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皇帝可以养男宠的男生游戏,梅超风李莫愁童姥李秋水?
如果非得从这四个极品中选择,我宁可单身一辈子。
如果单身不了,我就去练《葵花宝典》,断了她们对我的非分之想。
因为这四位美人,真不是我这种凡人能驾驭的了得。娶了她们任何一个人,都有生命危险。
先说梅超风梅超风没眼瞎前,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美女。
桃花岛上,上至黄老邪,下到陈玄风都对她心动。
而且单纯可爱,是一个典型的傻白甜。我说的是新修版的,三联版以前的太过怪异,让人无法直视。
但梅超风因为小时候的遭遇,患有中老年男性恐惧症。
梅超风小时候被卖到一个大户人家当丫头,那个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就对还是萝莉期的梅超风百般调戏,而女主人没少为此事折磨她。
所以梅超风对中老年男性有极严重的心理阴影。这也是她回避黄药师的爱恋,选择了陈玄风的原因。
如果娶了梅超风,年轻时还好。等我老了,她看着我老去却依然英俊的脸庞,突然发病怎么办?
我可不会武功,挡不住她的九阴白骨爪。
二说李莫愁很多人觉得李莫愁是个贞洁烈女,只是错付感情,过于执拗才变成了女魔头。
别逗了,这只是李莫愁的表象而已。
事实上,李莫愁对感情根本就不专一。她只所以对陆展元念念不忘,不过是因为她在那段感情中受了伤而已。
在连载版中,李莫愁除了陆展元,还和欧阳锋谈过恋爱。
她的五毒神掌就是欧阳锋教的,她也是因为欧阳锋而性情大变。
她后来甩了欧阳锋,欧阳锋为此还打上古墓,小龙女的师父就是被欧阳锋偷袭而死。
最重要一点,李莫愁喜欢小鲜肉。
《神雕侠侣》不论哪个版本,李莫愁都万分享受杨过的调戏。
(看这欲拒还迎,樱唇微张的表情。分明就是说,再靠近一点点,我就让你……)
娶这样一个喜欢小鲜肉,偏执的女人,想过后果没有?
虽然我此时依然鲜肉,但总有变成腊肉的一天。变成腊肉就是我被甩的时候,就像当年她甩欧阳锋一样。
就算我不变成腊肉,现在小鲜肉这么多。面对晗晗,艺兴……这些大杀器,李莫愁怎么可能对感情忠贞的了?
最重要一点,李莫愁的偏执简直到了病态的地步。估计走街上看几眼美女,都会挨她一冰魄银针。
三说说天山童姥其实天山童姥挺好。痴情专一,而且手下美女众多。
但天山童姥有一个坏处,就是返老还童。
萝莉虽好,但是法律不允许啊。
一旦被人误会,那可怎么解释的清楚。天山童姥又没有现代的身份证,说她成年谁信啊。
而且她年龄变化太快,今天九岁,过几天就变成了三十。这更叫人说不清,道不明了。
最可怕一点,她因为练功原因,返老还童之时,每日午时需要吸食生血。那画面有点过于生猛。
最后说说李秋水李秋水年轻时,应该是天下第一美人。
可这个美人只要稍微冷落了她,她就会化身为潘金莲,出去勾勾搭搭。然后上演一出“大朗该吃药”的戏码。
娶了她,就等于告别了游戏,告别了书籍小说,告别了短视频,告别了兴趣爱好,告别了梦想,告别了……
omg,这样的生活谁受的了?
小结可不可以把这四位换成双儿,或者小龙女,最好换成程灵素。
实在不行就是换成东方不败(青霞姐姐或者乔恩妹妹的都行)都可以。选东方不败,至少生命还是安全的,我还有自由和完整的人生。
咦,点的花生终于来了。
服务员早点上啊,我也不至于这么扯淡,让大家见笑了。
如何评价汉成帝刘骜?
