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缘幻境ol回合制,宝玉为何成了大媒人?
这个误会是怎样形成的? 宝玉一听说黛玉要回家去,就急得发疯——不是形容,是真的痴呆了。他怎么可能把心爱的黛玉介绍给别人做妻子?
《红楼梦》中,充满了暗示与预言。巧姐和板儿交换柚子佛手,后来他们真的成了夫妻;袭人的松花汗巾辗转到了蒋玉菡的腰里,蒋玉菡的莤香罗汗巾则转送给了袭人,后来他们也成了夫妻。但是,这些信物的交换,是成功了的。而黛玉和北靖王呢,完全没有搭上线。
即使对于贾家这样的豪门,北靖王也是高高在上、难以高攀的,他居然对宝玉青目,不仅贾政,连一向厌弃功名利禄的宝玉,也有受宠若惊之感。从北靖王那里得来的东西,宝玉当然视为珍物。所以小别的黛玉一回来,他就取出香串相赠——那个古怪的名字,在我电脑上打不出来。问题是黛玉根本不接受:“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掷还不取。
这个情节,并不能说明黛玉比宝玉更傲视功名,只是黛玉在向宝玉传达爱意:什么王爷权贵,在我眼中都只是“臭男人”,唯一不臭的只有你。宝玉虽然深爱黛玉,但这阶段还没达到默契,所以“只得收回”。
后来又有一次,宝玉穿着北靖王送的蓑衣斗笠来夜探黛玉,这精巧的雨具引起黛玉的夸赞。宝玉立刻承诺:“我也弄一套来送你。”但是黛玉又拒绝了:穿上他,我就成了渔婆了。这话让黛玉很不好意思,因为前面她刚刚笑话宝玉像个渔翁。接下来宝玉欣赏《秋窗风雨词》,没有继续这个话题。
北靖王的东西,两次差点给了黛玉,但都没有给成。这能算暗示北靖王求娶黛玉吗?又哪里有宝玉做媒?如果这也预示着婚姻,那么薛蟠去南方带回的玩具,由宝钗转送黛玉,黛玉可是实实在在收下了,是不是在八十回以后,黛玉就得嫁给薛蟠了?
类似的情节很多。就薛蟠带回的东西,宝钗是分送各人的,连贾环也没有空过。只是因为黛玉小时候在南方生活,所以特别觉得珍贵(贾家祖籍金陵,离姑苏不远,也是南方人,但贾家在京生活多年,宝玉根本没回过老家金陵)。如果这也能预示婚姻,是不是得到礼物的迎探惜三春都得嫁给薛蟠来照应前文了?
再荒诞地联想下去,板儿用来交换柚子的佛手,是探春给的,还特意叮嘱他“玩罢,吃不得的”,这又暗示着探春和板儿的什么关系呢?还有,“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中的金锁,是宝玉转送给湘云的,却是从张道士的徒子徒孙们敬献上来的,又预示着谁和谁的姻缘呢?
小桥流水垂柳桃花写一段话?
记得是二00九年春季,我们在鄂东南通山县富水镇和阳新县龙港镇,修建杭瑞高速桥,第2标段,,每隔两天乘车去集镇买菜,菜价便宜,品种多,新鲜,,这山区气候時晴時阴,春暖花开,山上山下开着多色小花,小草嫩绿,一片片如茵。沿河岸的垂柳金芽绿丝被微风吹拂,小溪上有竹木小桥或石板桥横卧,不时有村姑老妇洗散衣裳,还有未入学孩童玩耍。溪流清彻透底,大小鹅卵石清晰见,,隔三差五的农家房前屋后,栽种几棵桃梨树,火红的桃花正放霞光,另人观看心情舒畅。白莹莹的李花,让人怜香惜玉之感,,春天的美好时光,青山绿水绕,小桥流水人家,垂柳夹红桃,梨花白雪飘,菜花黄艳艳,布谷声声叫,,桃花园这里寻到,,
红楼梦里宝钗连喊三次让莺儿倒茶?
