妮娜 杜波夫男友,费雯丽在电影之外的生活是怎样的?
先说个冷知识,费雯·丽在现实生活中也是爱慕“艾希利”的,她对他的爱几乎持续了整个少女时代。那么“艾希利”的扮演者莱斯利·霍华德(Leslie Howard)是如何看待与回应费雯·丽的这份爱情呢?
1913年11月5日,费雯·丽出生于英属印度孟加拉邦大吉岭,原名薇薇安·玛丽·哈特利(Vivian Mary Hartley)。她的父亲欧内斯特·哈特利是一名英国驻印度骑兵团军官,入伍前是一名伦敦庭辩律师。为了躲避一战战火,欧内斯特将新婚妻子带到印度,并在这里经销红茶。
这位父亲生意做得十分成功,是位富有的商人,据说每天过着“王子一般的生活”。
1913年初,当费雯·丽的妈妈刚刚怀孕时,她每天坐在阳台的摇椅上,远眺喜玛拉雅山半个小时,她坚信这样做会令腹中的胎儿长大后俊美灵秀,无比聪慧。看来费雯·丽妈妈虽然是个英国人,却也懂得钟灵毓秀这个成语。
B、受到一位八岁小朋友的启蒙,走上演员之路费雯·丽在印度长到六岁,她的妈妈忽然想到女儿理应受到正规的英式教育,于是带着费雯·丽回到英国,将女儿送进伦敦一所教会学校——罗汉普顿圣心修道院。
这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比费雯·丽大两岁,比如同寝室的莫琳·奥沙利文(Maureen O'Sullivan)。
莫琳每天不厌其烦地对费雯·丽念叨自己长大之后要做一名演员,要成为一个熠熠生辉的大明星。当时六岁的费雯·丽听得双耳起茧,不耐烦地撇嘴道:“谁稀罕啊!”不过她万没想到,长大后二人果真都成为了大明星,还在一起演了几部电影,比如1938年的《牛津风云》(A Yank at Oxford)——
喏,这个费雯·丽与罗伯特·泰勒早于1938年便已展开合作,并非两年之后1940年的《魂断蓝桥》。
莫琳·奥沙利文这姑娘也很值得一提,话说后来她生了一个女儿,我们中国观众也认识——《尼罗河上的惨案》杰基的扮演者米娅·法罗!
前几次我在写《尼罗河上的惨案》花絮时,有提到米娅·法罗的教母是费雯·丽,大家可能会奇怪这姑娘是如何攀上这样的高枝儿的?人家是赢在起跑线上,父母那一辈便已结缘,果然是圈子决定人生。
奥沙利文不仅启迪了费雯·丽踏入演艺行业,更是捷足先登、先行一步来到好莱坞,早于1932年便与克拉克·盖博合演了《奇异的插曲》(Strange Interlude)——
《奇异的插曲》这部电影确实有个有趣的小插曲,奥沙利文一脚踏进剧组,克拉克·盖博便一眼相中了她——这是谁家的姑娘这么漂亮?!
于是盖博主动走上前去,约她下班后去骑马。奥沙利文瞥了一眼满头白发的盖博,心想这是谁家的糟老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做什么美梦呢?于是她断然拒绝了盖博的邀请。
过不了几天,奥沙利文偶然路过录音棚,发现里面正在配音的盖博英挺帅气,看上去也就是三十出头,她终于意识到初次见面的那个“糟老头儿”只是因为剧情需要化了妆的盖博,这令奥沙利文懊悔不已。
不过在那之后盖博再未对她发出过任何邀请。
不知道这位小姐日后看到好闺蜜费雯·丽与克拉克·盖博在《乱世佳人》中卿卿我我是何感想?