引言:西汉宣帝晚年,又到了给宫里选秀女的日子了,今年尤其受到重视,原来,太子刘奭的爱妾司马良娣刚刚因病去世,为了爱情,刘奭表示不愿再碰女色,这可难坏了汉宣帝,太子是国家储君,没有后代那大汉江山必然后继无人,就这样刘奭被不情愿的叫来一堆秀女面前。“皇儿,可有心仪的女子?”一旁,皇后焦急的询问道。“有一个还不错。”刘奭含糊的回答道。皇后见太子一直看着一个穿着素衣的姑娘,便认定是她了,于是把她送去了太子宫。“今日选秀,所有女子皆浓妆艳抹,你为何穿一身素衣?”刘奭不解的问道。“妾闻太子因司马良娣之事而伤心,深感太子对司马良娣之情,然妾虽与其未曾谋面,却也听闻司马良娣是个贤女,今日身着素服,也聊表对司马良娣缅怀之情。”刘奭听了这话,满意的点了点头:“也难为你一片苦心了!”说罢,一把搂住了女子,第二天,女孩怀孕了!
汉成帝刘骜剧照
十个月后,伴随着一声男婴的啼哭,太子刘奭的第一个孩子降临了人世,汉宣帝看着襁褓中可爱的孙子不禁喜形于色,亲自取名为“骜”,那个婴儿,,就是西汉王朝的第十二位皇帝——汉成帝刘骜。对于汉成帝,今天,人们更多的是记住了他和赵氏姐妹的爱情故事,对他作为皇帝,普遍持否定意见,那么,汉成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呢?
一.少年孤独——没有爱的孩子作为汉元帝刘奭的长子,汉成帝刘骜依据宗法制被立为了太子,但是,父亲刘奭与母亲王政君之间并没有爱情,当初,母亲是因为心计而得到了父亲的垂怜(通过穿素衣得到刘奭的好感)并幸运的怀孕生下了自己,可转眼父亲就把母亲给忘了,因为母亲的失宠,刘骜从小也很少得到父亲的关爱。
至于母亲王政君,她是一个幸运的女人,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幸运的是,她得到太子的垂青而生下刘骜,理所当然的成为皇后母仪天下;不幸的是,她和她的丈夫并没有感情,一段没有爱情的婚姻注定是一场悲剧。即使坐上了皇后的位子王政君也非常危险,在元帝在位期间,母亲王政君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巩固自己地位上去了,对他这个儿子反而关心的很少。
王政君剧照
就这样,刘骜虽然贵为太子,却是一个从小没有爱的孩子,虽然刘骜十分聪明,而且喜爱儒学,但因为长期关爱的缺失让刘骜年纪轻轻就沉湎于酒色之中,父亲汉元帝曾多次因此训斥刘骜,甚至一度动了更换太子的念头,好在外戚史丹力保刘骜,才让他成功保住了太子位,成为大汉的新一任皇帝汉成帝!
二.兴利除弊行改革——汉成帝的努力在刘骜十八岁那年,他终于继承了父亲的位置,成为西汉王朝新的掌舵者,史称汉成帝。刚刚即位的汉成帝血气方刚,也想像自己的先辈一样成就一番伟业,汉成帝也确实做出过一些努力。
1.政治:利用外戚,打击权臣在父亲元帝在位时期,朝中最出名的奸臣非石显莫属,因为石显,汉朝重臣萧望之,周堪,张猛等人先后被害,石显的恶行早已天怒人怨,在成帝的安排下,丞相匡衡上疏弹劾石显的罪行,彼时石显已经被汉成帝明升暗降成了太仆,没有了实权,只得接受罢官回乡的结局,汉成帝刚一上任就快刀斩乱麻的除掉了朝中的一个祸害,可谓大快人心。
同时,汉成帝重用母亲王政君一族的外戚,借以打击其他外戚势力,在王氏外戚与汉成帝的联合下。冯昭仪之弟冯野王,许皇后之父许嘉,还有丞相王商等人先后隐退罢官,汉成帝想利用外戚势力打击另一外戚势力,借以解除汉朝百年来外戚干政的顽疾。
2.农业:重视农桑,发展技术汉朝一直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以保障农民的利益作为王朝发展的根基,汉成帝继续加大这一力度,任用农学家氾胜之,并结合战国以来的农学知识,著成《氾胜之书》,这部农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业方面的科学书籍,为后世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借鉴和帮助。
《氾胜之书》节选
3.文化:收集图书,文化兴盛在文化上,汉成帝面相全国求书,并安排官员对天下书籍进行校对,编辑,《史记》中的褚少孙补录就发生在汉成帝时期,同时,最早的分类法和目录《别录》《七略》在成帝年间出现,开创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图书分类工作的实验。
