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无双4四大猛人,明末十大猛人?
No.01孙承宗宁锦防线,许多后金军听到这个名字都会不寒而栗。它的缔造者,朱常洛、朱由校的老师,培养袁崇焕的人——孙承宗。
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北直隶保定高阳人。杰出的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天启五年(1625)夏,孙承宗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关锦防线。他还培养人才,袁崇焕、祖大寿、吴襄、满贵都是他一手培养起来的。崇祯十一年(1638),后金兵围攻高阳,孙承宗英勇就义。 No.02袁崇焕袁崇焕(1584-1630),字元素。
天启六年(1626年),宁远。宁前道袁崇焕,带领满贵、祖大寿坚守孤城。他们没有国家支持,没有丰厚的奖赏,没有获得的头衔(至少当时没有)。他们留下了努尔哈赤先生的老命。宁远大捷。
几年后,皇太极来领部队共打锦州,赵率教继续打炮,迫使后金军攻击宁远。关宁铁骑和赵率教两面夹击,后金军伤亡惨重。宁锦大捷。
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杀死,死因众说纷纭。见问题。 No.03杨嗣昌杨嗣昌(1588-1641),字文弱。
在父亲杨鹤把十万崇祯的私房钱挥之一去,杨嗣昌想代替父亲顶罪,虽然未果,但铸成了让崇祯信任的基础。
崇祯十年,他就任兵部尚书,制定了一个“十面埋伏”的计划,虽然当时没人相信,但几年后面对被抓住的高迎祥,只剩18人的李自成,还有束手就擒的张献忠,皇帝对他信任有嘉。
崇祯十四年,杨嗣昌在追击张献忠时,重病而亡,时年53岁。No.04孙传庭孙传庭,字伯雅。
崇祯十五年,子午谷。孙传庭带着他在陕西榆林招的秦兵面对带着全部家当的高迎祥,这距离孙传庭上岗有四月。秦兵很特殊(详见问题),几乎全歼高迎祥,高迎祥被杀。一年后,他又把李自成等18人逼进了山沟。起义军彻底消停。很多人不知道,孙传庭是个文官。传庭死而明亡!事实也正是如此。
十六年,明军没有战斗力。李自成从深山中走出,孙传庭战死。几个月后,坚持不下去的崇祯自杀。No.05卢象升卢象升,字建斗。
天雄军!这个名字是起义军的噩梦。天雄军像湘军一样,人人都有关系,向膏药一样贴在农民军的身上,死缠烂打。崇祯二年,金军兵临北京城下,卢象升在没有人要求的情况下,招了几万人到了北京,但庆幸的是,没有打仗。直着说吧,他有一个外号,叫卢阎王。知道他的厉害了吧。
崇祯十一年,清军又来找麻烦。卢象升发动夜袭,在太监高起潜的无私帮助下,他失败了。年末与清军奋战而亡,时年才三十九岁。No.06曹文诏曹文诏,山西大同人。
在左良玉、卢象升之前,最能打的不是洪承畴,而是曹文诏。
在面对早期农民起义,什么王嘉胤呀都是曹文诏和洪承畴联合干掉的。到后面由打击起义军,防守山海关。崇祯对他极为信任。1635年,曹文诏追击李自成,中伏,正要逃走,旁边有一个小兵喊“将军就我!”(臭嘴)被叛军听见(听力很好),让大家围杀曹文诏。曹文诏杀了几个人后,拔剑自刎。 No.07洪承畴洪承畴(1593~1665年),字彦演,号亨九。先仕明于松山之败后降清,是明末叛臣之一。他在崇祯年间无论何时当为第一名将,崇祯四年的叛乱平定主要靠他,其次才是曹文诏。中间他所在的地方流贼不敢踏进一步,所以几年来平安无事,把重担都落到了陈奇瑜、卢象升身上。直到卢、杨、曹都死光了,在决定明朝命运的松山一战时,朝廷把所有兵力交给了他,他由于粮道被断,被皇太极围住,之后突围时部下心不齐,导致被俘,之后投降。 No.08左良玉左良玉在长时间很长,袁督师死了,他没死,杨嗣昌死了,他没死,直到史可法,南明亡了,他才谢幕。