C、第一眼看到霍华德,费雯·丽便爱上了他孤独的小姑娘费雯·丽在教会学校呆了十八个月后,她的父母终于从印度回到伦敦,费雯·丽不再寂寞,不再跟自己的小伙伴奥沙利文在修道院荒芜的院落里成天演着自编自导的戏剧,她又多了一个玩伴,那就是她的妈妈。
为了弥补缺失的母爱,这位妈妈整日带着女儿四处逛街购物看话剧,同样的一部话剧可以反复看上十六遍。同样爱好文艺的还有费雯·丽的爸爸欧内斯特·哈特利。
当时英国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除了打马球、打高尔夫,还时常聚在一起演话剧。
爸爸知道如何取悦女儿,于是经常披挂上阵,在社区话剧中出演一些骑士之类的角色。在费雯·丽12岁这一年,父亲带来一个英俊的年轻人,与他同台演出,这位年轻人便是后来《乱世佳人》中艾希利的扮演者、时年32岁的莱斯利·霍华德。
在当时的审美观看来,霍华德是标准的英国绅士,他高大英俊、睿智博学,眉眼之间一抹淡淡的忧郁,这一切都令他看上去是个天选之人。
少女费雯·丽一眼千年,从此爱上了霍华德。
可莱斯利·霍华德可从未留意过这个美丽的少女,他的心思全然不在这个上面。霍华德这人其实一点都不简单,虽然看上去文文弱弱、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样子,但彼时他的真实身份是英国军情六处的特工,一生致力于反法西斯斗争!这个时间段与他频繁接触的人并不是后来成为他妻子的杰西卡·马丁,更不是文艺圈的莺莺燕燕,而是加拿大远道而来的白求恩。
费雯·丽孜孜不倦的暗恋霍华德,最终无果,最后她只得找了一个替代品,19岁那年,费雯·丽从英国皇家戏剧学院退学,1932年12月20日这一天,她嫁给了据她所说“酷似霍华德”的律师赫伯特·利·霍尔曼——
话说小编是没看出来哪点酷似,大概是费雯·丽被霍华德的一张俊颜冲昏了头脑。
1933年10月12日这一天,女儿苏珊娜·法灵顿出生,这是费雯·丽一生当中唯一的孩子。
这个小姑娘已于2015年3月1日去世。
1939年,费雯·丽与莱斯利·霍华德合演《乱世佳人》时,多年夙愿得偿,但二人依然没有擦出爱的火花。
霍华德对这部电影讨厌得要死,开拍之前一眼原著都没看过,还公开吐槽道:“天呐,看看我在电影里的样子,活像一个比弗利山庄希尔顿酒店的门童。”
影片上映后,霍华德连首映式都没有参加,就匆匆赶回英国,执行军情六处委派给他的各项任务去了。最后他也死在了这个上面。
1943年5月,莱斯利·霍华德以知名演员的身份走访了西班牙与葡萄牙,一路上公开发表演说,号召欧洲人民团结起来,一起投入反法西斯战争的洪流中去,因此被纳粹德国恨上。
1943年6月1日这天晚上,霍华德乘坐荷兰航空道格拉斯DC-3飞机飞回英国时,在法国比斯湾上空被德军KG-40战斗机击落,机上十七人全部遇难!
莱斯利·霍华德的尸体至今都没有找到!
D、费雯·丽曾为了一双高跟鞋跟米高梅大佬吵架才刚我们提到的拍摄于1938年的《牛津风云》是米高梅英国分公司拍摄的第一部电影。
话说米高梅老大路易斯·B·梅耶(Louis B. Mayer)是出了名的爪子油腻的好莱坞大佬,经常在办公室里绕着办公桌追女演员跑那种。
当年拍摄《绿野仙踪》时,他曾将手放在女主角朱迪·加兰胸前,语重心长地说道:“唱歌,要发乎于心……”朱迪·加兰当时十七岁,是个大孩子了,不紧不慢挪开老板的手,“谢谢梅耶先生,该怎么唱歌我自己知道。”
SO,由于梅耶种种狂放的作风,他被好莱坞人士戏称为“潜规则之父”。
不过在拍摄《牛津风云》时,费雯·丽相对来说比较幸运,因为梅耶不喜欢她这种身材纤细的女生,执意要找一个美国女演员来。后来一个手下人跟他算了一笔账,从美国请明星过来漂洋过海的浪费钱啊,于是梅耶作罢。
不过初出茅庐的费雯·丽还是跟这位大佬打了起来。
事情的起因竟是因为一双鞋,费雯·丽觉着戏里自己穿的鞋属于戏装,天经地义应该剧组买单啊。但梅耶这个白手起家的老头儿相当抠门,非要费雯·丽自己出钱。
大概是英国人天性都比较死性,一根筋、认死理,费雯·丽打算因为这双鞋起诉米高梅,自己爸爸、老公都是律师,打起官司来方便。不过梅耶扔出了杀手锏——小心我fire你!
