食弹药补给是巨大的问题,时间越久越困难(实际上12兵团战斗力一半是饿掉的),蒋介石提出的依靠空军补给根本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对蒋和国防部的命令,黄维从不反驳,提出正确的战法,一味的唯唯诺诺,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道理,最终兵败身俘。即使到了最后决战关头,黄维也不能组织部队有效突围,而是下了个各自突围的命令(实际就是各自逃命),真是可悲亦可笑。图为12兵团坦克装甲部队
12兵团的下场,大背景是国民党政权的失败,从军事角度讲有以下原因:一是蒋介石过于纠结守江必守淮的理论,做事拖泥带水;打协调不了傅作义、白崇禧,守又使用蠢将刘峙;干预前线指挥,朝令夕改,每一个被围的部队都想救,舍不得黄百滔,赔进去一个黄维兵团,又舍不得黄维,再赔进去杜聿明3个兵团;蒋命杜聿明救黄维兵团,杜聿明提出兵力不够,救黄维至少要增派5个军,否则就不能打,蒋应诺了又抽不出兵力,统帅无能累死三军。二是国军派系相斗,解放军华野中野配合作战,国军华中华东却互相拆台,白崇禧约束不了黄维,却扣下了已经在武汉上船增援徐蚌战场的宋希廉兵团,气得蒋破口大骂又无可奈何。白崇禧只考虑桂系利益,见死不救甚至幸灾乐祸,希望国军早点战败可以逼蒋下野;
第三主帅只求自保,杜聿明帅3个兵团攻击中野被否后,就把黄维兵团当作弃子,根本不想救他,而是希望黄维兵团能吸引住解放军主力,好让自己3个兵团能保全南撤,严禁黄维的突围作战,杜聿明说:12兵团如果突围成功,在没有接应部队的情况下,部队突围后也会溃散,还不如留原地拖住解放军。第四黄维自身的原因,为将只会照搬兵法和理论,不知军事常识、不知战场变化、用人不当、不会团结将领,只听上级命令听不进下级计谋,黄维可能是个适合搞教育、搞技术,带兵打仗不行,算得上是个纸上谈兵之人。从军事角度说,淮海所歼灭国军是野战主力,特别是黄维12兵团和邱清泉2兵团,是国民党最后的精锐野战兵团,淮海之后国军再无能力组织像样的兵团级野战。黄维如推脱不加入淮海战场,白崇禧必加以保全,南撤长江;没有黄维的北上,蒋介石和杜聿明就会放弃黄百滔;黄维如独断专行,在东南方向突围与李延年汇合,也能保全部队不被歼灭。国共决战的命运,就压在这个性格有缺陷的书生身上,只说明一个道理,性格决定命运,自古如此...(麻烦朋友点赞和关注,谢谢)
为什么10万军民跳海身亡?
南宋崖山海战是宋朝保留火种的决战,演绎了震撼无比的历史悲歌,展现了中国人的气节。崖山海战的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主要原因是宋朝廷内部腐化无法得到有效控制(解决是不可能的),是一系列的愚蠢行为(从北宋开始)导致的最后结果。宋朝是一个武力积弱的王朝,但文化和经济高度发达,理学兴盛。虽然小人奸臣很多,但君子贤臣也很多。崖山之战,可以说是君子贤臣的悲歌也是赞歌。崖山海战,10万人葬身大海是有多种原因的,战术不善导致被杀的,自杀殉国的,看到家人死去失去希望跳海的都有,有一点可以确定的就是,他们都不怕死。要想具体了解崖山海战爆发的前因和军民抱着必死之心坚守到最后的深刻人性可以回到历史的现场。我总结了南宋流亡朝廷的简史,下面会给出详细的答案。
1、福州继位
1276年,福州城里。
看着儿子赵昰在一群忠贞大臣的簇拥下,举行了称帝的加冕仪式,杨淑妃悲喜交加,准确来说是悲多于喜。虽然儿子登上宋帝国帝位,自己也贵为杨太后了,但是元兵的追击并未停止,自己带着儿子南逃,只不过是尽力想为赵氏皇族保留一片生存的空间。对于年纪尙轻的杨太后来说,这样的重担大到让人近乎崩溃。念及从临安城出逃之前,太皇太后的嘱托,杨太后知道自己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咬紧牙关,依靠一众大臣和军民慢慢寻找出路了。
