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去世,我国获诺贝尔奖提名的有谁?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诺贝尔奖吧。它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900年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于1901年首次颁发。
接下来我给大家说说在这百年时间内,我国(中国籍的人,包括港澳台地区)都有谁获得诺贝尔奖的提名,以及都有谁获得了诺贝尔奖,
1913年,辜鸿铭和泰戈尔一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35年,伍连德博士,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他是最早发展中国现代医学人之一,是我国现代医学先驱,如北京协和医院,北大人民医院,中华医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等等,都是他创建的。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准备把该奖颁给老舍,但因老舍逝世,未能授予。
1975年,林语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84年,艾青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87-1988连续两年,沈从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准备把该奖颁给他,但因其逝世,未能授予。
2000年,台湾作家李敖以小说《北京法源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00年起,王蒙先后七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01年,巴金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01年,台湾作家洛夫,凭借长诗《漂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15年,王安忆、北岛、张一一、方方、章诒和、阿来、贾平凹、苏童、阎连科、张悦然等10位作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10月11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提名。10月5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公布,因发现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目前我就知道这些人,大家有要补充的吗?欢迎来评!
中国有没有世界知名的大科学家?
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多半是出自于不自信,从小看到的数学和物理课本上全是外国人的名字,便以为中国人在智力比不过外国人。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我们在课本上接触的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大多数是在几百年前发明的,那个时候中国还是明朝清朝,闭关锁国科技落后自有其原因。但是在当代社会其实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华人科学家群体在国际学术界的声音越来越响亮,预计几十年后,会有一大批杰出的中国科学家闪亮在国际舞台,这点民族自信还是应该有的。
那么我就来列举一些现代数学和物理领域有哪些称得上世界知名的华人科学家。要谈世界知名,首先应该界定一下什么样才能被称为世界知名,最简单的衡量标准就是所谓的最高奖获得者。物理学界的最高奖自不必说,就是诺贝尔奖。那么就必须要提到杨振宁和李政道。很多人只是知道他们是历史上第一第二个获诺贝尔奖的华人,但事实上,他们比你从网络和电视上所知道的要厉害得多。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奖时年龄都是30多岁,是历史上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李政道甚至时年只有31岁),这就是说,即使是在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个星光熠熠的群体中,他们也是佼佼者。而杨振宁除了获诺贝尔奖的弱作用与称不守恒理论之外,还提出了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是现代理论物理学界的基石,已被写进标准的教科书中。甚至有人认为杨振宁是历史上排名前十的物理学家。上图便是国外物理教科书的目录,其中的Yong指的就是杨振宁。
下面再说数学奖,数学界的最高奖是菲尔兹奖,但是菲尔兹奖只颁发给40岁以下的人。除此之外,还有沃尔夫奖。这两大奖项就是数学界公认的最顶级的奖项。除此之外还有,阿贝尔奖,克拉福德奖,陈省身奖也号称数学界的最高奖,等等,发现中国人的名字了是不是!
陈省身(Shiing Shen Chern,1911-2004),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其在数学界的历史地位当属华人第一。陈省身被誉为“现代微分几何之父”,他的工作改变了20世纪微分几何的全貌。以自己的名字命名数学界最高奖应该是够霸气的吧。甚至杨振宁曾写诗称赞“千古寸心事,欧高黎嘉陈”,意思是陈省身的贡献可以与欧拉,高斯,黎曼,嘉当相提并论,虽然这是中国人的自夸,但陈省身的地位可见一斑。
陈省身的学生丘成桐(Shing-Tung Yau),历史地位可以排到华人第二。但他所取得的成就从某种意义上讲超过了陈省身,他将数学界的三大奖,菲尔兹奖,沃尔夫奖和克拉福德奖全部收入囊中,从世界范围来看,也只有两个人做到这一点。
丘成桐长期担任世界排名第一的数学研究机构——哈佛大学数学系的主任,被《纽约时报》称为“数学界的国王”。每年的华人数学家大会,全世界华人最顶尖的数学家汇聚一堂,但其实质就是丘成桐的徒弟大聚会。他的卡拉比-丘流形理论,还是现代物理弦理论的基础。
上面三个人可以说是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最闪耀的三颗星星,除此之外还有,
钟开莱(Kai Lai Chung,1917-2009),许宝騄的学生,斯坦福大学数学系主任,美国概率论学界的学术领袖,被誉为20世纪后半叶的“概率论教父”。
林家翘(Chia-Chiao Lin,1916-2013),应用数学家,力学,应用数学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的国际权威,麻省理工学院第一位华人教授。清华大学曾为吸引海外人才在校园内修建了三座“大师别墅”,赠予清华大学认为在世界范围内堪称学术大师的人居住,其中两座给了杨振宁和李政道,剩下一座便是给了林家翘。
上面列举的这些人都足以堪称世界知名,另外还有很多非常有成就的华人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除了人人都知道的华罗庚和陈景润以外,还有例如吴文俊,田刚,张益唐,谷超豪,苏步青,柯召,冯康等等。
中国人在智力上绝不比西方人差,同时,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未必像人们口诛笔伐的那样一无是处,尤其是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与科研环境的改善,相信30年之后将是中国诺贝尔奖大爆发的年代。
邵逸夫什么时候死的?