文 | 百合
十点读书签约作者
“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莺儿一句话,石破天惊,道破了一个半遮半掩的秘密。
因为这一句,贾宝玉前一刻刚摘下了玉,后一刻便缠着薛宝钗亮出了锁。放一起一比对,一个上刻“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另一个则刻“不离不弃,芳龄永继。”
果然,“这八个字倒真的与我的是一对。”
张爱玲说:“生命有它的图案,我们唯有临摹。”命运看似起伏,却原来早有定数。
哪怕下一刻林黛玉摇摇地走进来,左一声“嗳哟,我来得不巧了”, 右一声“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哪怕三人之间那种无可回避的微妙紧张感从字里行间迸溅出来,作为旁观者的读者也明白,宝黛之恋不过是水月镜花过眼烟云,不会有结果了。
而此刻,黛玉的每一句调笑,仿佛都是在为自己的命运提前做总结,看得人不禁隐隐心痛。
这一回的回目叫“比通灵金莺微露意”,作者要为八十回后埋下伏笔,需要一个人做剧透,莺儿便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莺儿原名黄金莺,是宝钗的贴身丫鬟,宝钗嫌念起来拗口,改叫了黄莺儿。这名字很容易叫人联想起那句闺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好玩的是,宝钗与莺儿的关系与之也颇相似:常常是莺儿口无遮拦,宝钗急忙出面制止,甚至把她轰走。
比如就在这一回,本来薛宝钗只想看宝玉的玉,并不想上赶着亮出自己的金锁,为怕泄露还支开莺儿去倒茶,但她就是杵在那儿不走,笑嘻嘻一副要搞事情的模样。
除了说出吉谶,又进一步安利金锁的来历与讲究: “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得不再次截断话头,撵她去倒茶。
如果宝钗不拦着,莺儿准会说出剩下的那半句:“遇到有玉的方能婚配。” 这可叫矜持的宝钗情何以堪呢?
黛玉的丫鬟紫鹃,也乐于在背后给黛玉出谋划策,吹枕边风叫她“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
逼急了还亲自下场“情辞试忙玉”,说黛玉要回苏州老家去,急得宝玉发了疯。
大家都是各为其主。但紫鹃被称为“慧紫鹃”,而莺儿呢?却被形容为“娇憨”。
除了活泼可爱,外人一时半会儿很难辨清这小姑娘是什么心思,做事常令人哭笑不得,完全和老成的宝钗不是一个画风。
第二十回,莺儿与贾环玩丢骰子,贾环丢的是个幺,硬要说是六,莺儿寸步不让:“分明是个幺!”宝钗明知贾环耍赖,还是选择了让莺儿受委屈:“爷们还会赖你的钱,还不放下钱来呢。”
莺儿不情不愿地认了,但嘴巴却还在战斗:“一个作爷的,还赖我们这几个钱,连我也不放在眼里。前儿我和宝二爷玩,他输了那些,也没着急。下剩的钱,还是几个小丫头子们一抢,他一笑就罢了。”
一梭子又一梭子连着扫,成功地把贾环说哭:“我拿什么比宝玉呢。你们怕他,都和他好,都欺负我不是太太养的。”宝钗一边哄贾环,一边骂莺儿,好不热闹。一个大家闺秀,倒弄得像个拉架的老母亲,急出一脑门子汗。
紫鹃天天为黛玉的终身大事发愁,掏心掏肺一愁愁了好多年;莺儿呢,不但帮宝钗分不了忧,宝钗还得时时替她的嘴把着门。
都是当丫鬟的,差别咋就这么大呢?
当然莺儿的优点也很突出,她天生手巧,尤擅长打络子,编花篮。
打起络子来,颜色搭配说得头头是道:大红配石青,松花配桃红,葱黄配柳绿......至于样式,一炷香,朝天凳,象牙块,方胜,连环,梅花,柳叶.......
