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七雄争霸手游武将,秦国以战功封爵?
喜欢看春秋战国历史的,都会多少了解一些当时的历史人物。比如其中比较出名的“战国四公子”。他们分别是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孟尝君田文。这几个人要么是国君的兄弟,要么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才能得到“君”的封号。再把视角放在秦国这边,秦国也有同样的封爵,比如商鞅被封为商君,因为其主导秦国变法;比如武安君白起,战功赫赫;武信君张仪,主导连横,辅佐秦王。还有很多就不一一赘述了。
但是从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秦赋》中,眼尖的朋友一定会发现其中的称呼,比如嫪毐为长信侯,吕不韦为文信侯,他们怎么不是某某君,而是用了某某侯,在秦国,侯爵和封君有区别吗?
周朝留给后人们两套东西,其中一项就是分封制。周朝的统治者精心设计的这套制度,将宗族、功臣分封到各地,他们成为封地的所有者,被称为“国君”。当然这些国君的爵位也有高低的,按照“公侯伯子男”的高低顺序,然后这些国君在自己的领地内按照这种方式再进行分封。
秦国的国君的祖先秦非子是养马出身,因为养马技术一流,受到了周孝王喜爱,被封为“附属国”。虽然相比于诸侯国来说,附庸国的权力及地位还有很大的差距。后来,秦国在平王东迁的过程中功劳很大,才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并赐给了秦国岐山以西的地盘。
但是秦国至建立之日起,一直被东方诸国轻视,都将其和不识礼仪、绒毛饮血的蛮夷并列。主要是因为秦国所处的位置在西方边陲地带,与戎狄杂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也很接近,国力不强的缘故。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使得秦国的制度没有参照中原国家,没有严格实行分封制。
二、秦国的爵位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将爵位和军功挂钩。《史记》记载:
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商鞅设计的这套制度,把爵位分为20个级别。其中19级为关内侯,20级为彻侯。那白起的武安君属于哪一级?按照称呼来说找不到对照。但是根据白起的战无不胜的军功来论,应该是20级的彻侯。但是为什么不是武安侯,而是武安君?还是从史籍中寻找答案吧。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昂。封鞅为列侯,号商君。
通过《史记》中的这段记载,商鞅的爵位是彻(列)侯,号商君。难道封君和封侯是同时存在的?一个是爵位等级,一个是称号?一头雾水,只能继续在史书中去寻找证据。
其明年,烛免,复相厓,乃封魏厓於穰,复益封陶,号曰穰侯。
这段的记载是分封魏冉为穰侯,但这次的记载和商鞅不同,这次直接是称号为穰侯,如果按照这个来说的话,封君和封侯又是不同的。再找找看其他的记载。
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雒阳十万户。
这段记载是关于秦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同时给他封爵为文信侯。这次的记载和上面两个不同,没有提及“号”这个字,是什么缘故,只是因为用字不同吗?
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
王翦请田的事为人熟知,却很少有人注意当时王翦的说辞。他和嬴政袒露心声时提及:作为秦王的将领,有功却难以封侯。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秦国封侯比较难,像王翦这种伐楚之前已经积累了赫赫军功的人都感觉到封侯无望。
有关学者通过《史记》中提及到的秦国封侯的人,不超过10人。而相对来说封君的人数却多得多。上文中引用的《史记》中,商鞅是唯一一个既封侯,又称君的。但不能将封君与封侯并列,当成是一回事。作为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记》都是经过严格考证的,里面的措辞和称呼当然都是真实的。所以后期再介绍魏冉、吕不韦时,都是称呼穰侯、文信侯,而不是某某君。由此可见,如果封君和封侯是一回事的话,司马迁绝对不会分得这么清楚。因此秦国的封君和封侯是两种不同的通道。
三、封侯和封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让爵位和军功挂钩,规定只有军功才能获得爵位,打破了秦国之前一直奉行的世卿世禄制。但是那些王族子弟依然有爵位,比如成蟜的长安君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说明商鞅设计的制度并没有完全废除封君制,给最高统治者秦王留下了分封的权力。秦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分封自己的亲属、亲信为某某君。
只是秦国和其他诸侯国不同在于,秦国的封君权力很小,不像其他国家的封君在封地上形成独立王国,秦国的封君只能享有封地的赋税或者是食邑。