左良玉(1599~1645) 明末大将。字昆山。他和曹文诏还有洪承筹一直把起义军打得够呛,尤其是张献忠。然后因为轻敌而大败,被撤职。崇祯十三年,杨嗣昌重用他,但他在追打张献忠时出工不出力,又被削去官职。南明时他再度出山,1645年,南明灭亡,他在安庆病逝。No.09祖大寿是的,没错,祖大寿。
这个为明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
袁崇焕手下最亲近最忠诚的将领,他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驻守的地方,辽东。
四年时,祖大寿在盖大凌河(地名)城墙的时候遭到皇太极攻击。弹尽粮绝,假降,回来之后继续守卫边疆,当然让皇帝不起疑心还得靠上司的老师——孙承宗。
最后,十四年时,驻守锦州被围,之后我们很熟悉,洪承畴兵败,投降,祖大寿弹尽粮绝,投降。No.10赵率教赵率教(1569—1629),字希龙,号明善,明末将领。
说来惭愧,赵率教预见孙承宗和袁崇焕之前,只是一个逃兵。像于谦的好友/敌人石亨一样。直到被孙承宗救下刑场。当然赵率教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是天启末年的那次宁锦大捷。锦州守将赵率教在合适的时间做了合适的事情,皇太极在面前,用大炮,皇太极去了宁远,就在屁股后面踹一脚。
崇祯二年的那次北京保卫战,在遵化英勇牺牲。在我看来,他比袁崇焕幸运,至少他是战死的。
革命军与两位大将发生冲突的结果是什么?
诚邀!海贼王最新的925话中,革命军萨博和三位军队长潜入圣地玛丽乔亚,目的应该是收集情报,只是遇到了暴君熊,暴君熊也是革命军干部,萨博看到暴君熊这么惨,满身都是血,暴君熊原来是七武海,现在成为天龙人的无敌奴隶,真的令人惊讶,因此萨博心中的怒火就遮不住了!萨博本想冲上去救出暴君熊,只是被军队长阻止了!
萨博也与三位军队长商量过了,本来军队长不赞成救出暴君熊的,暴君熊是革命军征服世界的牺牲品,但是萨博对于自己的同伴不能见死不救,他一定要救出暴君熊,暴君熊对路飞的关照还不少,因此,他们四人,也同意救出暴君熊,革命军与两位海军大将发生了冲突,最终的结果会怎样?革命军会救出暴君熊吗?
革命军可能会全军覆没革命军只有四个人潜入了圣地玛丽乔亚,他们本来是刺探情报的,没有打算与海军大将发生冲突,革命军这次行动,完全暴露了自己,他们也不得不与海军大将进行交战。当时在玛丽乔亚里有海军大将藤虎绿牛,两位海军大将对战四个革命军干部,萨博他们也是非常危险的,不成功便成仁,不能救出暴君熊,他们可能面临全军覆没的可能,两位海军大将,他们四人也不可能战胜,只能勉强撑一下,最后也会败下了。
藤虎可能没有动手,只是大将绿牛出手海军大将藤虎与萨博也有交手,他们两人在德雷斯罗萨岛上有过交手了,他们两人都没有出全力,装装样子而已!而藤虎又被赤犬排斥,藤虎这次回到圣地玛丽乔亚,他还真的不容易,又面临了赤犬的压力,藤虎此行的目的是通过世界会议废除王下七武海制度,可能藤虎不会出手,在旁边看戏,只有绿牛出手,革命军四打一,胜算还是非常大的。
革命军龙带领援军来到圣地玛丽乔亚革命军已经要和天龙人宣战了!萨博等人进入玛丽乔亚,也就是要向天龙人宣战的,他们这次人数只有四人,而革命军首领龙可能带领革命增援萨博等人,不然萨博和军队长很难打败两位海军大将呀,还可能会损失惨重,因此,革命军首领龙很可能出现在玛丽乔亚,这样对战两位海军大将,完全没有任何问题了!龙对付一个海军大将,没有压力了!
昆仑决2020诸神之战世界前十有哪些人?