她说了:“若是每样花样打几个,十年都打不完。”
宝钗派她去林黛玉处取蔷薇硝,她经过柳叶渚,见柳枝鲜嫩,便折了些编东西,说“什么编不得?玩的使的都可。”
她边走边编,潇湘馆走到了,一个盛装各色鲜花的翠叶玲珑提篮也成了,她把这个别致有趣的礼物送给了黛玉。
李安说:
天赋就是指做某一件事情很容易上手。莺儿的娘在大观园里出了名的会侍弄花草,莺儿遗传了她娘亲的基因,在手作上的确天赋过人。
搁今天,她可以做个手作设计师,或者继承家族衣钵,做个园艺师,开个小花店,再或者,在抖音上直播编花篮全过程,说不定还能一跃成为网红呢。
她手不闲,嘴也不消停。
打络子时,私下在宝玉面前如此夸耀自家主子:“我家姑娘,还有几样世人不知道的好处呢,模样还是其次。”
勾起了宝玉的八卦心,让她细细说与他听。幸亏宝钗正好从外面进来,她没敢再说,否则真不知道她会抖出什么宝钗不为人知的隐私来。
编花篮那次,回来的路上因为折的柳枝花朵太多,园里管花草的婆子看到,心疼坏了。
但莺儿却振振有词,理由是她们屋里平常不让送鲜花,这会子折点也正好抵得过——这很明显是小孩子家家的逻辑。
她不明白:
送你的你不要是一回事,你自己不经许可去拿则是另一回事。难得她还有心情开玩笑挑事,结果婆子们碍着宝钗不能拿她怎么样,连累春燕挨了打骂。
她把柳枝啊花朵啊全抛在河里,气鼓鼓回去了。宝玉听说了,怕得罪了亲戚,命婆子们来给莺儿道歉,特别嘱咐别当着宝钗的面,免得让她知道了,莺儿又得挨训。
面对道歉,不知道是心大还是聪明,反正莺儿笑脸相迎,让座看茶,让人如沐春风。
你很难看出她是什么路数。她就像是一个古装版的傅园慧,既real耿直又古灵精怪,无法预料她下一句脱口而出的是什么。
真不知道,对于客居在大观园的宝钗而言,莺儿这样的丫鬟,到底算是神助攻,还是猪队友?
说到这里,读者多半误以为莺儿还是个心智不成熟的半大孩子。其实她已经十六岁,这个年龄不算小了,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六岁。应该与宝钗相差不大,但宝钗分明更像是她的家长。
宝钗批她 “越大越没规矩”时那口气,与热播剧《延禧攻略》里富察皇后训斥魏璎珞简直如出一辙,脸上绷着劲,眼里却忍着笑,表面严厉,实则宠溺。
富察皇后说:
我被规矩束缚,丢失了真正的自己。而璎珞,她鲜活、任性,不做任人摆布的木偶,在做她自己。她保护璎珞,就是在保护从前的自己,甚至说:“她是我的希望。
宝钗也对黛玉交底:“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曾经的她也顽皮叛逆、任性大胆,但一朝父亲去世,母亲无能,哥哥无状,她只好“不以书字为事,只留心针黹家计等事。”被迫长大,成为了家里的主心骨。
稳重得体,善解人意,宽和忍让,成熟懂事,人人都说不出她的不好来......
按照世俗标准,将自己打造成了一个完美偶像。但这并不代表她忘记了自己最本真的面目。
在她心里,也还藏着一个再也不能拥有的真我吧?
“存在即合理”,就像富察皇后会纵容明玉和璎珞们的放肆刁钻一样,宝钗也会容得下一个不省心的莺儿,宛若护佑一个没有长大的懵懂自己。
在书中,宝玉对莺儿如此说:“宝姐姐也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莺儿听了,抿嘴一笑。那一笑里,分明是甜蜜的默认。
就这样一直跟着她吧,在她身边不用那么快长大。
“命运给的每一件礼物,暗中都标好了价码。”湘云曾经对黛玉感叹:“忝在富贵之乡,只你我竟有许多不遂心的事。”
锦衣玉食仆妇成群,却也要抹杀天性承应世俗规矩,委屈本心。
看看《红楼梦》里的小丫鬟莺儿,她的一举一动仿佛都在说:
出身平凡怕什么?只要有人疼,有人爱,有人包容兜底,容许保留个性中的天真自我,才是真正的好命呢。
红楼梦第七回出场的焦大被下人们用马粪堵住了嘴?
用马粪,而不是猪粪牛粪驴粪或者其他的什么粪来堵焦大的嘴,当然是有深意的。
首先,焦大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有大恩于宁国府。
焦大出现在《红楼梦》第七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
是回,宁国府贾珍的续弦尤氏和儿媳、贾蓉之妻秦可卿准备安排人送秦钟(秦可卿之弟)回府。当时,天色已晚,尤氏就问:“派了谁去呢?”
媳妇们却回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尤氏秦可卿便抱怨:“偏又派他做什么!放着些小子们,那一个派不得?偏要惹他去。”
这里通过婆媳二人的对话,便可以得出两点:一是焦大的年纪显然有些大了,已经不是“小子们了”;二是焦大显然不受宁国府小厮们的尊重。
贾府上下至少有三四百的家丁,并不缺人,为何偏要安排一个喝醉了酒的焦大去送秦钟呢?
这不仅使得尤秦婆媳疑惑,也使得在一边的凤姐疑惑:
“我成日家说你太软弱了,纵的家人这样,还得了呢?”