香港娱乐大亨邵逸夫2014年1月7日6时55分在家中去世,享年107岁。
邵逸夫亲手打造的邵氏和无线两个影视王国冠绝亚洲,培育了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他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多亿港元,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医院遍布中国各个城市。回顾“娱乐之王”邵逸夫的传奇一生,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2019年1月7日邵逸夫先生逝世五周年?
邵逸夫,香港电影大王、邵氏影业的创始人。因其在家中排行老六,被尊称“六叔”。他在香港成立电影公司,拍摄超过千余部华语电影。大名鼎鼎的TVB就出自邵氏旗下。提到邵逸夫,大家想到更多的是他在教育方面做出的贡献,首当其中的就是逸夫楼。从上世纪80年代的第一座逸夫楼开始。六叔开启了他的捐助模式。据相关介绍,邵逸夫捐助内地教育事业总金额将近30亿元,受惠教育机构达到4000余所。逸夫楼在中国大学中往往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上过大学的莘莘学子来说,他们对逸夫楼也有着特别的情结。
张爱玲晚年贫困潦倒吗?
在张爱玲生命的最后十几年中,她经历了数次搬家,其原因:一是为了避开人,二是为了避开虫,晚年的张爱玲过得是离群索居的生活。
她的好友、建筑师林式同,是最后与她联系较为频繁的友人。1992年2月17日,林式同收到一封信,信内是张爱玲的遗嘱。主要有这么几条:
第一,死后马上火葬,不要人看到遗体;
第二,不举行任何葬礼仪式;
第三,骨灰撒向空旷无人处;
第四,遗物全部寄给宋淇先生
1995年9月8日中午时分,林式同接到电话,张爱玲房东的女儿通知他说,张爱玲已经去世了。林式同赶到后,看到这样的场景:
房间里的日光灯还亮着,张爱玲躺在房间里唯一的一张行军床上,身下是蓝灰色的毯子,身上没有盖物,头朝着房门,脸向外,眼和嘴都闭着,头发很短,手和腿自然平放。
各种重要的证件和重要信件都已装入一个手提包,并放在了桌上,这是她死前就整理好的。房间里很凌乱,地上随意地放置着纸袋,报纸和杂志,也没有写字台,一叠纸盒堆起来就是她的书桌。墙上没有任何装饰,浴室里到处是一次性纸巾,厨房里也多是一次性的餐具。
张爱玲的遗物很少,她租有一个小仓库,里面放了自己的英文著作、打字手稿等,按照张爱玲的遗嘱,林式同将这些物品都寄给了她在香港的好友宋淇。
2013年,夏志清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在台湾出版后,一些媒体对张爱玲的晚年生活用了这些描述:“生活拮据”、“生活狼狈不堪”、“像狗一样工作”。
我们再结合张爱玲死时的悲凉,也会得出一样的看法。但是宋淇之子宋以朗却披露,张爱玲去世时,在她的银行里有两万八千多美元。而且在旷文美的遗物中还发现,张爱玲存放在宋家的钱有三十二万美金。
这么说来,张爱玲的晚年又并不像媒体所描述的那么不堪。但根据林式同的描述,张爱玲为何晚年又呈现出那样的一种孤独悲凉的景象呢?恐怕这与她的第二段婚姻,和移居美国后不景气的事业有很大的关系。
张爱玲有句名言“出名要趁早”,她也的确做到了。23岁便写出了《倾城之恋》,一震文坛。在经历了与第一任丈夫胡兰成的情感纠葛之后,年近三十的张爱玲沉寂了一段时间。
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为有“文化汉奸”的嫌疑,张爱玲的卖文生涯也受到了影响。再加之感情上的创伤,从1945年8月到1947年4月,正处于创作高峰的张爱玲突然从文坛消失,在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没有发表一行字。
1952年,张爱玲出走香港,三年后移居美国纽约。1956年,她便遇到了美国作家费迪南·赖雅。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确立的,在赖雅5月12日的日记中作为了这样的描述:“去房中有同房之好”。