汉成帝在治理国家方面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他的努力只能处理疥癣之疾,尤其在土地兼并和外戚干政问题上汉成帝不仅没有有效的治理,反而因为利用王氏外戚导致其借机做大,为后来王莽篡权埋下了祸根。
三.为爱疯狂——汉成帝与赵氏姐妹花因为幼年缺少关爱,汉成帝过早的沉湎于酒色之中,更是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尤其是赵合德,汉成帝被她迷得不理朝政,整日只愿意和赵合德待在一起。成帝还给赵合德取了一个外号叫“温柔乡”,他总是喃喃自语道:“温柔乡,我只要温柔乡,不要白云乡。”(白云乡是中国古代求仙长生的象征)汉成帝为了赵合德宁愿放弃长生不老的机会,他对赵合德的依恋可见一斑。
汉成帝与赵飞燕剧照
甚至,为了得到赵合德的笑容,汉成帝不惜让自己断子绝孙,亲手掐死了刚刚出生的儿子,让本来有后代的自己变成了断子绝孙,这样为爱疯狂的皇帝可谓千古难觅。
最终,汉成帝实现了他的梦想,在四十四岁那年因为食用丹药过量导致中风,不久去世,他真正做到了“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的地步。
四.汉成帝的悲哀——双面人生今天,我们在讨论汉成帝时,对于他荒淫无道,不理朝政导致汉朝最终被外戚篡夺而愤恨,对于他独宠赵合德,为了得到美人的爱不惜杀死自己的儿子而感到震惊。但是,我们可曾想过,汉成帝当年也是一个谦虚好学的好皇帝!
班固在汉书中评价汉成帝:臣之姑充后宫为婕妤,父子昆弟侍帷幄,数为臣言:成帝善修容仪,升车正立,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临朝渊嘿,尊严若神,可谓穆穆天子之容者矣!博览古今,容受直辞。公卿称职,奏议可述。遭世承平,上下和睦。然湛于酒色,赵氏乱内,外家擅朝,言之可为於邑。建始以来,王氏始执国命,哀、平短祚,莽遂篡位,盖其威福所由来者渐矣!说明汉成帝在大事上并不糊涂,他是有作为皇帝的威严和气度的,但是最后汉成帝却成了这般结局,这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啊!
父亲汉元帝对他缺少关爱是汉成帝悲哀的根本
从小没有父母的关爱让汉成帝产生了双面人生,表面上,汉成帝是一个谦虚谨慎的皇帝,但因为长时间没有关爱,导致汉成帝渴望去得到这些,为了得到母亲的肯定,他大肆分封王氏外戚,为了得到失去的爱,他独宠赵合德,甚至掐死自己的孩子,因为在赵合德这里他感受到了爱,为了这爱,他可以放弃一切!
五.汉成帝的教训——关爱与压力抛开汉成帝昏君的身份,他骨子里只是一个渴望爱的孩子,他曾经想做出一番事业,却在压力面前放弃了(因打击外戚导致母亲绝食,汉成帝最终惩治了一批帮助他打击外戚的官员,提拔了王氏外戚而告终),放在今天,对于今天的孩子与家长,一个典型的问题摆在我们的面前——关爱与压力!
因为工作,很多家长没有时间陪伴自己的孩子,农村里大批的留守儿童,城市里大量的空巢少年,可这时候正是他们最需要父母关爱的时候,可他们很多人却得不到他们本应得到的关爱,这让他们的内心变得逐渐敏感而脆弱,因为脆弱,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往往选择放弃,因为缺乏关爱,他们会找寻其他方式来弥补内心的空白,例如游戏,书籍或是其他。
汉成帝刘骜剧照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汉成帝即位后进行的一些措施最终无疾而终了,因为汉成帝太脆弱了,他承受不了那么大的压力,他也想反抗,换来的是母亲的绝食,他只好把自己封闭起来,通过赵氏姐妹来填补内心的空白,这是汉成帝的悲哀,可在今天,无数孩子还在经历和两千年前的汉成帝一样的悲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结语:可能,汉成帝昏君的名字要背负永远,但这并不完全是他的错,也许他并不是一个好皇帝,却是一个好儿子,只不过, 他背负的太多太重,让他最终选择了逃避,也酿成了他最终的悲剧!