于是,尤氏便向凤姐解释:
“你难道不知这焦大的?连太爷都不理他的,你珍哥哥也不理他。只因他从小儿跟太爷爷们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了出来,得了命,自已挨着饿,却偷了东西来给主子吃。两日没得水,得了半碗水,给主子吃,他自喝马溺。不过仗着些功劳情分,有祖宗时都另眼相待……”
原来焦大曾经救过宁国公贾演的命,有大恩于贾府。如此看来,宁国府安排上了年纪的焦大去送秦钟确实是有些过份。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到贾敬(贾演之孙)这一代人时,焦大在宁国府的地位已经是很低的了,这反映了贾府的忘恩负义。
接下来,焦大继续“一行耍酒疯一行骂”,可巧被贾蓉撞见。贾蓉不过十几岁年纪,年轻气盛,受不了焦大如此做为,便命令小厮们将焦大捆起来,“等明日酒醒了,问他还寻死不寻死了!”
谁成想,焦大是个“吃软不吃硬的主”,连贾蓉都骂。“众小斯见他撒野不堪了,只得上来几个,揪翻捆倒,拖往马圈去。焦大亦发连贾珍都说了出来,乱嚷乱叫”:
“我要往祠堂里哭太爷去。那里承望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牲来!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我什么不知道?咱们`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
众小厮听他说出这没天理的话来,“唬的魂飞魄散” ,也不顾别的,用土和马粪满满的填了他一嘴?
这里为什么连马粪都用上了?
就在于焦大这句话泄漏了天机!
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爬灰”是什么意思?
这其实就是一种形容。试想一个人在灰上爬来爬去,他的“膝盖”会不会脏?这是必然的吧?因为它要支撑整个身体吗?而这里的这个“膝”字谐音就是“妻”字。说白了,就是妻子脏,意指有奸情发生。
比较有意思的是,宝玉对这个词也不理解,请问凤姐时反被她教育要“念书去要紧”。这多少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意思了。
那这里的妻子指的是谁?
或是贾珍的续弦尤氏,或是贾蓉的妻子秦可卿——宁国府就这俩“妻子”,再没别的妻子了。
根据书中所透露出的信息,人们普遍认为秦可卿和自己的公公贾珍有染,这从秦可卿死后,贾珍为她置办宏大的葬礼可以看得出来
——对此,贾蓉显然是知情的。为了表明这一点,书中特意点了一句说“(听到焦大的谩骂后)凤姐和贾蓉也遥遥的听见了,都装作没听见。”如果贾蓉不知情,曹雪芹没必要特地交待这么一句。上面这句话也说明,丑闻已经在荣宁二府之间传开。
至于尤氏,也不干净!
书上没有明讲贾蓉和她之间有过什么“故事”,但她的两个“妹妹”——尤二姐和尤三姐却和贾珍贾蓉父子之间有着相当复杂的关系,是否有染,书上的表达也比较暧昧。
以上说了对“爬灰”的理解,那“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又该怎样理解呢?
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
首先,我们看,焦大的这句话是不是真的呢?
从前边那个“爬灰”是真话来看,这句话大概率也是真的。
既然是真的,就要好好琢磨琢磨了。这里提到的“小叔子”,指代的究竟是谁?
也只有两人,一个是宝玉,一个便要秦可卿的弟弟秦钟。
贾宝玉是贾府的少爷,自然是不需要“养”的,但他却在梦中和秦可卿发生了关系:
(警幻仙人在梦中对宝玉讲)……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是以特引前来,醉以灵酒,沁以仙茗,警以妙曲,再将吾妹一人,乳名兼美字可卿者,许配与汝……——第五回
这个“兼美”就是秦可卿的乳名,可见,秦可卿的确是宝玉梦中的云雨对象,但是现实中两人并未发生关系,充其量是宝玉对她的一种意淫吧?
而秦钟则大概率和秦可卿发生过关系!
有朋友就说了,秦钟不是秦可卿的弟弟吗?这样搞岂不是乱沦了?
并没有!事实上,秦钟和秦可卿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二人的父亲秦业现任“营缮郎,年近七十,夫人早亡。因当年无儿女,便向养生堂(即孤儿院)抱了一个儿子并一个女儿。谁知儿子又死了,只剩女儿,小名唤可儿,长大时,生得形容袅娜,性格风流。”
由此可见,即便秦可卿和秦钟发生关系也并没有什么。
其实,书中对此亦有专门的暗示:第五回“开生面梦演红楼梦、立新场情传幻境情”中,贾宝玉受邀前往宁国府(位于荣国府以东)赏梅花,中午困乏,便被秦可卿让到自己房中休息,谁知此时竟然有个嫲嫲说道:
“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的房里睡觉的礼呢?”