综上所述,秦国的封君大多数都是由秦王分封给核心的宗室亲属,而像商鞅、白起等人能够获得这样的称号,更多是代表一种荣誉。但按照秦国商鞅变法的规定来说,原则上封君的权益要小于封侯的权益,毕竟封侯的条件比较苛刻,需要完成20级的军功。但只是原则上,毕竟秦国还不是法制社会,君王的权力不会受制度约束,指不定哪天君王开心就大肆分封。同时封君的通道比较狭窄,被分封的人始终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而军功封爵却是针对所有秦人的。
根据《史记》的记载,在秦国封侯的共有7人,依次为:商鞅、魏冉、范睢、吕不韦、嫪毐、王翦、王贲。按照这个阵容来看,属于根正苗红的武将只有王翦、王贲父子,说明在秦国,武将想要依靠军功封侯难度很大,估计是秦王出于对武将的防范。
四、白起回归到主角白起身上。
昭王十三年,而白起为左庶长,将而击韩之新城。是岁,穰侯相秦,举任鄙以为汉中守。左更,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又虏其将公孙喜,拔五城。起迁为国尉。涉河取韩安邑以东,到乾河。明年,白起为大良造。攻魏,拔之,取城小大六十一。明年,起与客卿错攻垣城,拔之。后五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后七年,白起攻楚,拔鄢、邓五城。其明年,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王亡去郢,东走徙陈。秦以郢为南郡。白起迁为武安君。
公元前313年,秦昭王十三年,白起的爵位按照军功等级来算属于第10级。通过一系列的战功,爵位也不断上升,12级的左更、16级的大良造,连升六级,这个时间范围很短,仅仅用了3年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后面几年内,白起也攻无不胜,战功赫赫,但爵位却停滞不前。直至在攻打楚国时,大胜而归,才获得了嘉奖,被封为武安君。从字面意思上来看,以武功安邦胜敌,这个名称很符合白起的功劳,其他诸侯国也有相同的封号来分封战功赫赫的将领。但是,上面也说了,按照秦国的分封制度来说,这个武安君却不是按照军功爵位制来分封的,而是按照秦王的特权来分封的制度。
白起有功,却不能够分封,同时白起在长达九年的时间内有功无赏,爵位丝毫没有提升,直到伐楚大功才得以封君。说明秦昭王和他之间存在矛盾,秦王对其不满。白起也知道自己不讨领导秦昭王的喜欢,但认为自己能力在这,只要功劳够大,能够改变秦昭王对自己的观感。长平大败赵军之后,白起乘胜追击,想要一举攻下邯郸,建立灭国之功。
但是赵国的苏代贿赂范睢,而且给出的理由很恰当。如果白起攻下了赵国,这等灭国之功将会对其封无可封,到时白起若是占地为王,对秦国的威胁更大。范睢将这些道理通过自己的加工向秦昭王进言。进言很有效,秦昭王当场同意让白起退兵。虽然秦昭王不一定是被范睢的道理说服,但范睢却提醒了他:不能让白起尾大不掉,威胁到自己。
虽然是说士兵们在外征战多时,已经过度劳累了,韩、赵两国同意割地求和,才退兵的。但是过了几个月,秦国继续攻打邯郸,此次的带兵将领却是五大夫王陵,碰巧这时候白起生病了,我更认为是白起“被生病”,这是秦昭王平衡军中势力的手段,通过扶持其他人来制衡白起罢了。
只是后面的形势发展超出秦昭王的预料,元气大伤的赵国竟然还有一战之力,王陵丝毫没在攻赵中占便宜,还吃了大亏。秦昭王需要再换合适的将军来完成灭赵之事,几番权衡之下,灭赵的利益大于限制白起,于是再请白起挂帅出征。
白起有心出山,但是却是个大嘴巴,公开嘲讽道:“大王不听微臣的建议,现在怎么说?”这话很快传到秦昭王的耳中,秦昭王大怒,当场强行起用白起,但白起以病重推辞。范睢再登门请他带兵出征,白起依然是拒绝。“寡人的大秦没有你就不能转了?”秦昭王直接将白起一撸到底,夺取武安君的爵位,降为士兵,到阴密的军中去,但因为白起生病,没能成行。
秦昭王也在等,等白起给他一个台阶,等他来向自己认错,但是白起不愿意,两人就如此僵持着。过了三个月,此时的天下形势又变了。山东六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秦国没有占到便宜,告急的文书一天数封。秦王又想起了白起,而白起也没来认错。秦昭王彻底失去耐心,命人通知白起不能再留在咸阳。
白起接到通知,便整理好行装,再最后望了眼都城的城墙,缓缓地朝着阴密行去,走到杜邮。而秦昭王这边也在和群臣商议怎么处理白起。
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
“白起被寡人惩罚后,他怏怏不乐, 对寡人颇有怨言。”群臣没人反对秦昭王的决定,于是白起被赐死在杜邮。
白起功劳虽大,却得罪了两个人。既不能和领导秦昭王处理好关系,讨其欢心;又得罪领导的重臣丞相范睢,即使功劳再大,也不能够封侯。同时作为武将而言,不知明哲保身、功高盖主这些道理,又怎么能够封侯呢?文献参考:《史记》
图片来源:网络查找
为什么王翦父子掌管秦国六十多万的兵权却不敢谋反?
其实,对于王翦王贲、父子的使用,秦始皇经历了很大的思想转变,从开始的极度信任到后来的严加防范,有些许无奈,但也是他想多了,因为王翦、王贲父子并不想造反,而且采取了一些自黑的措施来打消他的顾虑。
我们都知道,秦始皇刚继位为秦王的时候,其实并不掌握大权,大权其实是丞相吕不韦和嫪毐操控着的赵太后所把持的。