根据昆仑决2020诸神之战的比赛结果,世界前十的选手如下(按照排名先后):1. 老实人柴启东(中国)2. 维克托·高亚(俄罗斯)3. 老实人巴特勒(美国)4. 阿德里安·霍德吉(荷兰)5. 老实人林海峰(中国)6. 阿米尔·阿里亚尼(伊朗)7. 老实人陈祺行(中国)8. 雷维·安瓦尔(荷兰)9. 老实人朱家豪(中国)10. 赫尔曼·吕尔(荷兰)这是截至2020年昆仑决诸神之战世界前十的选手名单。但请注意,这个名单可能会因为比赛结果的更新而有所变动。
为什么刘邦不敢废太子了?
“商山四皓”,指的是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甪里先生四人,他们皆是秦朝名士,学富五车,德行高尚,为时人所称。
“商山四皓”的事迹散见于《史记》、《汉书》、《高士传》等典籍中。他们自身较高的素、不与暴秦合作的气节、传奇色彩的经历,都给后世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曹植写过一首《商山四皓赞》来赞扬四位老人:“嗟尔四皓,避秦 隐形。刘项之争,养志弗营。不应朝聘,保节全贞。 应命太子,汉嗣以宁”,这也证明西汉之后,“商山四皓”就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与传诵。一、四皓为什么隐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死于东巡途中,赵高等人矫诏赐死公子扶苏,扶秦二世登基称帝。秦二世登基后,建阿房宫,用严刑峻法对待人民,赋敛无度,奸伪并起,天下英雄纷纷举起造反的旗帜。四皓认为秦朝大厦将倾,不忍目睹苍生之祸,遂归隐于秦岭商洛山中,以待天 下之定 。他们在商洛山采灵芝、松子为食,常吟唱紫芝歌曰: “莫莫高山,深谷逶迤。烨烨紫芝,可以疗饥。唐虞世远,吾将安归? 驷马高盖,其忧甚大;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世人都被四人高洁的品行感动,称他们为“天下名士”。
商山四皓隐居时条件非常艰苦,他们住岩穴,食野菜,但四人用不忘心忧天下。他们隐居的很大一个原因是不忍看到秦末文化的浩劫。秦始皇三十四年,丞相李斯“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 者弃市”。除了法家、医药、卜筮和农林书籍外,其他各家的书籍一律被焚烧。
秦朝建立以后,秦始皇继以严厉的军事手段镇压和打击原六国地区的反抗者,设置郡县全面替代战国时期的分封制,车同轨。书同文,又徙天下豪富於咸阳十二万户。秦朝法令繁苛,暴政如虎,焚书坑儒,滥使淫刑。很多儒生不愿为秦效力,纷纷逃离咸阳,四皓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离开咸阳,去商山隐居的。
二、四皓为什么拒绝刘邦邀请秦朝时,商山四皓的归隐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并非内心真正追求田园生活。所以四皓隐居有一个目的,就是“以待天下之定也”。如果河清海晏,四皓并不是没有再出山的可能。然而汉朝建立后,四皓却拒绝了刘邦的征聘,“征之不至,乃深自匿终南山。”这是为什么呢?《史记》上说:“四人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也就是说,第一个原因是四皓此时年事已高,二是他们都不太喜欢刘邦的为人,但这只是四人隐匿不出的借口而已。
刘邦征召四皓时,他们确实年事已高,刘邦向来也有些粗鲁,但这些并非四皓拒绝出山的主要原因。事实上刘邦只是不待见腐儒,对老人还是比较尊敬的。如果他们坚决不出山,何以吕后去请他们辅佐太子时,他们就愿意出山了呢?这是因为吕后接受了张良的计策,主动诚恳地邀请他们,“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符合商山四皓高士的身份,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罢了。所以四皓才会接受吕后的邀请。 而刘邦只是发出一道征召令,并没有摸清四皓的心理,所以才会遭到拒绝。
吕后请四皓,目的是为了太子刘盈的地位。刘盈向来仁弱,刘邦并不喜欢这个儿子,“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吕后便要张良想办法,张良便推荐了商山四皓。四皓到长安后,正好遇到九江王英布造反,刘邦打算派太子刘盈领兵平叛。四皓认为,“太子将兵,有功则位不益太子;无功还,则从此受祸矣。今戚夫人日夜待御,赵王如意常抱居前,上曰‘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明乎其代太子位必矣”。他们建议太子不要领兵在外,刘邦虽然应允,但对太子更加讨厌了。在这种情况下,四皓只好亲自出面,力挺太子。
(刘邦)