元军兵临南宋国都临安之时,太皇太后谢道清知道大宋无力回天,便向元求和,元军不允,只好携年仅五岁的的宋恭帝出城投降。谢道清深知元军的残暴,自己投降后,赵氏皇族的血脉可能会被元军暑戮而尽。为此,她留了一手,在投降之前,便派国舅杨亮节率殿前禁军护送杨淑妃及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望南而去。
南宋朝廷于临安城投降杨亮节护送二王一行人等乘着夜色出城。一部分禁军在前头开路,中军护着皇室成员以及宫女太监,然后跟着一大批士大夫和他们的家眷,再往后还有一批能工巧匠和他们的亲属跟在队伍后面。一共五六万人。这群流亡的队伍在婺州(金华)与陆秀夫、文天祥和张世杰等抗元派大臣会合后,继续组织义军,一时间响应者云集,军民共计20万人。这些都抗元爱国之士,日夜思念的都是忠君爱国、报效朝廷。
在来到温州之前的逃亡路上,杨淑妃做主,将杨亮节之女许配给江钰为妻。江钰是江万里(丞相)的侄儿。一年之前,元兵破饶州,江万里与其子,毅然率家人投止水殉国,共计180余口。当时,江钰的妻儿也在其中。
当江钰这对夫妻还未来得及享受新婚燕尔之际,他们在婺州(金华)遭受到元军的攻击,结果江钰在阵中战死。得知江钰的死讯之后,新娘毅然决然自杀殉国殉夫。
由此可见,这群人都是如何忠烈,令人钦佩。
20万人,浩浩荡荡来到福州。福州,虽然比不上临安繁华和富庶,但是也是一座历史名城,贸易重镇,人口众多,物产丰富,是一个适合做临时都城的地方。于是,群臣决议在这里扶立新的皇帝。宋端宗即位,改元景炎。
2、理想与现实
一众大臣里,文天祥也在其中。文天祥是坚定的抗元派,去年之时,他就已散尽家财,募得一支人马,入卫临安。朋友劝说他元军势不可挡,他率领的不过是乌合之众,没有必要驱羊入虎口。文天祥说:“我也知道希望渺茫,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了。到了危急的时候, 向天下征兵求救, 而没有一个人一匹马愿意应战, 我最痛恨的就是这样的事。所以我唯有不考虑自己的力量,只是想用自己的生命殉国,这样天下忠义之士才听到我的行为,而跟我一起揭干而起,有道义的人会出谋划策, 人多了才会有效果, 这样大宋江山还可以保住。”
文天祥辗转于东南抗元正月,元军兵临临安之时,朝廷派文天祥等人去元军议和,文天祥与元朝宰相伯颜据理力争。伯颜恼怒,将文天祥拘捕,并准备送回燕京。就在北上途中,文天祥侥幸逃脱。得知二王南逃之后,他辗转多地、历经波折,才赶到福州城内。纵使意外不断,并没有消磨文天祥抗元的决心。
登基仪式完结之后,一众核心大臣开始讨论战略方针。文天祥认为可以利用海洋北上先行收复江浙,但是陈宜中坚决反对,认为如果军事不利,应该继续南下,躲避元军锋芒。陈宜中当时全面负责流亡政府工作。在陈宜中的排挤下,文天祥只好率兵入南剑州(福建南平),牵制元军,为朝廷创造生存空间。后出江西战斗,不敌而退保广东。1278年12月在五坡岭(广东海丰北)被忽然而至的元军俘虏。
3、朝廷内斗
历朝历代,文人士大夫都喜欢内斗。即便在南宋王朝飘摇之际,这个流亡小政权也很不团结,真是朝廷不倒,内斗不息。在排挤完文天祥之后,陈宜中因与陆秀夫起矛盾,又暗中使人弹劾陆秀夫,将陆秀夫免职,下放到潮汕。后在张世杰的责难之下,陈宜中才急忙召回了陆秀夫。而杨亮节因为是外戚的原因,受众人歧视,备受排挤。
没有团结的核心团队,流亡政府根本无力抵档元军的进攻。
4、最强跑路党
在流亡朝廷内,可以说不是所有人都是坚决的抗元派,还一派叫跑路派。这一派对抗元没有信心,但又不愿意投降。这一派以宰相陈宜中为首。