可秦可卿却笑道:“嗳哟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了,就忌讳这个!上月你没看见我那个兄弟来了,虽然和宝叔同年,两个人若站在一处,只怕那一个还高呢。”
由此可见,秦钟也曾经在秦可卿的床上睡过觉,以致于宁国府传出了不雅的传闻。这应该就是焦大的信息源。
后来,秦钟又把馒头庵的小尼姑智能给“开心”了,最终落了个被父亲打死的结局,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不想他好死的心情。这或也证明焦大所言不差,不然秦钟的运命会好一些吧?
经笔者的分析,大家也就明白,焦大其实是透露了宁国府的两大丑闻:贾珍与儿媳秦可卿乱沦;秦可卿又与自已的弟弟乱沦。贾珍或许倒没什么,他毕竟是宁国府的当家人,秦可卿这样一个有夫之妇就颇感无耐了,最终落了一个病死的下场
——当然,很多人推测秦可卿并不是病死的,而是被逼死的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深,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第五回
如此严重的事实从焦大的嘴里说出来,“知情”的众小厮必然是十分恐惧的的,害怕受到主子的追究,顾不了那多,就将马粪硬塞到焦大嘴里去了。
上边已经讲过,焦大在救贾演时曾经喝过马尿,如今又吃上了马粪,等于是都吃到了。这样写既显诙谐,又是在为焦大不值,仿佛是在说:焦大啊,焦大啊,你救他们做什么呢?只有吃马尿粪的份,你连肉都没得吃。
当然,既然焦大已经泄露了天机,这个人就再也不能留着了,所以书中也仅仅安排他出了这一场……
参考:《红楼梦》、《红楼梦脂评汇校本》,(网图、侵删)
红楼梦里史湘云最后跟谁在一起?
有人因为脂批留下的线索,认为史湘云嫁给了卫若兰。也有人因为第三十七回的回目“因麒麟伏白首双星”,认为湘云最后和宝玉白头偕老。关于湘云的结局,前八十回里只有第五回的判词、曲子及三十七回的回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却都没有一锤定音的力量。如果湘云的结局只与宝玉、卫若兰这两个人有涉,那么我倾向于她最后和卫若兰在一起了。
湘云不可能与宝玉有婚恋关系说湘云与宝玉没有产生出婚恋,最主要的证据就是第五回的判词、曲子排位顺序和曲子《终身误》、《乐中悲》的内容。
先说判词的排位顺序
金陵十二钗正册的判词,一共有十一首。并列排在首位的是黛玉和宝钗;紧跟着排在第三位的是元春;第四位是探春;第五位是湘云;第六位是妙玉;第七位是迎春;第八位是惜春;第九位是凤姐;第十位是巧姐;第十一位是李纨;第十二位是秦可卿。
从排位来看,这顺序是以每个人在宝玉心中的重要程度依次排列的。黛玉是宝玉的知己恋人,宝钗是宝玉的结发妻子,她俩并列首位,可见在宝玉心中有恋爱和婚姻关系的人地位最重。元春是宝玉的胞姐,贾府兴亡的关键人物,也只能屈居于她们之后。
湘云和宝玉可以算作是发小,有友情、亲情的双重情感。而且他俩性格还特别投契,宝钗曾说:“他(湘云)再不想着别人,只想宝兄弟,两个人癖性好顽都合式。”
假如湘云后来嫁给了宝玉,与他在贫贱中相伴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这样的恩情,再加上儿时就有的亲昵,其在宝玉生命中的意义不会比黛玉、宝钗小。就算判词的排位不及黛玉、宝钗高,起码也应该比元春、探春高。但事实却是,湘云排在第五位,低于元春、探春,这不会是与宝玉产生过婚恋的人该有的排位。
有人认为曲子《枉凝眉》属湘云和妙玉,以此作为湘云与宝玉有婚姻的证据。我认为,曲子的排位顺序与判词的排位顺序是相对应的,排位在前的《枉凝眉》不可能与分列五、六位湘云和妙玉有关。
第五回一共有十四首曲子,除去第一首《红楼梦引子》和最后一首《收尾·飞鸟各投林》,中间的十二首与判词一样,都分别对应着金陵十二钗正册里的某个人。
第一首(已除去首尾各一首)《终身误》,讲述的是宝玉和宝钗的不幸婚姻;第二首《枉凝眉》有争议,放到后面再说;第三首《恨无常》属元春;第四首《分骨肉》属探春、第五首《乐中悲》属湘云、第六首《世难容》属妙玉、第七首《喜冤家》属迎春、第八首《虚花悟》属惜春、第九首《聪明累》属凤姐、第十首《留余庆》属巧姐、第十一首《晚韶华》属李纨、第十二首《好事终》属秦可卿。
不难发现,曲子的排位顺序和判词的排位顺序是一样的,不应该随意打乱,湘云的曲子不可能越至元春和探春的曲子之前。