中国明朝被凌迟的太监刘瑾是有多惨?
根据明朝的凌迟惯例,该刑法至少应在3000刀以上。1510年,明朝大太监刘瑾被判处“剐刑”三日,也就是凌迟处死,俗称“千刀万剐”。刘瑾被割了3357刀,也有一说是4700刀。第一天割完后,他还喝了两碗粥,第二天在行刑中途死去。
在他行刑时,燕京围观百姓争夺其肉,下酒生食之,以泄其愤。可见,吃人在我国历史上是有迹可寻的,怪不得鲁迅先生会写出《狂人日记》、《药》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
那么,刘瑾究竟犯了什么罪,才会享受到中国古代刑罚中的“超豪华”待遇--凌迟处死呢?
刘瑾上位朱元璋曾立法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明帝国的宦官专权现象却愈演愈烈,正统王振专权、正德刘瑾专权、天启魏忠贤专权,这些大太监不仅搅乱了朝廷的权力格局,也使得朱元璋的乌托邦走向褪色和混乱。
刘瑾,六岁净身入宫当太监,他本性谈,陕西兴平人,因进宫后投靠了一个姓刘的太监,叫刘顺,因此更名为刘瑾,就连他的父亲也改名为刘荣。
刘瑾在景泰年间进宫时,只是乾清宫里一个小厮。明孝宗时期,曾因违反了宫规,差点被处死,后来侥幸逃脱。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偶像,太监也不例外,刘瑾的偶像就是大太监王振,他有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也像王振一样威风。
人一旦有了梦想,只要你不断寻找机会,就有实现的可能性。刘瑾后来在权宦李广的引荐下,转到了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也就是后来的明武宗。
正德初年,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的太监有八人,分别是马永成、谷大用、丘聚、刘瑾、张永、高凤、罗祥和魏彬,人称“八虎”或“八党”。
这八个太监整日与15岁的小皇帝混在一起,成天用鹰犬、歌舞、角觝等玩物引诱小皇帝,由此获得了皇帝的宠信。
朱厚照在“八虎”的“照顾”下,逐渐沦为傀儡皇帝,皇权被置于太监的掌控之下。这一点引起了外廷官员的极度不安与反感。因此,针对遏制宦官势力的声音也不断在明武宗耳边响起。
但明武宗对于这样的谏言根本听不进去,表面接受,暗地里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还和太监联合起来敛财。
正德元年(1506年)冬,一场文臣与太监之间的生死对决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外廷官员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起来要铲除“八虎”。
在这次事件之前,刘瑾在“八虎”中的排名并不起眼。而在这次事件之后,他的命运由此转折,明帝国也迎来第二个宦官时代。
文臣的带头大哥是户部尚书韩文,他发动五府六部各衙门联名上疏劝谏明武宗。奏疏是由李梦阳起草的,此人是位文学名士,他的奏疏文风犀利,直击要害,以致于让皇帝读得“惊泣不食”。
对于李梦阳这样的“直臣”,一般来说,皇帝是又爱又恨。爱他是因为他的确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着想,恨则是因为他“直”得让皇帝太没面子,有损皇帝的威仪。
明武宗少年登基,哪里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斗争?再加上心理承受力差,自己刚登大位就陷入一场权力的纷争,实际是因为感到恐慌才会“惊泣不食”。
皇帝、廷臣、“八虎”,他们三者之间的博弈,谁会是胜者?关键人物当然是皇帝,皇帝这个产物自诞生以来,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在权力的三方博弈中,皇帝作为恒量,他会从另两方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权力经纪人,至于选择哪一方,就是由上述“通病”决定的,他不会和强势的一方来共享他的权力,所以他只会联合弱势的一方来打压势大的另一方。