陈宜中画像陈宜中在做太学生的时候,为人正直不阿,曾与同学联名攻击当时的权臣丁大全,从而成为当时著名的学生运动领袖。丁大全下台后陈宜中开始上位。1275年7月,宋军兵败焦山。太学生刘九皋上书陈列陈宜于其中的过失数十条。陈宜中得知后怒气攻心,丢下官印就跑了。9月,谢道清写信给陈宜中的母亲,让她的母亲做陈宜中的思想工作,陈宜中才愿意回朝。
陈宜中回来不久后又开始了第二次跑路。时间在1276年正月,当时元兵进逼临安,谢太后本来要派陈宜中去和元朝宰相伯颜议和,但发现他人不见了,原来是跑回老家温州去了,在海上躲了起来。直到后来二王奔至温州时,才又跑了回来。后来改派文天祥去议和,就是上文说的被伯颜拘留那件事。
可以看出,陈宜中是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同时又特别爱惜名声的人,他不耻于降元,但他又特别的胆小爱命,还特别留恋权利,因此他是典型的跑路党。
跑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就有第三次。陈宜中后来还继续跑,都跑到国外去了。后文再仔细讲。
5、忠贞与叛降
虽然朝廷内部矛盾重重,但是为大宋尽忠的各地将领还是很多的。比如,淮南的李庭芝、湖南的李芾、东川的张钰和广西的马墅都演绎了可歌可泣的抵抗,与部下壮烈殉国。
有人英勇就义,有人则开城投降。宋端宗即位后不久,元军进逼福州城,知福州府王刚中便迫不及待开城投降。
流亡部队唯有弃城出逃,到达泉州。泉州的舶司,阿拉伯裔蒲寿庚,早有降元之意,伙同当地豪强,拥兵作乱,屠杀军民数千人,欲尽诛宋朝宗室以便向元朝请赏。
海上流亡宋部队唯有撤离泉州。
在安排好宋端宗撤离出泉州,进入海上之后,张世杰率领陈吊眼、许夫人等畲族义军一起攻打蒲寿庚,久攻不下,元军驰援,宋军只好撤退。
张世杰画像张世杰,作为小朝廷的大将,一直有元朝的人来招降,但都被他一一拒绝。张世杰一直认为大宋还有翻盘的机会,因为自己手握重兵数万,加下其他将领的士兵,总兵数近十万,朝廷还有巨量钱帛,而且还有不少州县依旧没有降元,各地有议军自发抗元,比如一起攻打蒲寿庚的陈吊眼和许夫人。
张世杰早年在金国触犯法律而南奔大宋,大宋对自己有再造之恩,故心里早有与大宋共存亡的决心。
6、颠沛流离
陈世杰从泉州回海上之后,便率领众人辗转至潮州、惠州、井澳(大横琴岛)等地。在井澳时与元军进行了一场大海战,结果损失惨重。无奈之下,流亡的军民于1278年初迁到雷州的硇州岛。
此时的陈宜中表示他可以向占城(越南南部)去借兵,如果借不到也可以让占城国王庇护宋皇室,让他们去避难。因此,陈宜中便踏上了去往占城的路途。结果这一走,便留在了占城。不过后来占城被元朝攻占时,他依然没有投降,逃到暹罗去了。虽然是最强跑路党,但陈宜中至死未降元这一点倒是值得赞许的地方。
四月,年仅9岁的宋端宗驾崩,卫王赵昺即位,改年号祥兴。
宋端宗画像去年12月,台风来袭,船队被吹得东倒西歪,退守井澳的宋端宗堕入海中,后来救起,但从此染病不起。一直撑到第二年四月才撒手人寰。
经历了与元军六个月的作战,张世杰认为硇州岛已不能久居,遂迁于崖山岛上。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市南部,因与西面的汤瓶山对峙像一个门口,所以又叫崖门。
7、崖山激战
即便是在如此绝境之下,宋军民还是没有离散之心,尚有兵力十万,钱帛数十船。
祥兴二年(1279年)正月,逾二万元军在张弘范的率领下进抵崖门,当他观察到崖门出入海口都没有宋军的布防,而将所有船舰聚集在崖门,并以铁链相连时,不禁又惊又喜,因为因为他不确定张世杰是不是脑抽风了,如果是这样布防的话,真是自缚手脚,张世杰的葫芦里到底卖的到底是什么药?