在秦始皇最不得志的时候,他将王翦召到身边侍奉,他这么做的意图是,那就是通过提拔出身微贱但又才能卓越的王翦,以此来达到培养亲信、将来为己所用的目的。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得到秦始皇赏识的王翦十分忠心,帮助秦始皇平定了成蟜之乱,是秦始皇为数不多可以信任的臣子之一。
秦始皇继位的第九年,在王翦的帮助下,他又一举铲除了吕不韦和嫪毐,自此掌握了绝对权力,并开始消灭六国的步伐,王翦也因此出人头地,成为秦始皇重点培养的武将。
经过数年的蛰伏之后,王翦的机会在秦始皇十八年到来,这一年秦始皇派遣他率军出征赵国。
王翦来到军中后,发现军队士气不高、战斗力层次不齐,于是将百石以上的校尉全部赶回家,并从剩下的将士中选择十分之二的人留下来,这样一直人数虽少但绝对精锐的军队就产生了。
在随后的战争中,王翦一举攻取阏与,并一鼓作气拿下赵国九座城池,可以说是功劳卓越了。
因为王翦表现优异,所以秦始皇越发信任他,也准备将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他。
秦始皇十七年,他派遣内史腾去消灭了最弱小的韩国,为秦国东出打开了通道,随后他就开始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秦始皇十八年,他派遣自己最信任的大将王翦和杨端和分兵两路攻打赵国,但被赵国名将李牧所阻止,双方相持了一年多也不分胜负。
王翦为此十分着急,于是向秦始皇献上了一条反间计,秦始皇便派人到赵国贿赂爱财如命的丞相郭开,郭开又在赵王面前说李牧的坏话,最终导致李牧被赵王杀掉,赵葱接替他成为主将。
李牧作为赵国最后的基石,他死之后赵国就只有等死的份了,王翦与杨端和对赵国发起了猛烈地进攻,最终将赵国给消灭了。
虽然内史腾是第一个帮助秦始皇消灭一个国家的将领,但韩国毕竟太小,能力有限。
王翦则不一样,他消灭的可是六国中最强大国家之一的赵国,这样的功绩在秦国历史上还是独一份,更何况赵国还是秦国的百年宿敌,所以王翦的功绩就被无限放大了,他也由此成为秦国第一名将。
然而,王翦在消灭赵国之后,秦始皇却对他产生了一些隐隐的担心,他害怕王翦逐渐在军中做大,最终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随后发生的一件事就是很好的证明。
就在王翦与赵国对峙的过程中,秦将李信已经在率军逼近燕国国境了,燕王喜虽然惶惶不可终日,但也不敢与秦军对抗,燕太子丹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派遣荆轲到咸阳刺杀秦始皇,但最终失败,秦始皇怒不可遏,在王翦灭赵后不就便派他增援李信。
王翦与李信汇合后,在他的带领下,秦军很快就攻克燕国国都,并将燕王喜赶到了辽东地区。
而就在王翦准备出征辽东、依据将燕国消灭的时候,秦始皇却下令他撤回国内。
表面上看,秦始皇撤回王翦,是因为燕王喜将自己的儿子太子丹的首级送给了他,让他的怒气得到了发泄,其实这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消灭燕国指日可待,秦始皇不可能得了太子丹的人头就饶过燕国。
真实的情况是,秦始皇担心王翦在消灭赵国之后又消灭了燕国,这样王翦一个人就消灭了两国了, 王翦的威望将会因此大大增加,这是秦始皇所不希望看到的。
还有一点可以作为佐证,当时秦始皇撤回王翦,给他的理由让他攻打魏国,但王翦回国之后,秦始皇根本没让他出征魏国,而是让他的儿子王贲担任主帅。
秦始皇的这个安排,暴露了他对王翦是有防范心的,但他做事很周密,为了安抚王翦的情绪,便让他的儿子去攻打魏国,还说王翦征战劳累,可以趁机休息一下。
当时魏国尚有四十万军队,虽然不是精锐之师,但也不可小觑,秦始皇本以为王贲不一定能顺利拿下,但让他没想到的是,王贲竟然引黄河、鸿沟之水冲灌大梁城,最终迫使魏王假出城投降,魏国就此灭亡。
可以说,王贲这一战打得十分精彩,以最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战果,为消灭楚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秦始皇也为此感到十分惊讶,再也不敢小觑王贲了。
消灭魏国后不久,秦始皇开始物色出征楚国的主帅人选,为了避免王翦成为主帅,他为此还演了一场戏。
有一天,秦始皇召集诸将商议灭楚大计,他问需要多少兵力才能消灭楚国,王翦作为军中第一人,自然第一个发言了,他说需要六十万人才行。
王翦这话吓了秦始皇一跳,他本就不打算任用王翦,又见王翦一开口就是六十万人,这可是当时秦国总兵力的八成以上啊,要是都给了王翦,他恐怕会睡不着觉。
不过,秦始皇毕竟是帝王,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而是接着听众人发表意见。
不一会儿,大将李信站出来说话了,他说只需要二十万人就足够了。
秦始皇本就有意任用李信,所以他听完很高兴,就对王翦说,看来王将军老了,竟然对楚国这么胆怯,还是李将军更勇敢啊!
说完,秦始皇就下令人任命李信为主帅,率领蒙恬等人出兵二十万伐楚。
王翦回家之后,心情十分郁闷,因为秦始皇说他年纪大只是托词而已,明明是故意不用他才对。
由于王翦感受到秦始皇开始不信任自己了,所以不久后就对秦始皇说自己生病了,需要回老家修养,秦始皇也满口答应了。
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李将军果势壮勇,其言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於频阳。