明武宗为保全“八虎”,提出将他们安置于南京,这一提议引发了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等官员的极力反对。这只不过是皇帝的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等到风头一过,刘瑾等人又会卷土重来。所以,廷臣的诉求是,要将“八虎”全部处死。
得到消息的“八虎”成员万分惊恐,赶忙商量对策。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他们公推刘瑾为代表,去夺取太监的最高权力机构--司礼监的位子,以借助皇帝势力与帝国官僚集团分庭抗礼,以此“脱祸固宠”。
面对弹劾,“八虎”不仅没有胆怯,反而激发出了他们的斗志。刘瑾站在全体宦官的利益上,对他的同仁说,只要让我掌权司礼监,我就能摆平那些文官,“科道结舌,文臣拱手”。
同时,刘瑾还不忘在皇帝面前为自己“拉票”,他跪在皇帝面前说,司礼监王岳勾结阁臣欲制陛下出入,所以先致我辈于死地。
这一招果然厉害,可谓一箭三雕,既打击了司礼监王岳,又打击了阁臣,同时还把他们存在的重要性提了出来。
明武宗果然选择了信任刘瑾,而“八虎”也在皇帝的庇护下,虽受到了些惊吓,但毫发未损。此后,明武宗朱厚照长年居于豹房,开始了他游戏人生的帝王生活。
这起群臣弹劾“八虎”事件,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刘瑾则在这次事件中成最大受益者。他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团营提督;马永成为东厂提督,谷大用为西厂提督,张永等掌管京营军队,宫廷的机要、特务及警卫,在一夜之间,统统落入了“八虎”之手。
于是在一夜之间,明帝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惊天逆转。朝臣一心想把“八虎”踢出权力中心,结果却成全了他们,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攫取了帝国的巨大权力,刘瑾更是坐上了宦官的头把交椅,成了帝国的第二代宦官之王。
刘瑾的罪恶在明武宗的庇护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倒虎”运动以失败收场。内阁大学士刘健等官员见无力挽回败局,于是纷纷提出辞职,以避其锋芒。
正德元看(1506年)十一月,当上司礼监太监的刘瑾也开始实施他的“权力清盘”计划。他将户部尚书韩文、户部郎中陈仁、还有李梦阳等反对派人士全部清理出了中央朝廷。
为了架空皇帝,他对刘瑾使的是“迷龙术”,就是让皇帝沉迷玩乐,无所作为。然后他打着替皇帝分忧的旗号,将批阅奏章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上,成为皇权的代理人。
他在权力上的肆意妄为,使得京师流传“两皇帝”之说,一为“立皇帝”,一为“坐皇帝”,前者说得就是刘瑾。
那么刘瑾在其位上做了哪些恶行呢?
其一,不择手段的打击政敌。在他专政期间,争议最大的就是“罚米例”。这种制度并非刘瑾独创,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定下了“罚米赎罪条例”。
正德初年,国家财政陷入困境。为了缓解帝国的财政危机,刘瑾主持了盘查核实全国各地仓储的运动。
从客观上来说,刘瑾通过盘查以达到“使边储充实,国库足用”的目的也是合理的。但从主观上来看,他借助“罚米例”的手段来达到打击朝臣的目的,这就属于滥用制度,因此受到争议。
比如前户部尚书韩文被 罚米千石,输往大同;张缙被罚米五百石,输往宣府。据不完全统计,罚米二百至五百石的,就有一百四十多人。
其二,设立内行厂。在他当权期间,为了做到一家独大,他还搞了个内行厂,其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监视其他太监主管的东厂和西厂,甚至包括锦衣卫。这个内行厂自成系统,侦辑范围广,权势居东西厂之上。
东厂、西厂和大内行厂的头目,基本都是由司礼监太监充任,当时“八虎”中的马永成和谷大用分别掌管着东厂和西厂,随着文官集团的败退,宦官集团内部也因为权力分肥出现了分裂,马永成和谷大用与刘瑾就产生了矛盾。
内行厂的存在,使得明朝的官场更加黑暗,刘瑾利用厂卫制度铲除异己,对官员的残害也更加残酷。
其三,收受巨额贿赂。在《亚洲华尔街日报》评出的50个世界级的“千年最富”排行榜上,大太监刘瑾赫然在列,那刘瑾聚集了多少财富呢?