最后费雯·丽只得妥协。
SO,后来梅耶的乘龙快婿大卫·O·塞尔兹尼克与之拆伙,另立门户“塞尔兹尼克国际影业”投拍《乱世佳人》,费雯·丽就很爱参与了,大家都是乱臣贼子嘛。
E、费雯·丽辟谣,自己从未与克拉克·盖博不合《乱世佳人》在拍摄过程中,好莱坞媒体就开始挑事儿,臆想二人不合!非常明显的原因是二人收入落差太大——费雯丽工作了125天,收入约25000美元;克拉克·盖博工作了71天,收入高达120000美元!
一位名叫弗兰克·白金汉(Frank Buckingham)的场务声称,他亲眼所见盖博有时会在与费雯·丽吻戏之前吃点洋葱,因为他不满剧组取景打光总是以费雯·丽为主优先考虑。
这个古老的传说自打八十年代国内的电影杂志便有登载,不过晚年费雯·丽对媒体说道:“这怎么可能呢,我跟克拉克·盖博相处得好好的。”
据她所说,当时报刊上登载的“费雯·丽与盖博相处得不好”成为剧组里的热梗,两人清晨见了面打招呼都会笑着说道:“喂,我说,你今天怎么还不跟我好好相处?”
F.《魂断蓝桥》费雯·丽工资涨了四倍费雯·丽凭借《乱世佳人》一举冲进了好莱坞A-list,片酬也变成了10万美元!就连她的经纪人都变得牛皮哄哄,在拍摄《魂断蓝桥》时搞事情——抗议罗伯特·泰勒演员表上排名第一!制片方也是听说照做,最后的结果是罗伯特屈居第二!
而罗伯特·泰勒也是不以为意,他到死那天都认为《魂断蓝桥》是此生最为得意的作品,而费雯·丽也是这样认为。
当时有个娱记跑来采访罗伯特·泰勒:“在您合作过的女演员当中,您认为谁最美最有才华?”
罗伯特·泰勒愣了一下,嗔怪道:“哎呀你怎么这么提问题啊?”俄尔他又说道:“如果你这么问,那必须是费雯·丽啊!”
结果这位爱挑事的记者又拿这句话跑去问罗伯特·泰勒的太太芭芭拉·斯坦威克(Barbara Stanwyck)——“你老公说他最喜欢的女演员是费雯·丽!”
芭芭拉冷冷横了这位记者一眼,牙缝里挤出一句,“嗯,他很有眼光。”
罗伯特·泰勒晚年一直在跟子女报怨,自己出演的所有电影海报都有,唯独没有《魂断蓝桥》的!
他孝顺的儿子安德鲁赶紧东跑西颠,替老爸弄来一张贴在家里墙上。据这位儿子说,老父亲在1969年6月8日去世前十几天里,经常坐在摇椅上盯着墙上这张《魂断蓝桥》的海报,沉思默想。
G. 费雯·丽被奥立弗的妻子告上法庭1940年2月19日,费雯·丽在伦敦拍摄《魂断蓝桥》期间,与丈夫赫伯特·利·霍尔曼办理了离婚协议,还未等她发出如释重负的笑容,就被另一个女人告上法庭。
这个女人不是别人,正是劳伦斯的原配吉尔·埃斯蒙德(Jill Esmond)。
吉尔出生于伦敦一个演艺世家,她的爸爸、妈妈乃至姨妈,都是伦敦话剧界的泰斗。二人结婚时,籍籍无名的劳伦斯·奥立弗算是高攀。SO,婚姻中的吉尔很容易滋生一种情绪——若没有我,哪会有你?!
而且当时二人的儿子刚刚十个月大。
于是她抱着极大的怨气,以通奸的罪名,将费雯·丽告上法庭。尽管吉尔心知肚明,这对挽回婚姻于事无补。
非常搞笑的是,1961年1月,费雯·丽在与劳伦斯·奥立弗离婚时,也将第三者琼·普洛维特(Joan Plowright)告上法庭,罪名一模一样,也是通奸!
H.1940年是费雯·丽人生高光时刻话说当年费雯·丽根本没空理会loser吉尔吃酸呷醋的官司,因为同年2月29日她要赶回洛杉矶参加第1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并且因为《乱世佳人》“郝思嘉”一角赢得了她的第一座奥斯卡!