其实,当不当伐楚主帅,对王翦来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他之所以说需要六十万人才能灭楚,只不过是在尽一个军人的职责罢了,但当他发现秦始皇对他不信任之后,他便果断选择急流勇退,这其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再说李信,他起初还取得了一些胜利,打败了楚国大将项燕,但秦国大臣昌平君为了拯救母国楚国,竟然在李信大军后方发动叛乱,而后项燕也对李信发起进攻,最终将李信给打得大败,二十万秦军几乎全军覆没。
秦始皇这才知道王翦是正确的,这就让他十分尴尬了,怎么办才好呢?最终,为了实现一统六国的宏伟大愿,秦始皇决定冒险任用王翦。
只不过,王翦当时人在老家,秦始皇为了表达诚意,便亲自跑去找王翦,还对他说,我当初不听你的话,致使伐楚失利,现在楚军准备进攻秦国,你虽然生病了,难道要要见死不救吗?
王翦不太愿意,便对秦始皇说,我确实是生病了,大王还是另择良将吧。
秦始皇急了,对王翦说,就这样决定了,你来当主帅,不要再多说了!
王翦见秦始皇态度坚决,内心稍微,但他还是提出必须六十万人才行,秦始皇只得表示同意。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
王翦来到咸阳后,秦始皇果然凑齐了六十万大军给他,这几乎是当时秦国能拿得出手的所有兵力。
当然了,王翦也知道秦始皇对自己十分担心,所以他决定做一些事让秦始皇放心,那他究竟做了什么事呢?
就在出征前几天,王翦突然向秦始皇提了个要求,要秦始皇赏赐给他田地和宅院,秦始皇为了安抚他,就给了他。
但让秦始皇没想到的是,王翦随后又数次向秦始皇请求赏赐,名目十分繁多,一会儿说是替儿子要的,一会儿又说是替孙子要的,搞得秦始皇很烦躁,但又不得不给。
王翦的所有要求得到满足之后,他这才率军出征了,有人问他为何如此贪婪,他笑眯眯地对那人说,秦王本就不信任我,现在他将全国所有军队都给了我,我如果不表现得贪婪一点,秦始皇岂不是会担心我造反吗?
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原来,王翦这么做就是为了自黑,向秦始皇表明自己除了金钱以外别无他求,以此来打消他的戒心。
那么,秦始皇是否就此信任王翦了呢?
秦始皇确实对王翦放心了不少,但也绝不是王翦他完全放心,所以他也采取了一些必要措施,比如说派遣心腹蒙武担任跟随王翦出征,蒙武的任务一方面是协助王翦,另一方面则是监视王翦,并掌控一部分军权,将风险减少到最低。
王翦出征之后,发现形势并不利于秦军,所以他决定坚壁不出,前后达一年之久。
六十万大军在外一年多都不打仗,这让秦始皇感到有些着急,但他也没办法,毕竟他除了选择信任王翦之外,也别无他法了。
好在王翦后来找到了战机,一举将楚国及周边的越国给拿下了,然后班师回朝,秦始皇悬着的心这才落下来。
在消灭楚国之后,王翦一人就灭了两国了,这还不算被他打得半死的燕国,所以秦始皇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再用他了。
于是,在随后的灭燕和灭齐之战中,秦始皇使用了王贲,这样王贲一人就灭了三国,王氏父子加起来一共灭了五国,可以说是风头一时无两,大有功高震主的势头。
为了表彰王氏父子,秦始皇给了他们很多封赏,但奇怪的是,秦始皇封王贲为通武侯,却没有封王翦为侯,这是为何?
原因还在于秦始皇对王翦还是有所戒心的,毕竟王翦消灭了最难啃的赵国和楚国,堪称秦朝统一全国的最大功臣,他在军中的威望已经很高了,如果再封他为侯,那王翦可真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但是,秦始皇也不能不奖赏王氏父子,所以他就封了功劳第二的王贲为侯,王翦则什么爵位也没捞到。
王翦当然知道秦始皇猜忌自己了,所以他再次做了一个明智的决策,那就是和儿子王贲一起急流勇退,以此来保家族的安全。
从秦始皇统一全国那一天开始,王翦王贲父子就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
根据史料推测,王翦晚年生活应该不错,最后得以善终;至于说王贲,他则在前219年出现过一次,跟随秦始皇一起东巡,在琅琊(今山东胶南)与大臣们一起评议秦始皇的功德。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王贲也算是活得小心翼翼了,一个武将沦落到去给秦始皇歌功颂德,其求生欲可以说是很强的了。
而王家的后人并没有就此消失,王贲的儿子王离后来成为了秦国大将,但他却是个悲情角色,在秦末战争中败给了项羽,大概率是被杀掉了。
不过,王离的两个儿子王元和王威活了下来,他们的子孙后代极为昌盛,是现代王氏的重要起源,也是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这两大千年门阀世家的始祖。
总结一下,王翦王贲父子其实并没有谋反之心,只不过秦始皇担心他们谋反罢了,他为了防止王翦谋反,采取了一些措施;而王翦为了打消秦始皇的顾虑,也不得不自黑,而且在统一六国后急流勇退,这才让秦始皇彻底放心。
章子怡的作品及年代?
章子怡代表作品
上阳赋
《上阳赋》是一部由侯咏、程源海执导,章子怡领衔主演,周一围、于和伟、左小青、杨祐宁、隋源等联袂主演的古装历史剧,于2021年1月9日在优酷视频播出。 该剧根据寐语者的小说《帝王业》改编,讲述了王儇与萧綦因为一场权利的交易,先婚后爱共定天下的故事。