当刘邦在朝宴上见到太子刘盈身后的四个老头时,大惊说道:“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 从吾儿游乎?”四皓回答:“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刘邦见大势已去,只好对戚夫人说:“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三、四皓为什么要出山嫡长子继承制是我国古代一项非常重要的宗法制度,这个制度确立了王位继承的原则,避免了许多法律、政治问题,对于厘清封建国家的权力分配等一系列涉及儒家伦理纲常的问题,都有重要的原则性意义。所以,太子的废立关乎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以及宗社的延祚。
刘邦想废太子刘盈另立赵王如意,只不过出于个人之喜好。这样做必然会导致政局的变动甚至混乱,由此带来的危局是难以预料的。在废立太子这种根本问题上,四皓这才“不忍宗社大计摇于衽席之私情,偕入汉庭,一言悟主,国本以定”。
汉朝建立后,面临的局势还是比较严峻的。在功臣问题、诸侯王问题、社会流民问题、恢复生产秩序问题和建立新制度问题上,都面临考验。在这些问题中,太子的废立是最根本也最敏感的问题,一旦处理不好,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四皓置个人名利于不顾,挺身而出,这是一种“至公于万民”的博大胸怀。
四、四皓在太子之争中的作用四皓的出山,使刘邦打消了改立赵王如意的念头。四皓之所以出山辅佐太子,是因为对太子性格、为人的认可。而赵王如意和刘邦很相像,如果他继承大统,与四皓所希望看到的君王形象并不一致。
“立嫡不立庶”是封建社会立储的惯例,有利于社稷的安稳。因为废长立幼造成的政局动荡的教训很多,西周末年的褒姒之乱、晋国的骊姬之乱、秦二世谋害扶苏导致秦朝的亡国,都是前车之鉴。刘邦改立太子的打算,赞同的大臣很少,周昌甚至公开说:“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太子刘盈)
汉朝初年,社会刚经历秦末大乱,百废待兴,人心未稳,保持社稷的稳定无疑是汉朝统治者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如果因太子问题引起纷争,后果不堪设想。在太子一事上,四皓确实起到了“安刘” 的作用同,所以后世称赞他们:“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
五、四皓隐居的意义四皓的隐居——复出——再隐,代表的是儒士抗争的精神。 四皓在直面刘邦时,能说出“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 ,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这样的话,当面指出他们的隐居是因为刘邦的轻侮,他们的复出是太子“恭敬爱士”,体现了儒家的大无畏精神。
四皓是大儒而非腐儒,是真正的知识分子是。他们知识渊博又能融会贯通,表现出了极高的政治智慧。四皓预见到废立太子必定引起混乱,不惧危险、不怕误解,正气凛然,显示了儒者的担当,他们是我国儒道融合的先行者。 他们用自己的行为,向世人证明了儒家的处世哲学。
孔子说过:“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四皓正是这样的人。他们在秦末暴政时,“乱邦不居”,用隐居的方式,守住他们的“道”;汉朝建立后,他们不赞同刘邦的为人,坚持 “无道则隐”,拒绝刘邦的征召。四皓的作为完全是“合乎中庸”,符合孔子的一贯作风。四皓的行为正是道家哲学中的“不争”和儒家的“道”的有机结合,他们是两种哲学思想融合为一体的实践者。
六、商山四皓代表的隐逸文化隐逸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还是一种处世哲学。四皓隐居商山,“鸿冥凤栖,采芝考槃”,留下了千古名篇《采芝歌》,留下了扶保太子、稳定汉王朝江山的功绩和美谈。围绕着四皓的事迹,历代文人创作了大量文学作品,使四皓的隐逸文化不断放大,使隐逸行为有了文化特征。
四皓的“隐居—出山—复隐”展现了古代文人君子心系天下、淡泊名利的大智慧和大志向。 四皓代表的隐逸文化使得历史上无数知识分子去争相学习。 张良、王嘉、卢藏用、王重阳都曾步四皓的后尘,形成了代代传承的中国隐士文化。
四皓隐居商山,是因为他们作为知识分子,在秦末乱世没有施展才能的渠道。他们只能退而求其次,去寻求一块能够安身立命之处, 以待时机。当机会出现时,这些知识分子便会显示出他们的担当。四皓并不是单纯的为太子刘盈出山,他们只是为了身上知识分子的责任,为了天下不再陷入纷争。所以当问题解决后,他们再次回到商山,为后人留下了正直的四皓、智慧的四皓、敢于担当的四皓。四皓身上的品质,正是中国知识分子最高品质的体现。
隋唐薛葵说岳明英烈等等里面都有四猛八大锤?