1940 年 8 月 31 日,她在圣巴巴拉的圣伊西德罗牧场与劳伦斯·奥立弗举行了盛大的婚礼,伴娘是凯瑟琳·赫本,演员罗纳德·科尔曼(《鸳梦重温》男主演)借给这对新婚夫妻一艘游艇,用以蜜月旅行。
I. 1941年,费雯·丽败光了她所有的积蓄费雯·丽和奥立弗数年间在好莱坞演了N多电影,并将这些片酬积攒起来,投入到话剧行业。
他们成立了一家奥立弗剧团,并在百老汇上演《罗密欧与朱丽叶》,但是出乎夫妻俩意料的是,演出惨遭滑铁卢!
先是观众抱怨听不到费雯·丽的对白,因为她的声音太尖细了;二是时年32岁的奥立弗扮演17岁的罗密欧明显力不从心。有一场戏是罗密欧爬上一堵墙,再登上朱丽叶的阳台,奥立弗演出时体力不支,像个猴子一样双手挂在墙面上,台下观众们哄堂大笑。
媒体上评论道:“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仿佛是一首诗,而我们却从中看到了缺乏诗意的费雯·丽……”
最糟糕的是,1941年夏天二人巡演到南部城市新奥尔良,因为事先没有充分的筹备,穿着厚厚戏服的奥立弗演到一半发现礼堂里没有空调,上千名观众也被热得大汗淋漓,纷纷提出抗议,并要求退票。
你能想象出来这样的画面么?堂堂戏剧泰斗劳伦斯·奥立弗穿着戏装,曲终人散之际,站在礼堂门口,手里攥着大把钞票,一个一个为观众退票。脸上汗如雨下。
这一整年下来,夫妻俩的演出无一盈利,可以说是千金散尽,一贫如洗。
接下来还能怎么办,只得重返“甜俗的好莱坞”,接着去演那些“无聊透顶的电影”。
因为费雯·丽糟糕的财务状况,此后余生她一直被各种制片方压价,直到1951年《欲望号街车》,她的片酬没有一丝长进,依然是10万美元。
J. 费雯·丽,丘吉尔最欣赏的女演员1941年尾,困窘的费雯·丽与丈夫奥立弗接演了电影《汉密尔顿夫人》——
丘吉尔看过之后,四处向人推荐,推荐理由是——片中“拿破仑一角影射了邪恶的希特勒”。
许多年后,据他的秘书透露,实际上大老板沉迷于费雯·丽的美色,并且《汉密尔顿夫人》这部电影丘吉尔前前后后一共观看了83次!!!
这部电影上映后不久,费雯·丽夫妇被丘吉尔邀请到自家的私人草坪派对,丘吉尔将奥立弗拉到一边悄声说道:“尊夫人可是真漂亮啊。”
K. 费雯·丽崭新的情人夫妻俩演了几年电影之后,经济上刚刚满血复活,又开始惦记起舞台来。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夫妻俩开始全球巡演话剧,奥立弗为此招聘了许多年轻人进入剧团,这其中包括后来成为大明星的彼得·芬奇(Peter Finch)。
芬奇这个人怎么说呢,性格乖张,嗜酒如命,有一件事可以高度概括此君的一生——他是第一个死后拿到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演员。
不知道这里有哪位同学看过彼得·芬奇的名片《电视台风云》,影片结尾处这个得得瑟瑟的老头——
这个角色原来是格里高利·派克的,但派克觉着这场浮夸的表演有伤他的绅士风度,于是推给了得得瑟瑟的彼得·芬奇。
得得瑟瑟的芬奇倒是很入费雯·丽的法眼,他很快成为她的情人。
貌似婚内出轨这种事一旦有了第一次,接下来便会有无数次。
许多剧团同僚跑到大老板那里告状,明示暗示“你头上那顶帽子已经变成深绿色了耶!”,但奥立弗不以为意,装聋作哑。
到了八十年代,奥立弗的长子塔尔金问询老父,这一切都是真的么?为什么不出面制止二人?
奥立弗这才吐露真相,他在面试彼得·芬奇那一刻起就知道费雯·丽会爱上他,就知道费雯·丽会给自己戴绿帽,奥立弗是故意收留这个年轻人的,因为知道“他将来会为自己分忧!”
末了,奥立弗老头儿对儿子说道:“知道嘛,费雯·丽当时快把我榨干了!”