5月14日,赖雅与张爱玲分别于车站,张爱玲向他倾吐了自己的感情,并谈到了她在美国所面临的困境。当时生活拮据的张爱玲还送了赖雅一些小礼物,而赖雅对此并没有回应,没有给张爱玲任何的承诺。
他们关系的转折在于一封信,7月5日,赖雅接到一封张爱玲的来信,说她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不管是出于何种心态,他当天便写信向张爱玲求婚了。二人见面后,决定结婚,但孩子不要了。
可以看出,在二人的关系中,张爱玲属于主动的一方,两人满打满算,从相识到结婚也不过半年时间,此时张爱玲36岁,赖雅六十多岁,两人在年龄上差了30岁。
由此,我们还看出,张爱玲的两次婚姻还有些相似:都是由相识相爱到很快与对方结婚;对方都是与她性格相反类型的人,“聪明”而富有才气,同时在年龄上又大出她很多。
张爱玲迅速走进婚姻的重要原因,很可能来自于对安全感的需求。婚姻对于她的意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她带来一份现世的安稳,而她中意比她大出好多的男人,似乎同她有意无意地希望处于被保护的地位有关。
然而第二段婚姻也没有比第一段好到哪里去,尽管赖雅曾在文坛风靡一时,但毕竟属于过气的作家,再加之身体健康问题,在经济上并不能给张爱玲带来多大的帮助。而张爱玲在那块无亲无故的美国大陆上,事业的发展也很受限。两人日后在生活上的拮据似乎已经是注定的。
赖雅看上去高大健壮,但身体状况很糟糕。婚后两个月,赖雅便中风。事实上,在1943年就有过轻度中风,1954年63岁时又一次轻度中风而住进医院。这次再度中风,已是第三次,他变得非常虚弱,甚至他自己也怀疑命将休矣。
赖雅的固定收入是每月养老金五十美元,此外还有一点可怜的版税。在他们结婚的时候,赖雅便表示过,日后在家庭收入方面恐怕他是无能为力的。
赖雅的病无疑给张爱玲在美国的生活投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她除了要面对经济上的窘迫,还要承担照顾赖雅的责任,这对她来说多少在精神上是一种打击。
到了美国后的张爱玲,依旧笔耕不辍,大概她也有一个美国梦,她希望自己能在美国文坛立足,延续在中国大地上的辉煌,但在美国那片土地上要闯出一片天地,谈何容易呢!
自她出道以来,她在出版上还没有遇到过什么真正的障碍,一开始在美国似乎也还顺利。她的英文小说《秧歌》很顺利出版,并得到美国书评家的好评。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觉,出版商、书评家看重的并不是小说艺术,而是这本小说的内容。
当她拿出第二本小说《粉泪》时,他们便拒绝了,而《粉类》却是张爱玲到美国后最重要的工作,为此她生了一场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才缓过来。
远在异国他乡的张爱玲,在人生失意时却得到了远在香港的友人宋淇的帮助。宋淇在电影公司任职,他向公司推荐了张爱玲,而张对于编剧一职也颇在行,由她编剧的几部片子在香港也很叫座。她的稿酬曾一度排在了最高位,每个剧本高达八百至一千美元,这也成为她当时生活的主要收入。
除此之外,她还得到了母亲留给她的一点“遗产”。黄逸梵在40年代旅居海外,最后定居伦敦,主要靠变卖从中国带出的几箱古董度日。1957年,她病逝后,剩下最后一箱的“遗产”留给了张爱玲。
这笔“遗产”对于在美国生活并不宽裕的张爱玲来说,不啻于天上掉下的馅饼,他们时常变卖一些古董以贴补家用。
电影剧本并不能实现她在美国立足的天才梦,但为了生计,她只能勉强为之。有时候为了赶工,半个月内就可以完成一个剧本。她始终没有放弃英文写作,但令她失望的是,截止到1961年的港台之行前,她到美国后的六年间英文作品无一出版。
在美国事业上的失意,同时与一个病人长久生活在一起的压抑感,使她萌生了想做一次远东之行的想法。1961年,她向赖雅提出了这个想法,理由是要到东方去搜集英文小说《少帅》的资料。
此外,为改善他们的经济状况,她也觉得有必要到香港去寻找更多的机会。赖雅虽极不情愿,但面对经济上的窘迫,也只好同意。