如果说《终身误》属宝钗、黛玉,《枉凝眉》属湘云、妙玉,那第五首、第六首又何须再写《乐中悲》和《世难容》呢?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合在一起,曲子也合在一起倒能说通。只是,湘云和妙玉没共判词,却在共了《枉凝眉》之后,又各有一首曲子,实难说通。这不仅是打乱了顺序,连基本的写作章法也乱了。相信能写出傲视文坛的《红楼梦》的作者,不会犯这么拙劣的错误。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从《枉凝眉》的曲名和歌词来看,整部《红楼梦》中,只有黛玉的特色与之最契合。
宝玉初见黛玉,便说“这妹妹眉尖若蹙”,于是赠她表字曰“颦颦”。这个表字从此与黛玉密不可分,宝钗曾多次唤黛玉为“颦儿”或者“颦丫头”,贾母也曾唤黛玉为“颦儿”。颦,就是皱眉,即凝眉。如果这个曲子与黛玉无关,作者大可以另换一个曲名,以免造成误解。既然作者用了这个曲名,其意就是要你把它和黛玉联想在一起。
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草,下世投胎的主要目的是为还泪。爱哭,也是她的一个重要特色。《枉凝眉》的后面三句: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又与黛玉爱流泪的特色高度契合。
作者把黛玉的两大特色都融入了《枉凝眉》中,很显然就是让你别往别处想,它就是黛玉的。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从《终身误》的曲词内容来看,宝玉的一生中,与他有过爱情、婚姻纠葛的人,只有黛玉和宝钗,再没其他人了。他先是守着和宝钗的婚姻,心里头念着黛玉,后来万念俱灰,悬崖撒手,出家为僧。他的生命中哪里还能安插下湘云。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湘云的曲子里只有一个“才貌仙郎”,她这一生没有嫁两次。“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这三句说明湘云初婚时是甜蜜如意的,其幸福程度可弥补回幼时所历经的坎坷。可见那时候家族尚稳定,生活和美,不像是抄家之后落魄流离时与宝玉相遇。
既然她只嫁了一次,而且是在家族未倾之前就已出嫁,这个“才貌仙郎”不可能是宝玉。宝玉必须得和宝钗结婚,在家世落败后,他们的婚姻还维持了一阵,他给不了湘云富贵祥和的婚姻生活,哪怕是短暂的。
判词、曲子的排位顺序及与各自命运相关的曲词都说明湘云和宝玉没有婚恋关系。
湘云与卫若兰第三十一回,湘云来贾府,黛玉、宝钗、迎春都调侃湘云往昔的淘气,王夫人说:“只怕如今好了。前日有人家来相看,眼见有婆婆家了,还是那么着?”透过王夫人的话,我们知道湘云小小年纪便有了婆家,但终至前八十回,都不知道对方是何人。只有【戚序本】在这一回的回末有个提示:“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提纲伏此回中,正所谓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
脂批里提到的麒麟,是宝玉在清虚观的张道士手上得来的。宝玉正是听说湘云有个相似的麒麟,才特意留着,等湘云来了送给她。
三十一的回目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可见这个麒麟与湘云的婚姻有关。
“双星”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白首双星”意味着湘云婚后与丈夫在短暂的相聚后便长期分离,白首相盼。这个寓意恰合了湘云在第五回的曲子:“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上文已经分析出,湘云的“才貌仙郎”与宝玉无关,这个与湘云白首遥望的人便极有可能是脂批透露出的、佩戴有婚姻寓意的金麒麟的卫若兰。
湘云与卫若兰在历经了短暂的幸福婚姻后,便像明代才子杨慎与其妻黄娥一样长期分离,却又两相牵绊。宝玉则在历经了爱情、婚姻、生活的多重挫折之后弃绝红尘。他与湘云在各自成家后,便失去了交汇的契机,尽管他们是性格合式的好朋友、好兄妹,也只能各走各的人生路,各自天涯,各自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