L. 拍摄《欲望号街车》时,费雯·丽又开始勾引白兰度费雯·丽刚一脚踩进《欲望号街车》剧组就传出绯闻,男方是她的老同事米奇·库恩(Mickey Kuhn)——《乱世佳人》梅兰妮的儿子扮演者。
现年90岁高龄的米奇·库恩是《乱世佳人》剧组唯一健在的演员。1951年,17岁的米奇·酷恩在《欲望号街车》里扮演一位水手,布兰奇刚一登场就帮她提行李带路,登上欲望号街车。
费雯·丽看到当年的小朋友居然长这么大了,于是亲亲热热将他拉进自己的化妆间叙旧。大概她忘记了,米奇·酷恩不再是个孩子,他是个大小伙子了。于是剧组中便有了风言风语。
面对流言,奥立弗秉持着一贯的宽容,因为他知道自打1945年拍摄《凯撒与埃及艳后》时费雯·丽流产,她便坐下了病根。当时她还没被确诊为“双向情感障碍”,但奥立弗知道自己的妻子不太正常了,尤其是在男女两性方面,索求无度。
非常有意思的是,马龙·白兰度晚年在自传中回忆,《欲望号街车》拍摄过程中,费雯·丽居然企图勾引自己!自己非常明白,一个回应是多么简单的事。但他出于对劳伦斯·奥立弗的尊重,没有附和费雯·丽的荒唐举动。
M. 费雯·丽吃玛丽莲·梦露的闲醋1957年,劳伦斯·奥立弗参与电影《游龙戏凤》的拍摄,女主演则是大名鼎鼎的玛丽莲·梦露。
大概奥立弗这人比较实在,天性率真的他对媒体说道:“我几乎可以预见我会爱上梦露小姐。”
这篇报道令费雯·丽相当不快!
不过好景不长,拍摄工作刚刚起步,奥立弗便开始厌烦起梦露来,因为梦露不守纪律,她那著名的迟到作风,到了奥立弗这里没有一点改观。
奥立弗面对媒体的口风又变了,某次接受采访时他相当不留情面地揶揄梦露:“你看你看,你们看她那张脸,看上去她只有五岁!”
坐在一旁的费雯·丽马上跟进,“就是个Idiotic beauty嘛!”——白痴美人!
SO,梦露“白痴美人”这个绰号是费雯·丽给叫响的。
N. 生命中最后的伴侣1954年,费雯·丽再度流产,她与奥立弗的感情风雨飘摇、岌岌可危。
劳伦斯·奥立弗晚年在自传《演员的自白》中写道——“有一天夜晚,费雯·丽走到我面前,平静地对我说道,她不再爱我,或许今后像妹妹一样当我是兄长。我闻听此言情绪相当崩溃。”
事实上费雯·丽当时仍有爱的能力,只是她爱的是别人。这个人是他们共同的朋友约翰·梅里韦尔(John Merivale)。
约翰·梅里韦尔1917年12月1日出生于加拿大多伦多,比费雯·丽小四岁,二战时期是一名英国皇家空军,曾与她合作过话剧《复仇天使》,是费雯·丽和奥立弗高朋满座的家庭聚会中的常客。
SO,劳伦斯·奥立弗总有把情敌邀请进自己社交圈子这个本事。
约翰·梅里韦尔是费雯·丽的铁杆粉丝,他经常在派对中默默凝视着这位美丽端庄的女人,他发现自己对她的崇拜没有因为她的容颜衰老而减少半分,反而日久弥深。
1961年1月6日,费雯·丽与奥立弗正式离异,转身投入约翰·梅里韦尔的怀抱。在她生命中最后的六年里,约翰这个暖男始终陪伴在她左右,呵护备至,不离不弃,哪怕费雯·丽写给他的长信落款仍是“奥立弗爵士夫人”。
六十年代,患有双向情感障碍的病人唯一的治疗方式是电击,是一种“见不得人的病”,只能秘而不宣。这一点上费雯·丽远不如现如今她的同乡、她的病友凯瑟琳·泽塔·琼斯幸运。
每次费雯·丽病情发作,都是约翰·梅里韦尔陪伴在她身边,好言相慰。
1967年7月7日,远在外地演出的约翰在电话中敏感地听出费雯·丽气若游丝,他马上连夜动身赶回英国伦敦伊顿广场54号的家中。进了家门,他发现费雯·丽已在卧室中沉睡,小猫琼斯在一旁陪伴,他松了一口气,转身外出就餐。半个钟头后,当他折回,发现费雯·丽倒在卧室门口,身体已经冰冷。
1967年7月8日,费雯·丽因肺结核病逝,年仅54岁。
约翰·梅里韦尔第一反应是致电劳伦斯·奥立弗,并在电话里坚持让他立刻赶来,见费雯·丽最后一面。奥立弗只得妥协,当时他正躺在一家医院手术台上,准备接受一场手术。