《亚洲华尔街日报》给出的数字是:黄金1205.18万两,白银2.5亿两。这个数字有多庞大的,可以做个横向比较。
在刘瑾生活的年代,明帝国的财政年收入是白银200万两。如果按照这个数字,刘瑾的财产相当于明帝国的150多年的财政收入。如果按照1两白银约折合人民币400元来算的话,刘瑾的个人资产则高达1200多亿元人民币。
那么刘瑾是如何聚集这些财富的呢?主要来源于“分红”。但凡有京官奉命出差,他都要狠狠敲上一笔竹杠。因为对于那时的京官来说,出公差基本等于获得了一次敛财的机会。所以,刘瑾玩得是权力分肥。
当然也有直接送钱给他谋权的,比如右都御史齐宇,出手就是上万两银子,此后成为刘瑾“阉党”的核心成员,仕途通畅,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傅。
第四,为镇守太监扩权。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刘瑾伪造圣旨,将镇守太监的权力扩大到巡抚、都御史一级,可以干预地方政事。
由此可见,刘瑾集团的存在就是明帝国的一场灾难。那么,他是如何翻车的呢?
刘瑾的覆灭黑暗与光明,如同白天与黑夜,总是交替出现。尽管明武宗统治下的政坛黑暗,尽管明朝的士大夫们生活在一个最没有尊严的时代,但士大夫的气节一直在线。
在刘瑾操纵政局的五年时间里,尽管打压猛烈,但还是有人对他说“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南京御史蒋钦。
正德二年三月,刘瑾公布所谓的53人“奸党”黑名单,蒋钦为此上疏弹劾刘瑾,说他“悖逆之徒、蠹国之贼。”,蒋钦在奏疏中大担揭露了刘瑾收受贿赂,抱着必死的决心与刘瑾斗争,最后被杖击致死。
蒋钦之后,没人再敢具名上书,但匿名上书还是有的。正德三年六月,早朝结束后,街上便出现了一份匿名书礼,里面内容全是刘瑾的罪状。
刘瑾为了找出匿名书写者,将三百多名官员收入锦衣卫,导致一些官员因中暑而死。刘瑾的做法令大学士李东阳十分愤怒,他极力劝说刘瑾释放百官,而刘瑾在得知匿名书之人是一太监所投放后,最终释放了百官。
俗话说,危险总是来自于内部,来自于同一阵营。刘瑾行事太过张扬跋扈,终于迎来了对手的报复。这一回,“八虎”之一的张永出手了,他将担任起除掉刘瑾的历史重任。
和刘瑾一样,张永也深受明武宗的信任。他十岁进宫,弘治九年调到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说起来,张永也算是老干部了。
但是,尽管张永和刘瑾同属一个阵营,但二人关系却是水火不容,他们敢在皇帝面前明目张胆的干架。为此,皇帝还亲自给他们调停过,但并没有起来实质性的作用。
正德五年(1510年)春,世居甘肃的安化王朱寘鐇以刘瑾乱政为名,举兵造反。于是朝廷派杨一清前往讨伐,同时又派宦官张永监军。
杨一清因在修筑边墙时被刘瑾以贪污边费的罪名送入大牢,遂与其结仇。但实际上,杨一清并非贪官,后来在李东阳等人的营救下,得以获释,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杨一清在得知张永与刘瑾之间存在矛盾时,他便决定借力打力,可以让张永出手除掉刘瑾。
杨一清建议张永趁进京奏捷的机会,揭露刘瑾的罪恶,力劝皇帝诛杀刘瑾,但张永不敢呀,蒋钦就是前车之鉴。
但最后在杨一清的鼓动下,张永以“献俘”的名义准备行动。就在此时,京城也传来刘瑾要在八月十五起事的消息。于是,张永在八月十一就向皇帝献俘,并呈上写有刘瑾不法十七事的奏疏。
对于刘瑾的不法十七事,明武宗倒没多在意,倒是刘瑾谋反给了他当头一击,听完张永的密奏,他说了句“刘瑾负我”,算是给刘瑾定下了谋反的罪名。
张永既然已奏密疏,他自然是不能等到八月十五的,万一没有发生谋反,他怎么收场呢?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又继续说了不少刘瑾坏话,以及分析了形势的紧迫性。
最后,皇帝终于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下令逮捕刘瑾。
但逮捕刘瑾只是胜利的一小步,只有诛杀了刘瑾,才是张永最后的胜利。于是,张永极力要求皇帝籍没刘瑾的家产。
刘瑾家一被抄,共财物令皇帝震惊,关键他还私藏刀、甲、弓弩,这下刘瑾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坐实了谋反的罪名。
最终刘瑾被凌迟处死。
不过,明朝并未因刘瑾被诛而变得多么晴朗,刘瑾死后,还有后来人。
小说红楼梦尤三姐是淫奔女?