张爱玲对她的东方之行充满期待,此行目的有二,一是将她钟爱的《红楼梦》改编为一部上下集的电影,这对她来说既富有刺激又具有挑战。二是她希望能到到更多关于张学良的资料,最好能和他本人见上一面。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她的希望落空了,充满希望的东方之行最后成了一次伤心之旅。第一站到达台北后,为了弄明白很多西安事变的细节,她想能见到小说的原型主人公张学良,但这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的。
之后在香港也并不顺利,1961年11月,张爱玲到了香港,这是她第三次来香港,也是最后一次到华人世界。《红楼梦》的剧本也不顺利,随着香港电影的商业化,电影公司编剧并不重视,一切都是老板和导演说了算,而他们更注重市杨需求,而不是文学艺术。
电影公司想要的是一部满足少男少女口味的言情戏,如果要张爱玲把她钟爱的《红楼梦》改得面目全非,这在于她是做不到的事情,以致于这个剧本一直在修改,始终没有通过。
另一方面,赖雅的身体状况也极度恶化,在她出行期间再次中风。眼见得在香港也不可能有所作为,干脆又返回了美国。据郑树森教授的推测,张爱玲在60年代前中期写了很多电影剧本,其中不乏一些套路式的泛泛之作。这可能与当时赖雅的体衰多病,家中经济拮据有很大关系。
事实上,到了60年代中期,赖雅已经瘫痪在床,完全丧失了生活自理能力,这对张爱玲生活和精神上都是相当沉重的负担,张的写作也受到很大的干扰。
1964年,宋淇所从事的电影公司突然遭遇变故,宋淇决定离开这家公司,这也就意味着断了张爱玲输送剧本的财路,失去主要的收入来源,张爱玲一度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
她不甘就此认命,她一直觉得写作就是她的宿命。于是她向迈阿密大学申请做驻校作家,以便摆脱眼下的困境。但赖雅的照顾就成了问题,去了没多久就又回到了赖雅的身边,随后去了麻州康桥的雷克德里芙大学。
1967年10月8日,赖雅走到了生命的终点。这一年,她四十七岁,照理仍有婚姻的机会,但从此之后,她选择了独身。
张爱玲的两次婚姻带给她的痛苦大于幸福,磨难多于快乐。第一次可以说是“人祸”,第二次则可以称之为“天灾”了。张家三代,从张爱玲的祖母到她母亲,再到她本人在婚姻上都是不幸的,唯一值得安慰的是,出了一个著名的女作家。
1968年,张爱玲热在港台兴起,到80年代,她在大陆也被人们重新发现,并且很快拥有了大批的读者,甚至包括学术界也在尝试给她作文学史上的评价。
但是此时的她已经习惯了孤独,对于名声,对于尘世的一切都已感到淡漠。正如她当年写下的“在没有人与人交结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当年她在上海大红大紫,拥有着显赫的名声、炫人的奇装,那时的她几乎可与电影明星比风头。与当年的上海相比,后半生在美国的生活的确显得悲凉和孤寂。
张爱玲承受过灿烂的喧闹,也品味过极度的孤独。后半生的她,没有向世人大肆挥霍她年轻时创下的名号,而是自觉的选择了一种冷清。
自从1972年定居洛杉矶后,她便断绝了与人的接触,开始了真正自我封闭的生活。并且为了摆脱蚤子的骚扰,不断的搬家,在此期间才结识了文学圈外的友人林式同。
林式同深得张爱玲的信任,在92年写下遗嘱,并指定林做她的遗嘱执行人。在立遗嘱之前,张爱玲已开始她个人的“善后”工作,她对自己的旧作逐一做了认真的校订,交给了皇冠出版社。
1995年9月初,她意识到自己不久于人世,于是将重要的证件放进手提袋里,留在最易被 发现的地方,此后,便静待死亡的来临。
没有人知道她是何时离开的,数日后,她的遗体才被发现。9月30日,林式同将她的骨灰携至上海,撒入了大海。
综上,简短回顾了张爱玲赴美后的生活和工作,也的确发现她在美国的日子并不如意,的确有那么几分凄凉,与奔波的普通人无异。但随着港台和大陆张爱玲热的重燃,晚年的她应该不会受制于经济,只是她选择了一种孤独自闭的生活方式,再加之年老体弱独自一人,在外人眼里看来,难免显得更加苍凉。但话又说回来,世间几人能像她一样,对生命如此的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