7月9日,英国伦敦的所有剧院都熄灭舞台脚灯一分钟,演员和观众一起默哀悼念这位表演艺术家,她高贵的灵魂和美丽的容颜将长驻人间,永不湮灭……
(全文完)
听过最催泪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是最感动我的一篇短文,尤其自己做了母亲后,尤其孩子到了青春期,尤其是上网课期间,相信很多妈妈和我一样的体会,一点就炸的孩子,不被理解的我们,真的,看到泪就流下来了。
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生命体是一个自然地走向消亡的过程,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有太多的认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然而却始终没有一个最标准的答案。
就在刚刚,我正好看了一个关于这个问题的采访片子: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人生需尽欢”,做什么事都要做到自己心中想要的极致;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自由”,在于坦荡荡和真实地活;
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闪闪惹人爱”,活成一束光,照亮自己和别人;
也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超越以前的自己,不拧巴,潇潇洒洒走一回;
…… ……
在我看来,生命的意义,就是拼搏而从容后的一日慢。
慢下来的时光真得很美很宁静。四季流转,时光如水,一草一木,一花一菩提。
静下来的时候,光阴便是极美:流云是美的,鸟鸣是美的,就连一片荷叶上滚动的露珠都泛着撩人的味道。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转瞬即逝。
“每天的夕阳都不一样,大自然如此丰富,忙碌的心却熟视无睹。”
所以啊所以,我们在忙碌之余,可别忘了活着的意义。
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生命亦如世间万物一样自然生,自然亡,就其本身而言,没有意义,如果非要说什么意义,那该是,活着就是活着,静享光阴,笑比哭好便是我认为的生命的最大意义。
27岁女生继续上班好还是创业好?
感谢邀请!27岁说大不大说小不小,搁在过去孩子都打酱油了!一个月3000-4500元是上班还是创业?这个不是单纯工资高低问题,因人而异,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如果准备结婚生子,我个人倾向于工厂继续上班!毕竟女生结婚后,尤其是怀孕生孩子,整个生活的重心和重点都会发生变化,家庭和孩子都要占用很多精力和时间。而工厂上班,相对来说时间固定,收入稳定,便于自己规划和安排生活,更好的让生活和工作都协调好!
如果觉得自己还能干几年,精力充沛,资金和能力都能应付,家人支持,可以放手一搏,出去创业。世界那么大,再干个三年五载,成功了笑傲江湖,即便失败了也没有关系,大不了重头再来,继续去上班!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我的回答不要忘记点个赞加个关注哦~,25年企业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实战工作经验,为你答疑解惑!】
对我的生活干涉过多怎么办?