崖门战场人有时真的是在哪里跌倒还是会在那里再次跌倒。1275年的焦山之战宋军就是以铁索连船,结果惨败。张世杰并不是有什么奇谋妙计,只是再次跳到原来的坑里。
平心而论,张世杰虽然有一颗忠贞不屈的的爱国之心,但是他缺乏足够的战略眼光。崖门地形本是易守难关,却硬生生让自己的军队完全丧失了机动性,人数近十万的军队成为被人任意宰割的羔羊,而对方的人数仅仅两万多。可以看出张世杰有背水一战的意图,但没学到背水一战的真谛。韩信当年背水一战时,有分兵出去以作援军,张世杰不仅没有分兵,反而自废武功。
宋军被南北夹击占了出海口之后,张弘范将宋军汲水、打柴的线路全部给封死了。宋军只能啃干粮、喝海水,喝完不少人呕吐腹泄,战斗力丧失一大半。
一个风雨大作的早晨,张弘范组织元军发起最后的总攻,张弘范由出海口攻入,李恒由入海口改入,宋军南北受敌,宋军阵脚大乱。张世杰令人砍断铁索,率十余舰保护着杨太后突围而出。张世杰另外火速派出小船去接困在中军的小皇帝。当时风雨交加,混乱异常,陆秀夫看见来接应的人不是平时熟悉的卫兵,害怕元军趁乱假冒,便断然拒绝。
主将突围 ,军队失去了主心骨,宋军溃不成军,元军将宋朝所有军民包围住。这一幕,早在陆秀夫心中预演过,他早有决断,他先将自己妻儿赶下大海,然后对赵昺说:“事已至此,天亡赵宋,陛下当为国捐躯,想当年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完便背起赵昺,从容纵身跃入大浪滔天的海里。眼见及此,众多将士,已无心恋战,纷纷跳海而亡。一众家眷,顿时崩溃,失去再生存下去的勇气,也接连投海自尽。
陆秀夫与宋少帝逃出去不久的杨太后接到赵昺的死讯,不禁悲恸:“我艰难负重到此,只是希望赵氏血脉不断。现如今,天命如此,还有什么可说的?”说完便跳入海中。
风雨天过后,南海上的天空特别蓝。黄昏之时,夕阳如血,幽幽地映照着海面。海面上飘荡着十万浮尸。
8、归宿
张世杰后来将杨太后的尸体葬在了海边。
崖山战斗前,元朝还派人来劝降。张世杰回应道:“我知道投降了,不仅能够生存而且能够富贵,但是我为国而死的志向是不勇动摇的。”
张世杰本想护送杨太后突围后再寻赵氏后人以图再举,无奈杨太后已轻生。一日夜里,飓风袭来,心灰意冷的张世杰捧香敬天,故意堕海而亡。
崖山之败深深刺痛了文天祥的心,更让人难过的是文天祥亲眼目睹了这一悲壮惨烈的过程。当时元军将文天祥押赴到崖山,希望他可以招降张世杰,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张弘范一再要求他写封书信,最后文天祥转而写了一首后世传诵的《过零丁洋》以明志。
文天祥之志赢取崖山之战后,元军大摆庆功宴,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之位。”
文天祥闻之而大恸:“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
后来在被押解回燕京的路上绝食八天而未死。这时,他想通了,宋朝还有众多遗老遗少看着自己,作为他们的精神寄托,如果自杀,其他人恐怕也没有生存下去的勇气。唯有——
被杀
——才是自己的归宿。
1282年,小人作祟,让忽必烈起了杀文天祥之心。元廷官员问文天祥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我深受宋朝恩德,身为宰相,不能侍奉二姓,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文天祥死后,他的妻子欧阳氏给他收尸时,发现一篇遗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的心声代表了以他和陆秀夫为首的抗元派共同的信念,是帝国余晖里最让人心碎也最有感召力的生命之歌。
这是不朽的精神力量,崖山之后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