最爱
《最爱》是一部由顾长卫执导,章子怡、郭富城等主演的爱情片,于2011年5月1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小村庄的村民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恶疾而被打乱了平静的生活,人们在恐慌中展现出人性百态。身染绝症的男女主角从相怜、相依到相爱,在这段不被祝福的感情中两人用生命证明了爱情的尊严。 2012年,濮存昕凭借该片获得第12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男配角奖。

英雄
《英雄》(Hero)是由张艺谋执导,李连杰、梁朝伟、章子怡等主演的动作类电影,于2002年12月14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战国末期,七雄并起,惟秦国最为强大,急欲吞并六国,为对抗秦国的吞并,六国各地侠客欲刺杀秦王的故事。 影片获得第75届奥斯卡、第60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House of Flying Daggers)是由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出品,由张艺谋执导,金城武、刘德华、章子怡等主演的动作武侠片,于2004年7月16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晚唐时期两个捕快与一个歌妓的爱情故事。影片选景和造型精致,画面具有速度感,获得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电影技术奖、时代周刊年度十佳电影等奖项。

艺伎回忆录
《艺伎回忆录》是一部由罗伯·马歇尔执导,章子怡、巩俐、杨紫琼、渡边谦等主演的爱情剧情片,于2005年11月29日在日本首映。 影片讲述了小百合如何从一个渔村女童成长为日本历史上最著名艺伎的故事。 2006年,该片获得第7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三项大奖。