2012年,第一次看《黑天鹅》,以为是部惊悚片;6年后的2018年,再次看《黑天鹅》,却发现是心理片。官方百科说这是有关芭蕾舞的惊悚故事,事实上,这是一个小女孩拼命想挣脱妈妈的控制,想找到自以为的“完美”,最终精神世界崩溃的故事。
女主角妮娜是个28岁的芭蕾舞演员,她有个控制欲很强的妈妈。从小把她培养成乖乖女,衣服和房间大多是粉色的;每天早上为她准备早餐、给她穿衣,晚上给她盖好被子,打开天鹅湖的音乐盒,关上灯和从不上锁的门;不管她愿不愿意,强行给她剪指甲。
时常念叨,妈妈是为了生下她,才放弃芭蕾舞的事业;如果不是从小妈妈陪着她上芭蕾舞的课,她又怎么会喜欢上芭蕾舞,甚至成为舞团的女主角;明知她的胃不舒服,还做出扔掉蛋糕的举动,只为逼她吃一口蛋糕;为了惩罚她喝酒晚回家,妈妈在第二天早上关掉早起闹钟,故意让她迟到,赶不上排演。
妈妈的生活重心,看似全部是妮娜,其实不过是为了实现自己年轻时的梦想。她没有独立、自由与平等的人格,因为她是妈妈的“替代品”,只能按照妈妈的要求去生活。一旦她不听话,妈妈不是用冷暴力,就是直接威胁,让她产生内疚感和愧疚感,迫使她做出让步。
像这样的“用一些直接或间接的手段勒索我们,我们如果不按他们的要求去做,就有苦头吃了”的做法,就是苏珊·福沃德在同名著作《情感勒索》中所说的情感勒索。它是控制行动中一种最有力的行动。
《情感勒索》是一本畅销全球20年的经典心理学书籍。之所以如此畅销,原因或许有三。其一,全书逻辑清楚明了,案例典型生动,就像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很容易有代入感;其二,作者苏珊·福沃特就像一个老者,娓娓道来情感勒索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以及我们力所能及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法;其三,适合每一个年龄段的人阅读,尤其推荐给像妮娜一样,有控制欲很强父母的人。或许我们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事,但至少能减轻内心的痛苦,知道未来再次发生类似的事,该何去何从。
这本书是由苏珊·福沃德和唐娜·弗雷泽合力完成的。苏珊·福沃德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师,也是畅销书作家、演讲家和主持人。她经常活跃在大众的视野范围之内,不遗余力地科普心理知识,给心灵受伤的人带去安慰。她的另一本著作《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同样推荐给大家,与《情感勒索》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情感勒索》全书共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全面剖析情感勒索,第二部分提供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技巧和策略。由于情感勒索无处不在,特别容易发生在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之间,他们知道我们的弱点是什么,也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能让我们妥协,所以学会用这些方法,能帮助我们不再退让,勇敢面对生活、工作和感情中的人际关系。
想要真正发挥出这些方法的作用,是建立在反复不断的练习之上,一次或几次使用是没有效果的,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需要有足够的耐性。
一、情感勒索,反映了我们的成长经历
《原生家庭》里有这样一句话:“当你小的时候,家庭就是你的全部。家庭教会了年幼的你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你才能够决定自己是谁、该如何与人相处。”
我们在情感勒索中做出的任何举动,说过的任何话,是受害者抑或勒索者,绝大部分原因是我们在原生家庭里学到了什么,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什么。是过去的经历和我们的性格,共同造成了情感勒索的发生。
对于受害者来说,他们会做出让步,其实都是一种下意识自我保护的模式。害怕发生矛盾与冲突,寄希望于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有时明明知道问题的原因,还是不断怀疑自己,甚至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归于自己身上,以一种乞求的心态来维持表面的平静。
然而,一味的纵容和默许,使得自己的底线一退再退,渐渐地在某些问题上,丧失原则,让勒索者得寸进尺,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受害者。
对于勒索者来说,他们的行为是出于恐惧与挫败。当他们在贬低别人时,其实是将自己身上的缺点,投射到对方身上,即使对方没有相同的缺点,也要迫使对方承认。因为他们能获取到满足自身的最大利益,也得到了想要的安全感和依赖感。换句话说,他们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最重要的,他们始终知道什么是最有效的,最快速的方法。就像吃不到糖的孩子,只要他们一哭,妈妈就会拿糖来哄他们。长此以往,孩子知道,只要自己哭了,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妈妈也会无条件地满足自己。在这段关系中,孩子就是勒索者,妈妈就是受害者。
以上所说的基本都属于情感勒索里的勒索他人,勒索对象是家人、朋友和工作伙伴。苏珊·福沃德认为,还有一种勒索是自我勒索,受害者始终活在别人的期待中,努力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做别人眼中完美的自己。殊不知,这个世界里没有完美的人,只有真实的人。
《无声告白》里曾说:“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当我们有勇气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只满足于取悦自己,重视内心的感受时,就是在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就是找到真正的自己。不论这件事有多小,只要喜欢,都是大事。