看到这个问题想起之前有位作家评《金瓶梅》说:《金瓶梅》之悲苦,在于人人皆是无根之木,而这无根之木却又盛着最真的的心,丢也是丢不开的。
尤三姐与柳湘莲这一对,放在这也是贴切。尤三姐作为贾珍之妻尤氏继妹,与她并无十分亲的情谊,跟随寡母来到宁国府,说得好听是贾敬去世特请来帮忙打点,说得不好听便是寄人篱下投奔而来。无依无靠,因与姐姐尤二姐生得绝色,被贾珍、贾琏垂涎,连侄儿辈的贾蓉都敢肖想。
宁国府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前面焦大骂的:“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好女色不说还养男宠。不怪柳湘莲说宁国府真的是除了门口两只石狮子是干净的,其它的都不干净。
偏尤三姐不似尤二姐般软弱,性情奔放泼辣,敞着衣服同他们饮酒玩乐,倦透这种生活便破口大骂又叫他们不敢侵犯,与其说是淫乱,不如说是反叛。反叛旧社会、反叛黑暗、反叛封建。
尤三姐这个形象让我串起陈忠实在《白鹿原》里塑造的田小娥。虽然他们并不太一样,尤三姐更刚烈决绝,但面对无法抗拒的命运时,她们曾一样的挣扎过。田小娥的撒泼打浑委身不同的男人被逼迫因为她并没有挣扎出封建的那个怪圈,她想要的只是和黑娃平平淡淡的生活,以及被封建宗族认可。这样不彻底的反叛注定失败。
再看尤三姐她用出格的行为抗议混乱的社会,但她没法改变这个社会,她可以为了喜欢的人立马就变了,但这个世界的偏见改不了,到最后也只能选择自杀来忠于自己,自证清白,不被世界改变。
现实世界里看尤三姐柳湘莲好像是没有完美的结局,但我觉得他们两个这样的结局也不错。《红楼梦》以“情”贯穿始终,有情便是圆满,一个为情自杀,一个为情出家,他们也算是忠于自己,忠于对方。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兵变?
我们都知道明朝的戚家军打仗很猛,尤其是在收拾倭寇的事情上,一点儿也不含糊。一部《荡寇风云》,把戚家军简直奉若神明,毫不夸张地说,在明朝末年,戚家军绝对是整个东亚地区最强大的一支军队。
但是,明朝末年,戚家军居然发生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兵变。兵变的主要原因,竟然是为了讨薪!这可真是奇了怪了,难道明朝朝廷还能拖欠这帮军人的工资?一、《明神宗实录》中记载,戚家军要求双倍工资!戚继光所带领的戚家军,战斗力彪悍,彻底平定了倭寇对沿海地区的骚扰。在平定倭寇以后,戚继光的戚家军,一度被调往东北镇守边疆。当时嘉靖皇帝去世了,他儿子明穆宗上台以后,将心腹谭纶调到蓟辽。谭纶来了以后,发现被坑了,因为这里的边防军纪律松散,压根就不足以镇守边疆。因此在谭纶的建议下,戚继光的戚家军,从浙江调到了蓟辽,开始了戚家军镇守蓟辽的20年军旅生涯。这20年时间里,戚家军主要负责修筑长城,没有遇到什么大的战事。到了万历十年,戚继光的大靠山张居正去世了,这事儿对戚家军来说打击不小。因为张居正没多久就遭到了清算,而戚继光作为张居正的铁杆粉丝,自然也受到了牵连。戚继光果然被弹劾下台,没多久就病死了,但是戚家军依旧留在了蓟辽地区负责镇守边疆。万历二十年,日本枭雄丰臣秀吉,在统一日本以后,发动了入侵朝鲜的战争。大明朝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没理由不出手相助。因此万历派遣李如松带领大军前去支援朝鲜,其中戚家军将领吴惟忠、楼大有、胡大受等人,也带领戚家军前往朝鲜参战。这场战役大明朝算是惨胜,其中戚家军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了。可仅仅过了2年时间,戚家军就不安分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明神宗实录》中对此是这么记载的:已未,防海兵以要挟双粮鼓噪,蓟镇督、抚、道臣擒其倡乱者正法,余党尽驱南还,奏闻兵部覆请,报可。