夜宴
《夜宴》是一部由冯小刚执导,盛和煜、邱刚建担任编剧,吴彦祖、章子怡和葛优等主演的动作电影,于2006年9月1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中国的五代十国时期,宫廷斗争中权力、爱情、死亡的故事。 2006年,冯小刚凭借该片获得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未来电影数字奖-特别提及奖,叶锦添凭借该片获得第43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化妆和服装设计奖,2007年,周迅凭借该片获得第26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女配角奖,叶锦添凭借该片获得第1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美术指导奖。

无问西东
《无问西东》是由李芳芳执导,章子怡、黄晓明、张震主演的剧情电影,于2018年1月12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四个不同时代却同样出自清华大学的年轻人,对青春满怀期待,也因为时代变革在矛盾与挣扎中一路前行,最终找寻到真实自我的故事。 2018年11月,该片获得 中国文娱指数盛典年度最佳电影宣发营销热度奖。

我的父亲母亲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章子怡、郑昊、孙红雷等主演的剧情、爱情电影,于1999年10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影片讲述了父母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在2000年,张艺谋凭借该片获得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

一代宗师
《一代宗师》是由王家卫执导,邹静之、徐浩峰、王家卫编剧,梁朝伟、章子怡、张震、宋慧乔、王庆祥、张晋、赵本山、小沈阳等主演的功夫电影,于2013年1月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讲述了民国期间“南北武林”多个门派宗师级人物,以及一代武学宗师叶问的传奇一生。 2014年,该片获得第86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提名、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第8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电影奖等奖项。

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是由李安执导,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等主演的武侠类、动作类、爱情电影。该片于2000年7月7日在中国台湾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出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自己的青冥剑带到京城,作为礼物送给贝勒爷收藏。李慕白隐退江湖的举动实际却是惹来更多的江湖恩怨的故事。