即便没有找到喜欢的事,即便有很多事身不由已,也要留一些时间给自己,随着性子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前提是不能做出伤害别人和自己的事),让自己活得更加开心,快乐一些。与此同时,自我勒索的症状也会慢慢减轻。
二、伤人伤己,陷入恶性循环
电影《黑天鹅》的结局是开放性的,并没有明确透露,妮娜是否已经死亡。只知道妮娜倒在安全垫上时,左腹满是鲜血,而坐在观众席上的妈妈,满脸泪痕。我想她是后悔了。两败俱伤,是她从来都没有想过的,更是她最不想见到的,她想要的仅仅是女儿像之前一样,对她百依百顺,言听计从。
像妈妈要求妮娜无条件的顺从,是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所说的二分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感勒索方式。简单来说,即无论他们做什么都是对的,错永远在受害者。他们高高在上地命令我们,按照他们的方式来做。一旦我们不顺从,就会打着我们不关心他们的名义,利用我们的内疚感,迫使我们做出妥协。
其二,病态化。字面来看,指某方面是有问题的。主要发生在我们与他们意见或想法不合的时候。在他们看来,所有人都必须和他们想的一样,一旦有人的想法与他们是相反的,就会指责这些人是有问题。换言之,所有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是非观都是一致的,要不然就是异类。
其三,联合阵线。这个有点抱团的意味,相当于一个人对抗一群人,勒索者就是这群人里的领袖。他们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找到一切可以找到的人和证据,来证明自己所说的都是正确的,这样就有足够的理由,让受害者承认自己是错误的,最终达到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
最后一个,是消极比较,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我们会听到“你看看人家考得多好,多乖啊”;长大了,我们还会听到“你看看别人家已经结婚生孩子了”;工作中,我们更会听到“你看看你同事做的这么好”。他们总是拿别人的长处与我们的短处进行对比,打击我们的自信心。
四种情感勒索的结果,都是伤人伤己。最令人难过的是,我们很多时候会因此失去完整的自己。没有主见、没有自信、不断地怀疑自己,好像做什么都不对,只能依赖于别人生活。然而,当我们能够坚守自己的阵地,学着关心自己,并用理智面对情感勒索时,一切都将是新的开始。
三、勇敢面对,把失去的自己找回来
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里,这样说道:“我一生冒过很多次险,只要我能保持极高的自我完整性,我便能忍耐别人不赞同的沉默甚至尖锐的批评。”自我完整性更多指的是,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自主决定的能力,他人的建议只能做为参考,生活的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才是面对情感勒索该有的态度,她还教给我们三个技巧来对抗情感勒索。
首先,停下来,让自己多思考。事情刚发生的时候,作为当事人的我们,脑子里其实是很混乱的。如果当下就做出任何举动的话,极有可能重蹈覆辙,甚至更糟糕。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制动。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慌的人不是你,而是勒索者。此时,整件事情的主动权就在我们手上了。
其次,冷静观察,知己知彼。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说的是局外人更能全面而理性地看明白整件事情。当我们以第三方的身份,来分析勒索者的需求,与我们面对他们的需求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时,所有之前被困扰的、无法解决的,都会一一迎刃而解。
最后,制定策略,学会做个大人。从孩子变成大人,并非是件易事。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大多会惊慌失措,不知该如何是好;而大人则会查找问题的原因,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我们在面对情感勒索时,能以一个成年人的身份,去面对,去分析,去解决,妥协的次数会越来越少,甚至最后摆脱情感勒索。
所以,我们更加要勇敢面对情感勒索,把失去的自己找回来。或许寻找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时会遇到狂风暴雨,有时又是烈日炎炎,可喜的是,我们的心是自由的,终有一日,我们会发现,原来它一直都在我们的身边。
就像苏珊·福沃德在书的结尾说道:“你曾以为失去了它,为它哀悼,但其实它从未消失,只是被你扫到了无人记得的角落。它,一直在等着你。”所以,我们就不要让它等得太久了,加油努力,快点到达,去拥抱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纵观《情感勒索》全书,我们不难发现,情感勒索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我们明知陷入深不见底的漩涡中,还不肯做出任何改变,甚至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只为让对方高兴。苏珊·福沃德用大量的案例说明了,面对和改变才能终结这场以爱为名的操控游戏。
迈出这一步,其实非常难。人总是害怕改变,因为改变带来陌生感和恐惧感。在情感勒索中的受害者更是。但凡事总要尝试一下,才有可能解决当前的困境。就像莎士比亚曾说:“本来无望的事,大胆尝试,往往能成功。”
情感勒索并不是一件美好的事,但生活里处处都有温暖的阳光。不要因为情感勒索,失去自己。你还是那个爱生活、爱自己的小仙女啊。