要说对“四猛八大锤”这个团队影响最深的,我个人对隋唐的四猛印象最深,毕竟书读过,电视剧也看过,尤其是李元霸、裴元庆两位,少年英雄,天生神力,让人不印象深刻都不行。
一般而言,所谓八大锤是指四人,一人双锤,锤色及武力则以金银铜铁四种来划分,下面我们来看看,问题所问小说中都有哪些“四猛八大锤”的组合,而其中最厉害的又是哪一组呢?
隋唐八大锤:李元霸、裴元庆、秦用、梁师泰
关于李元霸的本事,我想大概不用多说了,隋唐十八条好汉之首,乃天上金翅大鹏雕下凡,出场时不过十几岁,长得面黄肌瘦,形如枯鬼,手中两支擂鼓瓮金锤重达八百斤,曾以一人之力大战十八路反王,匹马双锤将近两百万人马杀得只剩下六十五万,紫金山威慑诸王,令其俯首称臣。
而在隋唐之中,用锤高手除了李元霸之外,排第二的莫过于出场时十二岁的裴元庆,八棱梅花亮银锤重达六百斤,曾硬接李元霸三锤不败,多次以手中银锤打败瓦岗众人,投降瓦岗后又击退武力在其之上的宇文成都,以及隋朝靠山王杨林,但性格冲动,有勇无谋,在各版本中都是死在别人的计谋之下。
黄铜倭瓜锤秦用,乃隋朝第十六位好汉秦琼的义子,武力更在其父之上,瓦关口一战,与同样使用大锤的突厥大都督红海大战,最后以飞锤将其杀死,而在之前,红海还打败了秦琼,后世一些评书中更是把秦用的武力无限拔高,甚至连第一好汉的李元霸也未必是他的对手。
挂锤庄庄主梁师泰,手中两支镔铁轧油锤重一百六十斤,曾一锤就击败隋唐第十八好汉单雄信,但被紧接而来的李元霸打败,做了他的开路先锋,在天昌关败于第六好汉伍天锡之手,被其活撕而死,《说唐》中没有将其排入十八好汉之中,但后世评书则将梁师泰评为第十五好汉,这也算对得起他一锤败雄信的战绩了。
反唐八大锤:薛葵、白文豹、赵武、殷楚鸦
乌金锤薛葵,乃两辽王薛丁山之孙,双孝王薛刚之子,上界铁石星官下界,形体削瘦却力大无穷,相助其父薛刚反对武氏暴政,拥立庐陵王李显夺回天下,曾在两日之间连破敌军关隘五十三处,被封为赵王,这是很明显地和要西府赵王李元霸相比了,锤到之处,对手不是头被打掉,就是被打成肉泥。
银锤白文豹,乃薛刚手下天保大将军,本是武则天干儿子,曾与薛葵单挑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后来投奔了薛刚,与其结拜为兄弟,共保庐陵王李显,但薛刚之弟保的却是相王李旦,皇家兄弟之争也使得薛刚薛强兄弟反目,薛强儿子薛平半路截杀李显,与白文豹大战五十余回合,最后薛平以一招“回马刀”将其斩首。
铜锤赵武,秦文的结拜兄弟,因为武全忠垂涎秦文之妻,陷害秦文入狱,要秦氏嫁给他才准放人,赵武前来祝寿时听说此事,怒从心头起,替代秦氏坐上花轿,要胁迫武全忠放了秦文,在到武家之后,露出身份,被武家家丁围攻,赵武取出双锤大杀四方,杀得武府血流成河,后与秦文一起起兵反武。
铁锤殷楚鸦,八大锤中唯一的女性,玉津关守将殷友之女,唐朝成国公殷开山之后,阔嘴金睛,相貌丑陋,力能拔山,赵武带兵来到玉津关下,与殷楚鸦一见如故,两人大战一百回合,两人情愫暗生,殷友本就有背武归唐之心,于是为殷楚鸦求婚赵武,两人共结连理。