非常幸运
《非常幸运》是一部由邓尼·戈登执导,章子怡、王力宏、郑恺、关颖、高捷、姚晨、林心如、蔡少芬、张晋、王宝强等联袂出演的喜剧片,于2013年9月17日中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章子怡饰演的宅女漫画家苏菲为了追求王力宏饰演的“邦德男人”大卫,在一系列歪打误撞后,意外卷入了“特工”夺宝计划的搞笑冒险之旅。

奔爱
《奔爱》是由张一白、管虎、张猛、滕华涛、高群书执导,章子怡、彭于晏、佟丽娅、周冬雨等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的电影。该片于2016年2月14日中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五对情侣的温暖瞬间,明朗清新的风格,传递出浓郁的爱恋氛围的故事。

紫蝴蝶
《紫蝴蝶》是由娄烨执导,刘烨、章子怡、仲村亨等主演的战争片,于2003年7月2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东北姑娘丁慧因为亲眼目睹哥哥被日本浪人杀害,立志报仇而加入了民间抗日暗杀组织“紫蝴蝶”的故事。

龙在哪里
《龙在哪里?》是一部由胡陞忠执导,章子怡、王力宏等担任配音的动画电影,于2018年4月20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十岁的女孩小珍,在偶然捡到一片龙鳞之后,意外地卷入了天上的“生肖之争”的故事。

狸御殿
《狸御殿》是由铃木清顺执导,筱井英介、美空云雀等主演的歌舞电影,2005年5月20日在法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只化身为美貌公主的狸貉与被放逐年青王子的爱情故事 。

忍者神龟
《忍者神龟》是由凯文·门罗执导,诺兰·诺斯、詹姆斯·阿诺德·泰勒等配音的动画电影,于2007年3月23日在美国上映。 影片主要讲述了当世界被来自古老的邪恶所威胁,四个青少年神龟必须重新联合起来并且克服它们自己的缺点以对抗他。 2008年,该片获得第35届安妮奖-最佳动画电影故事板提名。

紫蝴蝶
《紫蝴蝶》是由娄烨执导,刘烨、章子怡、仲村亨等主演的战争片,于2003年7月25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讲述了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东北姑娘丁慧因为亲眼目睹哥哥被日本浪人杀害,立志报仇而加入了民间抗日暗杀组织“紫蝴蝶”的故事。

梅兰芳
《梅兰芳》由陈凯歌执导,黎明、章子怡等主演的剧情片。该片于2008年12月5日在中国上映。 电影讲述了一代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传奇的一生。围绕着这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展开的,以梅兰芳引路人和保护者自居的邱如白因为不能忍受梅兰芳和孟小东的爱情,在幕后导演了刺杀梅兰芳的事件。 2009年,王学圻凭借该片获得第46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配角奖、余少群获得最佳新人奖;同年,该片获得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王学圻获得最佳男配角奖。

武士
《武士》是由金成洙执导,朱镇模、章子怡、郑雨盛、安圣基等主演的电影,于2003年1月1日在中国上映。 影片讲述了1375年,9位高丽武士奉命出使中国,被指为间谍而遭流放。在前往流放地途中,队伍遭蒙古兵袭击,负责押解武士们的明朝官兵全部阵亡,将军崔正(朱镇模饰)率武士们横穿大沙漠,准备返回高丽,却与遭蒙古兵绑架的芙蓉公主(章子怡饰)等人不期而遇。在接到公主以鲜血写成的求救信后,崔正擅自做出决断,带领武士浴血奋战,终于救出了公主,不想又引起了一场血腥的战斗……

非常完美
《非常完美》是一部由金依萌执导,章子怡、范冰冰、何润东等联合主演的爱情、喜剧片,于2009年8月13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女漫画家苏菲与女明星王菁菁之间上演了一段“夺情大战”的故事。 2010年,金依萌凭借该片获得第10届华语电影传媒大奖-最佳新导演提名。