啥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戚家军要求发双倍工资,否则就要发动兵变。因此蓟辽这边的官员,将其中带头的几个人给杀掉了,剩下闹事的人都给赶回了南方。带头其实远不止几个,所以说这场兵变中被杀的到底有多少人呢?亲自处理这件事的王保,在其传记中记载:鼓噪,挟增月饷,保诱令赴演武场,击之,杀数百人。
也就是说,这场兵变中,有数百名戚家军被诛杀。而按照朝鲜方面的记录来看,却有3000多人遭到屠戮。不管怎么说,都不是《明神宗实录》中的几个带头的人。如果戚家军坐地起价,真的在战争爆发前,向朝廷索要双倍工资,这的确非常过分了,战斗力再强也不能留着,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二、画大饼的人走了,合理诉求成了无理要求。明朝当时普通士兵的年薪是18两,但当时正值抗日援朝期间,丰臣秀吉的军队战斗力实在是太强了。而且这次出征是到国外去,肯定要求出差补贴。因此,当时的东征经略宋应昌拍着胸脯向出征的士兵们表示:你们放胆子去前线打仗,军饷方面,我给你们提高到年薪43两,打胜了,我们还有额外奖励。好家伙,这下不光戚家军兴奋了,当时所有参加东征的将士,全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没办法,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戚家军到了前线再次发挥了他们强悍的战斗力。可没多久,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变化。当时的兵部尚书石星主张议和,而宋应昌则主张留守备战。双方爆发矛盾后,宋应昌就被撤回来了。宋应昌走了不要紧,关键是当初他答应东征士兵的43两年薪,也跟着走了,这就有点儿扯皮了!甭说43两年薪了,由于万历年间连年征战,连最初的18两年薪,朝廷都出不起了!大家对明朝的兵制可能不太了解,当时明朝绝大多数地方所采取的,都是卫所制度,军户世世代代都是军人,他们有田产,类似于古代的屯田制度。所以一时半会儿,朝廷发不出钱来,这些军户还能靠当地的田产养活一大家子。可戚家军比较特殊,他们在北方没有田产,他们从浙江来到北方打仗,本身就有点儿雇佣兵的意思,完全是靠拿工资养活一大家子。如今朝廷不给发工资,北方士兵们大不了靠田产养活家里人,可南方来的戚家军,靠什么养活一大家子呢?房贷、车贷、孩子的补习费、老人的医疗费,这可都是巨额的开销啊!工资不给的情况下,奖金就更别提了,一根毛都没看到。因此,戚家军在这种情况下,发动兵变一点儿毛病都没有。三、这场兵变的处理结果,寒了浙江兵的心。万历二十三年,戚家军发动兵变,其实也没闹出什么大事儿,主要就是为了讨薪水,哪里还真的能造反啊!但是刚上台的蓟镇总兵王保是怎么处理这件事的呢?他把这帮戚家军诱骗到了校场之上,随后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好家伙,不给人家发工资也就算了,居然还要屠杀人家,还有天理吗?剩下没有被屠杀的戚家军,都被打发回了原籍,别提什么工资和奖金的事情了,说到底,朝廷这回是白嫖了,你们看着办吧!这事儿按道理影响不会小,毕竟戚家军战斗力强悍,又曾经为明朝立下过汗马功劳,在遭到不平等待遇的情况下,怎么可能不引起朝廷的重视呢?结果王保不仅没有被责罚,反而升官发财了。而万历和他的那个腐朽的朝廷,也选择性忽略了这件事,没有任何高层愿意为戚家军说一句好话。等于说,戚家军是被玩完了就扔了。总结:万历时期的兵变,其实并不少。其实从万历年间的兵变数量,我们就能看得出明朝当时已经岌岌可危了。万历十年爆发了杭州兵变,万历十一年又爆发了广东罗定兵变。万历十三年,爆发了四川建武兵变。万历十五年,又爆发了浔阳兵变,万历十六年则爆发了甘肃兵变。万历十七年爆发了云南永昌兵变。万历十九年则爆发了长安门兵变。所以说,万历二十三年的这次兵变,是众多兵变中的一个,而且属于合法讨薪的范畴,连正儿八经的兵变也谈不上。由此可见,明朝到了万历后期,吏治腐败,国库被掏空了,已经很难再维持正常运转了。只有另起炉灶,才能重新获得运转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