说岳八大锤:严成方、岳云、狄雷、何元庆
八棱紫金锤严成方,出场时年仅十四岁,乃反贼严奇之子,勇猛异常,在严奇准备投降岳飞时,严成方出于一时之气而提出挑战岳云,胜了他才能投降,岳飞允许,之后两人大战于阵前,八十多回合不分胜负,后岳云使计,以一招“流星赶月”,回马一锤,震伤了严成方虎口,严成方输了一场,甘愿投降,并于岳云结为兄弟,说岳八大锤就此集合完毕。
烂银锤岳云,雷部正神转世,十二岁时有奇遇,得神将雷万春传授一十八路锤法,手中锤重一百六十四斤,十三岁时就单骑寻父,一锤打死金将张兆奴,杀死金兵无数,一骑双锤踏金营,数十万金兵视若无物,来去自如无人可挡,但在与金将金弹子打斗了一百二十回合后渐落下风,最后在牛皋的帮助下才险胜。
铜锤狄雷,北宋名将狄青之后,身材高大面相凶恶,因家道中落沦为叫花子,牛头山救驾时被金门镇总兵傅光任命为先锋,在岳飞追击金兀术时错认其为金将,举手中铜锤就打,这一锤之力,连岳飞也只是勉强挡住,后欲立功赎罪,投入了岳飞麾下。
混铁锤何元庆,武艺高强,与岳飞大战一百多回合而不败,之后两次被岳飞设计生擒,又放走两次,岳飞以诚待人,终使何元庆感动归降,与岳飞结为异姓兄弟,后立下赫赫战功,牛头山战金弹子,洞庭湖破五方阵,朱仙镇八锤破金龙阵,数十万金兵丢盔卸甲,八大锤天下扬名。
英烈八大锤:沐英
金锤太保沐英,龙虎山张真人徒弟,学得文武双全,一出世就锤震乱石山,大闹十王兴隆会,被朱元璋收为世子,故人称“金锤殿下”,虽然有口吃嘴笨的缺陷,但胜在武力高强,灵动机变,在恶战左君必时以口漏刺激他,使其发怒,自己从中看出左君必破绽,一锤打翻左君必战马,又冲入敌阵,遇人便打,九国大军被他冲得人仰马翻。
事实上,在《大明英烈传》里并没有所谓的八大锤团队,只有一个描述内容颇多的金锤太保沐英,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使浑铁电光锤的田再镖,但这电光锤是属于暗器,类似于流星锤一类的,自然也不能排入八大锤之中了,所以只能说沐英了。
总结:在以上四版本的四猛八大锤中,《英烈传》因为人数不齐,暂且不说,《薛刚反唐》里的赵武和殷楚鸦出现在书的最后几个章节,没有太多的战绩,基本是拿来凑数的,也暂且不说,有可比性的只有隋唐八大锤和《说岳》八大锤两个。
其中李元霸对应岳云,裴元庆对应何元庆,秦用对应严成方,梁师泰对应狄雷,一比较下来,隋唐八大锤的水准明显强于《说岳》,在隋唐中,李元霸天下无敌,裴元庆几乎没有对手,秦用、梁师泰胜过隋唐十八好汉的秦琼、单雄信。
可《说岳》里的八大锤却处处吃瘪,牛头山一战岳云、何元庆皆弱于完颜金弹子,八大锤战陆文龙也无法将其拿下,且四人基本上都是团体行动,不同于李元霸四人,完全可以独当一面的,何况一锤破万法,用锤到最后比的还是力气和锤子的重量,隋唐里排最末的梁师泰,他的双锤就已经和《说岳》里排第二岳云的差不多了,所以隋唐四猛完胜说岳四猛。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