骑士
继《艺伎回忆录》之后,章子怡接拍了其第二部完全用英语说对白的好莱坞电影《骑士》,该片经历了被迫重拍等种种波折,差点“难产”,于2009年3月13日于英国和北美公映。
是历史上哪个朝代?
三星堆不是哪个朝代,只能说是某一文化时期。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广汉,三星堆距今已有5000-3000年历史,这其中包括了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十二桥文化,都在成都平原上,也就是说,这些文化彼此之间有关联,很有可能是一脉相承下来的。
三星堆三星堆文化也经历了人类历史很漫长的一段时间,早期是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才是青铜时代,现代考古发现那些震惊世界的青铜器,实际是三星堆晚期文明了。相对于中原文明,则是在商朝,上溯则是夏朝。
在这次考古发掘之前,三星堆还太过神秘,大多数观念认为,三星堆是独立于中原文明之外的存在,但经过这次考古,三星堆的神秘面纱已经有一些被揭开,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三星堆文化和中原文化,是有交流沟通的。
青铜器比如这次发掘出来的鸮形尊,之前在殷墟遗址就出现过妇好鸮尊,而尊这种青铜器物,在中原文明中发掘的不止一两件了,三星堆刚刚出土的兽面纹尊,和盘龙城出土的兽面纹尊,也非常相似,你不能仅仅说这是巧合。
而三星堆鸮形尊上有饕餮纹,我们知道,远古先民喜欢搞各种图腾崇拜,饕餮纹就是图腾崇拜的一种,大量出现在各类青铜器上,而在良渚文化发现的青铜器上,也有比三星堆鸮形尊更精美的饕餮纹,要知道,良渚文化的时间更早于三星堆文化。
玉器再说玉器,三星堆也发掘出了许多玉器,包括但不限于璋、琮、璧、环等,这都是很明显的中原文化元素,其上的纹饰也多有中原文化(或者说商文化)元素。
这次在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有领玉璧,简直和盘龙城出现的有领玉璧一毛一样,更不用说其他一些玉制兵器,比如玉戈,也有很高的相似度。
金器还有金器,这次三星堆发现最令人激动的要数金面具残片,而和三星堆一脉相承的金沙文化,很多年前就发现过完整的金面具,在造型上几乎一模一样,而金沙出土过商周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则已经是被确定为商周文化了。其上的鱼鸟纹,在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上也不鲜见。
三星堆还出土了金杖,非常精美,应该是权力的象征,这也说明三星堆文化已经掌握了金器的制作。
三星堆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出土了这么多文物,从形象到细节,都几乎能够表明三星堆文化,绝不是独立于中原文化之外的文化,两者之间必然有文化交流和沟通,是同属华夏文明的。
有些缺乏文化自信的人就很奇怪,一会儿又是埃及文明、一会儿又是外星文明,西方人致力于抹杀我们的文化也就罢了,你自己还不把自己当人,真是跪久了站不起来。
还有自认为有文化的人说,李白写过“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三星堆文化从来跟中原文化没有交流,这尼玛真是一点脑子都不动了,且不说李白那是诗,是浪漫主义文学,是要夸张的,且说李白的唐朝,往前推48000年,不说三星堆了,连智人可能都还没出现。
七国集团都是哪些国家?
七国集团的成员国即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七个发达国家。
七国集团是主要工业国家会晤和讨论政策的论坛。1976年,加拿大加入,七国集团(简称G7)就此诞生。1997年,俄罗斯的加入使得七国集团(Group of Seven,G7)成为八国集团(Group-8,G8)。直至2014年,俄罗斯因乌克兰问题首次被排除在集团之外,就又变成了七国集团。
1975年第一次会议:讨论由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引起的相关西方经济危机问题。
1976年第二次会议:邀请加拿大参与,约定每年7月成员国首脑碰头讨论与集团利益相关的政策、经济及环境等问题。
2008年八国集团会议:主要讨论地球气候变暖、石油资源价格、粮食生产和储备危机及温室气体排放等问题。
2014年,乌克兰问题成为本次峰会核心议题。原定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八国集团峰会,因俄罗斯针对其他七国理解的“形势严峻”的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态度,则改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七国集团峰会。
2015年成员国外交部长会中,公示了一份涉及南海和东海局势的海洋安全问题的声明,这份声明日本是台前幕后的主要推手,意图强拉七国集团为其政策站台,并向我国施加海洋领域政治压力。
2018年因美国在贸易问题上措辞强硬,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加深。
2022年,集团讨论目的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主要的经济渠道制裁俄罗斯,比如逐步减少或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